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宜昌特产茶叶排名 宜昌产什么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宜昌特产茶叶排名 宜昌产什么茶更新时间:2023-01-17 15:22:33

一. 四川省 乐山市 马边 马边茶叶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乐山、宜宾、凉山3地交汇的小凉山山区,高海拔的地理位置和多雨湿润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种植茶叶。近年来,该县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无公害茶叶,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村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现已建成茶园10.3万亩,已投产5.3万亩,其中地处袁家溪乡的3268亩有机茶,已获国家权威有机认证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认证。

二.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茶叶

三江茶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

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位于广西北部山区,属云贵高原余脉边缘的中、低山和丘陵地带。属亚热带岭南湿润气候区,雨热同季,寒署分明,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8.3度,年平均降雨量1730.2毫米,年平均日照1151.9小时,无霜期320天,海拔一般在600—900米之间,有着“高山出好茶”的有利自然生态环境。

三江县1989年开始引种绿茶,2002年正式把茶叶列为农民增收的“四个一”工程之一。同时,三江县委、县政府从政策上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奖励和引导农民种茶。2001年至2006年底,累计投入7000多万元发展茶叶生产。通过政策引导,奖励扶助,三江的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涌现出八江、同乐、独峒、良口4个万亩茶叶大乡和布央、八协、七团、思欧、高露等23个千亩茶叶生态村,茶叶成为了三江县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发展到10.2万亩,与广西茶叶第一大县凌云县相比仅差3000亩。

为以质取胜,三江在扩大茶叶种植面积同时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引进现代化茶叶加工企业,保证茶叶“绿色”、优质。目前,全县共有茶加工厂220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有10多家。全县无公害茶叶技术推广7.545万亩,有机茶技术推广2100亩,生态茶叶技术推广1万亩;此外还引进了乌牛早、福鼎大毫、龙井系列等名优新品种2万亩。

经过数载发展,以“布央仙人山茶”为代表的一批三江自主茶叶品牌,已走出广西,面向全国。2004年在广西第四届“桂茶杯”名优茶评比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得特等奖;在2005年第六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中,“三江碧舫绿茶”“三江天池绿剑”“剑兰”等三个产品又荣获特等奖;2007年4月,在广西茶叶学会主办的第三届名优茶擂台赛中,三江的

“家福兰馨”脱颖而出,夺得“擂主”称号。

2006年,三江全年产干茶2560吨,产值12288万元,在农民人均纯收入2109元中,茶叶就给农民贡献了300多元。2007年上半年,全县新增茶叶面积1.3万亩,生产干茶1200吨,产值6000多万元。自2002年以来,全县就有7万以上的贫困人口靠种茶脱贫致富。茶叶已成为侗乡农民增收致富的新亮点。

三江茶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县现辖行政区域。

三. 广东省 潮州 饶平县 南村茶叶

广东省饶平县的茶叶生产已经有300多年历史,是广东省的茶叶生产大县,也是“全国重点产茶百强县”,当地所产的“黄茶”是乌龙茶的发祥。近年来,该县突出科技兴茶,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茶叶生产的基地化、产业化和无公害化建设,促进了茶叶产业的形成。目前,全县拥有岭头单丛无公害茶园6万多亩,茶叶年产量近5000吨。同时,拥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60多家。

饶平县的新塘镇茶叶面积5200亩,年产量510吨,久负盛名的“深坑茶”远销香港、泰国、东南亚一带。2011年,广东省饶平县新塘镇南村村(茶叶)被农业部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四. 湖北省 咸宁市 通山 通山茶叶

早在唐代陆羽所蕃的《茶经》中记载的“八之出”茶生鄂州,即包括通山等地。宋代,本县所产茶砖以商品形式在内蒙易马,1块茶砖抑止上等马1匹。后历代规定本县具有茶叶的贡献任务。至消代中叶,茶叶贸易已居重要地位。历经千余种植,茶叶已形成本地多属群体混杂品种。

五. 重庆市 綦江 九锅箐茶叶

万盛九锅箐产茶历史悠久,茶叶品种较多,主要有优质名茶"翠屏银峰"、"翠屏竹叶青"、"翠屏铁花"、"翠屏玉叶"、"翠屏碧绿"等10余品种。产品远销重庆、成都、北京、上海、天津等地。茶叶以其精美的装璜、可靠的品质、名茶的风格,深受游人的喜爱。成茶色泽翠绿光润,汤色碧绿,芽叶嫩绿,内质香气清香浓郁,滋味醇厚鲜爽,全芽整叶,条形紧秀,匀直显锋毫。2001年,九锅名茶“林海翠茗”获国际茶叶博览会金奖。

