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东特产潮汕酥饺 广东正宗潮州酥饺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东特产潮汕酥饺 广东正宗潮州酥饺更新时间:2023-01-19 16:58:25

一. 广东省 韶关 始兴 龙脑

    龙脑又名梅片,是名贵的香料和中药。其中右旋龙脑是许多贵重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六神丸"、"喉风散"的重要成分。粤北山区有许多能出产天然右旋龙脑的梅片树。(韶关)

二. 广东省 湛江 雷州 鱼肚

●“鱼肚”并非鱼胃,而是鱼的呼吸器官,即鱼鳔

●鱼鳔为何贵重?一是物稀为贵;二是鱼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高

●食用鱼肚的记载始见于1600多年前的北魏《齐民要术》,唐代鱼肚已列为贡品

●鱼肚的种类主要有:黄唇肚、鳘鱼肚、黄鱼肚、鳗鱼肚……

●黄唇鱼肚是鱼肚中品质最好的鱼肚,以前被列为皇宫贡品

●鳘鱼主要产广东湛江及海南等地,其中又以湛江的金钱鳘肚最为著名

鱼肚自古被列入我国海产八珍,与鱼翅、海参等并列。动物的器官中,肚,一般指的是消化器官,比如猪肚、牛肚,指的是猪、牛的胃。可俗称的商品——“鱼肚”却是鱼的呼吸器官,即鱼鳔,在一些鱼体内(并非所有的鱼类都有鱼鳔)的鱼鳔内充满了气体,可以调节鱼的空气比重,而随意在各水层活动,少数鱼类的鱼鳔在涸水季节还可利用鳔来辅导呼吸。鱼肚为鱼鳔干制而成,主要产于我国南部沿海及南洋群岛等地,因“鱼肚”以富有胶质而著称,所以又被称为“花胶”。鱼鳔之所以贵重:一是因为物稀为贵;二是因为鱼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营养价值相当高;根据营养学分析,每500克鱼肚中含有442克蛋白质,250毫克钙,145克磷,13毫克铁,而脂肪仅含1克,三是经加工后的鱼肚味道鲜美嫩滑,十分可口;四是鱼鳔在医学上有防病治病疗效。

我国的鱼肚又以广东所产的“广肚”质量最好,湛江的鱼肚则是“广肚”中的上品。湛江鱼肚色泽透明,无黑色血印,体大者涨发性强。据了解,鱼肚的种类主要有:

(1)黄唇肚:以黄唇鱼的鳔加工制成,又称黄唇胶。成品呈椭圆形,扁平并带有两根的胶条。呈淡金黄色或金黄色。光泽鲜艳,半透明,波纹显著,产于东海、南海等地区。黄唇鱼肚是鱼肚中品质最好的鱼肚,以前被列为皇宫贡品。产量极少。

(2)鳘鱼肚:是以鳘鱼的鳔加工制成,又称敏鱼肚、米鱼肚。成品呈椭圆形、片状,凸面略有波纹,凹面较光滑,色淡黄或浅红,明亮有光,半透明。鳘鱼肚亦有公母之分,也是公优于母。鳘鱼主要产广东湛江及海南等地,其中又以湛江的金钱鳘肚最为著名。

(3)黄鱼肚:以野生大黄鱼的鳔加工制成,又称黄鱼胶。单片黄鱼胶色白略黄,光滑,半透明,较薄,形体也不大。近年黄鱼几近绝迹,黄鱼胶的身价高起来了。黄鱼肚产于广东湛江、浙江、福建等地。

