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水族特产是什么 水族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水族特产是什么 水族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3-01-22 22:28:03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荔波水族马尾绣

中国少数民族古代刺绣艺术的“活化石”。水族人民具有独特的刺绣艺术,其种类很多,主要有平绣、马尾绣、空心绣、挑绣、结线绣、泡绣等。但在这些绣品当中,由于水族马尾绣选材奇特,绣工复杂,制作精美,加上这种独特的刺绣品和刺绣技术在水族民间还广泛地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来,堪称中国一绝,世界瑰宝!因而被中外专家、学者誉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刺绣艺术的“活化石”。

二.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九阡酒

九阡酒

民间俗称“九仙酒”,是水族民间传统工艺制作的保健饮品,是按水族民间传统药方,采集130多种地产药材制成酒曲,选用地产优质摘糯为原料酿制而成。色泽棕黄,醇香馥郁,天然淳正,酒性平和,清新淡雅,余味悠长。并具有强身健骨、劫风去湿、滋阴壮阳、延年益寿之功能。同时,对多种妇科杂症有独特之疗效。1957年,九阡酒间登上国庆宴会大雅之堂,敬爱的毛主席、周总理饮过此酒后,连声称赞为好酒。

九阡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一个区,因当地水族能生产一种独特的糯米酒,故以地名来命酒名。九阡酒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酿制过程中加入多种药材。酒色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味微甘,酒香馥郁。九阡酒下窖的时间越长越醇。陈年九阡酒要在孩子出生时酿造下窖,直至结婚时,甚至到寿终时才饮用。因用多种药材作原料,所以有活血舒筋、健身提神的功能。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晶葡萄

水晶葡萄

三都县水晶葡萄巳名声在外.每到成熟季节,除本省的果商外,广西、广东、四川、云南的果商也云集交梨乡,水晶葡萄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交梨乡水晶葡萄成熟时呈略带黄色半透明状,果实表皮有银灰色果霜,色泽鲜亮,能散发出水晶葡萄特有的果香味,具有质地香甜、口感好,无污染的特点。

水晶葡萄系多年生藤本植物,果品成熟时呈略带黄色半透明状,果实表皮有银灰色果霜,色泽鲜亮,能散发出水晶葡萄特有的果香味,总糖含量14.7%左右,具有质地香甜、口感好,无污染的特点,产品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有着极大种植前景和市场开发潜力。交梨乡气候土地适合种植水晶葡萄。作为一个贫困乡,如仅调整产业结构,走扶实开发助农增收之路,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抓住新农村建设,“两高”过境和黔南州“185”工程机遇,以种植水晶葡萄为突破口,采取典型示范。科技培训,举办评选水晶葡萄王“大赛”, 举办水晶葡萄节等多种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全乡水晶葡萄的大发展。

三都水族自治县交梨乡的山野水晶葡萄种植已有10多年的历史。在全州大力实施“185工程”农业产业化发展以后,该乡将山野水晶葡萄种植作为特色精品水果产业项目进行重点发展。在省、州相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全乡葡萄种植面积由2009年的1.3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6万亩,而且规模还将进一步扩大。全乡葡萄种植户发展到3410户14600人,占全乡人口总数的70%。如今,在交梨乡各村陡坡地带或低矮平地,漫山遍野全是葡萄,呈有“山有多高、葡萄有多高”良好发展态势。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水族饮食和鱼

水族饮食和鱼

都匀的水族同胞不仅在迎宾、宴请时离不开鱼,因为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非常喜欢食鱼。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必定要杀鱼款待,表示宾主有鱼水之情,意深情长。

为了领略一下都匀水族人民平时的饮食习俗,我请你和我一起到我的水族朋友老潘家作客。

老潘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寨子里,我们进了寨门,绕过寨脚的一口鱼塘,然后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去就到了。

老潘家住的是一栋三层的古老干拦式楼房。听见屋外有狗叫声,老潘知道有客人来,便赶快迎出来,把我们接进了二楼堂屋左边的火塘间坐下来。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有点凉意了,我们坐在火塘边,边烤火,边交谈,甚是情意浓浓。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好客的女主人便在火塘里放上一个铁三脚架,上面放上一口盛装着油酸汤的大铁锅,摆上一块木条,搁上一只蘸水碗,那葱绿盐白辣椒红,让人口涎欲滴,然后端上一盆剖好、洗净的鲤鱼块,一块一块地往酸汤里梭去。

