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三原县特产介绍图片 陕西三原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三原县特产介绍图片 陕西三原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1-25 08:28:13

一. 黑龙江省 佳木斯 汤原县 佳木斯山葡萄

山葡萄为多年生藤木植物,用其果酿制的山葡萄酒因色味甚佳而名扬四海。山葡萄果近圆形,成熟时黑紫色,果皮稍厚,味甜酸,别有风味,秋天成熟,山葡萄适应性较强,在土壤肥沃湿润的疏林中生长优良。 山葡萄酒是各种葡萄酒中的精品,倍受消费者的青睐

二.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油饼

油饼

油饼本是平常吃食,各地都有南北无异,但要做的酥甜可口,色泽鲜美,皮薄味醇,久放不柔,却不容易。久有盛名的镇原糖油饼在发面、配料、油炸、上色等操作工序上有许多讲究。首先面要发的软硬适度,揉和的功夫要到家,直到挫揉均匀,没有丝毫干面和气泡为至;其次,面团里拌入一定量的大油、鸡蛋清、蜂蜜,否则既不甜,也不酥;最后是油炸,面饼入油锅后,一定要把握住火候,火大了,油饼容易焦红,火小了不易炸熟,所以火势油温要适中,让表皮上好火色,注意翻转达到黄带微红的外表,色度清亮。炸到面熟出锅。糖油饼成为镇原的一道极具盛名的特色小吃,被命名为“甘肃名小吃”。

三.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西米丸子

西米丸子

西米丸子最早是在民间宴席中的一种特色风味小吃。采用优质糯米粉加入适量的淀粉制成小面团,酿入红豆沙馅、裹上西米上笼蒸熟。既可凉吃、也可热食,食用时醮上蜂蜜味道更加可口。因它香甜味美,颇得食者好评,现在它登上了大雅之堂和星级酒店,是人人都比较喜欢的风味小吃之一。

四.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泡泡油糕

泡泡油糕是陕西三原县很有名气的汉族传统小吃,其渊源可上溯至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名点“见风消”油洁饼。馅是用白糖、黄桂、玫瑰、桃仁、熟面拌成的;面是用开水、大油烫熟的富强粉。西安饭庄和五一饭店的泡泡油糕,已上了“中华名小吃”的金榜。

泡泡油糕是烫面包入黄桂白糖馅经油炸而成,因起糕面有隆起的松泡,故名。泡泡油糕据传原为皇宫点心,“安史之乱”时,有一位善制此糕的御厨流落到今西安以北的三原县。为了谋生,便做起制售泡泡油糕的生意,工艺从此传入民间,成为三原县一带世代相传的美味。清朝年间,一些掌握了制作油糕技术的三原县人,到西安制售为生,使泡泡油糕传至西安,并由此名扬遐迩。

小吃特点色泽乳白、表皮膨松,如轻纱制就、蝉翼捏成。

一、制作方法

材料:面粉1000克,熟猪肉250克,白糖350克,黄桂酱、玫瑰酱、核桃仁、熟面粉各适量。

1、取清水放入锅内烧沸,加入猪油,将面粉倒大锅内,用小火将油面搓拌成熟面团,出坤放在案上,晾凉,再加凉开水反复揉搓成软面团,即成烫面。

2、白砂糖、黄桂酱、核桃仁、熟面粉等制成黄桂白糖馅。

3、将烫面揪成面剂,用手拍成片,放大黄桂白糖馅,制成糕坯。

4、经炸后,糕面出现薄如蝉翼、白如霜雪的一层泡,犹如繁花盛开,似乎见风即消,入口即化,松软绵润,芬芳醇香。

二、制作要求:

泡泡油糕是用水烫面、大油、黄桂、白糖馅等原料制成,制作方法独特精制。泡泡油糕色泽乳白,表皮蓬松,犹如轻纱织就,蝉翼作成,可谓巧夺天工。它之所以受到人们的青睐主要是因为它的制作方法有着独到之处。

