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河南省焦作有什么土特产嘛 河南焦作市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河南省焦作有什么土特产嘛 河南焦作市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02-04 09:14:25

一.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柏山缸

柏山镇柏山村陶缸生产历史悠久。相传,元代柏山村以生产白瓷闻名。到了明朝万历六年(1579年),柏山村许同泰从山西阳城请来工匠,开始生产陶缸,因产品色泽艳丽、质量上乘而颇为-,烧制白瓷的工匠纷纷改烧陶缸,不愿意改烧陶缸的白瓷工匠大都远走景德镇,继续从事白瓷生产。刚开始,柏山村只有缸窑3家,10盘轮(一盘轮为一个生产单元,一般由3个人组成,1个做缸匠人、1个摇轮工人、1个和泥工人),技术不外传。清顺治五年(1648年),窑主张永仁为满足用户需求,开始雇佣工人,扩大生产,生产技术外传。到清嘉庆年间,柏山缸业发展初具规模,为提高技艺、保证质量、保持信誉,各窑主、工匠共同制定了四条规矩,对各类产品的规格大小、质地薄厚都作了明确规定,刻之于碑,相互监督,严格遵守。自此,柏山陶缸生产具备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全村缸窑发展到60多家,工人250余人,年产陶缸60万套,誉满全省。

民国期间,柏山村有缸窑120多家,180多盘轮,工匠700多人,年产值200多万元(旧币)。1938年日军侵占博爱后,绝大多数缸窑倒闭。解放后,柏山缸业开始恢复,1963年已有相当规模。改革开放后,柏山缸业迅猛发展,1983年有缸窑40多家,72盘轮。进入21世纪后,由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陶制品用量大幅萎缩,柏山缸业逐渐走向衰落。

柏山陶缸品种多样,主要有:缸、汌、盆、罐、坛、瓮、火口等,具有夏天盛水不臭,阴天储物不潮,储粮不霉,腌菜不回味,价格低廉,经久耐用等诸多优点,曾远销西北、华北10多个省区,深受群众欢迎。

2008年,柏山缸制作技艺被列入焦作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列入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柏山村一些上了年纪的制缸工匠正为此努力,想办法将这一古老技艺传承下去。

二.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孟州纯手工老虎鞋

凡在中原地区生活的人,对儿童穿的虎头鞋是再熟悉不过了。它给家庭带来欢乐,给父母带来希望。它既有实用价值,也有观赏价值,同时它又是一种吉祥物,人们赋予它驱鬼辟邪的功能。

虎头鞋是童鞋的一种,因鞋头呈虎头模样,故称虎头鞋。虎头鞋做工复杂,仅虎头上就需用刺绣、拨花、打籽等多种针法。鞋面的颜色以红、黄为主,虎嘴、眉毛、鼻、眼等处常采用粗线条勾勒,夸张地表现虎的威猛。民间制做此鞋时,还常用兔毛将鞋口。虎耳、虎眼等镶边,红、黄。白间杂,轮廓清晰。孩子穿上虎头鞋唇,兔毛随风飘动,虎头也有了动感。虎头鞋鞋底肥大,插空纳上九个菱形破花,九个破花称为九颗圆子,意为“九子十成”。穿虎头鞋的时间,是在幼童一岁左右。此时的儿童跃跃欲试,想要走路,但又离不开大人的搀扶。这时父母给孩子穿双虎头鞋。利于孩子脚踏实地。更重要的原因,是人们认为虎是百兽之王,穿。上虎头鞋可以辟邪恶保平安,护情孩子健康成人。

三. 河南省 焦作市 马村区 马村酥梨

马村酥梨是河南省济源市五龙口镇马村的。济源马村酥梨果大、皮薄、肉厚、汁多、渣少、含糖量高,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每当金秋时节,在五龙口镇马村酥梨基地到处可以看到,颗颗金灿灿、黄澄澄的酥梨压弯了枝头,触手可及。马村有沙滩面积近3000亩。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村民们在沙滩上栽植了大片果树,仅酥梨面积就达2500亩,另外还有少部分桃树。果大、皮薄、肉厚、汁多、渣少、含糖量高的马村酥梨逐渐走出深闺,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2003年,马村酥梨获得国家级无公害产品标志,该村3000亩大型酥梨基地同时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2006年,马村酥梨在济源首批获得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

