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临沂牛魔王特产 山东临沂特产零食推荐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临沂牛魔王特产 山东临沂特产零食推荐更新时间:2023-02-19 18:29:36

一. 河北省 邯郸 魏县 冀南牛

产于河北魏县。体躯强壮,肌腱发达,耐粗饲料。体格中等,结构紧凑匀称,骨骼坚实粗大,肌肉发育良好,皮肤薄而富弹性。头端正,鼻孔大,口方平。公牛头稍宽,眼大有神,颈粗短,垂皮发达。成年公母牛均有角,对称,毛色以黄、红为多。四肢粗壮,运步较快。其体长大于体高,为役用牛的良好体型,产肉性能亦高,肉多脂少,色红新鲜,为烹制菜肴的上好原料,牛皮可制革,用于加工皮鞋、皮箱等。

二. 内蒙古 赤峰 翁牛特旗 翁牛特大米

翁牛特大米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翁牛特大米是内蒙古赤峰翁牛特旗的。

翁牛特旗的富硒香米最具特色,品质达到国内一流水平。翁牛特大米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翁旗特香米概说(一)

一、草原上的两河流域

在内蒙古高原的东南部,发源和流淌着两条美丽的河——西拉沐沦河和老哈河。历史上,这两条河水量丰富,流域内土地肥沃,是悠久的农耕区。

两河流域曾经养育过一个强盛的草原帝国----契丹王朝。《辽史》记载:“神人乘白马,仙女驾青牛车至木叶山二水合流而遇,为配偶,生八子,其后族属渐盛,分为八部”。诗意般地阐释了契丹族的渊源。文中二水合流的地点,也是传说中“神人、仙女”相遇的地点,就在翁牛特旗白音套海镇的大冷嘎查。文中的“二水”,其一水为潢水(现西拉沐沦河),另一水为土河(现老哈河)。

西拉沐沦河、老哈河在翁旗境内穿越科尔沁沙地而汇流成为西辽河,在漫长历史的洪水冲击下,两河沿岸淤积出了广阔的平原。这里气候温和、水草丰美、宜农宜牧,被称为西辽河的“金三角”。就在这个西辽河的“金三角”上,产出独具盛名的地方特色大米——翁牛特香米。

二、探索水稻种植

据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十世纪初,辽太祖耶律阿宝机祖父匀德实时“始教民稼稻”。

金代,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东北各地,稷和水稻已在东北地区开始种植。

元代,重视屯田和边境开发。据1308年统计,全国屯田有一百二十余所,垦田面积约在二十万顷以上。北达漠北,南至海南都进行屯田。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在建国后曾出土一枚元代的八思巴文铜印,侧边款刻有汉译印文“兵农运粮百户印”,为元代军中运粮官之印。

明代,翁牛特旗为明“三卫”之地。当时,西拉沐沦河与老哈河两岸到处是广阔的牧场,沼泽、水面随处可见,芦苇、水草、水稗草、蒲草遍布草原。当人们遇到饥荒的时候,就1采集水稗草籽和沙地中的“曲力根”等草籽充饥。人们为了利用当地的水土资源生产粮食,就从燕山南向现翁牛特东部引种了水稻,连续引种二年,种出来的水稻只抽穗不结实,以失败告终。时间距今已经有500多年。

