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合川区龙市镇特产小吃在哪里 合川哪里小吃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合川区龙市镇特产小吃在哪里 合川哪里小吃多更新时间:2023-02-15 08:14:34

一.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小吃

泉州小吃

二. 云南省 普洱市 镇沅 镇沅玻璃米

镇沅玻璃米是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的。镇沅玻璃米产于镇沅山区,俗称"雪花谷",因米粒圆润饱满,晶莹闪亮,故称"玻璃米"。

用镇沅玻璃米蒸出的饭,质软味香,让人总有吃不够之感。做出的米干柔软、透明,制成的白酒又香又甜,具有一般糯米所没有的香味。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佳品。

三. 云南省 保山 龙陵县 保山风味小吃

保山风味小吃

四. 重庆市 合川 合川峡砚

合川峡砚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钓鱼城峡砚,俗称三峡石砚或合川峡砚,采用重庆合川钓鱼城下嘉陵江沥濞峡段的天然峡石精雕细琢而成。“峡石”又名“黑玉石”,是全国独一无二的,分布于合川嘉陵江沥濞峡(俗称小三峡)东岸草街镇麻柳村(磨刀溪)后山一带。峡砚具有石质细腻,色泽淡雅,磨墨快速,不损笔锋,砚中蓄水,数日不干,储墨不腐,石料年久不风化的特点。峡石经重庆医学院徐国民教授化验,石内含有“氧化铝”,是削金切玉的坚硬金属,利于磨刀,清口利锋。雕刻艺人们使用刻刀、钻子、手锤、磨具等工具,经过开采石材(洞采)、选材、构思、制图、初步造型、细磨、精雕、上色、抛光、评选、包装等十几道工序,采用平雕、浮雕、镂空雕、阴刻、钻花,以及镂雕和浮雕等手法雕刻峡砚,产品造型优美、栩栩如生,数百年来深受文人墨客的钟爱,被誉为巴渝三大名砚(三峡石砚、金音石砚、虁砚)之首,2009年钓鱼城峡砚被列入重庆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峡砚雕刻技艺始于宋代,盛于清代,历史悠久。早在明代,钓鱼城峡砚就享有盛名,明代合州人吏部尚书李实用曾题诗赞峡砚:“峡畔茅屋僻,巧工凿石盘;启墨龙云舞,运笔虎榜悬;石腻堪如玉,工艺圣手传;贵似翰家客,四宝居一员。”近代知名人士及书画家如冯玉祥、于佑任、谢无量等亦题诗赞扬峡砚。峡砚被列入巴渝十二品,是当年上海四宝斋、徽州老胡开文和汉口邹紫光阁等大文具店的上品。新中国成立后,合川三峡石砚曾经荣获四川省旅游产品优质奖、国家外经部荣誉证书、重庆市优质产品证书等。其中由合川设计雕刻的“百龙戏龟”峡砚为中南海收藏品。

峡砚雕刻技艺传承的道路艰难曲折。宋代初期,合川本地从事砚台的制作人屈指可数,但雕刻技艺远近闻名。后来随着南宋中晚期宋蒙交战,合川峡砚制作曾一度停止,到了明代才恢复了砚台的制作,到了明末,又由于战乱,工匠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外出,致使合川峡砚的制作再度终断。到清康熙年间,由“湖广填川”的移民与当地的明间艺人李银山又开始了从事这类手工雕刻工艺,近代的明间艺人从单一的方型、条型、小圆型演变为自然形状的各种异形体。新中国成立以后,民间雕刻艺人,将峡砚雕刻技艺传承至今,从二十世纪80年代,峡砚由几个款式发展到现在的近百个品种,而今,雕刻工艺后继无人,整个合川本地从事砚台制作的艺人只有十位左右,雕刻技术面临失传。

重庆市合川区钓鱼城峡砚工艺品有限公司,决意大力传承和弘扬这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峡砚制作后继无人和峡石自然资源减少等困境,成立合川峡砚行业协会作为会长单位,着力整合合川本土民间雕刻技术,重金聘请本土知名雕刻大师和国内知名设计师,潜心研究峡砚的雕刻技法,精心制作峡砚精品,不断开发和推广峡砚,把峡砚这一民间的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五. 福建省 福州 鼓楼区 福州小吃

福州小吃

六. 重庆市 合川 白橙糖

是合川的传统地方名品
( 重庆)

