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福建特产老红酒是什么牌子 福建原装进口红酒好喝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福建特产老红酒是什么牌子 福建原装进口红酒好喝吗更新时间:2023-02-09 00:30:09

一. 云南省 临沧 沧源县 滇红老茶汤

滇红老茶汤

滇红制作系采用优良的云南大叶种茶树鲜叶,先经萎凋、揉捻或揉切、发酵、干燥等工序制成成品茶;再加工制成滇红工夫茶,又经揉切制成滇红碎茶。上述各道工序,长期以来,均以手工操作。此工艺从1939年在凤庆与勐海县试制成功。

二. 福建省 福州 连江 连江元红酒

连江元红酒

三. 河北省 秦皇岛 抚宁区 抚宁老髦肉

抚宁老髦肉:系以创始人王锡符的绰号“老髦”而命名。其色棕黄,肉质净,具有弹性,料味深入,质嫩不绵,清香滑口,熏味香醇,伏日不招蝇、1,耐于贮存,便于携带,且风干而不变质。本品创始距今已130余年历史

当今,在秦皇岛地区人们一提起地方名吃,就想起秦皇岛的0位、昌黎的赵家馆,但是,在清末民国初年,抚宁的老髦肉享誉京东一带。

在抚宁县城西街有家老髦肉铺,为旧县村人王增所开,每天店铺门前是前来买肉的人排着长龙,络绎不绝,好不热闹。今抚宁东街仍有一家老髦肉铺。

老髦肉系以创始人王增的绰号“老髦”而命名。其色棕黄,肉质净,具有弹性,料味深入,质嫩不绵,清香滑口,熏味香醇,伏日不招蝇、1,耐于贮存,便于携带,且风干而不变质。距今已130余年历史。

据清雍正六年《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王巨贤由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迁到坟坨管理区的旧县村落户。几代相传,至王增这辈,虽然人丁兴旺,但是皆无功名。王增(1873---1958)9岁时随祖父王锡符迁到抚宁县城西街,典房居住,以煮猪头为业。起初日煮一两个,买卖也不太兴旺。心灵手巧、善于思考的他,经过反复试验,精心制作,不仅色泽鲜艳,味道鲜嫩可口,销量大增,后来每天可煮十余个。由于王增口音不太清晰,每天将煮好的熟肉背到鼓楼根下叫卖:“烧肠、烧肉喔!”当地人听不清,都听作“髦肉喔”。天长日久,人们便给他起个外号叫作“老髦”,他熏制的猪肉得名“老髦肉”。1917年后,王增不断探索,改进制作工艺,使得“老髦肉”味美适口,肥肉不腻,颇受顾客赞誉,连奉军大帅张作霖也经常派人来关内买“老髦肉”用以馈赠亲友。因此,“老髦肉”在东三省及京津一带名声大振。“老髦肉”的加工制作非常讲究,选肉严格,不鲜的不要,过肥的不要,清洗认真,不得留下残存毛根,猪肉和猪头、下水配比适量,确保老汤纯净。

城关西街“老髦肉馆”从清代至民国初期较为繁荣,“老髦肉”颇有名气。1933年春日军占领抚宁城后,日伪、土豪劣绅残酷欺压剥削,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多重课税,老髦肉铺不堪重负,从此一蹶不振。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1又占领抚宁城,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民不聊生,老髦肉铺经营不善,一直惨淡经营,最后不得不倒闭。

改革开放后,王氏后人曾经多次力图重振雄风,但是由于制作工艺、经营理念、资金制约、餐饮业竞争激烈等多方面的因素,效果仍不理想。

但是,老髦肉一直在抚宁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信,并且已经成为一句歇后语了,被贵州人民出版社《风物掌故歇后语》一书收录:“抚宁熏猪肉——老髦肉”。意思是形容一些人干工作慢吞吞的,不利索。因而在抚宁方言中,“肉”有磨洋工,办事效率低的含义。