(4)鳗鱼肚:以海鳗的鳔加工制成,鳗鱼鳔一如鳗鱼,长圆形,细长,壁薄中空,两端尖似牛角,白中略黄。主要产于东海和南海部分海区,鳗鱼肚一般不剖开,也称桶胶、筒胶。

据湛江沿海的渔民介绍:鱼肚的加工方法比较简单,鲜鱼在解剖后,将鳔摘出,规则地纵行剖开,将鳔摘出,规则地纵行剖开,用水洗净,去掉血筋,摆晒于席子上,适时翻转,晒至全干即可,为防虫蛀,可在晒到半干时用硫磺熏一下。熏时把适量的硫磺放在碗中,点燃后搁在缸底,再把盛在筐或筛子上的鱼肚放进缸中,缸口用麻袋包扎,熏4小时左右即可取出晒干。其成品的造形板平正规,色呈半透明的乳白或淡黄并有光泽者为上品。

鱼肚是我国烹制菜肴的高贵原料,用它能做出红烧鱼肚、绣球鱼肚、高汤烩鱼肚、大扒鱼肚等上乘名菜。

三. 广东省 潮州 湘桥区 潮汕嵌瓷

嵌瓷是采用各种色彩晶莹的瓷片,经艺人精心设计、嵌贴而成的工艺品。它是潮汕地区一项富有地方民间艺术特色的工艺门类,始创于明末而盛行于清代。初期主要用于屋脊装饰,后来逐渐发展为室内陈设装饰品。其基本特点是质感厚重,色彩浓烈,明快大方,富丽多姿。嵌贴成的花鸟虫鱼、飞禽走兽、历史人物等艺术形象,能久经风雨,永不褪色。嵌瓷因其风格独特,雅俗共赏,至今依然富有深厚强大的艺术生命力,深受人们的赞赏。

四. 广东省 中山 广东腊肉

广东腊肉,是中国广东省的当地,别具一番风味,此为广东民间风味,家家会做,日味咸香,肥而不腻,受到普遍欢迎。腊肉呈显金黄色,味香鲜美

制法:将猪肋条剔净硬骨、奶脯等,切成长40厘米的条。

洗去浮油,放入“调料液”(按每5千克肉计,用砂糖300克、曲酒125克、上等酱油500克、盐150克、硝10克调和而成)中,浸泡8--10小时取出。

挂在竹竿上,用青炭火烤3昼夜,即成色泽金黄、味香鲜浓的腊肉(也可利用日光暴晒,至晒干晒透晒出油时止)。

特点:食用方便,蒸熟、切片均可,是下酒佳肴;如果炒着吃,味道更好。

工艺关键

五花肉改成长40厘米、宽3.5厘米的长条形,放一盘中,用以上调料拌匀,腌七天后取出

在每条肉厚的一端,连皮带肉斜刀拉一小口,将线绳穿过系上,挂于竹竿上,放置阳光下通风处,干后盛盆装起,放在干燥处。

食用时洗净尘土,用旺火蒸约25分钟取出,斜刀切成片即可。

将干的腊肉放在盆内,置阴凉干燥处贮存。在洗尘土时可用毛刷刷洗。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六. 广东省 东莞 猪红粥

猪红粥

莞城卖猪红粥,数东门和阳桥头那间最出名。早晨,远近群众都慕名前去品尝。不但粥底咸、香合人们品昧,且猪红既软又滑,每碗粥必配以鱼片、油撒、葱花、胡椒粉兼油炸鬼,吃起来让人津津有味。

七. 广东省 汕头 金平区 潮汕粽子

用料挑剔做工考究,

糯馅光泽晶莹剔透,

蛋黄色彩金黄透亮,

入口润轶回味清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是潮汕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潮汕“双烹”粽子其主要特色在馅料,一个粽子的馅,一半是咸,一半是甜。一口咬下去,即甜滋滋,又香喷喷,深受汕头人和海外潮人的喜爱。

许多海外华侨对家乡“双烹”的粽子念念不忘,回乡探亲时总不忘去著名的粽子专营店“老妈宫粽球”品尝一下“双烹”粽子的美味。

美籍华人汉娜·李小姐对记者说,她很高兴在汕头过端午节,她去过了世界很多地方,吃过各地的很多美食,可是她始终很怀念小时候吃过的潮汕“双烹”粽子。也许这是一种家乡的味道。

