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无锡售卖山西特产的店在哪里 无锡特产专卖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无锡售卖山西特产的店在哪里 无锡特产专卖更新时间:2023-02-24 03:23:49

一.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阳山水蜜桃

阳山水蜜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阳山水蜜桃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阳山水蜜桃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无锡是中国四大名桃产区之一,阳山地区是无锡水蜜桃的主产区。阳山种桃历史已有800多年,早在南宋宝庆三年建造的陆墟桥桥联上就有“雁齿云排红迷桃岸”之句。明万历《无锡县志.土产》载:“果之属,有梅、杏、桃....”据《无锡县志》载:民国初年,境内富安乡(包括现阳山、胡埭等镇)有很多私营农产,成片种植桃树。先后从浙江奉化、山东肥城和日本国引进白芒蟠桃、玉露蜜桃、小红花、白凤、白花等优良品种获得成功。20年代,在阳山、胡埭一带低山丘陵扩大种植,以阳山地区为主,有“阳山水蜜桃”之称。阳山水蜜桃果形大,汁甜如蜜,香味浓郁。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桃树种植面积增至4000余亩,年产2000多吨,畅销上海、苏州、常州、南京等,誉满沪宁。阳山果农还在桃筐上贴上自己果园的商标进行销售(六十多年以前,阳山就有了水蜜桃的商标,这是从阳山镇发现的一张“耕生牌”玉液水蜜桃商标得到证实。这张32开大小,纸呈黄色的商标图案是一只带叶的桃子和一位牵着耕牛的老农,旁边注明“耕生商标”,上面还有“玉液蜜桃味甘可口,亲友送礼,最为合宜”, “地址:无锡新渎桥 长腰山麓,耕生桃圃出品”的字样。据考证,此商标在四十年代中期印刷)。五十年代中期,阳山地区水蜜桃园星罗棋布,面积达10331亩,除供应本地外,独占了上海的鲜桃和加工桃的市场,上海泰康公司加工制罐的阳山水蜜桃曾远销国外。新渎(现阳山镇所在地)西山湾户户栽桃致富,被誉为“金山湾”。70年代初-80年代末,阳山水蜜桃每年出口香港、澳门、新加坡,最高年出口量120吨。 90年代中期,阳山地区加速了水蜜桃产业化发展的步伐,建造了阳山水蜜桃市场,成立了阳山水蜜桃桃农协会,进一步扩大栽培面积,完善生产设施,沟通了桃林道路,建立了桃树生产示范及品种选育试验基地,制定了阳山水蜜桃生产技术规程及阳山水蜜桃标准。阳山水蜜桃生产开始进行标准化管理,种植技术、品质结构不断优化,产量、质量逐年提高。阳山水蜜桃栽培面积达到32000亩。

阳山水蜜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

我镇注册了“太湖阳山”水蜜桃商标,建造了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的阳山水蜜桃市场。水蜜桃成熟旺季,客商云集,日成交量在5万公斤以上。“太湖阳山”水蜜桃通过经纪人推向国内外市场,进入千家万户。国际著名超市连锁集团“家乐福”的法国质量总监于2000年8月亲自到阳山水蜜桃市场和桃园进行实地考察。在抽样品尝了阳山水蜜桃之后,三翘拇指,称赞阳山水蜜桃的风味和品质。( 无锡)

地域范围

阳山水蜜桃登记保护种植区域位于无锡市惠山区阳山镇阳山村、桃源村、鸿桥村、普照村、桃园村、尹城村、陆区村、安阳山村、冬青村、住基村、光明村、0村、新渎村、火炬村;洛社镇润杨村、镇北村、福山村、保健村、华圻村、张镇桥、红明村、绿化村和杨市社区 ;钱桥镇盛峰村、南塘村、稍塘村、东风村、洋溪村等乡镇的28个行政村。种植面积32000亩,2012年年产量4.8万吨,地理坐标为:北纬31°33′16″至31°40′58″;东经120°03′07″至120°11′34″。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阳山水蜜桃果顶平或微凹,无明显突起;果面底色乳白色或乳黄色,充分成熟后,呈半透明状;香气浓郁,果肉柔软多汁,可溶性固形物高,可滴定酸含量低;皮易剥离,剥离时,桃汁溢出滴下;果肉粘核。 2、内在品质指标:阳山水蜜桃在众多的桃系家属中独具一格,阳山水蜜桃果形大、色泽美,香气浓郁,汁多味甜,风味独特,享誉大江南北。桃果肉含可溶性固形物≥9%,可滴定酸≤6%,熟透了的桃子非常软,一口咬下,鲜、甜、香,犹如琼浆玉液流入心田。正宗阳山水蜜桃果肉和果核粘连,果核上的果肉纤维吃不干净,而外皮却可以很容易撕下。 3、安全要求:产品质量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规定。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重新修订了《无锡水蜜桃》和《无锡水蜜桃生产技术规程》两个标准,并在2009年通过了江苏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的批准。两项标准对阳山水蜜桃的果品等级、检验方法、标志、包装、运输及保管等进行了明确量化的规定。