四. 云南省 曲靖 罗平 罗平老厂酒

罗平有一种包谷酒,因产于虎山脚下的老厂村,故名老厂酒。老厂酒已有150多年的酿造历史。不加酒精的纯玉米发酵法、当地独特的高品质清泉水和铜锅酿造工艺,使老厂酒酒质醇厚、浓香扑鼻,深受百姓青睐。1974年,此酒就曾获过省优产品称号,在滇东北地区,可算名副其实的“好酒”。

凡去罗平的外地人,都想主设法捎一壶老厂酒回去,或自已品味,或赠亲送友。但长期以来,由于小作坊式的生产,老厂酒产量不高,致使人们“常闻其名”而“不谋其面”。直到近几年,罗平把老厂酒作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开发,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扩大规模,才使好酒走出深山,畅销于曲靖、昆明等地。1995年,正当沱牌枸杞酒在曲靖走红时,老厂酒告别了散装历史,稍稍披挂一番后便在市场中夺得了一席之地,并且越卖越火,一时间名声大噪,产品供不应求,市场上竟出现了假冒的老厂酒。1996年8月,有关部门开展了长达1个月的打假活动,才使其得以保全“真身”。

今天,在对老厂酒的开发上,罗平县实施“名牌战略”,一方面继续提高质量,在保持原有工艺的基础上,延长了窖期,同时新研制开发了老厂醇、老厂窖酒等几个新品种,采用全新包装,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改造了技术设备,使年生产规模达2000吨,从规模、质量营销手段等方面全力创名牌、保名牌。

老厂酒的名还是喝出来的。因为罗平人善饮就如同这酒一般有名。产好酒的地方必然也盛产能喝酒的人,这道理似乎很说得过去。如果去罗平,当地人是不会用其他酒来招待客人的。先上几瓶老厂酒,不够再多加几瓶,还是老厂酒,统统浓香醇烈,浓得头晕,香得开胃醇得地道。主人会追着你越来越朦胧的意识反复强调:老厂酒,喝了不打头。你也确实没有感到“打头”,就已身入醉乡。

或许老厂酒真正的魅力,还在于与罗平人喝,或是在罗平当地喝,这样关于罗平与罗平人的种种情趣便会融入酒中,喝出更多的意蕴,更深的感情。这也可算酒文化的一种吧。

  

五. 湖北省 武汉 东西湖 老通城豆皮

"老通城"是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大智路口一家大型酒楼的名字,以经营著名小吃三鲜豆皮驰名,有"豆皮大王"之称。这家酒楼创办于1931年,某地原在古汉口城堡大智门外,为城乡通道,故名通城甜食店,抗日胜利后复业,改你老通城甜食店。该店仿照湖北民间的传统小吃豆皮,锐意改进,配合甜食应市,颇受欢迎「制法是将绿豆、大米混合磨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内包煮熟的糯米、肉丁等馅料,用油煎好。特级厨师高金安精益求精,以鲜肉、鲜蛋、鲜虾仁为主制作馅料,创制出三鲜豆皮,皮包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更加烩炙人口。毛泽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武汉)

六. 福建省 三明 沙县 老情人豆干

老情人豆干

沙县富口豆干是当地农家传统的豆制食品,是当地百姓在传统节日里为喜庆而制作享用的美味,流传至今,已有百佘年的历史。

富口豆干精选优质的农家黄豆,经认真筛选、浸泡研磨后,用大锅烹煮,保持了黄豆的原有营养成分,后期制作更是精工细作。

“老情人”豆腐干系列食品(富口鸿光食品厂生产):

鸿光食品厂采用家传独特工艺辅以现代科技精制而成的“老情人”品牌豆干,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味谱广等特点,食之,生津开胃,欲罢不能;食后,醇香透嘴,久久回味。同时“老情人”牌豆干采用最新真空包装和保鲜技术进行保鲜,保鲜时间长达6个月。本产品易保存,耐贮运,包装精美,携带方便,即开即食,是居家旅行之必备佳品;也是宴请宾朋的好茶点,既可做家宴冷盘,也可热炒作菜,更是极品佐菜,同时也是寺庙贡品、素斋菜的最佳选择。

