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安徽芜湖有哪些土特产好吃 安徽芜湖市最好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安徽芜湖有哪些土特产好吃 安徽芜湖市最好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3-02-01 11:19:04

一. 安徽省 芜湖 镜湖区 芜湖大闸蟹

芜湖坐落长江之畔,方圆之内沟河交错,湖泊星罗棋布,周边水资源极其充沛,地方政府注重环境的保护,无公害、无污染,生态环境优良,非常适应大闸蟹及多种鱼虾类淡水生物的生长。芜湖自古即鱼米之乡,很多年来,芜湖为许多地方的餐馆酒店提供了让人称道的美味原料。

芜湖产的蟹,黄多,膏实,壳薄,油脂丰厚,肉质饱满,味道鲜美。施今墨,可以说是一个“品蟹专家”,也是为蟹分等级的人。民国早年,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施今墨是个出名的喜爱食蟹的饕餮者。他把各地出产的蟹分为六等,每等又分为二级:一等是湖蟹,阳澄湖、嘉兴湖一级;邵伯湖、高邮湖为二级;二等是江蟹,芜湖一级,九江二级;三等是河蟹,清水河一级,浑水河二级;四等溪蟹;五等沟蟹;六等海蟹。他说,海蟹也有好的,如福州的海蟹,从内河随水流出,品质颇佳,可列入四等。

二. 安徽省 池州 青阳 茶枕

 茶香靠枕


  介绍: 茶叶以皖南仙寓山区有机绿茶为原材料,经烘炒、磨碎等多道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精心研制而成。茶包内以粉状填充,使一公斤茶叶体积缩小多倍。茶叶具有浓厚的香味,有吸湿保温等功效。茶香使人闻之耳目清新,提神养生,心情舒畅。茶香颈椎靠枕适合人体脊椎的自然生物曲线,结合茶的独特香味及吸湿作用,能有效促进颈部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去湿镇痛。对颈椎病,内心烦闷,压力过大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茶香旅行枕


  介绍: 茶叶以皖南仙寓山区有机绿茶为原材料,经烘炒、磨碎等多道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精心研制而成。茶包内以粉状填充,使一公斤茶叶体积缩小多倍。茶叶具有浓厚的香味,有吸湿保温等功效。茶香使人闻之耳目清新,提神养生,心情舒畅。是中国人最喜欢的几种香味之一。将本品放置汽车靠背上能够释解车内异味,散发清香,去湿吸汗,使驾驶人员神目清醒,头颈舒适,安全驾驶。  

   
  
  茶香颈椎枕


  介绍: 茶叶以皖南仙寓山区有机绿茶为原材料,经烘炒、磨碎等多道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精心研制而成。茶包内以粉状填充,使一公斤茶叶体积缩小多倍。茶叶具有浓厚的香味,有吸湿保温等功效。茶香使人闻之耳目清新,提神养生,心情舒畅。用茶做填充物制做的颈椎枕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去湿镇痛。对颈椎病,风湿头痛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是修身养性,出行旅游携带的必备物品。



  
      茶香腰枕


  介绍: 茶叶以皖南仙寓山区有机绿茶为原材料,经烘炒、磨碎等多道手工艺与现代科技工艺,精心研制而成。茶包内以粉状填充,使一公斤茶叶体积缩小多倍。茶叶具有浓厚的香味,有吸湿保温等功效。茶香使人闻之耳目清新,提神养生,心情舒畅。具有能促进血液循环,消除疲劳的功能,天然茶香能舒缓压力,放松身心,消除工作引起的腰背部疲劳,能够缓解驾驶员,办公人员,孕妇的腰酸背痛,对慢性腰肌劳损者有明显的辅助疗效。
 

三.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荸荠

当地俗称果子,雅号马蹄。沿江地区均产,巢湖市境主产区为无为、庐江、和县,其他圩区也有种植。全市年种植面积z万亩以上,总产70多万担。荸荠以地下球茎为食用部分,淀粉含量高,生吃熟食皆宜,鲜甜可口。可深加工成粉丝、饴糖、酒、蜜饯等,马蹄罐头销路尤广。荸荠在药学上还有消食解热和利尿等功能。( 无为县)