据汕头市龙湖市场卖潮汕“双烹”粽子摊担的黄老板介绍,潮汕“双烹”粽子的好味道主要在和馅,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一个粽子同时要显出咸、甜两味,就必须将咸、甜两种馅料和在一起,但切忌不能搅均。黄老板说,因为甜馅容易腻,要将三分之一的甜馅和三分子二的咸馅包于一个粽子内。

潮汕粽子的制作工艺要求严格,不仅“色、香、味”俱全,其形状也很讲究,要用竹叶、咸水草扎成四角形。煮熟的粽子外观棱角分明,晶莹的米粒清晰润滑,十分惹人喜爱。

潮汕粽子,个头最大的要属“宝塔粽”,它形似一个立体的金字塔;最匠心独具的则属“鸳鸯粽”,把两个同等大不的粽子用红线牵连起来,美其名曰“千里姻缘一线牵”,以示夫妻相爱相随,恩爱一生。最常见的粽子则有方粽、菱粽、子母粽等。

记者在走访时看到,个头小和包装精美的粽子今年最受青睐。一粽子专营店商家称,仅今天上午就销出了二十来对“鸳鸯粽”。其实个头小的粽子并不便宜,散装或简装每公斤售价七到二十元人民币不等,而采用了鲍鱼来做馅料的礼盒装粽子,每袋售价最高达八十八元人民币。

八. 广东省 梅州 梅县 梅花

梅州市自古以来就有“梅花之乡”的称谓。域内多见古梅。1993年,梅花被评为梅州市市花。被民间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梅州历史上也留下众多以“梅”命名的山川、古迹、乡镇、村舍,如:梅峰、梅山、梅溪、梅江、梅园、梅林、梅亭、梅塘、梅教、梅江桥、梅子村、梅口镇、梅花山、梅花村、梅子坑、梅子墩、梅子坪、梅子坝、梅子岗、梅子树下等。

九. 广东省 广州 黄埔区 广东叉烧包

叉烧包是广东具代表性的点心之一,是粤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虾饺、干蒸烧卖、叉烧包、蛋挞)”之一(与干蒸烧卖、虾饺、蛋挞同誉)。以切成小块的叉烧,加入蚝油等调味成为馅料,外面以面粉包裹,放在蒸笼内蒸熟而成。叉烧包一般大小约为直径五公分左右,一笼通常为三或四个。好的叉烧包采用肥瘦适中的叉烧作馅,包皮蒸熟後软滑刚好,稍为裂开露出叉烧馅料,渗发出阵阵叉烧的香味。

用面粉、白糖等拌成发面皮作皮,蜜汁叉烧作馅。成品雀笼形,笑口,松软香甜。乃广东老牌名点,各地大小茶楼、酒家四时供应,故有“镇山宝”之称。

原料:叉烧肉,盐,花椒,葱,姜,酱油各适量,面粉。

做法:

①叉烧肉切小块,葱姜切末,加酱油、盐拌成陷;面粉中加糖、温水、发酵粉,省二小时,至面团发起时,加香油、白糖。

②将面分成份,擀成中间厚、两边薄的皮,将叉烧肉块及葱姜末包成包子,上屉蒸15分钟即可。( 广州)

十. 广东省 东莞 东莞大包

很多老莞城或许都有吃过这样的大包,在莞城佐丹奴隔壁的朝阳饼家依旧有卖,馅料有鲜猪肉,鲜鸡肉,鸡蛋,冬菇等,包子大而足料,绝对没有偷工减料的成分,还有十分美味的糯米卷,价格便宜,可以说东莞大包正在渐渐失传,快要找不到正宗的大包了,难得发现,推荐给大家,吃一个也可以饱半天。

这个,确实很不错,有时会买来做早餐。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