“老情人”豆干因其原料的考究、工艺精细、独特的风味而受到顾客的欢迎,特别是老人小孩的喜爱。投放市场以来,倍受好评,被冠以“素之王”的美称。

在生产豆干的基础上,鸿光食品厂还开发了猪肉干、素牛肉、卤花生、豆豉、笋片等“老情人”系列产品,现已投放市场。

沙县---老情人豆干之麻辣味。味道麻辣,适合喜吃辣的人。

这个是沙县-老情人豆干的礼盒装,10包,包含了5种口味哦,是您居家食用、宴宾待客、馈赠亲朋好友的佳品。

七.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五味红酒

利用传统酿制工艺结合现代先进设备以五味子饮品系列为主、盐井古酒(白酒)系列为辅,科学的研制出以五味子鲜果为原料发酵的干型、中型、甜型五味子酒:“五味子”属于木兰科多年生落叶藤木,又名面藤、山花椒,生产于海拔600~2400m的背阴山地灌木丛中,是珍贵的滋补性药用植物。在《神农本草药》中列为上品,其果实甘、酸、辛、苦、咸五味具全,故“五味子”。五味子呈不规则的圆球形或扁球形,形状和山葡萄相似,为珠连串状,果实直径5-8mm。外皮紫红色或暗红色,皱缩,显油性,果肉柔软,有的表面呈黑红色或出现“白霜”。果肉气弱、味酸、有香气,味辛、微苦。以粒大、果皮紫红、肉厚、柔润者为佳。

五味子果实作中药功能益气生津、敛肺滋肾、止泻、涩精、安神,可治久咳虚喘、津少口干、遗精久泻、健忘失眠等症。药理试验证明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过程,促进肌体代谢,调节胃液和胆液分泌,对肝炎恢复期转氨酶升高者有降低作用。果皮及成熟种皮含木脂素,是五味子的药用有效成分,其中包括多种五味子素。

八. 重庆市 武隆 土家老腊肉

武隆老腊肉作为武隆当的土!乡亲熏好的腊肉,表里一致,煮熟切成片,透明发亮,色泽鲜艳,黄里透红,吃起来味道醇香,肥不腻口,瘦不塞牙,不仅风味独特,而且具有开胃、去寒、消食等功能。

九. 上海市 崇明 老黑皮西瓜

本县,有数百年栽培历史,主要产于向北、汲浜、陈家镇等乡。瓜圆、肉厚、个重。一般的重7至10斤,大者重20至30斤左右;瓜皮一般的厚1.5厘米左右,也有厚达3厘米的,是制作蜜饯的原料,用它加工而成的西瓜酱清淳甜美。

十. 山西省 吕梁 方山 山西老火锅

冷冷的冬天,思念暖暖的火锅。在川锅的市井热闹里,居家过日子的人们,还是忘不了被时代渐渐淡漠的山西老火锅。

火锅的源头是一万年前的陶鼎,并在从鼎到锅的演变中,伴随着对冬季暖食的需求,产生并独立出来。空足之鼎曰鬲,西周有“刖刑奴隶守门鬲”和“温鼎”,放入木炭烧煮食物并保温,可以说是最早的火锅雏形了。汉代时有铜“染杯”,上为盛食杯,下为炭火盘,推断为古代单人使用的保暖食物的小火锅。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暖食的 “锥斗”、分格的“五釜熟”,演变到唐代,又有用于暖酒、暖茶、暖食的陶瓷暖锅。宋代始有锅涮兔肉,名曰“拨霞供”(《山家清供》),元代时出现涮羊肉。明清时,暖食多称为热锅,涮食称为生火锅,如《清稗类钞》记载:“案辄有一小釜,沃汤其中,炽火于下,盘置鸡鱼羊豕之肉片。俾客自投入,俟熟而食,故曰生火锅。”清帝除夕宴要上热锅一品,千叟宴则上生火锅,如嘉庆元年举办的千叟宴,有5000人入席,共用了1550个火锅(《中国历代御膳大观》),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盛大的火锅宴。