平时人们吃的油条油饼蓬松发虚主要是因为钒碱和面粉的配比恰当,放入热油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膨胀所致。而泡泡油糕既不放钒也不施碱,只是利用大油和水烫面,同样蓬松涨发。它要求糕饼师一定要具有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大油、水、面的比例一定要恰倒好处,对油温的要求也很严格,当油糕投入到一定温度的油锅内,内部水蒸气大量形成,气体急剧上升的同时,蛋白质性变而展开,淀粉膨胀焦化,气泡逐渐形成,并在高温环境中固定下来,要求出锅的油糕不落架。

三、注意事项

1、油糕是吃之前才用最快速度油炸上桌的,如果凉了,好看的泡泡纱会瘪掉,糖馅也会变硬严重影响口感。

2、吃泡油糕,不可性急。性急者,咬一口便咽,易烫前心。糖馅溢流顺胳膊到肘部,扬肘用舌0之,手中油糕的糖馅则又滴下,烫痛后心。

五. 内蒙古 巴彦淖尔 五原县 河套黑瓜籽

黑瓜籽,是从一种叫“籽瓜”的瓜中剥出的瓜籽。籽瓜(黑瓜籽)是河套灌区继向日葵、甜菜之后兴起的第三大经济作物,近年来每年种植面积30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5.9%,占经济作物面积的18%。黑瓜籽籽粒饱满,深受区内外客商及消费者的欢迎。

六. 甘肃省 庆阳 镇原县 镇原杏

镇原县被誉为天下第一杏乡,杏树栽培已有2000年历史,个大味甜而外畅不衰。2004年12月,由国家林业局通过认证,被评为“中国杏乡”称号。

为了把该县红杏文化和杏产业做大做强,打造镇原红杏名片,加快镇原杏产业发展步伐,县委-部组织编印了《华夏红杏之乡镇原》一书,它是该县第一部系统反映红杏文化渊源、历史传承、红杏产业发展的综合类图书。2005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

杏起源于我国北方,在黄河中上游的泾水流域,无论平原、山川,还是丘陵砂荒,都适宜生长。镇原县地处泾水流域上游,境内良好的自然风光条件,为杏树的生长造就了天然适生地,且杏树栽培历史久远,距今大约三千多年,传说本县独特的姓氏—杏姓,盖因其祖上喜植杏树而被周王室封之为“杏”。杏姓氏的诞生,充分说明了远在上古时代,镇原人民就有栽培杏树的习惯。自古至今,镇原人民寓杏为兴,视杏为荣,祖祖辈辈广栽杏树于庄前屋后,田间地头,素有“红杏之乡”的美称。到2006年底,全县杏树已发展到28.55万亩,2854.6万株,占全县经济林面积的65.5。2006年全县杏产量2040万公斤,产值3060万元,收入1989万元,人均纯收入40.63元。由于栽植广泛,使杏树分布极广,品种庞杂,传统上大体分为山杏和家杏两大类,但都源出一祖。成片栽植的山杏多分布在西北部的荒山、沟坡及梁峁上,面积较大,固土护坡作用显著,生产上以仁用杏为主,产量低,商品率不高。家杏集中分布在群众庄前屋后,山湾地边和县中部及中南部,经过近几年的栽培管理,抚育改良,嫁接改造,大部分已变成鲜食、加工兼用品种,商品率较高。由于生态条件,立地条件和栽培技术的不同,形成了中部及中南部的杏树生长量和结果性状明显好于西北部。

镇原县杏产品——杏仁,早在1954年就打入国际市场,年出口20吨,香漂四海,深受欢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通过对杏资源的再研究、再认识,在综合多方意见和建议、外出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决心把开发杏经济作为全县商品生产的一个龙头产业和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来抓。二十多年来,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县人民,立足优势,艰苦努力,以规模栽植为基础,加工增值为突破口,栽、管、加、销并举,农、工、商、贸结合,同念杏子经,大搞杏经济,进行系列开发,历风雨、经沧桑,小杏子做成了大文章,以杏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一条龙生产体系已基本形成,颇具规模的杏经济已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走出了一条具有陇东地方资源特色的强县富民的好路子。2006年产杏干204万公斤,杏核255万公斤,杏产量仅次于拥有大片野生杏林的新疆沙河县,名列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全县杏产品加工企业曾发展到110家,从业人员达到5400人,经过企业重组,目前共有杏产品加工企业26家,其中集体1家,个体25家,从业人员1092人,杏制品除奶油杏肉、甘草杏两大主导产品外,新研制有八宝杏、808果王、杏子糕、天然蜜杏、葡萄杏王、杏脯、杏酱等20多个杏系列产品,曾获国际、国内20项大奖,行销吉尔吉斯、白俄罗斯、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及全国20多个省、市。2006年生产各类杏制品10190吨,完成产值6410万元,销售收入3516万元,实现利税187.9万元,发放职工工资463万元。