我们一边喝着老潘自酿的甜酒,一边等着汤开。水族同胞历来有“菜不论数,以酒为大”和“劝酒为礼”的习俗。我们喝着酒,不一会汤开鱼熟了,老潘给我们每人碗里敬上一只鱼头,这是主人对客人表示的敬意。

这时女主人又端来了新鲜的白菜、自制的豆腐。她一边往锅里放一边说:“不成敬意,天凉了吃火锅就图个热火,吃个新鲜。”女主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吃水族汤鱼的妙处。那鱼肉真是白嫩味鲜,十分可口,酸中带辣,回味长久,吃得浑身发热,鼻尖冒汗。正当我们吃得落胃,谈得高兴时,老潘突然离席而去,大家有点茫然。不一会老潘手抓着一条约二斤重的鲤鱼进来,然后将鱼甩在木地板上。鱼在地上又蹦又跳,大家一起呼喊着“秀!秀!”使气氛达到了热潮。然后老潘把鲤鱼当着大家的面刮鳞、去鳃、剖肚、洗净、切实,放进了锅里,大家又掀起了又一轮喝酒吃鱼的热潮。这叫“席间进活鱼”,是水族人民欢迎尊贵客人的隆重仪式。因此水族的村寨里都有鱼塘,长年养有鱼,可以随取随吃。

我们边吃边摆,说起了水族人民平时吃鱼的烹调方法来。老潘说,吃火锅酸汤是常用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油炸鱼,就是将面粉与水、盐、香料拌成糊,将它糊在鱼块上,用油炸成金黄、脆香,然后作为下酒的菜肴,其味香脆可口。如果在河里捕捞到一些小鱼,可以将它们剖好、洗净、晒干或烤干备用。有客人来了,就将干鱼在油里炸脆,然后炒上青辣椒、毛辣果(西红柿),也是下酒的好菜,脆辣可口。还可以将鱼制腌鱼,都匀水族制腌鱼的方法和制腌肉不同,只是将鱼烤干一点,不刮鳞不剖肚把它装进陶坛里,配上酸糟辣、熟碎米、密封好,食用时从坛内取出蒸熟,拌上香料、盐巴,鱼肉醇香酥嫩,十分可口。水族人民喜欢食鱼,这和他们的先民来自华南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有鱼虾有关,也许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有关。所以水族群众有下河捕鱼、摸鱼的爱好

,每个寨子里都有公共的或私人的鱼塘。平时他们在生产中也常常找机会抓鱼。例如男人在犁田、耕田时,往往腰上都拴着一个竹编的腰篓,碰到被翻犁出来的泥鳅、黄鳝,就顺手抓起放进腰篓。在水稻中耕除草时,见到有小鱼虾也会捞起来回家晒干或烤干,以备作下酒吃饭的菜肴。

这一顿“饭”吃得真是“鱼饱酒足”,而且还增加了水族人民饮食中有关鱼的许多知识。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鸡煮菜稀饭

全国惟一的水族自治县——黔南苗族布依族自治州所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一种等客的美食“鸡煮菜稀饭”,根据客人不同需求,可改为鸭煮菜稀饭、香猪菜稀饭等,水族人民常常是在宾客到家后,最先用它来做招待宾客的垫底饭,亦称迎宾饭。吃完此饭后,才开始安排正餐。按照民族习惯,一般将鸡煮熟后分成八块:头、尾、两翅(香猪为前腿)、两腿(香猪为后腿)、两胸,继续煮熟,上桌后主人按客人身份、年龄、辈分分送客人,主宾食头,尾作礼品送给主宾带走,其余部分由主人依宾主尊卑分配,不足时多杀鸡,剩余部分主人享用。吃时得到鸡头的客人若能把鸡脑髓完整无缺地取出来,足以表示对主人的一片真心实意。这时主人把鸡脑髓装在一只小盘里,这便是苗族“吃鸡头,还鸡崽”习俗的体现。受到尊重的主人高兴地夹两块肥肉送至主人碗中,表示回敬。“鸡煮菜稀饭”在肉吃完后,常常在稀饭里煮食荤素原料作为火锅吃,相当于近年来流行的粥底火锅。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三都风味酸

