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冬虫夏草是藏族特产吗 西藏产冬虫夏草对身体有什么益处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冬虫夏草是藏族特产吗 西藏产冬虫夏草对身体有什么益处更新时间:2023-01-21 19:08:51

一. 西藏 阿里 措勤县 藏族血肠

藏族血肠

藏族地区的农、牧民,每宰1只羊,羊血不单独煮食,而是灌入小肠内煮熟吃。

制法

1.把最好的羊肉剁碎待用。

2.在羊血内加适量的盐、花椒、少许糌把粉与剁好的羊肉混拌,灌入肠内,用线系成小段。

3.制法与制香肠同。

4.血肠的烹煮,将灌好的血肠,放开汤中煮沸,煮至血肠浮起,肠成灰白色,约八成熟时便起锅,装入盘内,全家席地围坐,割而食之。

特点

吃时不碎不渣不脱皮,清香软嫩,不腻不柴。

二. 四川省 甘孜 理塘 理塘冬虫夏草

理塘冬虫夏草是四川省甘孜州理塘县的。理塘是虫草主产区,所产的虫草在虫草交易市场被公认为优质虫草。

在四川西部,有一座高海拔的城市--甘孜理塘,县城所处地平均海拔4014米,县城被海拔5000-6000多米的群山环抱,其中部分海拔4500米-4800米的阴坡上,生长着品相敢与青海玉树虫草、西藏那曲虫草一教高低的四川虫草。

甘孜理塘县所产的虫草在虫草交易市场被公认为优质虫草。在全国市场上,很多虫草商都把理塘虫草当那曲虫草销售,虽然这是一个错误,但正因为如此,理塘冬虫夏草品质高低不言而喻,理塘虫草整体品质是仅次于那曲和玉树虫草的。

理塘是虫草主产区,虫草也是农牧民副业收入的主要来源,每到虫草采集季节,理塘县每年都有3万多农牧民上山采挖虫草,给草场造成了一定破坏。为保护草原环境和虫草资源,规范虫草采集活动,理塘县政府率先在甘孜州制定了《理塘县虫草采集管理办法》,规定要求采集虫草要随挖随填,不得使用对草原破坏性大的工具采集虫草,不得损坏或破坏用于草场建设的任何设施,违反规定造成草原植被破坏的处以罚款,并责令责任人恢复植被;虫草采集完毕后,采集人员负责清扫居住地的生活垃圾。

三. 西藏 昌都 左贡县 藏族奶品

奶品最普遍的是酸0和奶渣两种。酸0又有两种,一种是奶酪,藏语叫“达雪”,是用提炼过酥油的奶制作的;另一种是没提过酥油的牛奶作的,藏语称“俄雪”。酸0是牛奶经过糖化作用以后的食品,营养更为丰富,也较易消化,适合老人和小孩吃。奶渣是奶提炼酥油后剩下的物质,经烧煮,水份蒸发后,剩下是奶渣。奶渣可以做成奶饼、奶块。在煮牛奶过程中,还可揭起奶皮,藏语叫“比玛”。

奶皮就象豆腐皮一样,好吃又富有营养。奶品是藏族的重要食品,家居或外出,人们都带着它。在零食品种不多的西藏,大人们常把奶渣给小孩当零食。

四. 西藏 昌都 江达县 藏族酥酪糕

藏族酥酪糕

(1)将提取过奶油的乳白色淀粉(藏名曲热)凉干,用磨磨成粉末。(2)拌入黄油(奶油)、白糖、人参果(角麻)、葡萄干、桃仁等,做成圆形、方形,表面有红丝绿丝的表现吉祥、长寿图案的醍面胚,放入笼屉内蒸熟,宾至可整块献上,或切成片状。特点:奶味甜点,有滋补强身功效,为藏胞待客糕点。

五. 西藏 阿里 措勤县 藏族吐巴

藏族吐巴

可谓藏族的团圆饭,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享用,类似于内地的饺子。有些面团吐巴里会包有石子、辣椒、木炭、毛线等。每一样都有特定的含义,石子表示在新的一年里心肠硬,毛线表示心肠软,木炭表示心肠黑,辣椒表示嘴如刀。这是一种饮食娱乐,无论谁吃到什么,都必须即席吐出,于是在哄堂大笑中,节日的气氛也就愈热闹起来。大部分藏族日食三餐。藏族食用牛、羊肉讲究新鲜,民间吃肉时不用筷子,而是将大块肉盛入盘中,用刀子割食。牛、羊血则加碎牛羊肉灌入牛、羊的小肠中制成血肠。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