六. 广西 贵港 桂平 桂平茶叶

桂平茶叶--2015年度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七. 湖北省 宜昌市 伍家岗 宜昌红油小面

红油小面是宜昌市民的最爱,是当地特色小吃之一。因为其汤汁浓香麻辣,呈色鲜红,色泽红亮,爽滑带韧,味道咸鲜香辣,遂得名红油小面。

如果你问宜昌人,宜昌有什么特色小吃值得吃、值得尝试,“红油小面”一定能排的上号。宜昌是入川的入口,不1路、铁路、水道,入川都须从宜昌经过。所以宜昌口味偏重川菜方向。红油小面,一听当然就是川菜风味的。宜昌口味偏向四川的麻辣,但是又没有四川那么麻,红油小面发展至今,宜昌的老百姓不单单光吃面了,他们还喜欢在里面或加上一把煮好的黄豆、或填上几块牛肉、或加一勺肥肠,增加小面的风味和丰富性,许多外地朋友来到宜昌工作学习,也越来越喜欢入乡随俗过早来一碗小面了,不为别的,就为它的管饱和实在。

红油小面是宜昌人的早点最爱。如果说武汉人早上都喜欢吃热干面的话,那么在宜昌,人们早上十有八九都会选择红油小面。红油小面最早由四川、重庆等地流传过来,因为价格便宜、分量实惠,成为宜昌人吃早点的首选,尤其是在冬天,吃完小面再喝下碗里的汤,舒服极了,宜昌的早餐店卖的最好的早点非红油小面莫属了。

“红油小面”是宜昌方言表述的一款面点小吃,把“红油小面”说成普通话的意思,就是汤呈红色的素面条。红油”指面的汤汁浓香麻辣,色泽红亮,味道咸鲜香辣。“小面”在宜昌方言里有两层意思:一是宜昌方言“素面”的意思,“小面”跟上海把不加臊子的素面叫“阳春面”相近,“小面”就是不加臊子的光面;二是盛面的盛器是小碗,而不是像武汉人过早盛“汤面”时用的敞口海碗。

在宜昌,名食小吃“红油小面”受市民喜爱的程度,完全可以与武汉人喜爱"热干面",荆州(沙市)人喜爱"早堂面"的程度相媲美。

“小面”,其实就是素面,不加肉帽子的素面,宜昌方言而已,就像湖南米粉中的素米粉称作“光头粉”。红油小面,又以宜昌北门红油小面最为出名。虽然是素面,但是汤料都还是不错的,所以性价比还是不错的。并不是随便一点煮面条的水加点豆瓣酱。各家有各家的汤料,味道都不一样,但是方向还是麻辣方向,大部分面馆的味道都还不错。

八. 浙江省 绍兴 上虞 章镇茶叶

茶属双子叶植物,我们一般所说的茶叶就是指用茶树的叶子加工而成,

可以用开水直接泡饮的一种饮品。

章镇的“龙浦仙毫”牌翠茗茶,外形翠绿呈盘花状,香气浓郁清高,叶定碧绿见纯,芽叶鲜嫩呈朵,口味甘醇润爽,色香味持久,今年以来荣获浙江农业博览会农产品金奖、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精品名茶博览会金奖、“准日本大赏”、第三节国际茗茶金奖。

信息来源:长塘镇人民政府

九. 湖北省 宜昌市 五峰自治县 采花茶叶

采花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十分适宜发展茶叶生产,到1999年,全乡茶园面积达到2.3万亩。采花毛尖系列茶多次获得国际、国内金奖,1998年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1999年“绿珠毛尖”被评为湖北十大名优茶精品,并位居榜首。“天麻剑毫”茶是湖北唯一的一支保健茶,在国内茶叶评比中也数次夺得奖牌,通过与卫生部门联合申报国家“健”字号,被批准为国家级保健饮品。2006年,采花毛尖荣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并获得“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

采花位于五峰的西部,东接县城,西控巴东,南邻鹤峰,北出清江。全乡国土面积300平方公里,人口3万,35个村,是革命老区和土家族集聚区。采花资源丰富,尤其以茶叶闻名。早在鸦片战争以前,英国商人远涉重洋,进采花台,入撒花溪,置厂设铺,经营采花富硒茶,其金字招牌“英商宝顺合茶庄”至今仍保存在采花毛尖集团。