三、清代水稻种植成功

清代,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1687—1730年袭封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时期,翁牛特草原上试种水稻获得了成功。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翁牛特部受灾严重,民多乏食,清朝遣官往赈。当时,在翁牛特广阔的草原上自然灾害频发,土地上种的庄稼不是旱就是涝,庄稼或不收或减收。受灾乏食给人们以深刻的启发,怎样利用当地丰富的水土资源种植水稻,又成为人们探索的目标。据海拉苏镇鲜兴村人讲,约在1696年,有三个金姓的朝鲜族人(朝鲜族多结伴外出,勤劳而有种稻技术),来到了翁牛特旗东部西拉沐沦河南岸的今花都什村。他们看到这里土地广阔,水资源充足,便从家乡带来了几样水稻种子,试种了水稻。到了秋天,居然有一个带红芒的水稻获得了收成。这是翁牛特草原上第一次收获的稻谷,人们为此欣喜若狂,奔走相告。消息传到了翁牛特左翼旗第四任扎萨克多罗达尔汗贝勒额勒德布鄂齐尔,贝勒派人召来引种水稻的朝鲜族人询问,知道了确切的经过,并把大米拿来亲口品尝, 贝勒品尝后满口余香,连声叫好。原来这几个朝鲜族人在翁牛特草原上种植出的大米,就是元代王祯《农书》卷7《百谷谱·早稻》中记载的小香稻:“一种有小香稻者,赤芒白粒,其米如玉,饭之香美,凡祭礼宴宾,以为上馔,盖贵其罕也”。 贝勒从未见过此等好米,说道:“此米珍贵,非平民所食者。”遂下令:“我蒙土产米,属祖恩天赐,概不允外传。”贝勒又发令:“有朝鲜族人求入旗为贝勒府种稻者,昭准入旗境。”并且为朝鲜族种稻人划定了50顷西拉沐沦河南岸最好的洪水淤积的黑土地,专门为贝勒府种植水稻。这样一来,先来种稻的朝鲜族人又陆续从家乡带来了族人族亲,到翁牛特草原聚族而居,为郡王府种稻,久而久之,繁衍生息,成为一个屯子,称之为“王爷稻子把”。这一专用地名,在民间一直被沿用到“0”后期。当时,翁牛特草原上种出的“小香稻米”,被贝勒进贡到了京城。康熙膳罢,香飘四溢,龙颜大悦,谕令:“此米匿迹已久,可酌量入宫”。从此翁牛特草原上生产的“小香稻米”也叫“翁牛特香米”成为名副其实的“皇宫贡米”。此后,除了清皇宫使用翁牛特“贡米”外,就是在康熙北巡,或驻跸避署山庄,或围场狩猎时,食米也必用“翁牛特香米”。翁牛特草原上的“翁牛特香米”遂成为清代宫廷的贡米,时间距今已经300多年。

四、清末民初垦荒种稻

清朝末年(1902~1912),西辽河上游流域的牧民逐渐从原有的畜牧业生产转向农业生产。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实施了“蒙古生计在耕不在牧”的放垦政策(清史稿·卷120·食货一)。并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颁布了全面开垦之令,同时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掌管开垦事宜。

民国初期的1917年,热河政府在扎鲁特左右旗开始放垦新开河以北的荒地。1924年,鲁北设治局成立,办理垦荒事宜。1925年,在巴林左旗设林东垦务局,主持放垦事宜。1926年,设天山垦务局,主持阿鲁科尔沁旗、扎鲁特右旗、巴林左旗和翁牛特左旗放垦事宜。

约从1925年起,热河政府在翁牛特东部的大兴等地大面积垦荒种稻。到1929年时,赤峰市的水稻种植面积为15000亩(王汉武、王文仲《赤峰市水稻生产发展对策》)。当时,这些水稻种植面积绝大部分在翁牛特旗东部。

五、建国后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

翁牛特旗在建国前的1946年、1947年和1948年的水稻产量分别为315吨、261吨和389吨。到建国时的1949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为9000亩,总产315吨,666.7平方米单产仅35公斤。

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翁牛特的水稻生产,扶持当地牧民兴修水利,统筹规划,农牧林业兼顾,农牧林结合,可持续发展,使翁牛特草原的水稻生产走上了健康有序发展的黄金时期。自进入21纪以来,翁牛特旗立足资源优势,打造有机、绿色、无公害、天然无污染的品牌,目前翁牛特草原上的有机稻米已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建国后,全旗水稻种植面积得到快速发展,单位面积产量及总产量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到2010年,全旗水稻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分别达到169223亩、82523吨和487.7公斤。分别是1985年的10倍、21.5倍和2.1倍;分别是1949年的18.8倍、262倍和13.9倍。

