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甘肃天水农村土特产图片大全 甘肃天水特产必买十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甘肃天水农村土特产图片大全 甘肃天水特产必买十种更新时间:2023-01-26 21:14:10

一.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米黄馍

米黄馍

米黄馍又称米黄甜馍。用糜子碾米成面,适度发酵,入笼蒸熟,其块如蜂巢,色如黄蜡,味甜可口,柔酥恰好,富于营养。以玉米面或荞麦面用同样方法制作的甜馍,称作“发糕”,风味独特,口感不亚于米黄甜馍。

二.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白条党参

甘谷县是全省白条党参产销的五大重点县之一,也是党参、当归、红芪、黄芪等大宗小药材的三大重点集散地之一。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特别适宜党参种植,所产党参质地优良,具有皮白、含粮质高,纤维小等特点,已列为国内党参系列最佳品,深受国内外特别是东南亚及港澳台区客商的青眯。该系列产品经精加工、精包装将会进一步占领市场,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三.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韭菜

武山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武山蔬菜种植历史悠久,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目前种植面积达16.7万亩,总产量达6亿多公斤,总产值3.6亿元,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近年来,武山县按照“建基地、扶龙头、活流通、创品牌”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中国韭菜之乡”,建成了韭菜、优质胡萝卜、优质洋葱、茄果类精细蔬菜、复种菜瓜等六大无公害蔬菜基地,韭菜、胡萝卜、洋葱、番茄、蒜苗、莴笋、菜瓜、甘蓝、洋芋等9类蔬菜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A级认证。其中韭菜为武山蔬菜的主要特色优势产品,种植区域由原来渭河流域6乡镇发展到12个乡镇的203个村,面积由1978年的3600亩发展到4.2万亩,年产量达到1.74亿公斤,年总产值达到1.2亿元。建成了以洛门、山丹为中心的两个万亩无公害韭菜基地,冷藏运输韭菜、韭薹的冷冻库发展到8个,贮藏能力3000多吨。2003年,通过环境考察和产品检测,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也是全国首家被认证为绿色A级食品的韭菜产品。

四. 甘肃省 天水 秦安县 秦安西瓜

安伏乡:盛产西瓜,以质优闻名。

叶堡乡:盛产瓜果,西瓜以质优著称。传统草编工艺精湛。

五.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木雕

甘谷木雕历史悠久。民间艺人大胆吸收北方民间建筑木雕、江苏彩绘木雕、南京仿古木雕等艺术精华,从而使甘谷木雕艺术融南兼北,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民间木雕艺术分为圆雕、浮雕、透雕三种。圆雕又称立雕,可四面观赏;浮雕是把物象雕刻在较薄的体积上,只能从一面欣赏;透雕可从正反两面欣赏。建筑装饰木雕的主要部位是梁架、檐板、窗扇、门柱等,题材主要有各种花卉、云水纹饰、龙凤呈祥、二龙戏珠、骏马奔腾、松鹤延年、八仙过海、蟠桃盛会,以及戏曲人物、民间故事等,体现了歌颂盛世、寓意吉祥的主题。家具及门窗是新时代甘谷木雕艺术的又一表现领域,尤其是一些婚嫁家具上,雕故事,雕花卉,刻神仙,福禄喜寿,吉祥如意。许多家庭在客厅里做成博古架,放置木雕工艺品,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对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的热爱与追求。

甘谷木雕刀法细腻传神,想象丰富,工艺精巧。在县内,民间木雕艺人除了专门从事木雕艺术外,有的能工巧匠还采取雕、琢、镂、刻、剔、嵌等手法,刀凿并用,将木雕与砖雕、石雕、脊兽雕刻融为一体,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甘谷木雕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六.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肉夹馍

是用软馍夹熟肉的一种快餐。软馍以精制面粉发酵后烙制而成。肉为大卤肉,以肋条肉为佳。将肉切成片状,夹入馍内,灌注少许卤汤,柔软可口,肥而不腻,味美醇香,老少皆宜。( 天水)

七. 甘肃省 天水 武山县 武山玉雕

武山素有“众山皆藏玉”的称誉。成书於一七一二年的《宁远县志》(今武山县)中,就有“峡谷蕴玉”的记载。此峡谷就是指武山的鸳鸯峡,因而武山玉也称之为鸳鸯玉。鸳鸯玉学名“蛇纹岩”,由于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形成 斑斓的色彩,有翠绿、墨绿、淡绿以及古褐红色等。这种坚硬而细腻的玉石在鸳鸯峡储藏量甚大,据地质部门勘测,其储藏量达3.24亿立方米。 武山雕琢玉器的历史很久。据考察,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陈列的秦始皇所用御碗、酒斛等都为鸳鸯玉琢成。以前居住在鸳鸯峡一带的群众,把鸳鸯玉整块整块地搬到院子里当饭桌、凳子,夏天吃饭乘凉清沁爽人。