开发最早、规模最大、名茶最多是采花茶叶生产的特色。1997年省茶叶专家专程考察后确认:采花不仅是湖北茶叶第一乡,而且是湖北名茶第一乡,“楚天茶叶第一乡”由此得名。茶叶已撑起乡域经济的半壁河山,茶叶单项税收占全县茶叶税收的40%,占全乡财政收入的50%,茶叶收入占全乡农民人平纯收入的30%。近年来,茶叶产业化进程加快,已形成一个集团(采花毛尖集团)、两大名茶(采花毛尖、天麻剑毫)、两万多亩基地、联八千农户的茶叶产业链。良好的生产环境,独特的土壤、气温、山水条件,给采花茶赐予优良的内质。乡党委、政府果断决定深度开发茶叶项目,按照大产业、大规模、高效益的要求,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全力以赴实施“采花毛尖茶叶高新技术系列开发”工程。其主要措施和目标是:一业(茶叶产业)兴乡、两轮(民营和科技)驱动、三年翻番(茶叶收入)。

历史传说编辑

峡州山南采花出好茶,有一棵风雨沧桑的啊咯茶树,人们叫她“茶树王”,至今仍然枝繁叶茂,古意苍然。她的周围团聚着八棵小茶树。人们说这是苡(yì)禾娘娘和她的八个小孩的化身。据土家族史诗《梯玛神歌》记载:很久以前,在古峡州山南的云雾茶山中,住着一位勤劳美丽的姑娘,名叫苡禾。苡禾姑娘在山中过着神仙一般的日子。这一年的清明节,刚好年满18岁的苡禾姑娘顶着晨雾上山劳作,口渴之时尝了一把茶树芽,不料回到家里就怀孕了。怀胎三年六个月后,苡禾娘娘生下了八个小孩。因孩子太多,无法抚养,苡禾娘娘只好含泪将八个小孩抱到山里听凭命运造化。谁知这八个小孩天命富贵,饮雨露甘霖而生长,且有一只白虎每天来喂奶,将她们养大成人。并在这一带繁衍生息,成为土家族的祖先。

后人为了纪念苡禾娘娘,每年都要评出一位当年清明节年满18岁的土家族“小幺姑”,身着盛装,由四个土家族小伙子用花轿抬上茶山,举行祭祖仪式。然后“小幺姑”爬上木梯,用纤纤玉手在“茶树王”上采摘下鲜茶芽,给当地老茶艺人精心制作。有一天,土司王身患重病,百医不治,来到采花一位老茶艺人家中,老茶艺人的孙女献上精心制作的珍茗,土司王闻到茶香,精神为之一振,饮茶后三天身体痊愈,面带桃花,体健如铜。土司王被这种茶的神奇功效和敬茶少女的美丽善良所打动,并下令将这种茶和少女奉为贡品。皇上品茶后龙颜大悦,听了苡禾的故事,为此茶赐名“雨禾露”,“雨禾露”由此得名。如今,清明节就成了“采花毛尖”茶的采茶节,祭祖仪式更加隆重。

十. 湖南省 常德市 石门 石门茶叶

石门茶叶是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的。石门县茶叶持嫩性好,内含物丰富,耐泡,有地域香。石门成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基地。

石门县境属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的过度地带,气候温暖湿润,常年平均气温17°左右,境内西北部地势偏高,土壤呈弱酸性,雨量丰富。茶园全部分布在环壶瓶山周围海拔300~1500米的半山腰,远离城市、工业区和生活区,园区森林覆盖率达70%,茶中有林,林中有茶,茶林相间,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名优茶、有机茶生长的理想环境。

石门县10万亩茶园通过了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联合验收,成为全国第13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之一。石门县全国绿色食品茶叶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10万多亩,辐射10个乡镇(管理区)场,栽培品种主要为槠叶齐、碧香早、福鼎大白,良种普及率达95%,该基地平均亩产鲜叶1150公斤,总产120750吨;亩产值3105元,总产值32602.5万元,比常规种植亩均高出240元,基地农民户均增收达2000元。

石门茶叶优良的品质缘于茶区优良的生态环境。石门茶区均远离工业区,周围数十公里无污染和污染源,经权威部门检测茶区水、土、大气达到了GB30—95—82的一级标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