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山西特产大同小媳妇凉粉 大同凉粉高清图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山西特产大同小媳妇凉粉 大同凉粉高清图更新时间:2023-01-10 07:49:10

一.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灵丘熏鸡

灵丘熏鸡

灵丘的熏鸡很有名气,它被称为山西“四大名熏”(熏鸡、熏肉、熏醋、熏鸽)之一。据《名食掌故》、《特色菜肴》等书记载,清朝雍正年间,灵丘县衙厨李进才、李有才兄弟,研究制作出熏鸡。后来二人在城里开了一间饭馆,-熏鸡出售。子承父业,代代相传,到了清朝末年,李运继承这一传统技艺,又摸索出一套独特制作方法,达到了炉火纯清的地步。

李运(1900—1980),灵丘城内村人。他幼年时即随父(李玉成)从业,后成为灵丘的名厨。在长期的制作实践中,他继承父亲的传统作料配方,但又不断改进,做出的熏鸡越来越好,他的总结是:“要想熏鸡香,作料加老汤”。

熏鸡的制作过程,首先是尽量挑选膘肥体壮的活鸡,宰杀后要用热水烫鸡将毛煺净。第二步是煮鸡,煮前要把鸡肉换水三四次洗净,然后放入陈年老汤里去煮。第三步是煮熟后再用配好作料的热汤浸泡十多个小时。其作料是豆蔻、北柏、砂仁、陈皮等十三种。第四步是熏制,将熟鸡用谷糠、柏木燃烧的烟火熏烤。

李运曾在城内、魁见、沙河槽开过个人熏鸡店,很有名气。

现在灵丘熏鸡的继承人是李运的儿子李如云夫妇(妻王贵叶),是灵丘独特一家。他家制做的熏鸡具有“香、烂、色、味”四大特点。他家熏做出的鸡因烹制加工时加入多种中药作料,具有益脾健胃、补虚理气、养精安神的效用。

灵丘的传统熏鸡很受当地百姓的欢迎,而且誉满晋北。

二. 山西省 大同 云州区 大同小明绿豆

大同小明绿豆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大同小明绿豆主产区在大同县,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是该县传统的名优和出口的拳头产品。该县的小明绿豆颗粒饱满,色泽深绿,发芽率和营养价值高,经测定,蛋白质含量25.6%,脂态含量0.7%,此外还有VA、VD等多种成分,绿豆芽百克VC含量为6毫克,是茄子的2倍。小明绿豆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消肿下气,清热解毒、利小便、止渴消暑。

大同小明绿豆

地域范围

大同县周士庄镇19个村,巨乐乡15个村,许堡乡20个村,峰峪乡17个村,吉家庄乡23个村,杜庄乡4个村,西坪镇6个村,瓜园乡11个村,共计115个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13°20′00″~113°35′00″,北纬39°43′00″~40°16′00″。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外在感官特征:大同小明绿豆颗粒饱满、均匀,色泽鲜绿、手感柔绵,有黄土高原特有的清新气味。内在品质:蛋白质量≥25.6%,脂肪含量≥0.8%,VA、VD、VB2含量丰富,绿豆芽百克VC含量约为6mg。安全要求:大同小明绿豆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安全,产品至少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并积极组织企业进行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认证。

三.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烧酒

酒是用高粱、大麦、豌豆、米、葡萄或其他水果发酵制成的饮料。因其酿造、勾兑程序不同,酒又分为三大类,即不蒸馏酒、蒸馏酒、配制酒,浑源烧酒属蒸馏酒类。所谓蒸馏酒,就是发酵的酒液经过蒸锅器蒸馏,贮存、稀释、勾兑等工序后配制而成的酒,亦称烧酒。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的人群结构,再加上浑源盛产高粱、豌豆、麦类和米,因此浑源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末战国初(约公元前五世纪)李峪庙坡所遗存的价值连城的青铜器中,有不少是温酒器和饮酒器,可见二千五百年前当地人不但有饮酒的习俗,也有制酒的工艺,不过所饮之酒是原始的人工发酵酒。