七. 浙江省 宁波 江北区 宁波小吃

宁波小吃

八. 辽宁省 沈阳市 沈河区 沈阳小吃

沈阳小吃

九. 广东省 广州 白云区 小吃

小吃

十. 云南省 普洱市 镇沅 普洱瓢鸡

普洱瓢鸡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瓢鸡是普洱市的一个地方鸡种。据镇沅县志记载“民国30年(1941年)全县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鸡。”、“瓢鸡数量少,主要分布于无量山、哀牢山区”。根据该鸡的历史渊源、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的形成可能是该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该鸡无尾锥骨、尾棕骨、无尾脂腺、无主尾羽特异的体型外貌特征,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了稳定。同时,许多与该鸡混养的当地有尾鸡中也有这些特殊性状的基因,在分布区养鸡户调查中,有尾公、母鸡繁殖的后代中也有部分鸡表现出瓢鸡的体型和外貌特征,瓢鸡公、母繁殖后代中少量鸡也表现有尾鸡的特征。另外据当地老人回忆,瓢鸡在他们记事时就有了,上辈老人传说瓢鸡是由山上的野生光(团)轱辘(又名小团鸡,无主尾羽)鸡与当地家鸡繁殖,其后代经过长期的饲养和驯化而来的。在1980年思茅市畜禽品种资源调查时就发现有该鸡种,但未引起重视, 2006年畜禽遗传资源摸底调查时仅调查到201只,濒临灭绝,引起了当地畜牧部门的重视,积极争取省、市对瓢鸡资源保护,2007年末已发展到1086只;2009年6月26日《云南省农业厅2009年第15号公告》将瓢鸡列为云南省省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名录; 2010年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第1325号公告》将瓢鸡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10年12月载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家禽志》。同年,当地政府和畜牧技术部门制定了“瓢鸡保种管理办法”和“保护与发展规划”提出了“先保护、后发展”的思路。2011年10月在云南省农业厅等部门组织的云南“六大名猪、六大名牛、六大名羊、六大名鸡、六大名鱼”评选活动中被评定为云南“六大名鸡”之一。

从外表看瓢鸡与普通土鸡最大区别是没有尾巴。通过解剖后发现该鸡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即瓢鸡没有鸡翘。由于没有尾巴和鸡翘,当地居民一直认为瓢鸡是不吉利的象征,因此该鸡只要稍微长大一点即被宰杀,导致瓢鸡数量长期不能得到增长。

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镇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毗邻的宁洱哈尼族彝族自治县以及墨江哈尼族自治县等地也有少量分布。根据历史渊源和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是由于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稳定后而形成。

生活环境

据走访主产区镇沅县田坝乡、九甲乡当地饲养该鸡的农户(老人),“瓢鸡是由山上的野生小团鸡(无主尾羽)与本地家鸡杂交而来的。”他们反映其上辈人饲养的鸡中就有这种鸡,再之前的祖祖辈辈都饲养过这种鸡,说明瓢鸡来源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很久很久以前。据镇沅县志记载:1941年全县养鸡10万余只,其中有少量瓢鸡。“瓢鸡数量少,主要分布于哀牢山区”。根据该鸡的历史渊源、当地特殊的地理、气候环境推断,瓢鸡的形成可能是该鸡的某些遗传性状基因发生变异,形成了无尾的特异体形,这些特异性状在长期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得到了稳定。

【品种类型及原产地】

瓢鸡属肉蛋兼用型品种,瓢鸡原产地及中心产区为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主要分布于田坝乡的田坝村、瓦桥村、三河村,者东镇的者整村和按板镇的磨庆村、宣河村,相邻的宁洱县梅子乡也有少量分布。

1主要特性特征瓢鸡俗称闭毛鸡,因无尾椎骨、尾棕骨、尾羽、镰羽、尾脂腺,尾部形状似瓢,故名瓢鸡;瓢鸡体型小而紧凑,尾部羽毛下垂,臀部丰腴圆滑,形似葫芦瓢。喙短粗,有黑、黄青、铁灰等色。多为单冠,冠齿6~8个,少数复冠。冠、肉髯多呈紫黑色,少数呈红色。皮肤多呈黑色,少数为白色。胫多呈黑色,少数为黄色。少数个体为翻毛鸡、绒毛鸡、裸鸡、毛脚鸡。公鸡冠大,厚而直立,羽毛颜色有赤红色、黑白花、全白三种,富有光泽。母鸡冠小而薄,羽毛有黄麻花、黑麻花、黑白花、全黑、全白、灰白等色。雏鸡绒毛为麻色、黄褐色、白色、黑色等。

2保种方式采用基因库保护,国家级地方鸡种基因库(江苏)于2009年引种进行异地保护。

【生产性能】

1成年体重与产肉性能成年鸡体重:公鸡平均为2078克,母鸡平均为1683克。532日龄半净膛屠宰率:公鸡为82.3%,母鸡为79.%;全净膛屠宰率:公鸡为72.3%,母鸡为65.1%。

2繁殖性能瓢鸡开产日龄为160~190天,年产蛋数100~130个,平均开产蛋重47克,平均蛋重52克,自然0条件下,种蛋受精率60~80%,受精蛋孵化率80%左右。母鸡就巢性较强,一年内就巢5~6次。

【开发利用情况】

瓢鸡体型独特,是我国稀有的地方鸡种之一,具有性情温顺、适应性强、易肥、产肉性能好,肉品质优良等特点。但目前该品种数量少,繁殖性能较低,今后应加强品种资源保护,开展系统选育工作。

所在地域:云南

申请人:普洱市畜牧工作站

所在地域:2014年

地域范围

普洱瓢鸡产地位于云南省普洱市镇沅县、墨江县、宁洱县、景东县和景谷县境内,共25乡(镇)。涉及镇沅县的恩乐镇、按板镇、勐大镇、者东镇、九甲镇、振太乡、田坝乡、古城乡、和平乡;景谷县的风山乡、正兴镇、景谷乡;景东县的花山乡、景福乡、文井镇、大街乡;墨江县的团田乡、景星乡、新抚乡;宁洱县的宁洱镇、磨黑镇、同心乡 、勐先乡、德安乡、梅子乡。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00°33′—105°15′,北纬20°16′—24°06′之间,东西横距105.5千米,南北纵距87.5千米,养殖区域范围11325.24平方公里,年存栏瓢鸡6.9931万羽。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