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灌肠是哪的特产 山西武乡特产灌肠怎么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灌肠是哪的特产 山西武乡特产灌肠怎么做更新时间:2023-02-06 11:25:04

一. 山西省 忻州 保德 葫麻

葫麻

葫麻,为保德县县的主要油料作物。其生长期短,对土地水肥条件要求低、耐旱、耐寒、省工好管理。农谚说:“立夏撒葫麻,九股八圪叉”,胡麻种在立夏,收在处署,生长期只有90天左右。种胡麻成本低,收益高,胡麻从种到收,只是在夏季拔拔草,甚至不拔,再不用其他方面的管理,省工省事,省种籽、省肥料、省地(老乡多在贫瘠土地上种植),收益却很高,老乡说:“装满油罐罐,不愁钱串串”。

胡麻的学名叫油用亚麻,世界上已有五、六千年的栽培历史。它起源于我国内蒙阴山山脉以北的地方,在那里曾经发现过野生胡麻。大约在东汉年间引进内地,故叫胡麻。过去胡麻种植很少,在外地很是珍贵,清朝官吏王授曾写下“何时馈到胡麻饭,问我神仙骨几分”的诗句。胡麻籽含有37、47的脂肪,出油率在30-36%之间。宁武所产胡麻油有很多优点,久放不沉淀,生食无杂味,炸食物烟雾少、上色快、味道清香,色泽纯黄而透明,含不饱和脂肪酸高,所以营养价值全面,还有药用价值。久食可预防高血压,血管硬化肥胖症等病,较动物脂肪或其它品种油脂要好出许多。胡麻油的碘价很高,干燥性很强,工业上广泛用于制造油漆和高级油墨,用于钞票和邮票的印制;胡麻含有亚麻胶,是良好的粘合剂,广泛地用于制革、医药和国防工业。胡麻糠老乡用于喂猪喂羊以过冬,秸秆可抽取纤维,用于纺纱织布,胡麻油还可以出口,换取高额外汇。

二. 山西省 晋城 泽州 山萸

山萸

山萸亦称山茱萸,俗名红奶。观赏兼药用植物。落叶乔木。树皮褐色,片状剥落小枝四棱,花簇生于小枝顶端。先天花后出叶,花小,为黄绿色,成散形花序。可供观赏或佩戴。核果呈长圆形,光滑,熟时红色,果内有一核。去柄去核的干果可供药用。

三. 山西省 运城 盐湖 相枣

相枣:产于运城北相镇,以其色浓、味甜、皮薄、肉厚、个大、核小著名。生食甜脆爽口。《汉书》中即有“汉文帝召群臣曰,枣味美者莫若安邑御枣”之语,安邑即今运城市。2000年前即已驰名京师。

四. 山西省 晋中 祁县 山西二锅头

祁县六曲香酒厂,始建于1950年,如今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酿造工艺先进,产品质量上乘,综合指标在同行业中居先进水平的国家二级企业,也是全国多微麸曲清香型白酒首创厂和代表厂,祁县县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该厂生产的“麓台”牌六曲香酒,具有“酒液透明清亮,酒质纯正清香,口感醇厚净爽,饮后精神舒畅”的特色,曾连续三次蝉联国家优质酒称号,并获得国家银质奖,1992年获香港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素有“南有五粮液,北有六曲香”之美称。生产的“麓台”牌山西二锅头、山西醇、高粱酒是山西省优质产品。生产的唐酒、888酒、山西春、三晋二锅头、喜洋洋、六曲王、腾飞六曲香等新品牌的优质系列白酒,适应了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也深受客户的青睐和欢迎。1999年1月26日,经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检测审查,该厂生产的“麓台”牌六曲香、山西二锅头、特制高粱酒、山西醇、“祁公”牌山西春、“唐”牌唐酒等为国家质量达标食品。1999年,祁县六曲香酒厂,在原粮出酒率、瓶酒产量、瓶酒销量、利税总额、职工收入等多方面,均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企业上交国家税金1339万元,实现利润266万元,职工人均收入7477元。一派兴旺景象。厂址:山西省祁县东风路68号厂长:秦山党委书记:霍谦经营厂长:段祥贵电话:0354-52222465222123传真:0354-5223841邮编:030900( 祁县)

五.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菜米灌肠

菜米灌肠

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食用时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六. 山西省 运城 夏县 山西小酥肉

