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定西农特产品介绍 定西市马营镇农特产品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定西农特产品介绍 定西市马营镇农特产品更新时间:2023-01-08 11:42:36

一. 甘肃省 定西 陇西县 陇西白条党参

陇西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陇西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陇西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地域范围

陇西县的首阳镇、福星镇、马河镇、碧岩镇、柯寨乡、德兴乡、双泉乡、文峰镇、巩昌镇、菜子镇、通安驿镇

特定品质

陇西良好的种植条件造就了白条党参的优异品质:其状呈圆柱形,芦下3厘米~5厘米处最粗,长15厘米~45厘米,直径0.4厘米~1.8厘米,具"蛇形根头",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质较柔软带韧性,皮紧、肉厚、味甘,嚼之无渣,条长直、粗壮,色白质重,品质远好于全国其他产区党参,从而自成一品,国内外用户赞誉不绝。白条党参富含生物碱、挥发油、树脂、粘液质和维生素、蛋白质、淀粉、糖、矿物质等多种有益成分,有养血、健脾、补中、益气、降压、生津、抗癌之功效,常作为人参的代用品,俗称"小人参"。

文化典故

陇西白条党参为菊梗科植物党参的干燥根,因其主产甘肃陇西,色白条直,富含多种药用成分和保健元素,被誉为"陇西白条党参"。

二.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懒疙瘩

家乡的面食有两大类,一类是“甜饭”、一类是“酸饭”,一般人打招呼问:吃的撒(啥)饭?回答说:吃的甜饭!或说:吃的酸饭!

甜饭是相对酸饭而言的,就是不放酸菜的,说起酸菜,老乡们大概都知道,但外地人很容易就想到是东北的酸菜了。

甜饭主要是以小麦面为原料:有扁食(饺子)、臊子面、长面、炸酱面、罐罐面、拉条子、面片子、biangbiang面(这个字实在难写)甜疙瘩、麻食子、甜拌汤(和疙瘩汤差不多,稍微稀一点)。

酸饭主要有绿(念Lu)荞面棒棒、甜荞面棒棒、懒疙瘩、浆水面、搅团(也可以加臊子汤)、散饭,酸拌汤。说起散饭还有一句歇后语:满脸毛(胡子多的人)吃散饭---糊然(胡搅蛮缠的意思),呵呵!

大家知道懒疙瘩吗,感觉有的地方就没有这种面食,是以莜麦面和馇面(豌豆面或扁豆面)为主,再加上白面,拌成粘稠状,用直板铲锅刀盛上,拿筷子一道一道的往锅里面拨,成疙瘩状,锅里还有土豆块,调上酸菜,真是好吃,因为做法方便简单就叫懒疙瘩。吃完懒疙瘩还有一句俗语:懒疙瘩,吃上两碗缓着恰(缓着恰---休息去的意思),看来吃懒疙瘩真的很舒服!

说起甜疙瘩,其实不是疙瘩,而是面条,主要是白面,或加入一点杂面,手擀的面,切成1厘米见方,20厘米见长,面汤里面加上酱油,调料,或加上肉臊子,味道也不错!

酸棒棒以绿荞面为主,加入白面擀制而成,比较厚一点,切成宽厚一致,煮熟后调入酸菜,酸棒棒煮熟后,面条呈浅绿色,真是可谓的绿色食品呀!

吃酸饭很讲究的,要有几样调饭的东东,如油波辣子,咸菜,有条件的还要炒上两三个下饭菜,还有一样不可缺少,将韭菜或小葱切碎,淋上热油,所谓“碎菜”。

离开家乡,大鱼大肉吃腻了,到是经常想起家乡的酸饭了,浆水面的清冽可口,懒疙瘩的厚道敦实,无不让人怀念!