六、建国后水稻种植面积、总产和单产动态分析

第一个阶段:自然发展阶段。从建国的1949年至1984年的36年间,翁旗的水稻种植处于自然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基本上处于自发种植状态。水稻种植技术落后,以漫撒籽的水直播方式种植,单产低,效益低。这时候只是零星种植,种植地块儿仅限于部分沼泽地和河滩地。使用的品种为地方品种,红芒圆粒,亩产在百公斤左右徘徊,平均只有132公斤。种植过程中,除玉田皋从1975年柴春泽引进插秧栽培技术外,全旗水稻种植从来不使用任何化肥和农药,大米是纯粹的天然无污染,口感香醇,十分受人喜爱。当时,由于大米是紧缺商品,大米被各级单位采购,或者拿小米、玉米到产地去换大米,一斤小米找给一斤大米8分-1角钱,或者2斤玉米换一斤大米。产品不愁销路。

第二个阶段:科技进步阶段。从1985年起至1996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科学技术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包括水稻插秧、机械插秧、旱育秧、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大批先进的科学技术得到了普及,有力的促进了全旗水稻产业的大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打破了26年内在一万亩左右徘徊的局面,开始了科学的大面积种植。在此期的12年间,全旗平均每年净增加水稻种植面积一万亩,水稻单产和总产也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到1996年,全旗水稻种植面积达到131484亩,亩产达到349公斤,总产达到49838吨。分别比1984年增长了10倍、2.87倍和15倍。水稻成为翁旗的大宗农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玉米,占全旗粮食播种面积的 %。

第三个阶段:有机富硒种植阶段。从1997年起至2012年,翁旗的水稻种植进入了依靠科技进步的阶段。这一阶段最为显著地特征是大力开展了有机富硒水稻的种植。

翁牛特旗发展有机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资源优势,旗委、旗政府早在1998年,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科学地提出了把发展有机农业作为翁旗农牧业的主导产业。从1999年到现在,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异军突起,发展势如破竹,从东到西,遍地开花,翁牛特旗的有机农业在全市、全区乃至全国渐渐有了名气,有机食品成了各大中城市、香港等地居民的-货。

旗委、旗政府坚持政府规划引导,企业自主经营,市场化运作的方针,全力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科研单位等产业模式,成功地构建起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有机食品生产、加工到市场开发的完整的有机产业链条。在发展有机农业的方式上,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形式、公司形式、农场形式、村企形式、订单基地形式等五种运作机制。

为了推进全旗有机农业健康快速发展,旗委、旗政府着重抓着重抓了四个环节:一、健全组织,政策扶持。旗里成立了发展有机农业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加大了有机农业的资金投入,对生产经营有机食品的龙头企业和销售大户,减免税收,优先发放贷款。与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并聘请了十多位专家学者担任有机农业顾问。《翁牛特有机农业发展规划》通过国家级有机农业专家评审论证。二、抓宣传,重培训。三、打品牌,创市场。立足挖掘翁牛特旗深厚的文化底蕴,全力铸造“天枢一品”品牌。 四、制定标准,抓监测。为了抓好有机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翁牛特旗成立了“翁牛特旗有机食品质量检测中心”,制订出了有机水稻、有机杂粮、有机牛羊养殖等地方标准和操作规程。

强有力的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有机农业的发展。目前,全旗已有8个龙头企业的18个品种获得国家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全旗有机水稻认证面积达到3万亩,有机杂粮面积达到5万亩,中草药及林果面积1500亩,饲草料基地1万亩,天然草场达到4万亩,有机牛羊总头数达到7.8万头只,有机肉蛋禽达到20万只。已具备年产有机富硒大米12000吨、有机杂粮5000吨、有机牛羊禽肉1000吨,有机禽蛋1500吨的综合生产能力,全旗220万亩耕地全部被自治区认定为“无公害生产基地”,是自治区唯一一家“全区有机农业示范旗(县)”,也是全国以旗县为单位、整体推进有机农业的第一旗(县)。