到汉朝时,泱泱的大汉帝国酿酒业已相当发达,酿酒作坊遍布全国各地,作为一向以豪饮自居的浑源当然也应该是其中不可忽略的一员,为统筹酒的销售,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汉武帝时对酒实行严格的专营政策。始元六年的盐铁会议上,王公大臣们经过激烈的辩论才对酒的专营解禁,为酿酒,售酒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浑源烧酒究竟始于何代,史料无有明确记载,但从人们的记忆和传闻中至少可以推到一千三百多年前的唐朝。清乾隆版《浑源州志》将诗仙李白作为“寓贤”记载,说的是李白于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同好友无演游完太原后,北出雁门尽兴游览恒山、悬空寺,被悬空寺的“惊险奇巧”所折服,于是醉书“壮观”两个大字,能将有齐眉之量的诗仙喝醉,可见当时浑源烧酒的品位。金初时状元刘撝,右丞相苏保衡曾攻读于翠屏山上的翠屏书院,每到冬季在严寒的环境中所研墨自动成冰,聪明的刘撝用烧酒研之,不但不结冰,而且墨汁香味四溢,所书之字倍增光彩。 到明朝时,浑源烧酒名气大震,已多见于史书,明正德元年(1506年)山西按察使郭显忠光顾很有名气的北岳甘泉,为这口酿酒的甘泉,挥毫题写了“甘泉诗”。诗曰:“鲰生坐井欲观天,谁传循良有孟坚。瘠土已看成乐土,苦泉宁不变甘泉。若教酿酒堪称圣,纵使箪瓢亦自贤。寄与观风行部者,民谣吏治一时传。”一句若教酿酒堪称圣,将浑源烧酒捧到神圣的地位。明代大旅行者徐霞客于崇祯六年(1633年)秋八月游览恒山,浑源后,不但写了极为精彩的《游恒山日记》,在品尝浑源烧酒后也留下了“酒味冲天飞鸟闻香化凤,糟粕落地小蛇得味成龙”的名联。清乾隆年间浑源知州桂敬顺登岳顶而春望、把酒放歌,题书了“笑我登临成老大,尚待尊酒送斜阳”的诗句。精深的浑源酒文化早已同博大的诗词文化融汇于一起。

清朝时浑源的酒文化让国人魂牵梦绕,在华夏大地是广为流传开“吸水烟到兰州,唱烧酒浑源州”的趣话。当代著名记者、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于1947年从延安出发去西柏坡途经浑源沽浑源烧酒,与战友们边走边饮,甚感香醇无比,四十三年后穆青再度来浑,未曾忘怀当年饮酒之趣,重温北岳美酒,不由得挥毫题词:“北岳佳酿,香飘万里”。香飘万里道出了浑源烧酒的真谛。不断传承不断创新的浑源烧酒让人称奇叫绝,让人垂涎欲滴。每当驮帮驮着一篓篓烧酒穿行在恒山磁峡时,高亢的喝唱声,飘逸的酒香味,给人一种如痴如醉步入仙境的感觉。

至道光后浑源的酿酒业步入极盛时期,道光初年重修北岳恒山布施碑中上布施的制酒作坊就有近七十多处,这些缸房分别是:三泉益、永合盛、合成羡、仪盛鸣、光全仪、东盛明、德盛云、南双德、山永裕、恒荣功、和仪明、元成美、永成信、元恒盛、永功焕、永泉焕、万福昌、山玉美、乐盛荣、元成隽、三泰和、北三和、三义和、南三和、同新美、毓元缸房、永恒缸房、永盛缸房、永兴缸房、天元缸房、万和缸房、天德缸房、万恒缸房、万成缸房、永和缸房、中和缸房、永世缸房、永盛缸房、万元缸房、万通缸房、万顺缸房、万亿缸房、西兴缸房、正元缸房、万德缸房、万成缸房、醇美缸房、兴盛缸房、合顺缸房、泉成缸房、永泰缸房、恒茂缸房、万盛缸房、大德缸房、运成缸房、兴盛号、顾关缸房、毓和缸房、三义恒、裕丰恒、恒聚源、余缸房……