有些老人还把它当枕头,据说这“玉枕”可清火、醒神、降血压、把鸳鸯玉大批量生产成产品,并打入国内外市场,还是从1978年创办了县工艺美术厂后开始的。 武山玉雕在以“夜光杯”为主的同时,还生产玉雕人物、花卉山水、飞禽走兽、炉瓶、文房用品、茶具等旅游纪念品和实用工艺品。武山三编Wushan San Bian三编即竹、柳、草编。武山生产竹箩、竹筛、簸箕、提篮等的历史悠久,自明代就享有盛名。当地群众利用丰富的毛竹、柳条、麦秆资源,不仅能加工系列生产生活用具,还可根据客户的要求加工各种精美的工艺品。特别是草编加工已形成相当规模,全县有十多万人从事草编生产,近年来开发新产品80多种。

八. 甘肃省 天水 麦积区 天水呱呱

天水呱呱是独具特色的地方风味小吃,品种繁多,可分为荞麦呱呱、扁豆呱呱、豌豆呱呱和粉面呱呱。其中荞麦呱呱最受青睐。其制作方法是将陇南盛产的荞麦粉成“荞糁子”,入水浸泡、加工,取其淀粉加入水锅,小火熬制,即可做成色泽黄亮的呱呱,取出装入盆内加盖,经过回性即可。其调制很独特:先将呱呱撕成小片,再配上辣子油、芝麻油、芥末、酱油、食盐、醋、蒜泥等调料即可。是天水独有的辣味小吃。( 天水)

九.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花椒

花椒有川椒、秦椒之别,甘谷花椒属于秦椒。《本草纲目》云:“花椒为秦地所产,故言秦椒。”甘谷是秦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花椒栽培在甘谷林果业中是仅次于苹果的拳头产品。甘谷花椒具有温中祛寒、健胃止渴、杀虫止痛之功效。花椒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有“调料之王”的美誉。特别是用椒油调拌的凉菜或煎炸的食品,风味独特,香气馥郁。

甘谷土壤气候适宜于花椒种植,农村历来有种植花椒的习惯,农民在庭院、房前屋后或田埂垄间随意种植,届时收取,甚至随需随取,十分方便。以前,我县较大的花椒林只有西二十铺一处,改革开放后,农民群众利用沟坡地,抓住国家退耕还林、鼓励林果业发展的一系列好政策,建成许多颇具规模的花椒种植基地。甘谷花椒肉厚饱满,籽粒圆实,质量上乘,是花椒中的上品,有许多优良品种,尤其是“大红袍”,品佳香殊,饮誉四方。甘谷也获得了“花椒之乡”的称号。

甘谷县大像山镇二十铺村837户农民有730户种植花椒,面积达3000余亩,户均4亩以上,花椒种植户户均收入近4000元,全村农民仅此收入270万元,小花椒变成了大产业,变成了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林果“银行”。

孟秋时节,瓜果飘香。爬上朱圉岭俯视二十铺村,无论是地处渭河金腰带的川道区,还是拾级而上的半山区,呈现在人们眼前的是遍地翠绿,绿中透红,一望无际的花椒。据村委会负责人介绍,村上的花椒栽植已形成规模,花椒面积达3000亩,进入盛果期的1600亩,全村年产干椒42万公斤。

据悉,甘谷县目前种植的苹果、花椒面积近20万亩,2009年果品产量8.7万吨,产值1.59亿元,花椒已成为甘谷农民发财致富的“绿色银行”。

2009年全国名优果品(西安)展评会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联合国工业组织中国促进处绿色产业专家委员会联合主办,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的果蔬种植大县、300多名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甘谷县选送的蒋老五牌花椒被评为中国名优果品金质奖,中国果品流通协会授予甘谷县“中国花椒之乡”匾牌一面。

十. 甘肃省 天水 甘谷县 甘谷酥圈圈

酥圈圈

甘谷酥圈圈具有色泽金黄、香酥脆绵、油而不腻、耐存久放之长处。据传,酥圈圈是由清代大像山镇蒋家庄一姓李的厨师创制而成。王明玖是清朝末年伏羌(今甘谷)有名的厨师,以制作南式点心和酥圈圈而出名。他制作的点心、酥圈圈做工考究,点心甜而不腻,很适合当地的口味,因而方圆百里名声远播。他的名气被一位天水道台所闻,道台大人在某一年中秋节宴请政界名流,并请王明玖到府上治席,大家品尝他治的席后一致赞赏,这位大人非常高兴,脱口而出:“王明玖制作的点心和酥圈圈多像今晚的月亮。”从此,“王月亮”的名声传遍天水。

甘谷酥圈圈状如圆环,厚3厘米左右,外圆直径12厘米左右,内圆直径8厘米左右,底色淡黄,环面呈橙红色。其制作工艺、用料十分考究,烤时掌握时间与火色,不焦不黏,熟透为止。鏊烤是酥圈圈制作常用的方法。在甘谷农村,金山酥圈圈制作亦相当普遍,一些农户制作的酥圈圈,虽制作工艺简单、粗糙,但风味别具一格。他们先用优质酵水提前发面(也叫起面),再用猪油、植物油和制油面,并上锅熟一碗清油备用。制作时,将发好的面放在案板上,揉进干面粉和适量碱面,用力反复揉压,使面柔软绵韧而不沾手,再揉入适量清油、花椒粉、姜面、食盐等,以形成饼子的层次、颜色、味觉。烤制时,将揉好的面分成若干小团,然后做成轮胎状,用刷子蘸油在上面,就可入屉上鏊。有些农家妇女在烤之前,面内加适量鸡蛋,风味更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