翁牛特旗米业协会

13483529

大米

三. 江西省 南昌 南昌县 牛舌头

又叫牛招财,也是民间制作的一种传统面点。用白色和红色糯米粉相配,又用白、红糖搅芯子与糯米粉相配,中间成白色,再用红色(即加点红糖揉拌的粉)镶边。粉内要有糖料,制成后用70度的油煎,即成为红边白芯的点心,香甜爽口。( 南昌)

四. 湖北省 襄阳市 襄城区 泡菜牛肚丝

当韩国泡菜、日本泡菜在几大城市热买的时候,襄樊人还是认定自家的泡菜才是最好吃最上口的。在襄樊只要家里还有几位大妈大婶就总能从床底下找出老大几个泡菜坛子。牛杂,襄樊人一般也是不吃的,但牛肚却是个例外,口感柔韧且有弹性,不管怎样,微辣的、酸酸的泡菜牛肚丝就是襄樊一道人见人爱的开胃菜。

五. 云南省 文山州 富宁县 文山牛

文山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文山牛是云南文山州的。

文山牛

所在地域: 云南

申请人: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畜牧技术推广工作站

所在地域: 2014年

地域范围

文山牛产地涉及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一市(文山市)七县(广南县、富宁县、丘北县、砚山县、西畴县、马关县、麻栗坡县)共10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其中文山市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卧龙街道办事处、开化街道办事处、新平街道办事处、古木镇、平坝镇、马塘镇、德厚镇、小街镇、追栗街镇、薄竹镇、新街乡、喜古乡、东山乡、柳井乡、坝心乡、秉烈乡、红甸乡;砚山县11个乡镇:江那镇、平远镇、稼依镇、阿猛镇、阿舍乡、维摩乡、干河乡、盘龙乡、蚌峨乡、者腊乡、八嘎乡;西畴县9个乡镇:西洒镇、兴街镇、蚌谷乡、莲花塘乡、新马街乡、柏林乡、法斗乡、董马乡、鸡街乡;麻栗坡县11个乡镇:麻栗镇、大坪镇、董干镇、天保镇、猛硐乡、金厂乡、八布乡、六河乡、杨万乡、铁厂乡、马街乡;马关县13个乡镇:马白镇、坡脚镇、八寨镇、仁和镇、木厂镇、夹寒箐镇、小坝子镇、都龙镇、金厂镇、南捞乡、大栗树乡、 篾厂乡、古林箐乡;丘北县12个乡镇:锦屏镇、双龙营镇、曰者镇、腻脚乡、新店乡、舍得乡、树皮乡、八道哨乡、官寨乡、平寨乡、天星乡、温浏乡;广南县18个乡镇:莲城镇、坝美镇、八宝镇、南屏镇、珠街镇、那洒镇、珠琳镇、黑支果乡、曙光乡、篆角乡、五珠乡、者兔乡、者太乡、底圩乡、旧莫乡、董堡乡、杨柳井乡、板蚌乡;富宁县13个乡镇:木央镇、田蓬镇、新华镇、剥隘镇、里达镇、归朝镇、谷拉乡、者桑乡、板仑乡、那能乡、花甲乡、阿用乡、洞波乡。养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3°35ˊ~106°12ˊ、北纬22°40ˊ~24°28ˊ之间,东西长255公里,南北宽190公里,养殖区域范围31456平方公里,年存栏120万头,年产鲜牛肉7万吨。

六. 云南省 怒江 贡山县 贡山大额牛

贡山大额牛是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县独龙江一带的。亦称独龙牛。为半野牛半家养珍贵肉用畜种。被毛呈黑或深褐色,四肢下段为白色。体躯高大,肌肉沿肩部隆起至背中央,丰满厚实,角向两侧平伸后略向上弯,四肢短劲,蹄小结实。成年牛约重440公斤,主要供肉食,肉质细嫩。