三. 甘肃省 定西 岷县 岷县蕨麻猪

岷县蕨麻猪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岷县蕨麻猪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闾井乡:瘦肉型蕨麻猪,是“陕西火腿”的最佳原料。

岷县蕨麻猪

地域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高原东缘与陇南山地西部及陇中黄土高原南端接壤区,处于洮河中上游,河水流经县境西南折西北部。地处北纬34°07'—34°45',东经103°41'—104°59'之间,东、西长约120公里,南北最窄处仅15公里。县城距兰州267公里,距北京2060公里,东与武山、礼县相邻,南与宕昌、迭部、卓尼县接壤,西与临潭、卓尼两县相接,北与漳县接连。岷县蕨麻猪生产区域遍及9个乡镇。年总产量10万头、3500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貌特点:成年蕨麻猪,毛色纯黑,被毛粗密而长,长达3-4cm,冬季生黑色绒毛,鬃长而坚韧,鬃毛长5-10cm,其体型较小,体躯较短,体重为35~40kg,体高为42~45cm,体长为60-80cm。头窄长,呈锥形,嘴长而尖,犬齿发达,耳略下垂,额无明显皱纹。胸较狭窄,背腰平直或微躬,后躯高,前躯低,臀窄而倾斜,四肢健壮,膝短有力,蹄小坚实。 (2)肉质外在感官特征: 胴体皮较厚、瘦肉多、水份少。胴体肉切面具有大理石样纹,红白相间、纹理适中,肌肉光泽润滑、肌纤维细,脂肪坚硬呈乳白色,宰杀后随时间推移肉色由深红逐渐变为淡红色。 经烹调加工的肉,细嫩多汁、味道鲜美、口感好,无腥味、膘厚适中、食而不腻,具有岷县蕨麻猪肉特有的香味,是餐桌上的猪肉极品。蕨麻猪独特的肉质,是制作腊肉、火腿的上好原料。 (3)内在品质指标:岷县蕨麻猪肉中鲜味氨基酸(谷氨酸、甘氨酸等)较高。矿物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高。 (4)安全要求:产地环境达到《畜禽场环境质量标准NY/T 388》;畜禽饮用水达到并保持《畜禽饮用水水质—NY 5027》;饲料及其使用达到《畜禽饲养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准则-NY 5032-2006》;兽药及其使用达到《畜禽兽药使用准则-NY 5030-2006》;蕨麻猪疫病防治符合《畜禽饲养兽医防疫准则-NY 5339-2006》;蕨麻猪饲养管理达到《生猪饲养管理准则-NY/T 5033 》。

四. 甘肃省 定西 渭源县 渭源白条党参

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渭源白条党参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渭源白条党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渭源县是古老渭河的发源地,地处西秦岭山脉的南部地槽与黄土高原台地的交汇地带。北部干旱山区黄土层深厚,适合种植党参,皮肉坚实,清香甘甜,质量优良,被誉为“党参故里”。

