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意大利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的 意大利有什么特产值得买的东西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意大利特产有哪些可以带走的 意大利有什么特产值得买的东西更新时间:2023-01-13 09:54:03

一. 欧洲 意大利 意大利面

意大利面,又称之为意粉,是西餐品种中最接近中国人饮食习惯,最容易被接受的。关于意大利面条的起源,有说是源自古罗马,也有的说是由马可·波罗从中国经由西西里岛传至整个欧洲的-。 作为意大利面的法定原料,杜兰小麦是最硬质的小麦品种,具有高密度、高蛋白质、高筋度等特点,其制成的意大利面通体呈黄色,耐煮、口感好。意大利面的形状也各不不同,除了普通的直身粉外还有螺丝型的、弯管型的、蝴蝶型的、贝壳型的林林总总数百种。

正宗的原料是意大利面具有上好口感的重要条件。除此之外,拌意大利面的酱也是比较重要的。一般情况下,意大利面酱分为红酱(Tomato Sauce)、青酱(Pesto Sauce),白酱(Cream Sauce)和黑酱(Squid-Ink Sauce)。红酱是主要以番茄为主制成的酱汁,目前是见得最多的;青酱以罗勒、松子粒、橄榄油等制成的酱汁,其口味较为特殊与浓郁;白酱以无盐奶油为主制成的酱汁,主要用于焗面、千层面及海鲜类的意大利面;黑酱是以墨鱼汁所制成的酱汁,其主要佐于墨鱼等海鲜意大利面。而意大利面用的面粉和我们中国做面用的面粉不同,它用的是一种“硬杜林小麦”,所以久煮不糊,这就是最大的区别。
地道的意大利面都很有咬劲,也就是煮得半生不熟,咬起来感觉有点硬的状态,对于习惯了阳春面的中国人而言,大都是吃不太习惯的啦。重点在意大利面在以滚沸的汆烫时,一定要先加入一小匙的盐,份内约占水的1%,若少这个动作面条吃起来就只有外表有口味,而咬到里头时就会觉得没有味道,且很不好吃哟!当然,加入盐还也可以让面的质地更紧实有弹性,而且另一个撇步是——汆烫好后,若要让面条保有Q劲,千万别用过冷水这个方法,而是要拌少许橄榄油。同时若烫好的面没用完,也可拌好橄榄油让它稍微风干后拿去冷藏。

二. 欧洲 意大利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

根据2005年9月5日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欧洲委员会贸易总司关于地理标志的谅解备忘录》,经欧盟委员会推荐,由意大利哥瑞纳-帕达诺奶酪保护协会提出的哥瑞纳-帕达诺(奶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申请,经国家质检总局参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组织专家技术审查合格,现批准自即日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对哥瑞纳-帕达诺(奶酪)(Grana Padano)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附件:哥瑞纳-帕达诺(奶酪)(Grana Padano)质量技术要求

批准公告

附件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Grana Padano)

质量技术要求

一、名称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Grana Padano)。

二、产地

意大利Alessandria省, Asti省, Biella省,Cuneo省, Novara省, Turin省, Verbania省,Vercelli省, Bergamo省, Brescia省,Como省, Cremona省, Lecco省,Lodi省,Po河左岸的Mantova省,Milan省, Monza省,Pavia省, Sondrio省, Varese省, Trento省, Padua省, Rovigo省, Treviso省,Venice省, Verona省, Vicenza省, Reno河右岸的Bologna省,Ferrara省, Forli Cesena省, Piacenza省, Ravenna 省,Rimini省以及Bolzano省的Anterivo市,Lauregno市,Proves市,Senale-San Felice市和Trodena市。

三、产品描述

1.哥瑞纳-帕达诺(奶酪)由生牛乳制成,撇去母牛乳上部后进行天然发酵。其为硬质奶酪,成熟较慢,可直接食用也可擦磨成奶酪丝用以佐餐。呈圆柱形,平底、状如砂轮,有较薄的镶皮。其直径35厘米至45厘米。侧面稍有突出高度18厘米至25厘米。其镶皮为硬质且表面光滑,厚度在4毫米至8毫米。

2.重量:24千克至40千克。

3.质地为颗粒状。

4.成熟期:最短9个月,最长24个月。

5. 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该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相关规定。