独龙牛,曾用名大额牛, 2006年列入国家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名录, 是世界范围现存牛属动物的七个种之一,也是黄牛属中一个独立的牛种,属肉用型地方品种。

独龙牛中心产区为怒江州贡山县独龙江乡。具有野牛体形和彪悍的外貌特征和习性,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耐高寒,耐粗饲,产肉性能好,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

独龙牛(Mythun)是世界范围内现存牛属动物的七个种之一,是云南省牛属动物的六个种之一,占有重要的分类学地位,是肉用型的地方品种和地球上的濒危品种之一。独龙牛产于云南省贡山县独龙江一带,分布于云南省怒江州的独龙江、怒江流域,以及印度的阿萨姆邦、不丹、东孟加拉和缅甸北部克钦邦海拔1500m以上的山区,为一种半野生半家养畜种,其分类学地位属于牛亚科黄牛属(BOS)中独立的一个种(BOS Frontalis)。在我国,独龙牛是唯有独龙族人民驯养的一种牛,独龙语叫“阿布”,为体大而有野性之意。“独龙牛”一词来源于傈僳语“曲阿尼”,汉译即为“独龙牛”。

多年来,在国家、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贡山县独龙牛保种工作坚持以选育优质畜种,以原产地独龙江乡为主,在怒江沿线易地保种扩繁,从而增强供种能力。自八十年代初通过畜禽品种资源普查发现以来,已经历了20多年的艰苦的保种工作,种群数量亦从濒临绝迹77头,发展到现在2028头,数量增长了近20多倍。2006年贡山县鸠木当独龙牛种牛场获得了云南省农业厅颁发的种畜禽经营许可证。

七. 云南省 昆明 寻甸县 寻甸牛干巴

寻甸牛干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寻甸牛干巴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寻甸回族群众素有饲养菜牛腌制清真牛干巴的传统手工艺,由于牛干巴味道鲜美可口,易保存携带,食用方便,因而,颇爱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寻甸回族群众长期饲养牛羊,积累了丰富的养牛经验。要腌制色佳味美的牛干巴,必先喂养壮牛。每年农历正二月间,回族群众开始购买老牛,或将自家即要淘汰的牛关起来喂养。先以嫩草催膘,同时根据牛的牙口和体质,适当采用中草药进行打痨除疾,以健脾胃,增强食欲。这样,牛的体质渐渐好起来了,再增加蚕豆面,蚕豆秸粉制的糠等精细饲料喂养。有经验的回族老人,还经常给牛梳皮毛,用干草垫厩,让牛睡得舒适,他们常告诉年轻人说:“厩干食饱牛长膘。”经过精心喂养,再瘦弱的老牛,在他们手中,也会逐渐变得毛光水滑,膘肥体壮。进入寒露节令时,便开始宰牛、腌制牛干巴。

宰牛,按照传统习惯都由阿訇下刀,经放血、剥皮、开膛、分前、后两半截上挂,然后顺着肉逢,剖成24块“骨施特”(即净肉),并将割下的肉铺在通风处凉透。之后,再进行腌制。一般按6%至8%的比例,将盐撒在肉上搓揉,再放入陶制的大瓮缸内腌,缸口须用硬纸或麻布盖紧扎好,腌20天至30天便可以出缸晾晒,直至肉面干硬,呈板栗色。

每条牛宰后可腌24块牛干巴即12对,每对都有名称:饭盒、里裆、镰刀、火扇、外白、碓嘴、抢口、胸子、骨梆梆心,瓜子以及两对肋条。肋条又分头道肋和二道肋。其中“饭盒”、“里裆”为上品,肉质细嫩,容易切片,食用时煎煮均可,尤以香油煎吃为妙。煎干巴片味香醇酥脆,油而不腻,实为酒席上的佳肴。其余次之,如助条,油多筋多,炖吃鲜美。