晋式第二蒸,是山西小酥肉。酥肉是山西的传统名菜,用猪肋条肉切块,经过煮、炸、蒸等多道工序烹制而成。《名食掌故》记,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封其第三子朱高燧为赵王,府内侍女知赵王有喜食烤肉习惯,就选用上好猪肉先煮再蒸后炸,配大葱、面酱佐食,深得赞赏。因加入紫苏调料,称为“紫苏肉”。后传于民间,晋中一带唤作“香酥肉”,晋南民间宴席多称“小酥肉”,制法略有变化,将五花肉切小片,拌淀粉鸡蛋糊腌制,然后用油炸至金黄色,与炒好的木耳、玉兰片混合,放入蒸锅蒸制而成。

小酥肉在运城一带民间宴席多取羊肉制作。而晋城行菜则选用肥猪膘先煮再蒸后炸,称“紫酥刀背”,是上党地方传统菜肴,而其民间多选五花肉先炸再煮后蒸,称“胡卜肉”,是逢年过节、喜庆婚筵必上的菜肴。长治一带则改良创新有酥肉芥末粉皮汤,已为当地名吃。全晋会馆改良创新有王家小酥肉酸菜鱼唇菜,据传晋商灵石王家主人王谦曾参加康熙六十一年乾清宫“千叟宴”,受御赐龙头拐杖一把和鱼唇菜一道。王谦回乡后,命家人将鱼唇配以山西小酥肉、酸菜烹制,味道极美,成为王家家宴的头菜。东南亚王氏宗亲会客人在全晋会馆品尝此菜,赞不绝口,并留诗纪念“春风走马汾水边,丰年留客作清欢。几回梦里今非梦,王氏宗亲聚太原。”

七. 山西省 长治 潞城 松蘑

松蘑

松蘑又名松菇、松蕈、鸡丝菌、松口蘑等,日本国称其为松茸,是名贵的野生食用菌。松蘑不但风味极佳、香味诱人,而且是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有“食用菌之王”的美称,不亚于猴头、灵芝,欧美尤视之为珍品。为牛肝菌科真菌褐环乳牛肝菌、点柄乳牛肝菌的子实体。

八.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灌肠

徐沟灌肠是清徐县徐沟镇特有的地方小吃,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灌肠以荞面制成,色灰如瓷,呈半透明状,不粘不连,软而坚韧,富有弹性。佐以醋、蒜汁食之,既可冷食,也可热炒,别有一番风味。徐沟灌肠分红、白两种。红灌肠用鲜猪血与面知成;白灌肠不用猪血,故呈灰白色。

罐渣至今己有数百年历史。最初,有人无意中将吃荞面糊糊剩下的“渣渣”(徐沟人把用面和成汤状的东西叫“渣渣”)盛在陶饭罐中蒸烤,熟后用醋蒜调味食之,另有一番风味,便命名为罐渣。后不断改进,从用罐蒸改为用碗蒸(现存流行于一些地方的“碗脱”),后又改为用碟子蒸,并在和面等各道工序上不断改进工艺,最后定型为今天的这种食品。

罐渣使用荞麦面,经过和面、掌软、抓稀、打渣等十余道工序精制而成,蒸出的罐渣柔而韧,配上以清徐醋为主的特制调味,吃来是精而香,是当地风味小吃中销量最大、众口皆宜、百吃不厌的食品。它既可下酒,亦可佐餐,当然也可以作为主食。食后不膨不胀,经久耐饿。

据徐沟民间流传,当年八国联军进北京,慈禧太后出逃西安,途经徐沟住了一宿。当时的徐沟县令昌倔就用罐渣等当地风味小吃招待这位吃腻了山珍海味的老佛爷,吃得老佛爷满口叫好,龙心大悦,以至后来从西安返回京城后,很快将此县令调升为定州知州。由此可见徐沟小吃之魅力。

九. 北京市 朝阳区 煎灌肠

灌肠这种小吃名不符实,北京的煎灌肠,实际没有肠衣,可是这个名称怎么传下来的呢据一位老“勤行”(厨子)说,当初是用猪小肠灌绿豆粉芡和红曲,蒸熟后,外皮白色,肠心粉红,切片,用汤油(就是肉食加工厂的副产品,又叫浮油),上铛煎得外焦里嫩,佐以大蒜盐汁,其味道独特,无任何其它小吃可替代。后来发觉猪肠与淀粉不合作,入油锅,那肠衣抽抽了,口感不好,而且成本又高,有人索性将肠皮去掉,将淀粉搓成肠子形,上锅蒸。所以保留了灌肠的名字。如今绿豆粉价高。只好以白薯淀粉来代替,煎后口感还可以,但颜色不如加红曲的好看。