六. 甘肃省 甘南州 碌曲县 碌曲冬虫夏草

冬虫夏草性温、味甘、气香,具有滋肺阴,补肾阳,益精髓、止血、止咳化痰,益气止汗,爽身明目,益寿等功效。对年迈、体弱、消化不良及多种慢性病也有疗效,向来是一种珍贵补品

冬虫夏草在州内玛曲、碌曲、夏河三县均有分布。生长于3000—3600米高原草甸地带,分布面积约3万亩,储量约0.2万公斤,年产量1500公斤,收购量1000公斤。( 甘南)

七. 云南省 丽江 古城区 丽江冬虫夏草

是丽江雪域高原的名产之一,又名冬虫夏草。其滋补和治疗功用在人参、鹿茸之上,价格十分昂贵,每千克上品售价近三、四万元人民币。 虫草之所以称为“冬虫夏草”,其成因是雪域高原盛夏冰消雪化之时,蝙蝠蛾产在草甸花草树叶上的虫卵,经自然孵化后变成小虫钻进土里,靠汲取植物根茎的营养长大,这时,盛夏季节开始活跃的虫草菌又潜入虫体寄生繁殖、萌发菌丝,从夏至冬,慢慢将地下的幼虫蚕食而死,形成“冬虫”。次年夏天,虫草菌在虫体内抽出子座,露地形成一株4-10厘米的紫红色小草,其顶端有菠萝状囊壳,这便呈“夏草”,夏草囊壳内子囊孢子成熟后,从囊孔射出,随风飘游、侍机又钻入别的虫体繁殖,循环下一轮“冬虫夏草”。

八. 云南省 迪庆 香格里拉市 藏族银制品

香格里拉藏族银制品种类繁多,仅宗教用银制品如佛塔、佛像、佛龛、佛器就有二十多种,而一般生活用品的银制品则数不胜数。

银制八宝图:是一种专供宗教活动用的银制品,共八块,每块为一个藏传佛教中的古祥物,如0、白螺、莲花等。工艺极为精美,整个银制品具有浮雕艺术特点,给人一种厚重的原始美,同时又具有高度的庄严感。

银护身佛盒: 藏语称“咯乌” ,最早作为藏族男子出门远行用以穰灾祈福 ,驱邪镇魔的符物 。现作一般装饰品 。有佛龛形和圆形两种 。护身符内空,内装佛像、经咒、舍利、吉祥结等,外饰浮雕鳌、八宝、五花献宝瓶,附以山峰水浪、串枝莲图等,表示福佑、肿利 、智慧和勇敢 。护身盒有大小之分,大的多佩于腰间,小的常挂颈项。

耳环、手镯、银腰带:耳环有月牙形镶嵌绿松石,垂缀形镶嵌珊瑚珠等十多种。手镯中的柳丝龙头圈,精关细巧,方形虬形镯,厚重、直朴、可爱。银腰带以五至六片不等的银片组成 ,采门圆雕,突出花纹线条等 ,图案种类繁多。

银包木碗:银包木碗是藏族食具中的心爱之物。木碗木质以优质值物寄出为上品,有全包、半包和边包二种,多采用浮雕工艺,刻双龙戏珠、藏八宝图案等。

银刀:刀柄采用精工雕花,抽丝银线巧手编织。刀鞘雕有玉龙献宝,并以莲花、火炬田绕。是藏族男子最百佩带的饰品。

银铃针线筒:藏语称“珍布柯水”,是藏族妇女最喜爱的华贵饰品。将生活中常用的香包、针线包、火镰等经高度艺术化配缀成十个银铃,再经楼花连缀而成,佩于服饰右襟,起步转体有环佩叮铛之音,轻盈秀丽,与藏家妇女修长体态极其和谐。

银器玉石碗座:为-、大师、智都、上宾享用的茶食具。以藏族最崇拜的图案“斑玛”(莲花)圆雕为碗座,上刻佛手柑、桔子、石馏、花红、犁、桃等六供,以莲花蕊及如意子为碗座边缘。碗盖图案由“藏八宝”和“呷纳扎拉”(即“汉地长城)组成,以红宝石象征莲花苞为盖顶,以禾诚、尊贵和崇敬。这些银俐品倍受广大游客的青睐,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九. 四川省 凉山州 木里藏族自治县 木里天麻