四. 安徽省 芜湖 弋江区 芜湖腊味鸭肫

很多安徽人都喜欢吃腊鸭肫,芜湖腊味鸭肫是安徽芜湖传统腊味菜,口味咸鲜,营养丰富,味道鲜美,做法也简单。

原料:

鸭肫500克,盐25克,酱油35克,白酒50克,白砂糖15克。

制作方法:

选用整齐肥大鲜鸭肫,沿进食孔中间剖开,除去内容物,刮去黄皮和肫外附着的油皮。再用少量食盐进行抹擦,搓揉,清水漂洗,直至无污物,无异味,沥水。用部分精盐将鸭肫逐个擦抹,放入容器中,腌制1天。取出沥去卤水,再放入另容器中,加入盐、酱油、酒、糖、-(2.5克),腌制2天,期间翻几次,起卤。腌好的鸭肫,再用清水漂洗,去净杂质和污物,沥干水分。

沥好水分的鸭肫每10个穿成1串,晒至七成干,取下,整型。将鸭肫平放在案上,用右手掌后部用力压搓2~3次,使鸭肫两片的肌肉压平。再放阴凉通风处保存,一般小雪后制品可晾挂半年,过长会干缩变味即可。

五. 安徽省 六安 雁鹅

雁鹅

品种描述

产地与分布:属中型肉用型品种。原产于安徽省西部的六安市,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和江苏省的镇江、南京丘陵山区。在江苏通常称雁鹅为“灰色四季鹅”。

外貌特征:体型中等,体质结实。头部圆形略方。喙黑色、扁阔。头上有黑色肉瘤,质地柔软,呈桃形或半球形,向上方突出。眼睑黑色或灰黑色,眼球黑色,虹彩灰蓝色。颈细长,胸深广,背宽平,腹下有皱褶。皮肤多为黄白色。全身羽毛紧贴,呈灰色,背羽、翼羽、肩羽及胫羽为灰底白边的镶边羽,腹部灰白羽。成年鹅羽毛灰褐色和深褐色,颈的背侧有一条明显的灰褐色羽带,体躯的羽毛从上往下由深渐淡,至腹部为灰白色或白色。除腹部白色羽外,背、翼、肩及胫羽皆为银边羽,排列整齐。肉瘤的边缘和喙的基部大部分有半圈白羽。胫、蹼橘黄色,趾黑色。雏鹅全身绒羽墨绿色或棕褐色,喙、胫、蹼灰黑色。

品种性能:

①生长速度与产肉性能 平均体重:初生公鹅109克,母鹅106克;30日龄公鹅791克,母鹅810克;60日龄公鹅2437克,母鹅2170克;90日龄公鹅3947克,母鹅3462克;120日龄公鹅4513克,母鹅3955克;成年公鹅6020克,母鹅4775克。成年公鹅平均半净膛屠宰率86.10%,母鹅83.80%;成年公鹅平均全净膛屠宰率72.60%,母鹅65.30%。

②产蛋性能与繁殖性能 母鹅平均开产日龄250天,早者210天。平均年产蛋65枚,平均蛋重159克。平均蛋壳厚度0.60毫米,平均蛋形指数1.51。蛋壳白色。公鹅性成熟期120-150天,公母鹅配种比例1:(5-7)。平均种蛋受精率90%,平均受精蛋孵化率80%。母鹅就巢性强,就巢率83%,一般年就巢2-3次。公鹅平均利用年限2年,母鹅3年。

六. 安徽省 芜湖 芜湖县 姜记酱菜

姜记酱菜是安徽省芜湖市芜湖县六郎镇的。姜记酱菜,以绿色蔬菜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产品有香菜、萝卜、莴笋、酱瓜、生姜等,鲜香味美,回味无穷。

芜湖市姜记酱菜有限公司,形成了以香菜为龙头产品,并相继推出萝卜头、蜜枣萝卜、莴笋、酱瓜、豇豆、菜瓜、生姜、黄花菜、黄豆酱等系列产品。

七. 安徽省 芜湖 芜湖县 芜湖四鱼

芜湖四鱼指:鲥鱼、刀鱼、鲑鱼、黄鳝。其中“鲥鱼、刀鱼”更是名列“长江三鲜”之中状元、榜眼之位!