大面积栽植杏树,不仅绿化美化环境,调节气候,抑制水土流失,同时每当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之时,满山遍野,千沟万壑,片片村舍被盛开的杏花覆盖,身临其境,不得不使人联想起古人笔下“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日出杏花繁” 、“红杏枝头著东风,十里烟村一色红”的胜景,自然风光让人陶醉。

通过改革开放,产业开发,镇原人民一占天时,二占地利,三占人和,艰苦努力,真抓苦干,开拓进取,使杏子的产业化生产走上正轨,产加销成龙配套,规模发展,2004年镇原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杏乡”。

七. 四川省 阿坝 红原县 元宝酥

元宝酥,酥点,特点:形如元宝,色白皮酥,馅香甜。烹制法:炸。

核桃仁去皮,炸酥后剁成丁,樱桃切成丁,加白糖、化猪油、炒面粉少许,拌匀成馅。nWA

油水面做成每个重15克的剂子,包入酥面擀叠成圆皮,包入馅心封口微搓长,两头按扁后再向上折成元宝形,入温猪油锅内炸制即成。nWA

操作要领:封口后搓时不宜用力压;掌握好炸制油温。nWA

八. 陕西省 咸阳 三原 笼笼肉加馍

笼笼肉加馍

笼笼肉的做法:

材料:五花肉(绞肉)、大米、辣子酱、五香粉、精盐、绍兴料酒、姜末。

1、大米浸泡3小时后,用擀面杖碾成米糁;

2、辣子酱里掺入温水,和匀,用纱布把辣子酱和皮过滤后,与精盐、五香粉、绍酒、姜末、大米糁搅匀(有残留一点辣子酱也没关系),然后和绞肉搅拌均匀。

3、拌好的肉装碗,上笼用旺火蒸30分钟即成。(如果有专用蒸肉的小蒸笼更好)

荷叶馍的做法:

1、干酵母市场上有卖小包装的,娶1/3,用温水稀释,加入要和的面粉中,再加少量温水,以不烫手为宜,和面15分钟到半小时,然后放在室温较高的房间发酵2个小时。

2、面团发好后,取一小团,揉匀,用擀面杖擀成椭圆形面饼的样子,再对折,可以捏成花,放入蒸笼蒸20分钟即可。

3、最后把蒸好的肉夹入馍中,喜欢香菜的可以再夹入香菜。

九. 四川省 阿坝 红原县 麦洼牦牛

麦洼牦牛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麦洼牦牛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麦洼牦牛是我国青藏高原型牦牛的地方良种,主产于阿坝藏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麦洼及若尔盖县包座一带,因中心产区原属麦洼部落,故名麦洼牦牛。

特征

麦洼牦牛头大适中,绝大多数有角,额宽平,额毛丛生卷曲,长者遮眼。公牦牛角粗大,向两侧平伸而向上,角尖略向后、向内弯曲;相貌粗野雄伟,颈粗短,髻甲高而丰满。母牦牛角较细、短、尖,角型不一;颈较薄,髻甲较低而单薄。前胸发达,胸深,肋开张,背腰平直,腹大不下垂,尻部较窄略斜。体躯较长,四肢较短。蹄小,蹄质坚实。前胸、体侧及尾着生长毛,尾毛帚状。以全身黑毛为主,其次为身黑端部带白(占16.8%),青色(8.1%),褐色(5.2%)和黑白花(4.2%),亦有少数褐色花、白带黑个体(1.1%),纯白者极少见(0.4%)。麦洼牦牛初生重较小,公犊13.1±0.4公斤,母犊11.6±0.5公斤。