据晋政揖要记载:浑源酿酒缸房到光绪年间己发展到103家。规模较大的有冯缸坊、复隆缸坊、吕东缸坊、隆盛缸坊、集成缸坊、永金缸坊、永和缸坊、天元缸坊、天顺缸房、纯德缸房、泉溢缸坊、广泉缸坊、集义缸坊,泉盛缸坊、永世缸坊、永隆缸坊、天德缸坊、王成缸房等18家,从业人员近二千人,年产烧酒40万公斤,东销于京津,南销于石家庄、阜平、灵丘、邢唐,西销于西安、兰州,北销于绥远、包头、外蒙和乌兰巴托。清末明初酿酒业日渐萎缩,全县酿酒作坊只剩下四十五家,日寇占领浑源后酿酒业更加萧条,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全县酿酒缸坊只剩下八家,年产白酒不足15万公斤。1948年春由政府主持将“楼子缸坊”、“庆成厚”、“三泰常”、“福盛魁”四家制酒作坊兼并为国营酒厂,1953年定名为山西浑源酒厂,1992年秋更名为恒山酒厂。

浑源酿酒业从1995年后跃入全国酿酒行业500之强,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仅次于山西汾酒厂的酿酒骨干企业,特别老白干、北岳高粱酒、恒山春等系列产品荣获五项省优,三项部优和三项国际金奖。“八五”期间的五年中(1991——1995年)累计完成销售收入21845万元,上交利税4555万元,成为支撑浑源财政税收的顶梁柱,为浑源的经济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现在的恒山酿酒厂厂长于梓又重新抗起了恒山酒旗,重振雄风,恒芪康白酒让浑源烧酒重新香飘万里。

四.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油炸糕

    把黍子碾成黄米,再把黄米磨成面,即成黄米面,由黄米面做成的黄米糕具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吃的方法有两种,一是“素糕”,二是“油炸糕”

“素糕”是不经过油炸这一道工序,做好后蘸上肉菜相当可口,即所谓“黄糕泡肉,吃个没够”

油炸糕则比较讲究,大同的油炸糕具有个儿小、皮儿薄、花样多三个特点,其花样品种分豆馅、糖馅、 菜馅三种。豆馅有小豆、豇豆、扁豆、芸豆四种;糖馅有红糖、白糖两种,另外各加青红丝、玫瑰、核桃仁、果脯等;菜馅有绿豆芽、山药、胡萝卜馅;有地皮菜、豆腐干、山药馅;有山药、苦菜、韭菜馅。无论是哪种馅的油糕,吃进来都是里香外脆,脍炙人口.( 大同)

五. 山西省 大同 浑源 浑源土豆

在浑源,土豆种植遍布全县,但真正的土豆销售以川下(平原地区)为主,而种植面积广大并且产量丰富的南山和北坡地区,土豆限于转运和销售不便,除了少部分自己吃之外,大多被磨了粉面(淀粉)。这是因为浑源境内山高沟深,交通条件较差,尤其是山区,爬坡上梁道路特别难走,而土豆的产量又比较大。

过去,磨粉面全凭手工,类似擦土豆丝一般的圆孔擦子,一个个土豆经摩擦变成碎末状,挤水、澄清,再用清水漂白几次,粉面沉下去,去水,沉淀物再粉碎晾晒,直到干透,粉面便形成了。浑源的粉面质地非常好,它以白、精、纯著名,名扬山西的浑源凉粉便取材于此。一般来说,50公斤土豆可出粉面5公斤至6公斤左右,笨重的土豆转化为贵重且轻盈的粉面,便于运输。土豆磨成粉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耐储存,土豆即使窖藏也放不过一年,而干燥无水的粉面可以放置多年。值得一提的是,现在磨粉面全部实现机械化,从磨制到澄清再到出粉,既省事又快捷。

