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华寺土特产 南华县土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华寺土特产 南华县土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3-02-23 17:29:24

一.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地花菌

特征习性:菌盖直径4~10cm,平展或漏斗状;菌盖土黄色至橙黄色,近圆形或扇形,边缘初期内卷,后呈波浪状或瓣裂,菌肉较厚,近白色,菌管延生;菌管面黄褐色至奶油色;管口多角形,每毫米3~5个;菌柄中生或稍偏生,2~5×1~2cm,近圆柱形,与盖表同色,夏秋季节生长于针阔混交林地上。

利用状况:营养丰富,食味鲜美。

烹饪方法:烩炒、煲汤、火锅均可。

信息来源:南华县政府办公室

二.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南华牛肝菌

南华牛肝菌是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的。南华牛肝菌肉质肥厚而细嫩,香味浓郁,味道鲜美,营养丰富,风味独特。

南华牛肝菌是楚雄州境内盛产的主要菌类,主要有白、黄、黑牛肝菌,白牛肝菌又称美味牛肝菌。南华牛肝菌具有分布广、生产周期长、产量高、品质好、菌体较大、柄粗壮等特点,富含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不仅是“素中之荤”、“植物肉”、“清净的食品”,而且具有较高的清热除烦、追风散寒、养血活血、补虚提神的功效以及抗癌活性、抗流感等药用价值,被誉为“植物性食品顶峰”,深受人们的推崇。

三.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松茸煮鸡

做法:选用南华盛产松茸(新鲜、淹制、干片均可),和南华马街黑肉土鸡,或者南华天申堂产火腿合煮食用,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四.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小粒咖啡

咖啡的品质决定于所生长的环境,小粒咖啡属阿拉伯原种的交异种,经过长期的栽培驯化而成。专家认为小粒咖啡的栽种应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上,如果海拔太高,则味发酸,海拔太低则味苦。在云南省南部地区具备了栽种高品质咖啡的各种条件。所生产的小粒咖啡酸味适中,香味浓郁且醇和。近几年世界著名的雀巢、麦氏公司等咖啡公司纷纷到云南开辟原料基地。云南出产的小粒咖啡也走出国门,誉享海内外。

五. 广东省 韶关 曲江区 南华草菇

草菇起源于广东韶关的南华寺中,300年前我国已开始人工栽培,在本世纪约30年代由华侨传入世界各国,是一种重要的热带亚热带菇类,是世界上第三大栽培食用菌,我国草菇产量居世界之首,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草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每100g鲜菇含207.7mg维生素C,2.6g糖分,2.68g粗蛋白,2.24g脂肪,0.91g灰分。草菇蛋白质含18种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占40.47-44.47%。此外,还含有磷、钾、钙等多种矿质元素。多产于两广、福建、江西、台湾。肥大、肉厚、柄短、爽滑,味道极美,故有“兰花菇”、“美味包脚菇”之称。

有史料为证,草菇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道光二年(1822年)元等篆修《广东通志土产篇》旨《舟车闻见录》:“南华菇:南人谓菌为蕈,豫章、岭南又谓之菇。产于曹溪南华寺者名南华菇,亦家蕈也。其味不减于北地蘑菇。”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黄培爃篆修《英德县志物产略》中也有同样记述:“南华菇:元(原)出曲江南华寺,土人效之,味亦不减北地蘑菇。”又据福建《宁德县志》载:“城北瓮窑禾朽,雨后生蕈,宛如星斗丛簇竞吐,农人集而投于市。”可见,草菇原本是生长在南方腐烂禾草上的一种野生食用菌,由南华寺僧人首先采摘食用的。

六.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云南烤烟

云南烤烟,又称云烟或云叶。以其品质优良,烟叶油润丰满,组织细腻,颜色金黄,光泽好,弹性强,烟碱含量适中(国际上要求含碱量为2%,以3%为最好,云南烤烟含碱量2.14%),含糖量高,燃烧性好,清香扑鼻,烟味醇和著称。95年全国烤烟质量评比,云烟名列第一,自此驰誉中外。云南生产的烤烟,除保证省内卷烟生产和外贸出口外,还供应全国22个省、市、区的84个卷烟厂,作为生产甲级卷烟的配料。如上海出产的“中华牌”高级香烟,配用云烟三分之一左右。

云南卷烟优质名牌产品有16个牌号,21个规格,其中以云烟、红塔山、阿诗玛、石林、恭贺新、红山茶、红梅、大重九、红河等,最受消费者喜爱。云南烤烟,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远销欧洲、中东和港澳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的气候和土质适宜烤烟生长,1941年初推广种植以来,现已有玉溪、曲靖、楚雄、昭通、大理、红河、昆明等地、州、市的七十多个县种植。主要以栽培世界优良品种、少吐型“红花大金元”和“斯佩特G-28”为当家品种。全省烤烟产量,仅次于河南省,居全国第二位。但烟烤质量,名列前予,誉满中华,是云南省的一大经济优势。