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 (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我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渭源白条党参质量领各路党参之冠,可与人参媲美。 渭源白条党参的药用价值:渭源白条党参以根入药,具有补气养血、和脾胃、生津清肺、延年益寿功能,并具有防癌治癌的神奇功效。主治气短无力、津伤口渴、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清稀、肺虚咳喘等各种气虚之症。 渭源白条党参的其他用途:渭源白条党参不但可以药用,还可以煲汤、食用,还能开发出党参醋、党参酒、党参膏及其他保健用品。 渭源白条党参的原药及加工产品主要销往全国各大中药材市场,部分出口东南亚、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 据《渭源县志》记载:我县从1963年开始就大面积栽植,种植面积逐年增加,1965年播种面积为3000多亩,1970年播种面积10000亩,1976年迅速发展到15000亩,1985年种植20000多亩,2000年以后面积已增加到8万亩左右,产量达到1500万公斤,产值1.8亿元,成为渭源县的四大优势产业之一。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万亩,产量达到2万多吨。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机构专家组产品品质鉴评报告(GSDB2010(09)) 品质鉴评意见为:渭源白条党参外在感官特征与申报材料描述相符,主要表现在:根条长(根长20-30cm),体胖,呈长圆柱形,分枝少或无,须根少,顶端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鲜参外皮色泽呈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干燥后条体纵纹明显。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呈褐色。横切面外白内黄呈菊花心,肉厚,质地坚实。气味微香、味甜,嚼后甘甜无渣,口感好。产量高(亩产200-300kg)。品质优,药用价值高。 多年来,来渭源考察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的各级领导和专家学者源源不断。 国务院-总理来定西视察时就看过展厅中布置的渭源白条党参; 中央-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考察时来定西市参观陇西会展中心渭源县中药材展厅;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盟中央主席蒋树声来渭源调研中药材产业; 全国政协副主席、农工党中央常务副主席陈宗兴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国扶办王国良副主任也考察过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甘肃省政协副主席栗震亚、省人大科教文卫主任也调研过渭源中药材产业; 原市委书记石晶、市委书记杨子兴、市长许尔锋、政协主席牛新民都来渭源调研过中药材产业。 台湾中医药大学李应东教授带领研究生来渭源实地考察白条党参。国内著名制药企业也常来考察渭源白条党参基地。 近年来,省市县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的发展。省上出台了《甘肃省加快发展中药材产业扶持办法》,把我县作为渭源白条党参重点县来支持发展;市上提出了打造定西为“中国药都”的宏伟构想,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中药材产业发展的意见》优惠政策;县上提出了建设“全国有名的中药材基地”得奋斗目标,并制定发展规划,出台优惠政策,多措并举,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包括渭源白条党参产业。 我县一直十分注重打造渭源白条党参品牌优势。2000年9月我县被中国农学会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党参之乡”;2003年渭源白条党参及其制品经过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认定为原产地标记产品;2004年渭源县新寨镇被省农牧厅认定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产地,并经过了复查换证;2005年渭源县被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为省级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区。完成了“条宝”牌党参、“得林”、“颜裕”及“晓梅”牌系列中药材产品的商标注册及“渭源白条党参”证明性商标注册。制定完成了“渭源白条党参饮片加工质量地方标准”和“渭源白条党参生产质量安全地方标准”,正在与质监局衔接评审和颁布实施。

地域范围

渭源白条党参产区地处黄土高原边缘与西秦岭北坡区,甘肃省中部,属定西市六县一区之一,距省会兰州184公里,距定西市区98公里,地跨东经103°44′—104°20′。北纬34°53′---35°25′之间,南北宽56公里,东西长60公里,总面积2065.51平方公里,海拔1930-3941米。东连陇西,南接漳县、卓尼,东北与定西接壤,西北和临洮毗邻,西南与康乐、临潭隔洮河相望。全县辖8镇8乡,210个行政村,2645个村民小组。共有34.7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4.02万人。有汉、满、蒙、回、藏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99.77%。耕地面积80.53万亩,其中山地67.65万亩,川地10.51万亩,塬地2.5万亩;川台地中有水地8.32万亩。渭源县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土壤深厚肥沃,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的一年一熟农业区,河谷地区水源主要是境内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北部山区水源主要依靠天然降雨和集雨节灌,南部二阴区地下水源丰富。全县内无大型工业,无工业污染,为天然绿色食品生产区。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党参是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党参Codonopsis pilosula(Franch)Nannf的根,是潞党参种群在渭源县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中形成的独品—渭源白条党参,故为渭源。渭源白条党参根呈长园柱形,根长分枝少。顶端常有一膨大的根头(俗称狮子盘头),具多瘤状茎痕,外皮色泽黄褐色或乳白色,上部有细密横纹,下部干燥后有纵纹。鲜根断裂处有白色胶状物溢出,干燥后是黑色。横切面是微黄色菊花心,肉厚,体质坚实,气味特殊,嚼后干甜无渣。 (2)内在品质指标: 渭源白条党参营养丰富,理化指标为:粗脂肪大于50g/kg, 粗蛋白大于120g/kg,粗纤维小于53g/kg,总糖大于550 g/kg,水分小于14 g/kg,无氮浸出物大于750g/kg,灰分小于34g/kg。 (3)安全要求:渭源白条党参生产严格按照《NY5318-2006无公害食品参类》要求执行,生产应按照《陇南市宕昌党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和田间投入物,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禁使用植物生长激素,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经农药残毒检查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渭源白条党参严格按照甘肃省地方标准DB62/816-2002--定西地区无公害中药材党参质量安全进行生产和管理,合理施用农业投入品,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高剧毒农药,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检测合格。