二.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桂花糖粥

桂花糖粥是无锡传统名点。它的制作方法是:将糯米淘洗干净,投入红枣、豌豆加入冷水,用旺火烧煮,待糯米粒开花后,加入甜桂花和白糖;继续煮至稠状即可。糖粥稠而不糊,红枣白粥,色泽诱人,桂花飘香,甜香可口,很适合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口味。( 无锡)

特别适宜老幼,妇孺食用。在崇尚吃粥养身的江阴,其深受江阴人的欢迎。桂花糖粥的内容较丰富,在桂花糖粥的基础上可加入各式各样的其他辅料,如:芝麻,红枣末,薏米,莲心,还有银耳,白果等。卖桂花糖粥,亦讲究色,香,味。一只白瓷碗内盛上两勺红橙橙的糖粥,面上撒上一些红,绿丝再加上几粒南瓜子肉,既好看,又能刺激人们的食欲。

三.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徐舍小酥糖

清代贡品小酥糖是一般的就时茶点,是精细白糖、剥壳芝麻、特制饴糖、上等面粉等原料,经焙沙、打屑、扳酥等十多道工序,精工配制而成。具有香、味、酥、爽口等特色。

四. 江苏省 无锡市 江阴 烩鳝

烩鳝,是江阴历代名菜中的又一道以黄鳝为原料烹制也来的菜肴。其烹制成菜后,酥香松软,咸甜相隔,口味特别适应江阴人的爱好,且营养丰富,故受到历代江阴人的喜爱,能成为江阴的名菜。



烩鳝的烹制方法是:



取粗壮的活黄鳝两条,用开水烫死,抹去其身上的腻味,并去其头,尾,骨,划成鳝丝,粘上蛋清,待用。将炒锅置于灶上,加入油,用旺火烧热。待油温烧至六成热时,则将鳝丝投入,让其炸黄,然后,倒入漏勺,沥去油。



锅底留油后,复移灶上,将炸黄的鳝丝投入,加入黄酒,酱油,精盐,葱姜末和少许高汤,先用旺火煮之,待泡沫溢出,撇去,则加入白糖或冰糖用小火焖之。待糖化,即可起锅,装盆,食用。烩鳝与其他黄鳝菜相比,有不同的特点:既鲜又香,既酥又软,既咸又甜,口味,口感都比较好。



烩鳝,原本是江阴夏季的时令菜,以小暑前后食用的人为最多。其除了能独立地当作菜肴吃外,还能作为盖浇面的浇头使用。江阴历史上的名面――鳝浇面,用的浇头就是烩鳝,故鳝浇面也叫烩鳝面。

五.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太湖船点

太湖船点是江苏名点,著名米制食品。由熟米粉裹馅心后,捏成各种形状,蒸制而成。馅心有荤、素、咸、甜之分。太湖船点起源不迟于明代,因作为太湖游船上的点心而得名,后经历代名师不断研究改进,将花卉瓜果、鱼虫鸟兽等各种形象引入船点,终于形成了小巧玲珑、栩栩如生,既可观赏、又可口尝的特色点心。

六. 江苏省 无锡市 梁溪区 无锡油面筋

无锡油面筋的生产始于清乾隆时代(18世纪中叶),至今已有230多年历史。当初的制法是将筛过的麸皮加盐水用人力踏成生麸(又称面筋),再将生麸捏成块状,投入沸油锅内煎炸,成为球形中空的油面筋。清水油面筋的称呼在清代末年(19世纪中期)出现,第一家挂出“清水油面筋”招牌的是笆斗弄的马成茂面筋店。无锡油面筋色泽金黄,表面光滑,味香性脆,吃起来鲜美可口,含有很高的维生素与蛋白质,如塞进肉瓤烧煮,则别具风味。( 无锡)

七. 江苏省 无锡市 锡山区 太湖石

太湖石指江苏太湖产的石头,多窟窿和褶皱纹理,可造假山,点缀园林庭院等人文景观

。古人云:“错落复崔巍,苍然玉一堆。峰骈仙掌出,罅拆剑门开”。把我们引入这种千古名石营造的意境之中。

太湖石为我国古代著名四大玩石之一(英石、太湖石、灵璧石、黄蜡石),因产于太湖而得名,它是指产于环绕太湖的苏州洞庭西山、宜兴一带的石灰岩,其中以鼋山和禹期山最为著名。