寻甸牛干巴,秋冬时节大量上市,远近闻名。1991年,县食品公司进行开发,开始加工生产小包装牛干巴,以满足市场需要。先后投资41万余元, 购置陶制瓮缸240个,半自动切片机1台,包装机2台,修建了车间及冷库,开始精加工制作成“仁德牌”清真袋装牛干巴。由于采用塑料袋真空包装,保鲜卫生、外形华美精致,食用方便,一上市,便得到消费者认可,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汕头牛肉丸

汕头牛肉丸是广东省汕头市的。汕头牛肉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般可分为牛肉丸和牛筋丸两种,牛肉丸采用纯鲜肉打制,肉质细嫩,口感松脆;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嫩筋,使之味道更香,弹性更强,口感爽脆、柔嫩,且丸中带汤,口嚼美汁四溅。

汕头牛肉丸作为汕头乃至整个广东潮汕地区最知名、最大众化的汉族传统小吃,其既可作点心,又可作为一道筵席汤菜。而追溯其根源却是起源于客家地区——聚居在山区的客家人,大体上家家户户都养牛,在商品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时候,生牛肉过剩没法长期保存,所以他们把牛肉剁碎加盐挤成丸子煮熟,渐而成为当地的一种小吃。而真正让牛肉丸成为远近闻名的潮汕小吃,直至被评为“中华名小食”名扬海内外却还得归功于潮汕人。早在20世纪20年代,在汕头埠最繁华的小公园一带,就经常出现叫卖牛七牛肉丸的客家小贩,他们或是挑着担子挨街串巷,或是在晚上开着货船沿韩江沿岸穿梭叫卖,生意红火。聪明的潮汕人看到客家的牛肉丸受欢迎也很有特色,便将它引进“移植”过来。并从选料、配料到制作方法都进行创新和改造,从而创制出了独具特色的潮汕牛七牛肉丸。

汕头牛七牛肉丸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一般可分为牛肉丸和牛筋丸两种,牛肉丸采用纯鲜肉打制,肉质细嫩,口感松脆;牛筋丸是在牛肉里加进嫩筋,使之味道更香,弹性更强,口感爽脆、柔嫩,且丸中带汤,口嚼美汁四溅。九十年代初,香港无厘头大师周星驰把牛肉丸引入其影视创作之中,《食神》一播,顿时濑尿牛肉丸风靡大江南北,许多游客都慕名前往一试,但很多人都不知道,其濑尿丸的原型正是汕头牛七牛肉丸(牛筋丸)。而在香港这个美食之都,也大大促进了牛肉丸美名的传播,从而使潮汕牛七牛肉丸美味风行海内外。时至今日,虽然许多地方都有对牛肉丸进行仿制,但美食界仍以潮汕本地出产的为正宗。2003年,汕头牛七牛肉丸被评为“中华名小食”。

正宗风味的汕头牛七牛肉丸从选料到制作都极其讲究。首先选料上必须是牛后腿包肉及前胸等大块肉,去筋后留肉;传统制法是将鲜肉摆在大砧板上,然后用两根特制的方形铁棒(重量约每根1.5公斤),用力捶打直至呈肉浆状,后调入备好的调料(盐、味精、干蒜头油、特制鲽鱼干、干贝粉等);继续捶打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后一手握肉浆一手拿调羹,手工挤成丸子放入温水中,慢火煮熟即可。食用时将原汤及牛肉丸一起下锅煮沸,这时的牛肉丸弹性十足,掷地能弹一米多高,吃起来口感爽脆,美汁四溢(牛筋丸),唇齿留香;吃时如拌以潮汕特制的沙茶酱为佐料则最为地道,堪称人间至品。

汕头牛肉丸的传统制法:

