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特产的糯米是什么米 糯米是哪种米类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特产的糯米是什么米 糯米是哪种米类更新时间:2023-01-30 09:21:40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内蒙古 兴安盟 科尔沁右翼前旗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酥香、焦脆的烤羊腿

据传,烤羊腿曾是成吉思汗喜食的一道名菜。成吉思汗东征西伐期间,掌管伙食的-,为了缩短成吉思汗的吃饭时间,以便让他稍事休息,并未征得成吉思汗同意就把成吉思汗经常吃的烤整羊,改为切块烧烤了。当时,成吉思汗战事繁忙,并没有留意这些事。而侍从却天天向给他端一盘烤羊腿让他吃。由于烤羊腿肉质酥香、焦脆、不膻不腻,他非常爱吃。以后,他每天必食,逢人还对烤羊腿赞赏一番。从此,牧民们的餐桌上便多了一道名菜。

随着时间的流逝,居住在城市里的厨师,吸取民间烤羊腿的精华,实行科学烹调,它就逐步成为当今宾馆、饭店的名肴,受到人们的注目和青睐。到鄂尔多斯草原观光游览,畅饮马奶酒,饱饱吃上几顿烤羊腿,对初来乍到的人来说,这是多么美的一种享受啊!

三. 江西省 宜春 靖安县 糯米排骨

靖安美食之二(糯米排骨)采用靖安高山客家糯和农家猪排秘制而成。

四. 广西 来宾 金秀 野菜糯米糍

本品是瑶族县城的瑶族阿姨自做的超好吃的糯米糍,是阿姨去山上采到的一种广东人叫艺菜的野菜,吃此种野菜能补气暖身,便具有温子宫去温热的功效,将野菜处理干净后混合糯米粉,加处少量的粘米粉,黄糖等等材料揉粉许久,用纯净的花生油酥炸至香喷喷即可。

五. 江西省 九江 武宁县 炒糯米

炒糯米是九江民间宵夜的风味食品,原料是糯米、食油和盐。加工时先将糯米用开水浸泡搅动,约十分钟左右捞出滤干水。然后在米中加适量生油和食盐,再放入锅中用小竹扫帚炒。火不能太大,在炒的同时蘸油水淋洒,直至松泡全熟。以黄脆状最佳。如果用砂炒的需用筛子筛去砂粒,以免碜牙。旧时夜晚大街小巷有肩挑小贩叫卖“炒米儿”。既可干吃,也可加入开水冲泡,香脆可口,是九江老少皆宜的方便食品。

传说炒糯米源于宋代。当年岳飞驻军九江,每当操练兵将休息时,岳夫人便会端上一碗炒米让岳飞吃。既饱腹又消乏,以至成了岳家必备的风味食品。近些年来,九江市面上这种炒米已不多见,只有菜市场个体商贩或在农村年节或农忙时方能见到。

六. 安徽省 合肥 肥东县 糯米枣

糯米枣不仅补血,还可以美容,糯米枣这么好的补品,不妨自己试着做一下!

做法:

1:红枣洗干净晾干,用小剪刀剪开一边,取出枣核;(最好买没核的枣,不用去核)

2:糯米粉用温热水和白砂糖搅拌成粉团,粉团不用太硬,硬了口感没那么好的;

3:把粉团用小勺子(用手也可以)填进切开口的红枣里,捏合待用;

4:蒸锅里放水煮开,放进糯米枣,中火蒸15分钟;

5:用生粉加水、加白砂糖煮成芡汁;

6:把一半的芡汁淋在蒸好的糯米枣上;

7:剩下的一半芡汁加入蛋黄,煮开成蛋花,淋在糯米枣中间,就可以啦;

8:又香又糯的糯米枣,口感很不错,喜欢红枣的你不妨一试。

小贴士:

1:糯米粉团要软一点才好;

2:白糖的用量按个人喜好放;

3:芡汁煮得稍为稀点毕竟好。

七.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八. 广东省 清远 连州 黄精糯米酒

黄精糯米酒系连州市,采用当地著名黄精、上等糯米,配以优良泉水精工酿制而成。酒色红褐,清亮透明,香气浓郁,醇甜爽口,是一种含有丰富糖份和多种氨基酸的低度酒。该产品一九九三年获广东省食品行业名牌产品称号,一九九四年获全国食品行业优秀产品称号。主要成份:黄精、糯米、砂仁、北芪、党参、当归。( 清远)

九. 安徽省 蚌埠 怀远 怀远糯米

怀远糯米是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的。糯稻成为怀远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是全国最大的糯米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怀远糯米的行情已成为全国糯稻行情变化的“晴雨表”。

怀远县是全国闻名的糯稻生产基地。近年来,依靠“市场牵动、政府推动、产业化带动、科技拉动”,怀远糯稻产业实现了“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开发”,成为全县农业特色主导产业之一,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种植面积达75万亩,建立了50万亩糯稻核心示范区,40万亩糯稻获得国家绿色食品基地认证。全县稻米产品全部达到了无公害标准。拥有糯米生产基地15个,糯米加工企业205家,年加工能力60万吨,“天荷”糯米等17个稻米产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使用标志,“雪枣”糯米粉等2个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怀远迅速跻身全国最大的糯米生产基地和交易集散地,省内周边地区及江西、吉林、黑龙江等省糯米纷纷来此交易,怀远稻米行情已成为全国糯稻行情变化的晴雨表。

十. 福建省 宁德 福安 黑糯米饭

黑糯米饭

各地畲族皆过此节。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煮乌糯米饭祭祖,然后全家共餐,并以乌糯米饭馈赠亲友。三月三吃乌饭的来历,有一个流传较广的传说:英雄雷万兴(一说蓝天凤)被官家抓去,乡人为了让他在牢中吃上饭,便把米饭染黑,狱卒见米饭很脏且又像山蚂蚁,不敢抢食,这才保住了雷万兴的性命。他出狱后,于农历三月三日副食大家下山复分,胜利后又煮乌米饭庆贺。

后来每逢三月三,人们都要吃乌米饭。民间又传,吃了乌米饭,上山不怕山蚂蚁咬;又认为三月三是谷子的生日,吃染黑的米饭可使谷魂不认识,才乐意生长。

乌米饭是将乌稔树叶捣碎,泡水后滤去渣子,然后用其水汗浸米,再把米蒸熟即成。

另一版本:乌饭节的由来,相传是唐代时,畲族英雄雷万兴率领畲族人民-官府的压迫,被朝廷军队围困在山上,粮草断绝,身处绝境。将士们靠吃一种叫乌稔的植物上结的野果充饥,度过难关。最后,畲军突围成功,取得了战斗的胜利。此后的一个农历三月初三,雷万兴突然想吃这种野果,吩咐士兵上山采摘。但此时正值春季,乌稔树上只有刚长出的绿叶。士兵只好采了叶子回去和糯米一起蒸煮,没想到做好的饭香甜可口。雷万兴吃后很高兴,下令今后每年的三月初三都要蒸乌米饭。这种习俗流传至今,成为了畲族人民每年的一个重要节日,来缅怀英雄、祭祀先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