火锅宴上,用的最多的是大同产的铜火锅,“分上下层,中以红铜为火筒著炭,汤沸时,煮一些肉脯、鸡、鱼,其味无不鲜美”(《奉天通志》)。大同铜火锅自古享有盛名,《民国大同志稿》有“大同虽非铜区,而铜制品向颇著称,物美价廉,多运往外蒙古地方。其大宗售品有铜锅、铜壶等物,尤以火锅为最。自平绥路通车,中外游人旅客咸乐购置之,用作馈赠,其销路愈畅,本品愈多,故手工业中,铜工最为独步。”大同铜火锅有六件套,经过七道工序制成,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造型美观,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1973年,1总理陪同法国总统蓬皮杜访问大同。席间,总统及随行的法国友人,对大同火锅风味之独特、器具之精美赞不绝口。细心的周总理在蓬皮杜总统别离之际,将一个雕有 “九龙奋壁”的铜火锅相赠,世界各大媒体竞相报道,声誉传遍了国内外。此后钓鱼台国宾馆等著名饭店,纷纷订制,火锅宴席兴盛一时,铜火锅涮羊肉亦成为地方特色名吃。

与大同火锅齐名的,有尧乡火锅,早期以翼城或平定的砂火锅为器,将肉菜等食料先入锅后注汤,煮沸上桌而食。这种吃法唐代叫暖锅、清代叫热锅,宋代时则叫“骨董羹”。苏轼的《仇池笔记》记着这个出处:“取凡饮食杂烹之,名骨董羹”。范成大有诗“毡芋凝酥敌少城,土薯割玉胜南京。合和二物归藜糁,新法侬家骨董羹”。晋南稷山金墓博物馆段氏墓穴出土有一块方砖,与段氏家传的一块方砖相合,组成一付完整的“贯通宴锅汤”方,类似今天火锅之煮与涮相结合的吃法。笔者曾三次亲往考察,亦曾品尝,食以鹿料为主,但汤方却秘而不宣,只出示了一幅描绘北宋年间三晋南北酒馆冬令吃宴锅汤的古画。贯通宴锅汤曾在太原著名的全晋会馆销售过,现在又推出有木炭铜火锅,是老太原的吃法,层层码料,先煮后上,配以特殊的山野“麻麻花”香料,相传源于北汉。

过去山西民间吃火锅,平日里是不多见的,大都在冬季节令应市。春节期间,人们走亲串戚,初二或初三女婿给丈人、丈母拜年,丈人则多以火锅款待,取意“团暖”之意。火锅料需荤素兼备,如古绛州一带多达十余种。若是将料煮沸后连锅热上,则讲究码放原料至锅子的四分之三深度为宜,过多汤易溢,过少则不丰富。火锅还被应用于山西民间筵席的主菜,如晋中太谷的一品锅、三鲜盆,所用器皿与大同铜火锅有别,是1的平底圆形带盖的铜镀锡盆。三鲜盆内要有三等份的格,互相接通,如魏晋时候的“五釜熟”,三样主菜分放在各格,汤味因相互连通而调和。铜盆配一铜架,下方可安置一酒杯,食时点燃杯中酒,置于盆下,边烧边食,为过去晋商大户人家的吃法。

今天,火锅不再是稀罕之物了,在新生一代却言必川、渝,“上继唐风晋韵,下启调鼎美味”的山西老火锅之种种,正渐渐式微。如此,山西老火锅亦需在根脉文化的复苏中,唱着《从头再来》,与时俱进。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