为了便于酥梨外运及城里人自助采摘,马村人专门投资100多万元建成了通往梨园的水泥路。“非常欢迎城里人到果园里采摘鲜梨。”

四. 河南省 平顶山市 卫东区 河南蒸面

材料

湿面条---面摊上那种细细的,方的.最好没放碱的

肉----最好带点肥的,切小块.当然懒人可以让卖肉的绞成丝

黄豆芽若干(也可以用长豆角'青菜)

做法

蒸面---把面条揪成段蒸熟

炒菜---炒菜都会了,不同的是最后要放一点酱油,然后水要加多一点<标准是要把蒸过的面条拌匀,但不能剩水>

拌----把蒸过的面条拌到菜里,注意面条要弄散,<如果用的是青菜,先把菜盛出,只留菜汤拌面>

蒸----把拌好的面和菜放在蒸锅上继续蒸.快出锅时可以滴一点香油

五. 河南省 南阳 社旗 唐庄白莲

唐庄白莲是河南省南阳市社旗县唐庄乡的。唐庄白莲历史悠久,源于宋代,盛于清代,曾列为清代宫廷御用膳食佳品,具有隔夜不变色,藕断丝不连,洁白无渣等特点。

唐庄白莲是社旗县唐庄乡独具地方特色的优质蔬菜品种,也是南阳市八大名优之一。因其“藕断丝不连,隔夜不变色,皮薄质脆,洁白无渣”而芳名远播。在当地的种植历史源于宋,盛于清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其传统种植方法被列入《中国蔬菜志》。据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化验表明:唐庄白莲十七种氨基酸总量高于其他品种,达1464MG/100G,其中七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除—种相等外,六种高于外地品种。史书记载,慈禧掌权时期,曾被列为御用膳食佳品。

社旗县国强白莲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10月,由老村支部书记周国强牵头,现任支部书记李德军支持并任理事会成员,从事白莲的种植、加工和销售,注册资金95万元,现有社员52户,连片种植唐庄优质白莲200多亩。

唐庄白莲已通过国家有机食品认证,并被认定为全国农1动会指定产品,合作社被评为南阳市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30强。合作社白莲生产采取统一种植、统一管理和统一经营的模式,从选种、莲田整治、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包装等各个环节都严格按有机产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环环把关,严格监督,在生产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剂、农药、化肥等,并有农事记录。目前,唐庄白莲品牌效应逐步显现,在本地周边县市十分畅销,并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价格高出本地一倍,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成为我乡支柱产业的一朵奇葩。

六. 河南省 焦作市 马村区 野生银杏果

银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树种,距今约1.6亿年的生存历史。有活化石之美称。长期使用可延缓衰老,降低血清胆固醇,被欧美等发达国家称为“21世纪的绿色食品”。银杏果具有颗粒大、种壳薄、糯性强、无污染等优良特性。1993年获得中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金奖,含大量的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氨基酸、银杏醇、抗衰老素等营养物质,经常食用可治疗哮喘、咳嗽、尿急、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

七. 河南省 焦作市 解放区 山韭菜炒鸡蛋

山韭菜炒鸡蛋看似很家常的一道菜,但在云台山却是别有一番风味,真正家养小山鸡鸡蛋纯天然,这种鸡蛋个小但炒后颜色金黄,再佐以纯正的山韭菜味辣且鲜香,自有一番质朴的鲜香。

八. 河南省 焦作市 孟州市 孟州炒面

孟州炒面是河南省焦作市孟州市的特色小吃。孟州炒面干干爽爽,呈焦黄色,拌有嫩白的豆芽、粉嫩的肉丝、碧绿的葱段,佐以青椒或红椒,菜的青鲜和面的焦香溶为一体,色彩丰富,油而不腻,口感筋道,满嘴生香。