七.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云南松露

不知从什么时候,在厨房间开始流传一个悄悄话“云南松露”,西餐厨师们乐滋滋地把它当做山寨版的“餐桌上的钻石”,几年过去了,这个“山寨货”开始摆脱法国意大利的影子,堂堂正正上了一流中餐的餐桌。

国货土产

云南松露一开始就被扣上个“山寨货”的帽子,大概超过2/3的人,对松露的认识,都来自于关于普罗旺斯的美文,“餐桌上的钻石”、世界三大美食等等,这个文艺的名字注定带着法国或者意大利血统,它特殊的味道也被人拿各种令人联想的味道形容过了。仿佛如果不用刨刀小心地削下薄如蝉翼的两三片来放在高级餐厅昂贵的那份食物上,就不能与它的地位般配,连拿来浸泡保存松露的橄榄油都身价倍增。所以,一听说还有国产的,多数人的反应是“中国也有松露?”

然而,云南松露是如假包换的松露。它在云南本地叫“块菌”,松露这种诗情画意的名字,很不幸,从来也没有轮到它头上过,也没有在中餐的餐桌上出现过。无枝无叶,呈块状生长在地下土层中,又因为能散发出类似“荷尔蒙”的特殊气味,在成熟以后经常被山区发情的母猪在放养时从土中拱出,所以在云南又把它叫做“猪拱菌”。

由于其生长形态与其他野生食用菌有着太大的区别,在过去,这种不为人知的野生菌往往被山民喂猪甚至抛弃;同时,在各种野生食用菌大量出产的7、8月份,它却藏在土壤中存蓄“能量”而难以见到其身影,只有在众多野生菌“落潮”的秋末和几乎“销声匿迹”的冬季,它才开始收获,从12月份一直可以到来年的1、2月份。忽然之间,有西餐厨师开始用它,拿来作为昂贵的法国意大利产的替代品,诚实地说,是同样的品种,有相似的香气,而价钱又是那么便宜,于是马上就传开了。

云南现在已经是松露在中国的最主要产地和经营贸易出口最大的集散地。在云南的昆明、大理、楚雄、保山、迪庆、怒江等州市均出产野生松露,最好、味道最浓郁的同样是黑松露。如今云南,不但蘑菇中间商们晓得了这个以前不值钱、喂猪的菌子是个高级的西餐材料,连找菌子的老农也都知道了块菌“可以壮阳”,到乡下做客,保不齐老乡最后会神秘又好客地倒一杯“块菌酒”给你,山里毒蛇、枸杞、人参、熊胆泡的那些都靠边站,鹌鹑蛋大小的小半瓶子块菌才是最大的人情。看来,不管产自哪一国哪座山,松露的味道给全世界人民带来的联想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达成了空前的一致。

林间精灵

那些用优美文字描写普罗旺斯农民带着猎犬进山找松露的场景,也有云南版的。云南松露采收者既不牵猪,也不带狗,就靠经验,说起松露如数家珍,就凭着20多年的采收经验。雾锁晨光的清晨,山间弥漫着的轻雾像即将出嫁的新娘身披的白纱,空气中带着一丝寒意却格外清新湿润,松露生长需要比较特殊的环境,其生长地的主要树种就是云南松,长在松树的须根处。松露只生长在松花粉能够飞落覆盖的地方,而且土壤中要含有铜、铁成分,这些“元素”都是松露生长所必需的成分;除此以外,地形山势的变化和温度湿度的变化,以及阳光的照射分布也能影响松露的生长,如南北走向的山势有利于松露生长,森林中空气湿度要好,在温度高的地方,它就会生长在相对背阴的地方,而在温度低的地方,它就一定会生长在向阳的一面,果然,在一片山势不高的松林坡地挖了20多厘米的土层后见了云南松露。

这时带着红壤与腐质土层的松露展露眼前,捧在手中的松露确实其貌不扬,裹着泥土还真像是“山药蛋子”(土豆),用刀切开,可以看见褐色的丝状斑纹,瞬间,一种奇妙的气味带着泥土的芳香在空气中弥散开来,甚是浓烈。

在南华,就是全中国最大的野生菌交易中心,那里街头到街尾都在卖菌子。黑色的块菌已经身价倍增,为数稀少的几块藏在叶子下面,比起满地的松茸,算是珍稀物种。当地人都不买,因为这个菌子特别爱长虫,也不好吃。拿起一块来看看,虽然跟冬天的巴黎街边橱窗里,挂着800欧元牌子的那一小竹篮没法比,但外形和法国黑松露非常相像,只是外皮的鳞片比较小,香气也弱一些。

在业内把直径3厘米以上的称为‘好货’,小于3厘米被称为‘小货’,超过5厘米就是难得的‘上品’了。‘上品’松露基本不做任何加工,只需冷藏保鲜,要以最快的速度供应出口才能有好价格;‘好货’松露由于价格适中现在是国内高级餐厅的抢手货,也用不着更多的加工处理,保持原生态最好;‘小货’松露也不能浪费了,经过干片和原料加工处理同样有市场。生意的事,其实就是上世纪80年代才开始的事情,松露年年有,只是就算到了现在,与满山的牛肝菌、松茸相比,还是少有云南人拿它来做菜调味的。”