五.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通渭荞圈圈

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麦面,拌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再浸入沸油锅炸制而成。其形如镯环,色如蟹肉,味带天然之香甜,松软可口,极具特色。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通渭荞圈圈以开水烫荞面,拌少量小苏打,调成糊状,旋入特制的木勺或铁勺中,用八成热的油炸至棕红色捞出。瞬时香气四溢,入口松软香酥,口感丰润细腻,加之天然的甜味,让人垂涎,咀嚼时别有风味。

通渭人喜欢吃荞圈圈有一段美丽的传说。传说先祖时期牛谷河畔土地肥袄,各种粮食都是多穗的。一年收的粮食当年吃不完,好多人不敬天道,暴殄天物,懒惰不思农事。玉皇大帝一天下界游玩,看见有人随意糟蹋粮食。玉帝很生气,便要惩罚百姓,命“牛神”将五谷杂粮在三个时辰内全部捋为单穗。“牛神”奉命行事,用了足足三个时辰才拔完了所有五谷。“牛神”见荞麦似乎不是什么正经庄稼,便不想劳神了。看看时辰已到,便顺手捋了一把,不想捋破了手指,“牛神”便匆匆去复命。荞麦染了“牛神”的血,茎杆、叶脉都变成了红颜色,长得特别快,一旬一收,牛谷河畔的通渭百姓靠吃荞麦才免于饿死。“牛神”也因为没有完成玉帝的命令被罚永远到人间劳作。从此以后,百姓都一心向善,但老天的惩戒不可不记,荞麦有活命之恩,用荞麦面做成圈圈意在让百姓完完全全记住不能随意糟蹋粮食。荞圈圈中间做成空的就是告诉后代不勤俭持家就是坐吃山空。

通渭荞圈圈含有其它食品所不具有的芳香甙味,吃起来清香可口。荞面含有对人体有益的钙、磷、铁、镁、钾和微量元素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B1、B2、E、P、C,其含量都高于其它粮食作物。人体必需的赖氨酸、精氨酸、烟酸、油酸和亚油酸含量也很高。荞面含有其它主食中所没有的叶绿素和卢丁。卢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和预防脑血管出血的作用。荞面中所含的苦味素,有清热、降火、健胃之功效。所以,荞面被人们誉为“益寿食品”、“长寿食品”。 荞面食有杀肠道病菌,消积化滞,凉血解毒,解湿,治肾炎、禁口痢疾、绞肠痧、汤火灼伤的功能。在临床上还可用荞麦治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炎、心脏病、肥胖病以及预防微血管脆弱等症。荞面还有较好的抗癌作用,特别对老年疾病具有很好的医疗功效。因此,油炸的荞圈圈以其营养丰富,口外香甜,老少皆益成了通渭的一道美食。

目前,通渭荞圈圈以其独特的魅力传遍了大西北。虽然是一种地方小吃,通渭荞圈圈又成了地域文化。这种文化,靠汲取地方人文的土壤,靠通渭荞圈圈美丽传说的力量,靠通渭荞圈圈的营养和医疗功效,不懂通渭荞圈圈的文化内涵,绝难知道通渭荞圈圈的价值。近年来通渭荞麦面的进一步开发,给通渭荞圈圈赋予了新的生命,通渭荞圈圈真正成了通渭的品牌饮食。

六.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漳县手抓羊肉

手抓羊肉

此饮食源于元朝,漳县汪氏因战功赫赫,经常被大汗召见,品尝了蒙古王室的手抓羊肉后,赞不绝口,回陇右后随带来宫廷厨师,教当地厨师做,后流传到民间。俗语讲“青稞黄,杀羝羊。”在庄稼成熟之际,绵羊也膘肥肉实,牵来一只,宰杀、剥皮,取其骨肉,均剁为二寸见长。放入凉水中,点火,待水沸后加入丁香、紫兰、老香菜茎、大蒜等佐料,细火炖之。煮熟后一次盛入大盘,即可入宴。不用筷子,净手抓吃,生蒜伴之,味鲜而肉脆。肉汤注少许血清,细火烧沸,滤出渣沫,汤水清亮见底。待酒足肉饱之后,再盛羊汤一碗,清香扑鼻,肥而不腻。漳县金钟一带产羊最多,少膻味,做“手抓羊肉”最为理想。