孟州的炒面很有特色,不象博爱的一样先是将面用油炸成一佗佗备用,吃时加菜用水焖开;也不是象焦作的炒面一样先将面蒸熟备用,吃时再炒;更不象南方一些城市先将挂面煮软再炒。孟州的炒面现炒现吃,先将二细的生面条(千万不能用挂面)放在炒锅里,然后一点一点用油淋在锅的周围,让油慢慢地渗到面条里,在暴火上不停地掂锅使面在锅里旋转,将面煎的焦黄,然后再轻巧地一掂,让面条在空中来个180度大翻身,再煎黄另一面。整套动作节奏鲜明,特别是那凌空一掂的动作,简直象玩杂技,不得不佩服大师傅们精湛的厨艺。然后再炒肉、菜,将煎好的面盖在肉菜上,淋入加了鸡精、味精、酱油等作料的高汤,立即盖上锅盖子焖。这面炒的好坏可全看加入水的量与焖的时间的长短。大师傅们总能恰到好处地将面条焖得不软不硬,脆里带绵,汤也刚好全部被面吸收(我去年在修武下乡搞1的一年,苦练了炒面绝技,开始不是汤少就是面侬,后来终于掌握住了)。一盘成功炒制的炒面,炒面干干爽爽,呈焦黄色,拌有嫩白的豆芽、粉嫩的肉丝、碧绿的葱段,佐以青椒或红椒,菜的青鲜和面的焦香溶为一体,色彩丰富,油而不腻,口感筋道,满嘴生香。然后再配一小碗海米紫菜蛋花汤,汤里面飘浮着虾米香菜紫菜,再加几片西红柿配色,鲜美异常。

九. 河南省 焦作市 博爱 博爱八月黄

博爱八月黄是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的。博爱八月黄是栽培历史悠久的传统优良柿子品种。果实近扁方圆形,皮桔红色,果粉较多,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密,脆甜,无核,品质上。该品种高产,稳产,树体健旺,寿命长,柿果宜鲜食,也宜加工,最宜制饼。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太行山南麓。东与焦作市、武陟县、修武县接壤,西至丹河与沁阳市相连,北与山西省晋城市毗邻,南抵沁河与温县隔河相望。博爱县自然资源丰富,风光秀丽,气候适中,素有“金博爱”和“太行山下小江南”的美誉。

"博爱八月黄"柿子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焦作市所辖的博爱县、修武县及沁阳市等诸县(市)区,为栽培历史悠久的传统优良品种。全市现有"博爱八月黄"柿子26.4万株,年产柿子900余万公斤,年加工柿子65.3万公斤。

博爱八月黄树姿开张,树冠圆头形,叶椭圆形,新梢棕褐色,果实中等大小,平均单果重140克,近扁方圆形,皮桔红色,果粉较多,果梗短粗,果蒂大。果肉橙黄色,肉质细密,脆甜、汁中少、无核、品质上等。10月下旬成熟。博爱八月黄高产,稳产,树体健旺、寿命长。柿果鲜食、也易加工,最宜制饼,加工成的柿饼、肉多、霜白、霜多、味正甘甜,品质优。

十. 河南省 郑州 荥阳 荥阳草帽

草帽 草帽有手工和机制两种,成品分黄、白2色。农村制作多采用原色草帽辫,手工缝制,帽呈牙黄色,亦有巧妇以红、绿、黄、紫颜色染辫,手工缝制花色童帽、女帽,颇受欢迎。

用机器制作草帽,始于二十世纪初,民国元年(1911年),王村乡梁庄张之铭之子,曾赴山东学制机制草帽。机制草帽先用硫磺、漂白粉熏、漂草帽辫,然后用机器缝制,产品在当地供不应求。民国13年(1924年),荥阳、须水、二十里铺、赵村、祥营、汪沟有草帽加工厂11家,年产草帽22.7万顶。这些厂家制作的草帽式样随时代风尚而异:一种是普通型,折弯不断,携带方便,用工简单,价格公道,行销全国,历久不衰;另一种是礼帽型,凹顶,平烟、硬盔、丝绸布里,内衬商标,胶布帽箍,清绸帽箍,造型美观,工艺精湛,色泽牙白,选料精细(为破莛辫),俗称“洋草帽”,深受官僚、富豪、巨贾及教授、学者的欢迎,主销国内各大城市,并出口美、英、法、日等国。抗日战争时期,草帽销路呈滞,产量锐减。建国后,草帽制作工厂除草帽外,亦制做提篮、桌垫、椅垫、炕席、门帘等精巧玲珑的装饰品,花色品种多达100多个,满足了国内外市场需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