传统制法是选用新鲜的牛腿包肉作料,去筋后切成块,放在大砧板上,用特制的方形锤刀两把(重量3公斤左右),上下不停地用力把牛腿肉槌成肉酱,加入少量雪粉、精盐、上等鱼露和味精,继续再槌15分钟,随后用大钵盛装,加入方鱼末、白肉粒和味精,拌匀,用手使劲搅挞,至肉浆粘手不掉下为止,然后用手抓肉浆,握紧拳挤成丸,用羹匙掏进温水盆里,再用慢火煮丸约8分钟,捞起牛肉丸。

自制牛肉丸:

自制牛肉丸子:鲜牛肉500克、精盐40克、味粉4克、清水100克、粉30克。将鲜牛肉切薄片,用圆形小铁槌捶烂,有清水、精盐、菱粉拌匀,打成牛肉胶,用手将牛肉胶搓成丸形,放进锅中,加清水,用文火浸熟水清,丸浮不面为准取起,焖、炒等咸宜。这种做法要注意,牛肉必须新鲜,否则没有胶质,捶不烂也易出水,制成的牛肉丸便不爽滑。

汕头牛肉丸的家常做法:

主料:桂冠贡丸

辅料:白菜、葱

调料:料酒、鸡精、植物油、胡椒粉、食盐

做法

1、锅里放适量水煮开,放入牛肉丸,加料酒煮开。

2、放入洗干净的小青菜。

3、大火煮开,待青菜有些蔫,放些盐。

4、放些鸡精,胡椒粉,淋些精制油,撒些葱花即可。

小贴士

1.因为小青菜很嫩,稍微煮一下就熟了。

2.放一些鲜酱油也很好,提味。

九. 内蒙古 通辽 霍林郭勒市 科尔沁牛

科尔沁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科尔沁牛属乳肉兼用品种,因主产于内蒙古东部地区的科尔沁草原而得名。科尔沁牛是以西门塔尔牛为父本,蒙古牛、三河牛以及蒙古牛的0母牛为母本,采用育成杂交方法培育而成。1990年通过鉴定,并由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正式验收命名为“科尔沁牛”。

被毛为黄(红)白花,白头,体格粗壮,体质结实,结构匀称,胸宽深,背腰子直,四肢端正,后躯及乳房发育良好,0分布均匀。成年公牛体重991千克,母牛508千克。犊牛初生重38.1—41.7千克。

母牛280天产奶3 200千克,乳脂率4.17%,高产牛达4 643千克。在自然放牧条件下120天产奶1 256千克。科尔沁牛在常年放牧加短期补饲条件下,18月龄屠宰率为53.3%,净肉率41.9%。经短期强度育肥,屠宰率可达61.7%,净肉率为51.9%。

科尔沁牛适应性强、耐粗饲、耐寒、抗病力强、易于放牧,是牧区比较理想的一种乳肉兼用品种。

内蒙古

通辽市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

通辽市所辖科尔沁区、开鲁县、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库伦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霍林郭勒市、开发区等9个旗(县、市、区)97个乡镇(苏木)2127个行政村(嘎查)。地理坐标为东经119°15′~123°43′,北纬42°15′~45°41′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宁乡市 牛蹄筋

牛蹄筋就是附在牛蹄骨上的韧带,是一种上好的烹饪原料,用它烹制的菜肴别有风味。常见的吃法有烧蹄筋、烩蹄筋。烧蹄筋特点为滑爽酥香,味鲜口利,可与烧海参等名贵菜肴相媲美。
牛蹄筋是牛的脚掌部位的块状的筋腱,就像拳头一样,而不是长条的筋腱,长条的筋腱是牛腿上的牛大筋。一个牛蹄只有一斤左右的块状的筋腱。但是必须把牛皮去掉。
牛蹄筋分为许多种,牦牛最好,黄牛次之,再次是水牛;壮年牛最好,小牛和老牛次之;好斗者最好,体重者最好,无病者最好。有些动物也含有蹄筋,其中,熊掌和骆驼掌最上等,而马蹄驴蹄猪蹄则劣等。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