十. 宁夏 中卫 海原县 海原硒砂瓜

海原硒砂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地域范围

海原硒砂瓜产于海原县兴仁、徐套、蒿川、关桥、兴隆、高崖、李旺、西安、曹洼等九乡镇。海原县地处宁夏南部山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05°09′45″-106°10′10″,北纬36°06′40″-37°04′32″,海拔1830-2955米。兴仁镇、徐套乡、蒿川乡位于全县北部,与中卫市中卫城区及中宁县接壤;兴隆乡、高崖乡、李旺镇位于全县东北部,与吴忠市的同心县接壤;关桥乡、西安镇、曹洼乡位于全县中部。生产面积1.27万公顷,年总产量13.5万吨。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海原县土壤属于灰质土,土质为轻砂壤和粘壤土,0-20cm表层土壤养分含量高。土壤pH值在7.5-8.5之间。土壤肥力状况良好,其地质发育史早在元古初期或更早一些时期,县境内坳陷区沉积了厚达7749米的地槽型碎岩和化学岩,并伴有中基性海底喷发岩和线成侵入岩,后期振荡或下降又有碎酸盐岩沉积;其后由于经历了强烈的区域变质作用,达到片岩、大理岩。与此同时,受剥蚀构造作用,形成县境内中山和低山地形。

(2)水文情况:海原县县内外缘河流多为间歇河,水量小,季节性变化大,遇到暴雨即发洪水,雨后流量猛减,直至干涸断流,位于月亮山西北的杨明河、麻春河、贺堡河常年有地表水流,南、西华山相间的园河地常年有

地表水流。清水河位于南华山东南边,西河为其主要支流,面积5162平方公里,年径流总量2750.1万立方米,全县地下水动储量为3807万立方,相对富水区有清水河平川、兴仁、西安洼地以及南西华山的山前洪积扇等,动储量3163万立米。

(3)气候情况:海原县年降雨量300mm左右,年蒸发量大,年平均气温7.6℃,≥10℃的有效活动积温2621℃,无霜期165天。光照充足、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十分有利于干物质制造和积累,适宜硒砂瓜生长需求,加之土地压砂,砂中含有硒、铁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生产的瓜类含糖量高、沙甜爽口,营养丰富、商品价值高,种植的硒砂瓜主要以施优质农家肥为主,种植区域附近无厂矿企业,无工业污染残留,空气环境状况良好,补灌用水、土壤均达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质量产地要求。

(4)人文历史情况:海原硒砂瓜已有100多年的种植历史,悠久的种植历史和栽培经验,加之当地优越的地理位置及气候条件,硒砂瓜产业在我县得到长足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尤其是大中城市居民和经济发达地区对餐后水果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优质的硒砂瓜颇受人们的青睐。目前,硒砂瓜产业已成为海原当地农民增加收入的主要特色产业,在县域经济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生产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兴仁、徐套、蒿川、关桥、兴隆、高崖、李旺、西安、曹洼等九乡镇,产地环境质量必须符合《无公害食品硒砂瓜产地环境条件》(NY5110-2002)的要求。

(2)品种选择:以抗病、抗旱、优质、丰产、耐贮运、商品性好的品种为主。未经审定的品种和转基因黑豆品种,不得采用。品种布局要中、晚熟品种搭配、精品与一般品种搭配,大型瓜与中小型瓜搭配,以求多方位,多

渠道占领市场。

(3)生产过程管理:海原硒砂瓜生产过程必须执行《无公害食品硒砂瓜生产操作规程》(NY5111-2002)。

(4)产品收获及产后处理:硒砂瓜以外销为主,在成熟至八成熟时,就

可采摘。在采摘前20天内严禁喷洒各种防病防虫农药和植物生长调节剂。

(5)生产记录要求:海原硒砂瓜的生产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产品典型品质特性特征和产品质量安全规定

(1)外在感官特征:海原硒砂瓜果形不一,有圆球形和长椭圆形等。大小不等,色彩多为绿色,有黑色斑纹相间,也有纯黑色的。

(2)内在品质指标:海原硒砂瓜瓜瓤呈鲜红色,籽黑、皮薄、肉嫩,香气浓郁,含糖量达11%。以其甘甜、味纯、质优被誉为上品。

(3)安全要求:海原硒砂瓜执行《NY5109-2002无公害食品硒砂瓜》标准。

包装标识等相关规定

海原硒砂瓜加贴农产品地理标志“海原硒砂瓜”标识,多为散装,也有袋装,耐贮耐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