木里县的原始森林中有大量的天麻,天麻是一种特殊的兰科植物,无根、无叶,不能直接从土壤中吸收无机盐、水分和养料,不能营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整个生育期中,除有性阶段约70天在地表外,常年以块茎潜居于土中,靠蜜环菌供给养料,生长发育。特殊的植物形态,造成了对环境等生长条件特殊要求,具特殊的生活习性。

天麻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传统治风良药,为我国著名的道地药材。现代研究表明,天麻含有天麻甙、天麻甙元、对羟基苯甲醛、琥珀酸、β-谷甾醇、糖类等化学成分,具有镇痛、抗惊厥作用,对流感病毒引起的脑神经系统疾病有良好的作用;可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增加心输出量,治疗心血管疾病。天麻蜜环菌片治疗神经衰弱、高血压、冠心病所致的头晕、头痛、心绞痛等症,有效率达80%以上。天麻能明目,增强记忆力,对人的神经系统有保护和调节作用,能增强视神经的分辨能力。目前已作为宇航人员专用品和老年人保健食品。天麻的开发潜力很大,正在深度研究开发。

十. 四川省 甘孜州 色达 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族格萨尔彩绘石刻属于格萨尔文化的一种遗存,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三县境内,以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最有代表性。色达县位于蜀西北,传说曾是岭国长系部落居住的地方,又是岭国名将尼崩达尔雅和阿奔•;布益盘达的故里,故格萨尔文化的积淀十分深厚,有“格萨尔艺术之乡”的美誉。两个多世纪前,格萨尔彩绘石刻就在这片草原上孕育产生。

格萨尔彩绘石刻以英雄史诗《格萨尔》的核心内容为表现对象,融精湛的刻石技艺和传统绘画为一体,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再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众将士为民造福、不畏1、英勇奋战的历史场面。石刻以色达县出产的天然板石为材料,制作时多保持石材的自然形状,先以线描构图,再用立刻、刮刻等手段雕刻,走线如行云流水,形象自然生动。绘刻完成后,在刻石的画面上通刷一道白色颜料为底,干后着彩。色彩多用红、黄、蓝、白、黑、绿六色,一般不用中间色。这些色彩都具有特定的意指,与《格萨尔史诗》中的各位将士相对应,当地群众一看便能明白。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的传承方式以师徒或家族传承为主,作者一般不在石刻上署名。现在传承人有17位,主要有尼秋、觉热、扎洛、切邛等人。

色达县的格萨尔彩绘石刻主要存放在泥朵乡、色柯镇、年龙乡、翁达镇,其中翁达镇翁达村雅格修行地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年代最为久远,而传承最好、数量最多、规模最大的则是泥朵乡普吾村的格萨尔彩绘石刻群,其工艺不仅在色达县和甘孜州具有代表性,就是放在全国格萨尔文化流传地区中来看也非常典型。

泥朵乡位于色达县西北部的泥曲河畔,海拔4180米。这里的格萨尔彩绘石刻存放在普吾村普吾寺白塔四周刻石经墙中的一座大石台上。石台共分五层,安放着千余幅格萨尔彩绘石刻,形成一个谱系。此处石刻的近期部分由普吾村著名高僧阿亚1发起组织刻绘,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刀法精细,取材考究,表现了岭•;格萨尔王及岭国三十员大将、八十位将士的前世,石刻中还有天竺八十大成就者和百位文武尊神的形象。无论从人物谱系的完整性还是从艺人技艺的传承性来看,这一石刻都具有代表性。泥朵乡的格萨尔彩绘石刻数量繁多,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刻绘工艺体系。

2002年以来,甘孜藏族自治州色达、石渠、丹巴格萨尔彩绘石刻相继公诸于世,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有关专家一致认为它不仅为格萨尔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传承方式,而且填补了格萨尔文化在藏族石刻中的空白。

格萨尔彩绘石刻长期露天放置,因高原严寒的侵袭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而造成较为严重的自然损坏,20世纪60年代又遭到近乎毁灭性的人为破坏,有关刻绘技艺基本失传。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阿亚1的发起和组织下,格萨尔彩绘石刻的技艺才薪火复燃。但由于格萨尔彩绘对艺人的素质有着特殊的要求,而目前的石刻艺人基本都是农牧民或寺庙僧人,业余从事彩绘石刻,“有艺不精”,“学而不成”,其中还有一些艺人放弃这门手艺改从他业,因此格萨尔彩绘石刻技艺面临着传人青黄不接的局面,亟需扶持、保护。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