街巷0售灌肠的小贩,肩挑一副担子,一端是一个低小的火炉,上坐大铛,另一边是切好的灌肠,边煎边卖。煎灌肠虽说不上什么技术,但火候要适当,外焦而不艮,里嫩而不散,装盘洒上蒜盐汁,用竹签戳着吃,这才是真正的北京风味哪!不吃大蒜的人,从不知道灌肠是什么味道,要是用素油煎,味道大大减色,并不是不能吃,而是失去了特色,用汤油煎,就是灌肠的一大特点,一般家庭用大油或肥肉膘炼油煎,口感不减色。

京都早年煎灌肠的店铺,驰名南北城的有两家,一家是后门桥北头路西合义斋,另一家是北纬路先农市场(今友谊医院门诊部)的北门过道内路西的一家小铺。这两家的煎灌肠用料为纯绿豆粉,上好的红曲,蒸熟后,切得薄厚均匀,煎得火候恰到好处,确实超过一般。这两家的灌肠早已没有了。合义斋字号还有,但经营内容早已是现代化了。五六十年代隆福寺东口路北,有一家一间门脸的灌肠铺,还保留了老北京的风味。而今市场上所销售的粉红色的砣子,由于淀粉质量所限,上锅一煎,成了一堆粉片子,这可好,连肠子样都没啦!

——煎灌肠的制作方法——

自制灌肠:集贸市场上出售的白薯粉条一斤,白薯淀粉一斤(玉米淀粉不能用)将粉条煮至八成熟,捞出控水冷却,将淀粉调成稠浆子相似为度,与粉条拌在一起,装入饭盒,或上屉布蒸成砣子冷却后,随煎随切。这种自制的灌肠,除外观稍逊色外,其它均为正宗京味。大蒜必须捣成泥,盐、味精适量,调成蒜汁。如果用刀将大蒜斩成碎末,口感则大为减色。实践说明,任何一项传统成果,都不能随便改动,更不能偷工减料。

用料:淀粉一杯分两份 蒜 盐。

做法:

1.小锅里倒一杯凉水,再倒半杯淀粉。用筷子搅匀。然后放到火上烧。在烧的过程中不停的搅。很快,生淀粉就开始变稠,而且黏在一起了。等差不多的淀粉成个整团时,离火。

2.就着这锅,倒另半杯干淀粉。先用筷子,后用手把干粉都揉进去。最后把面团揉得很漂亮了就捏成个手电筒粗细的肠形。放到蒸锅里开水下,蒸三十分钟。看着原来雪白的粉有点透明或发青白了,就熟了。待这粉肠凉透,就可切来煎着吃。

3.煎前先砸蒜。砸好的蒜放凉水和盐待用。

4.把粉肠切成薄片儿,放在有少量油的平底锅上煎,煎到两面脆,装在个人的小盘里,浇上蒜泥盐水汁。

注意事项:

水和淀粉的量是1:1,不论你做多少,量水和量淀粉的一定要用同一容器,一份水、半份淀粉先做个黏团,再加半份生淀粉做成肠。在和淀粉没有抱成团前,一定不停的搅。揉生淀粉时刚开始会有点烫。用筷子反复搅几下,凉一凉就好了。最好头天做好,放冰箱,第二天吃,粉凉透了,容易切薄片。薄片则容易煎的脆。蒜汁,其实是很少量的蒜砸烂后加比较多的水和盐,用它来拌煎肠。一定是砸蒜才好吃。别放酱油和醋,才能吃出特别的香味。加些红色食品颜料,弄成粉色的肠,就更惟妙惟肖了。

十. 云南省 丽江 宁蒗县 纳西米灌肠

纳西米灌肠是丽江特有的一种风味食品。它是由猪血、米饭及各种香料,按照一定的配比拌在一块儿,然后灌入加工过的猪肠子而制成的米饭肠。加工制作米灌肠是纳西族的传统习惯。第到杀年猪时,几乎每户纳西人家都要做一些米灌肠。如果家人在外学习或工作,还要想方设法请人到家制的米灌肠捎去。

米灌肠在食用时需切成圆片,或用热油煎炸,或用蒸锅蒸热。米灌肠色泽古朴油亮,香味浓郁,营养价值高,是补血,补气之佳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