太湖古称震泽,又“笠泽”,是古代滨海湖的遗迹,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的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大约在100万年前,太湖还是一个大海湾,后来逐渐与海隔绝,转入湖水淡化的过程,变成了内陆湖泊。太湖面积2425平方千米,湖岸线长达400公里,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故,古代地质造地运动遗留下了丰富的石材。太湖号称:三万六千顷,周围八百里。而实际面积受泥沙淤积和人为围湖造田等因素的影响,大大缩减,湖底潜出,因此石材料虽然丰富。湖地处江南水网的中心,即使其石使用便捷,由于环保而适当限制开采。太湖石是中国古典园林中常用的石料,或单独摆设,或叠为假山。太湖石原产苏州洞庭山太湖边,由于长年水浪冲击,产生许多窝孔、穿孔、道孔,形状奇特竣削,自古受造园家青睐。太湖石有三种:白太湖石、青黑太湖石、青灰色太湖石。采石工人携带工具潜水取石,用大绳捆绑,吊上大船运往工地造园。 明画家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写道:“太湖石在水中者为贵,岁久被波涛冲击,皆成空石,面面玲珑。”太湖石属于石灰岩,多为灰色,少见白色、黑色。石灰岩长期经受波浪的冲击以及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溶蚀,在漫长的岁月里,逐步形成大自然精雕细琢、曲折圆润的太湖石。

八.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宜兴大闸蟹

宜兴大闸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宜兴螃蟹养殖面积近万公顷,亩产超百公斤的养殖户不在少数。在该市的官林、高塍和新建等乡镇,螃蟹养殖成为当地农民致富的重要收入来源。据了解,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产品平均售价比同类产品高,经济收益显著。“宜兴大闸蟹”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对于宜兴蟹农来说,是一个转型发展、丰产增收的好机遇。

九. 江苏省 无锡市 惠山 腐乳汁肉

腐乳汁肉由无锡聚丰园创制于一九O六年,已有近百年历史,为无锡地方名菜,深受百姓喜爱,此菜曾多次被市、省、评为地方名菜,于1999年正式改评为中国名菜。特点:肥而不腻、酥料入味。甜中带咸、色泽红亮。

十. 江苏省 无锡市 宜兴 高塍猪婆肉

高塍猪婆肉是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高塍镇的特色美食。宜兴高塍猪婆肉色艳、肉香、味鲜、皮沙,为大众喜爱的下酒之物,亦是馈赠亲友的佳品。

高塍红烧猪婆(母猪)肉历史悠久。始出于宜兴市高塍镇桃园村陈氏家族,已有一百三十多年历史。先祖们以农耕为生,生活艰难,多有农户饲养猪婆,产仔出售,以补生计。每只母猪产了10窝左右小猪就无膘而不再怀胎,因其肉腥难食而不得不弃之。桃园村一陈姓农民,觉弃之可惜,遂试用多种佐料,烧制成美味猪婆肉。传说当年乾隆下江南,途经宜兴高塍时,偶然用餐吃到了当地陈家猪婆肉店烧制的猪婆肉,觉奇香扑掉鼻味道上乘,连声称好,挥笔提匾:“高塍猪婆肉”。这匾被店家高挂于店堂,并将当天烧制乾隆所吃的猪婆肉汤敬称为“乾隆老汤”,嗣后,每每盛小勺“原汤”加进第二天烧煮的猪婆肉汤里,以此类推,即成“祖传秘方”。代代相传。现烧制的猪婆肉更是色香味齐全。

高塍猪婆肉的制作方法是:把不能再生仔猪的0猪,宰杀洗净后剁成6大块,下锅烹制,看着火候适时加上茴香、生姜、桂皮、芗草糖、黄酒等调料,其中烧制一只猪婆黄酒要用2至3千克之多,最后投下大红(食用色素),白肉由浅入深渐变赤色,煞是好看。随之飘出的香味也越来越浓。烧制时间一般为一天,当起锅时,那股鲜美而又奇特的肉香飘溢四方。一旦熟肉起锅来趁热尝鲜的络绎不绝。有买“厚头”腿肉的;有买“薄头”腰囊的;老人们喜欢既便宜又脆嫩的“省肠”(子宫)和奶酥;青年们喜欢啃猪蹄;更有人专买肉骨头啃。其中,用饲养时间超过4年的老猪婆烧制的猪婆肉,不仅油而不腻,而且肉皮香脆爽口(称之为沙皮),更是上品。其味之鲜美,没法用语言表达。卖肉人常用沿湖荷花塘采摘的荷叶,洗净晒干,作为猪婆肉的包装。

即使在“大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仍有人在“地下作坊”烧制,只是不用色素,改用白烧,悄悄提篮小卖。马克思主义教育家蒋南翔提起家乡和红烧猪婆肉,称赞它是“名不虚传的地方,文化底蕴深”,并嘱咐高塍的干部要用高科技提高猪婆肉质量。1995年,台胞虞兆中返乡赠建“兆中图书馆”,见乡亲们用高塍红烧猪婆肉款待他,非常高兴地说:“一见家乡的传统美食,顿觉家乡父老更亲更近。愿这一地方风味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临行前,他还将乡亲赠送的猪婆肉带到了台湾。

现在的高塍猪婆肉已经借助真空包装行销全国各地。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