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大多产于意大利北部波河周围的“帕达那平原”(意语:Pianura Padana),拥有特别适宜出产优质草料的土壤。“哥瑞纳”(意语意为谷粒),最初被用来描述哥瑞纳-帕达诺(奶酪)细腻且具有颗粒状的质地。这种颗粒状的质地与成熟期较长相关。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产自“帕达那平原”已有大约1000年的历史。

随其逐渐风靡,奶酪的名称除了“哥瑞纳”外,还加上了帕达那平原范围内不同的地名为形容词,随着时间推移,这些不同的地名形容词被统一的地理标志“帕达诺”所代替。

五、生产方法

哥瑞纳-帕达诺(奶酪)由生鲜牛乳制成,撇去母牛乳上部进行天然发酵。加入天然酵母和牛凝乳霉以使其凝化。放入源自蛋清的天然溶解酵素(2.5g溶解酵素/100千克牛乳)。一旦凝化,将其剁碎成颗粒,之后用不高于56度的温度煮之使凝乳颗粒变得有弹性。静置大约一小时后,将其倒入模具。然后将呈砂轮状的奶酪放入盐水中浸泡14至30天。之后取出置于15度至22度的环境中最少九个月使其成熟。

六、关联性

产区自然因素中的气候条件为奶牛提供了丰富优质的饲料。人文因素方面,通过采用传统工艺技术和奶酪制作专门技师的代代传承,使得其固有特色一直保持不变。

三.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四. 欧洲 意大利 马斯卡邦奶酪

马斯卡朋奶酪(干酪),英文名为mascarpone cheese也叫马士卡波尼,马斯卡邦奶酪,是一种未经过发酵的鲜奶酪,也叫质地细腻,是制作“提拉米苏”必备的原料。但是价格不菲,需冷藏保存,尽快使用。-

原产:意大利的伦巴底地区。

外形、味道:是一种厚实、颜色近似象牙色、新鲜不添加盐而有天然甜味的干酪,其口感浓郁滑顺,略带酸味。

制作原理:这种干酪不是用牛奶或凝乳制成的,而是用奶油经过再精炼制成的。

适合:它是制作著名的甜点提拉米苏的重要原料,也可加入果酱或与水果一同食用。

马斯卡邦奶酪 - 制作

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多用于制作大名鼎鼎的提拉米苏。-

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作提拉米苏饼底材料:手指饼或者蛋糕、欧德堡黄油

材料:欧德堡淡奶油、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咖啡酒、蛋黄、鱼胶粉、砂糖、青柠檬汁

步骤:先在蛋糕模上用牛油纸封好底部,均匀铺好饼底,将咖啡酒均匀地洒在饼底上,充分入味约30分钟,在欧德堡淡奶油里加入蛋黄,然后加糖、青柠檬汁、盐打匀,用水将鱼胶粉开稀,再以热水溶开,倒进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里,混合后在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浆里加入打起的淡奶油,打均匀。将已经混合的Mascarpone马斯卡邦尼软奶酪馅料加进预先做好的饼底上,冷藏约六小时。 加上可可粉及糖粉作装饰就大功告成

注意事项:无可否认,做提拉米苏的确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许多人来说,未能成功做出一个象样的蛋糕,必定是某个过程出了乱子,分量、手法、次序、温度。细心揣摩,就能成功地做个属于自己的漂亮蛋糕。

1、淡奶油要打发,容器及工具要干净,即无多余的油和水。

2、放材料的时候要均匀,不要一下全部倒入。

3、鱼胶粉要先用冻水溶开,才放进热水中溶开。

4、要注意加材料时的顺序。

5、最好是用手指饼,国内硬硬的那种不行.或者要吸水好的蛋糕.

6、若做绿茶味或咖啡味;只需加入2平湯匙与粟粉和面粉一起筛匀便可。

五. 欧洲 意大利 意大利咖啡

意大利咖啡Espresso是意式咖啡的精髓,他的做法起源于意大利,在意大利文中是“特别快”的意思,其特征乃是利用蒸汽压力,瞬间将咖啡液抽出。所有的牛奶咖啡或花式咖啡都是以Espresso为基础制作出来的。所以Espresso是检验一杯咖啡品质好坏的关键。