三都风味酸包括辣椒酸、笋酸、鱼酸、虾酸、臭酸、及各种盐酸等,其中辣椒酸最有特色。

三都人自古有吃酸的传统,素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捞穿”的说法。吃酸、制作酸是水族人民祖辈传下来的,所以他们十分喜食它。三都辣椒酸色红味酸,略带甘甜,风味独特,各具特色,调味菜肴,能健味消食。它的制作方法很简单,用不着什么高超的技术,也无需珍贵的佐料,只要把鲜红生辣椒洗净后,掺杂少许生姜打磨成辣浆装入土制坛中,再加入少许甜酒,外封坛盖,并加放坛盘水密封,十天多天后就能发酵变酸。辣椒酸既可生吃,也可作炒菜佐料,可以熟煮酸汤,也可以制凉拌,也可以冲开水解渴。农民朋友们在夏天上山干活或下田收割时,用少许辣椒酸冲一壶开水再加少许食盐,渴了喝上几口,既能解渴,又不会中署。

三都辣椒酸源远流长,传说中古时候,水族人民生活的地区非常缺盐,菜无味,人无力。万般无奈之,水族人生活的祖先只好用红辣椒与糯米饭拌在一起加清开水泡起来,倒入坛中封闭好,过了十多天开坛一尝,味道竟然很不错,酸辣略带甜,从此以后,水族人民学会了做酸,并缓解了缺盐带来的困难。又传说由于地理环境因素,气候湿热,食物不易保存,为了调剂肉食,平衡蔬菜淡旺季节的需求,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同胞在长期的生活实践摸索生产了酸食。由此可见,酸食是水族人民适应环境、因地制宜发起来的饮食风俗。

三都辣椒酸不仅色、香、味俱佳,让您看起来赏心悦目,吃起来酸滋滋的含着辣味,红彤彤的刺激你的食欲,而且有深厚的民族饮食文化内涵,同时为中华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朋友,欢迎你来到像凤凰羽毛一样美丽的地方——三都水族自治县领略水族人民多年来酝酿出丰富的饮食文化,品偿水族人民制作的美味佳肴,会让你流连忘返,终生难忘。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水族围腰

水族围腰,流行于贵州三都、荔波等地。黑色土布作料,在胸前饰缀绣片,在梯形外轮郭内绣五彩缤纷的花草、蝴蝶等图案,有的钉银泡等装饰。穿时系银链,与围腰口衔接处的银饰通常是以蝴蝶或花朵为内容的浮雕银花,既是挂勾又是装饰。水族女衣较长,围腰与衣长度相等,穿衣外面,起保护、美化服装作用。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布依族土花布

被誉为土花布之乡的周覃镇,所产的土花布系当地布依族妇女采用优质棉花,运用原始的纺车和木质脚踏织布机,经过纺线——染线——浆线——经布——织布——晒干——拼接——捶平——成品等工序,纯手工精做而成,是三都久负盛名的原生态纺织品。用土花布制作的床单等产品纯棉质地、手工织造、民族图案,不仅具有冬暖夏凉、透气吸汗、抗静电、防螨止痒、不倦边、不起毛球、调节新陈代谢、效防御紫外线等使用价值,同时还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欣赏和收藏价值。1985年,县外贸公司在周覃镇组织土花布生产,出口日本28856米,创汇2万余美元。

九. 贵州省 黔南州 三都水族自治县 九阡李

九阡李

九阡李是我县独有的优良果树资源,以其果品早熟皮薄,色泽鲜亮,质地脆嫩而味香甜,口感非常好的特点,享誉省内外,据贵州大学农学院生化室测定,其总糖含量9.52—10.8%,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6%左右,深受省内外消费者及水果树专家的好评,其果实成熟期5月中下旬,正值水果供应的淡季,加上其优良的品质,多年来,市场上供不应求。

九阡李是贵州省黔南州三都县九阡镇的。九阡李是三都独有的精品水果,具有皮薄、肉厚、质脆、味甜等特点,曾被有关专家鉴定为贵州珍稀早熟果品,享誉省内外。

九阡李原以自然发展为主,从2002年起,九阡镇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九阡李种植,通过退耕还林、农业产业科技示范等项目的推动,并不断引进先进种植技术,提高九阡李的种植面积和果品质量。目前,九阡李种植面积已发展到14000多亩,年产果品60多万公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