的确,用云南的松露可以随时取得,而且只要用法得当,丝毫也不逊色于国外出产。而要是能跟中餐结合得好,就是很潮的事情。

八.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南华块菌

南华块菌是云南省楚雄州南华县的。块菌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又名松露,被称为“国际第一名菌”,外观上分为黑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三种。南华县有着"中国野生菌之乡"的声誉。

块菌是世界四大名菌之一,又名松露,南华块菌产于野生菌之乡南华县,被称为“国际第一名菌”,外观上分为黑块菌、夏块菌和白块菌三种。

块菌,也称松露,具有独特的香味、口感和营养价值,人类食用块菌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块菌号称"黑色金刚石",是野生菌的极品,它与鱼子酱、鹅肝酱同被称为三大珍品。块菌有多种疗效,富含17种氨基酸、8种维生素、适量的蛋白质、以及雄性酮、甾醇、鞘脂、脂肪酸、氨基酸及微量元素等50余种生理活性成分。并且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锌、锰、铁、钙、磷、硒等必需营养素,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衰老、益胃、清神、止血、疗痔等药用价值,具有抗癌活性,对癌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以激发脑细胞活力。目前,南华境内已知野生菌种类200多种,资源年蕴藏储量1万多吨,其中,黑块菌年产量在20吨至50吨之间,市场交易量每年50-100吨,不论从州内或县内的资源上看,开发块菌保健酒系列产品,有着充足的原料来源。南华的块菌主要是作为山珍名菜食用、泡酒作为保健药酒食用和出口3个渠道。用块菌泡制的保健酒香味独特、口感好,绿色保健和药理作用明显,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深受国内外客户的亲睐。

九. 云南省 楚雄 南华县 南华河硐罐罐茶

在南华县的彝家,堂屋中的火塘四季不灭。一只茶罐总是煨在火塘边,飘着茶香。在当地,上了些年纪的老人都喜欢喝罐罐茶,茶叶大多是本地产的粗茶,有的甚至是从山上采回的野茶,一次要放一大把,味酽且苦涩。

罐罐茶当然离不开茶罐。在南华县城南10公里的徐营坝区,有一个依山靠河的小村,叫河硐。因从前这里烧制的土陶器皿远近闻名,老人习惯把这个村子叫瓦罐窖村。据《云南省南华县地名志》记载:河硐“因村前有小河,古时居民建窖硐烧陶器,故名。”河硐村烧制陶器始于明代洪武年间。据说当地的制陶技艺是明代大量汉族移民进入云南时带来的。河硐陶器,器型有缸、坛、罐、锅、盆、壶、碗七类数十种不同规格,产品除销往省内各地,还远销缅甸、泰国等地。特别是河硐烧制的茶罐,在旧时的滇中农村,几乎家家都有。用这种茶罐煨茶,当地称罐罐茶。这种茶俗,曾沿着茶马古道走向远方。

在南华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谜语:“家里有只小乌龟,客人来了就钻灰。红煎飘香雷鸣催,敬饮客人连称美。”说的就是这一古老茶俗。

煨制罐罐茶,讲究一个“烤”字,先要把茶叶放在茶罐里烤香。烤茶很讲火候,用文火,边烤边不停抖动,抖动频率越快越好。烤一罐好茶,常要抖动百次以上,所以又称“百抖茶”。烤茶前,要先烧一壶开水放在火塘上备用,待罐中的茶叶微黄,弥漫出浓郁茶香时,迅即冲入沸水。第一次沏入的水不能太多,半罐即可,否则会溢出。待茶叶在罐中上下翻滚泡开后,再续水吹去浮沫,就可以享用了。第一道茶,味酽苦涩,不习惯喝的人难于下咽。但喝了一辈子罐罐茶的彝族老人,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烤一罐酽茶喝下去,一天都神清气爽。第二三道茶,清香苦凉,口感最好;待四五道之后,就要像煨药一样地煨,苦而回甘。

罐罐茶还有另一个俗称,叫“雷鸣茶”。因为在茶罐中冲入沸水时,会发出轰隆隆的响声,蒸汽直向上喷,仿佛是下雨时打了个响雷,故称“雷鸣茶”。如果烤茶的火候和时间把握不好,冲入开水时声音不够响亮或没有响声,这罐茶就称“哑巴茶”,待客时一般忌讳这种情况。

从前在当地农村,罐罐茶还能治病。人们感冒发烧、咽喉肿痛,可将一块黑井盐放在炭火上烧红后,沏在茶里,这叫盐茶,喝起来味道特别苦特别咸。但只要在喝茶时让茶汁在口中停留一阵,然后慢慢咽下,喝上几次病情就能缓解。遇上家中有人腹泻,就将一把糯米炒煳加入茶中,这叫煳米茶,可治疗腹泻、积食和消化不良;如再加入适量白酒和红糖,可辅助治疗红痢、白痢等急慢性肠道传染病。

信息来源:南华县政府办公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