意大利咖啡:一般在家中冲泡意大利咖啡,是利用意大利发明的摩卡壶冲泡成的,这种咖啡壶也是利用蒸气压力的原理来淬取咖啡(又一个瓦特的徒弟)。摩卡壶可以使受压的蒸气直接通过咖啡粉,让蒸气瞬间穿过咖啡粉的细胞壁(还是虎克的徒弟),将咖啡的内在精华淬取出来,故而冲泡出来的咖啡具有浓郁的香味及强烈的苦味,咖啡的表面并浮现一层薄薄的咖啡油,这层油正是意大利咖啡诱人香味的来源。
“Espresso”这个词出自意大利语“快速”,因为意大利咖啡的制作及送到消费者手里的速度都相当快。意大利咖啡就像暖蜜似地从过滤器里缓缓滴落,深红棕色的,奶油含量达到10%至30%。意大利咖啡的酿造可以用4个M来定义:Macinazione代表一种正确的混合咖啡的研磨方法;Miscela是咖啡混合物;Macchina是制作意大利咖啡的机器;Mano代表煮咖啡的师傅的熟练技术手法。只有这四个M中的每一个要素都被精确地掌握,煮出的意大利咖啡才是最棒的。 在制作咖啡的众多方法之中,或许只有意大利咖啡才可以表达真正的咖啡爱好者的最高要求。这种制作体系是化学和物理学上的一个小奇迹,它让咖啡在最大限度上保留了原有的味道和浓度。用这样的方法来煮咖啡,不仅能让咖啡释放出咖啡香中的可溶解物质,而且能分解其他不可溶物质,这些物质能增强咖啡的品质和香味。
喝意大利咖啡时,只需尝一小口我们就会迅速被其浓郁的口味和香气所折服,这正是意大利咖啡与其他咖啡的不同之处。香味和浓度是衡量意大利咖啡是否好喝的两个尺度。

六. 云南省 丽江 华坪县 纳西族的七星披肩

近代以来,丽江纳西族男子服饰与邻近汉族的基本相同。一般说来,农村青壮年男子下地劳动多穿一排布扣的对襟衣,外罩羊皮坎肩,下着长裤,穿本地布鞋,免冠或打头帕(俗称“搭头”),腰束带子;平日或赶街时多穿汉式长布衫,戴毡帽。妇女服饰,则明显保留本民族特点。她们内穿汗衫,中穿右衽宽腰大袖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毛质或布质的坎肩,下穿长裤(下脚不缝边),打脚带,脚穿挑绣图案的布绒面、皮底船形绣花鞋,逢年过节才穿袜子或裹上脚布。衣服多为蓝、白、青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腰束百褶围腰。妇女下地劳动或外出走亲访友时,再披上羊皮披肩。披肩的制作颇为精巧,背面上端衬着黑平绒或黑色毛幅巾,其下用七对皮条穗订有并排的七个绣花小圆布圈(早先妇女披肩肩部还有两个较大的绣花圆布圈以代表日月),这种“披星戴月”的披肩,象征着纳西族妇女的勤劳。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打髻,戴圆形的纱帕(“古井”);姑娘们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帽。少数山区妇女,多着麻布衣裙。

泸沽湖云南一侧纳西族的服饰,与丽江纳西族有明显的差别。男女儿童13岁前均穿长衫,13岁行过成年礼(即女子穿裙子、男子穿裤子)后,他们才换上成人服装。成年妇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纽扣,穿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百褶裙,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束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梳小辫,或盘在头顶或垂于脑后,壮年则戴自制青布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如戴藏式呢帽,穿藏靴,佩铜、银质的大耳环,显得英姿骁勇。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纳西族的服饰有了较大变化,其趋势是向节省布料、便于劳动和工作的方向发展,且与汉族基本相同,只是姑娘们一般都还有一套民族服装。泸沽湖畔纳西族的服饰则变化不大。

七.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八. 湖北省 恩施州 利川 黄莲中的精品---鸡爪莲

质优名贵的利川黄莲。利川黄莲形似鸡爪,称鸡爪黄莲,又称南岸味莲是黄连中的名贵品种。这种黄连在利川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相传北京同仁堂即以利川黄莲为原料。1976年,利川被定为全国黄莲基地。目前,基地年留存面积4万亩,产量1400吨,质量居全国第一位,年产量仅次于重庆石柱,居全国第二位。以此为原料生产的中药片“黄莲片“,治疗肠炎痢疾功效独特。( 利川)