浑源粉面用途很多,除了制作凉粉外,还可以用来制作粉条、粉块、粉剂等。浑源粉条也特别有名,民间有云:浑源的粉条无限长。把粉面加了白矾和成面,用压床压制粉条,只要不把面剂压到底,出来的粉条始终是一孔一根,要多长可多长。在浑源街头,卖粉条的商贩常常把粉条像电线一样盘起来,卖的时候要从中间撕扯开,粉条就像皮筋一样,弹性十足。浑源粉条好就好在耐煮、有嚼头、柔韧性好,它是浑源人特别爱吃的一种菜蔬类食物,做什么菜都要加上一些粉条。浑源粉面还可作粉剂。早年间食物以粗粮为主,当地人便以粗粮诸如玉米、莜面等为主打,添加少量粉面,混合面就变得筋道无比,好吃耐饥,就是现在人们还经常这样吃。

六.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大同煤炭

大同地区煤炭资源丰富,分布范围广泛,开采历史悠久,国内国外驰名,素有“煤都”之称。根据专家测定,几百万年之前,大同地区原属一片碧绿湖水,专家称之为“大同湖”。当时,大同湖畔,气候炎热,森林茂盛,蕨草丛生,野牛、野马、古象、披毛犀、大角鹿等动物成群追逐,剑齿虎、四不像、多刺鱼、丽蚌、蚬、螺等动物在湖泊、泥湾中游弋栖息。后来,由于印支运动后期的坳陷盆地和燕山、喜马拉雅山运动的影响,地壳经过剧烈变动,这些动植物生长层均被掩埋在地下,经过长年积压便成为煤炭。大同地区现在开采的煤属于株罗纪和石炭二叠纪煤层,其煤层较厚,煤藏较浅,在开发和利用方面,条件很是优越。如今,大同地区所开采的煤炭共有三个种类:一、烟煤,它是主要煤种,几乎遍布全区,煤质优良,颜色墨亮,燃烧性强,具有低灰、低硫、低磷,发热量高的特点,是冶金、动力、化工等工业的最好燃料,也是深受人们欢迎的家庭用煤;二、无烟煤,也称镜煤,又称煨炭,颜色黑亮如镜,燃烧时间长,烟很小。因其燃烧时间长,有人又称它为“新媳妇住娘家炭’,,意思是说,有个新媳妇住娘家时,怕丈夫受冷冻,就在炕灶里加满了煤,等到任完娘家回来以后,发现灶火还未熄灭。当然这个故事含有夸张意思,但是能够说明,此煤具有燃烧时间长之特点。该煤主要产于广灵、蔚县一带;三、泥煤,也称散煤,形成年代较短,煤质较差,开采出来之后,一经震动,便会成为散碎小块,燃烧后煤灰呈黄褐色,如同泥土一般,故称泥煤。它的用途范围很小,只能做家庭用煤。该煤主要产于阳高县长城乡郭家坡一带。大同矿山位于市区西南方,地跨大同、左云、右玉、怀仁、山阴、朔州等地。在此区域之内,有国家办的煤矿,还有地市、区县、乡镇和街道办的煤矿。煤炭年总产量达一亿吨左右,居全国同行业之首位,在世界享有盛名。为使煤炭及时地运往全国各地,境内的同蒲铁路、京包铁路、大秦铁路、口泉支线铁路、云冈支线铁路以及境内的网状公路,全都夜以继日地肩负着晋煤外运的光荣使命。综览大同矿山,大小煤矿众多,犹如星罗棋布,井架机械林立,乌金堆积如山,百货商店繁荣,住宅大楼成片,福利设施齐全,职工笑语欢颜,火车穿越山谷,汽车飞奔如电。特别是1990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江泽民同志来到矿山视察工作,为矿山写了“勇于奉献,争创一流”题词,这题词凝结着党中央对大同矿山的深情一片,这题词鼓舞了煤海健儿勇于奉献。他们为多出煤,出好煤日夜奋战,快马加鞭,你追我赶,奋勇争先,人声鼎沸,机器鸣喧,莺歌燕舞,欢腾一片,整个矿山都在沸腾。( 大同)