八.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无为送灶粑粑

过去,安徽无为县刘家渡一带民间则以制作米粑粑作为送“灶神”的祭品。每当腊月23号这一天,家家都做送灶粑粑。一般上午准备米粉、馅心等原料,下午加工成型,傍晚煎烤。煎烤好的第一锅粑粑则首先用来祭灶。

制法:

1、将籼米和糯米按比例混合,淘洗净,沥干,磨成细粉(越细越好)。

2、将萝卜洗净,剁成碎末,再上笼蒸熟或煮熟,挤出水分。

3、把肥瘦兼顾的猪肉剁成肉末,放锅内加酱油煸一下,再顺序加入萝卜末、食盐、葱姜蒜末、水淀粉、胡椒粉、香油、味精(如有鸡汤加入更好)等,边加边翻炒至熟。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萝卜馅所用的调料内一定要有胡椒粉,方能保证成品具有萝卜和胡椒粉独特的香味。

4、将米粉加热水和制成面团(亦可将米粉入锅小火翻炒至半熟,再趁热加水,和成面团),分剂后,用手工捏成面皮,放上馅料,包成扁圆形的粑粑坯。

5、把包好的粑粑坯入铁锅内煎烤,入锅前先在烧热的锅内壁上涂上一层食用油(如用平底锅,效果更好),放好粑粑坯后,盖上锅盖,用中火煎烤至用轻微的油烟气从锅盖边冒出时,打开锅盖,往粑粑上均匀地洒点清水,加盖后再煎烤。如此反复洒2-3次水后,即可出锅。

特点:

送灶粑粑贴锅的一面色泽金黄,脆而不焦,酥香味美;不贴锅面,光滑油润,软而不粘;馅心多汁,鲜咸味美,清香可口。送灶粑粑的馅料多变,除萝卜肉馅外,还常有“咸菜肉馅”、“芹芽炒肉丝馅”、“白糖馅”、“桂花糖馅”、“芝麻糖馅”、“辣味馅”等风味品种。

九. 安徽省 滁州 天长 卞蛋

京彩松花皮蛋本市清代即有制作。蛋体透明,呈松花纹状、清香醇厚,味美爽口,在省内外同行业质量评比中曾屡次夺魁。1983年被评为省出口糖心蛋优质第一名,在港澳和东南亚地区颇负盛名。早期的皮蛋主要以石灰、草木灰、松枝等土法配料制作面成。建国后工艺不断革新,目前制作过程为:首先以光照、手敲、耳听等方法精选优蛋,然后下以料液泡制、浸泡时间是影响质量的因素之一,应根据季节、气侯条件而定,一般为30天左右。浸泡起缸后再经检验分级,包泥下缸,方为成品。( 天长)

十. 安徽省 芜湖 无为县 剔墨纱灯

剔墨纱灯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剔墨纱灯

无为剔墨纱灯工艺发明于清嘉庆年代,有着300多年的历史.清鼎盛时有民间纱灯作坊30多家,代代相传,后经历了近百年的战乱年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万业复苏。政府把民间工匠组织起来,成立了无为纱灯厂,其产品在全国工艺品展览会,建国十周年庆典中为无为纱灯争得了很高的荣誉。后因各个政治运动和0的冲击,使得民间作坊式的生产断断续续,形不成规模。20世纪80年代实现改革开放,民间和县文化部门集中了社会流散的画师、工匠,研究发掘,恢复过无为纱灯的生产,但由于纱灯全是手工制作,制作过程费工费时,价格太高,产品销不出去而停产。加上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产业的冲击,以及历史形成的传承人缺失,工艺不普及,产品定位不准,导致了目前濒危的状况。

代表性传承人朱晓钟,自幼喜爱工艺美术,在县文化部门一直从事工艺美术工作。20世纪80年代参加了县文化部门组织的恢复无为剔墨纱灯生产制作工作。近年来。为了保护剔墨纱灯这一优秀民间工艺品,朱晓钟通过收集整理,研究开发,熟练掌握了无为剔墨纱灯各项制作工艺流程,并搜集、整理、保存了有关无为剔墨纱灯的一整套完整资料,使得无为纱灯这一传统工艺得以传承下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