九. 新疆 伊犁 昭苏县 哈萨克的烤饼

哈萨克的烤饼是用干牛粪作燃料烤制的一种厚饼,味道特香。这种饼也是哈萨克人喝奶茶时不可缺少的食品。原料:面粉、牛奶或羊奶、羊尾油。做法:把酵面用水泡开和入面粉、羊尾油、牛奶或羊奶揉好面,放入羊皮口袋中发酵(也可用厚的棉织物包起来发酵)。面稍发后即开始做饼,不放碱。一般他们发面不多,一次只做2—3个,随烤随吃,使饼始终保持新鲜。饼的大小根据哈萨克人的“卡盘”(类似汉族人用生铁铸成的平底锅)大小来定。“卡盘”呈圆形,直径在25—30厘米,厚在5—6厘米。面揉好后,放人“卡盘”内,用手压平。上面再扣一个和下面大小一样的“卡盘”。把“卡盘”放在己燃红的牛粪火堆上,上面也放—堆燃着干牛粪。由于受热力均匀,上下不用翻饼,约20分钟即熟。饼厚一般在6—7厘米。特点,饼呈金黄色,味香松软而可口;食时,一般用刀切成小块给客人食用。客人一般不要自己动手去掰,否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举动。( 伊犁哈萨克)

十. 欧洲 意大利 白松露菌

这些奇特的松露来自意大利北部的皮德蒙特高原,每磅售价为1350美元到2700美元。而在2007年,还曾有一位富豪以创纪录的33万美元买下一颗3磅的白松露。

白松露菌是一种菌类植物,这种植物的生长周期非常长,无法人工种植只有野生品种, 而且还是深埋在地底的,所以非常罕见。最有趣的是,想要采集这种白松露菌的话,都需要动物帮忙,因为只有它们的鼻子能够准确地找到这些深埋在地底的珍贵食材。全球食家甘愿付上真金白银,全为了白松露菌独一无二的香味。白松露菌是现时最昂贵的食用菌类,只会在每年10月至12月期间,于意大利和克罗地亚北部出现。

白松露菌

(Tubermagnatumorwhitetruffle)野生植物菌类,近似东菇、牛肝菌之类,产于意大利,被世人抬举,只出现于拍卖会及传媒头条新闻。由于珍贵,有白色钻石之称。白松露菌是食物的调味料,要生吃,免煮,因为最有用的是白松露菌的香甜味,似蒜头的浓郁香味,遇火会走味。白松露菌于1950年首次被发现,之后更成为宴会中的佳肴。

松露喜欢碱性的石灰土,土壤粗松且易排水透气,夏天生长期时需要下雨,需一点水分但不能太多,它也怕春天时下又大又长的雨;因为松露无法自己进行光合作用来制造生长用的碳水化合物,因此必须和橡树的根须共生存活,利用橡树的根须来吸取养分,因此,松露的生长范围一般都在林木聚集的树丛间。也因此,松露的人工栽培更为不易,如在橡树根部植上松露菌丝,在七至十年后,幸运的话,就有收成松露的可能。过熟的松露会在土里解体腐烂,释出孢子,发芽长成菌丝,遇到橡树根须后产生共生长大。

由于白松露菌散发着一股带有蒜头味的浓郁香气,意大利平民喜欢用来伴着芝士片或面包同吃,用于菜式之上则有助提升食物的香气及味道。由于只能靠具有认可牌照的狗只以灵敏的嗅觉挖掘,并且为保持鲜度,挖掘后只可存放约十天,致令白松露菌身价不菲。

在欧美地区,它就如鹅肝酱和鱼子酱般高贵,每克售价约需100港元,比起法国著名的黑菌,要贵上四倍。白松露菌一般重30至40克,外表色褐粗糙,质地坚硬。掘出后把表面泥土擦净便可以了,不必清洗,为保持鲜味,最好于两星期内食用。

松露本身吃起来并无特别的味道,但因为散发着特殊的气味,自古便有许多人为之着迷。1825年时法国著名美食家布里亚-萨瓦兰(JeanAnthelmeBrillat-Savarin)在其著作《味觉生理学》(PhysiologieduGoût)中便盛赞松露为“厨房的钻石”。欧洲人将松露与鱼子酱、鹅肝并列“世界三大珍馐”,属于高贵食材之一,特别是法国产的黑松露(TubermelanosporumVitt.)与意大利产的白松露(TubermagnatumPico)评价最高。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