七. 山西省 大同 平城区 大同风味凉粉

大同地区盛产山药,当地人除直接食用外,还有加工制成粉面的习惯。由此,粉面又制成各种食品,最常见的便是粉条和凉粉了。

大同凉粉一年四季都有,风味独特,主要用盐汤、酱油、辣椒油、醋、香油、味精、芥末、葱花进行调味,配以黄瓜丝、萝卜丝、香菜、豆腐干等,吃起来清凉可口,其味俱佳。

八. 山西省 晋中 昔阳县 油糐凉粉

油糐凉粉

油糐凉粉的制作材料:

淀粉500克,清水4000克,花生油、精盐、蒜泥、槐米粉各适量。

油糐凉粉的介绍:

油糐凉粉是山西特有的一种大众化小吃,它以独特的制法和鲜美的口味赢得城乡人民的赞赏。同时,它还是一种很好的保健食品。

油糐凉粉的特色:

外焦里嫩,表层金黄,蒜香浓郁,清热解毒。

教您油糐凉粉怎么做,如何做油糐凉粉:

1、先用水2000克将淀粉500克化成糊状,其余的水烧开,再把化好的淀粉倒入开水锅内做成粉团,舀出晾凉凝固后,切成3厘米见方的块。

2、锅置火上,倒入适量的花生油,待油八成热时,将粉块倒入反复炒,并在粉块上撒适量槐米粉和精盐。

3、粉块全部炒至金黄色后,铲入碟内加蒜泥即成。

油糐凉粉的制作要领:

淀粉糊化要充分,否则质感不佳。

九. 山西省 大同 灵丘 灵丘黄米面

灵丘黄米面由黍子加工而成。灵丘黍子有上千年的历史,制作的油炸糕营养丰富、外脆里软、又筋又黄、香甜可口,别具风味,誉满雁门关外,驰名山西、河北、内蒙、北京等地

十. 山西省 大同 云冈区 山西刀削面

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粘,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刀削面是山西最有代表性的面条,堪称天下一绝,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传说,蒙古鞑靼侵占中原后,建立元朝。为防止 “汉人”造反起义,将家家户户的金属全部没收,并规定十户用厨刀一把,切菜做饭轮流使用,用后再交回鞑靼保管。一天中午,一位老婆婆将棒子、高粱面和成面团,让老汉取刀。结果刀被别人取走,老汉只好返回,在出鞑靼的大门时,脚被一块薄铁皮碰了一下,他顺手拣起来揣在怀里。回家后,锅开得直响,全家人等刀切面条吃。可是刀没取回来,老汉急得团团转,忽然想起怀里的铁皮,就取出来说:就用这个铁皮切面吧!老婆一看,铁皮薄而软,嘟喃着说:这样软的东西怎能切面条。老汉气愤地说:“切”不动就“砍”。“砍”字提醒了老婆,她把面团放在一块木板上,左手端起,右手持铁片,站在开水锅边“砍”面,一片片面片落入锅内,煮熟后捞到碗里,浇上卤汁让老汉先吃,老汉边吃边说:“好得很,好得很,以后不用再去取厨刀切面了。”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晋中大地。至今,晋中的平遥、介休、汾阳、孝义等县,不论男女都会削面。后来,“凤阳”出了朱皇帝(朱元璋)统一了中国,建立明朝,这种“砍面”流传于社会小摊贩,又经过多次改革,演变为现在的刀削面。刀削面柔中有硬,软中有韧,浇卤、或炒或凉拌,均有独特风味,如略加山西老陈醋食之尤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