七. 甘肃省 定西 漳县 腊肉蕨菜、韭菜

腊肉蕨菜、韭菜

蕨菜,一年生草本植物,多见于高寒阴湿地区,又名白薇。相传商末伯夷叔齐避乱首阳山,食薇而生。漳县盛产蕨菜,誉满陇上,出口日本、东南亚一带。漳县腊肉选用“蕨麻猪”(靠食蕨麻的瘦肉猪)为原料专用漳盐腌制,肉质细嫩,色泽鲜美,存放时间长。阳春三月,几场好雨过后,嫩蕨破土而出,满山满屲,摘回一笼,煮熟,凉水浸泡,去除苦味。和腊肉炒,另加粉条少许,烙薄饼数十张,切成三角状,夹蕨菜腊肉几筷,卷起嚼之,别有风味。

漳县盛产韭菜,青翠肥大,分红根叶与白根叶两种。当地人习惯“头刀包饺子,二刀蒸包子,三刀炒腊肉。”做腊肉韭菜较为讲究,先将韭菜切成半寸见方,大油炒脆,加上盐等,再将切成细条的腊肉,和上粉条,搅匀。食用时用薄饼卷着吃,旋卷旋吃,非常鲜美可口。正二三月,城镇、乡村,到处可闻腊肉韭菜的香味。

八.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临洮大丽花

临洮大丽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丽花原产墨西哥及危地马拉一带。50年代传入甘肃临洮一带仅有10多个品种。40多年来,经过张万全等当地一批花卉爱好者契而不舍的艰苦努力和辛苦劳动,使大丽花在甘肃临洮繁荣发展,并产生了巨大变化:一是品种极大丰富。目前,临洮大丽花已发展到红、黄、白、粉、墨、紫、复色等九大色系,300多个品种,并已培育出球型、菊花型、牡丹型、装饰型、碟型、芍药型、绣球型、盘型、莲座型等花型。二是品种习性独特。经过多年选育,从而使临洮大丽花不断向矮株、大花方向发展,现有品种在株高、花冠、杆性、叶色、叶型等方面已较原有老品种产生根本区别,从而形成了我国大丽花的一个独立的品种群,即“甘肃临洮大丽花”。 三是生产规模化。在临洮大丽花培育中心带领下,由最初只有五户生产种植大丽花,经过多年的发展,现已带动临洮及周围渭源、康乐、临夏、兰州等县市一百多家花卉生产专业户和花卉经营实体,全面推动了临洮一带花卉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壮大。所产大丽花、唐菖蒲、郁金香等名贵花卉优质种球远销全国二十三个省(市、自治区),从而使临洮成为全国三大花卉种球生产基地之一,为装扮祖国、绿化环境作出了积极贡献,博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称誉。

临洮大丽花的根本特点,就是株矮、花大、花期长。临洮大丽花能够适应全国各地各种不同的气候和土壤环境条件,茎杆粗壮、节间短、抗倒伏、叶片开张、叶色浓绿,一般株高60—100cm,花头硕大,花冠直径一般可达25—45cm,颜色丰富、色泽艳丽,花期可超过150天。其中,由临洮大丽花培育中心培育的新品种“银锁莲峰”,曾荣获1989年全国花卉博览会金奖,获1997年甘肃省首届林果产品展览交易会金奖。在2001年首次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临洮大丽花在世博园华夏广场、敦煌圆、甘肃室内馆等地展出,受到与会专家、同行和游人的广泛好评。

九. 甘肃省 定西 通渭县 麻腐包

麻腐包

邻县的秦安人把麻子用小酒盅作为计量器具来出售,赚起了大价钱;陇西人种麻是为了获取-丝,远销各地。通渭人实诚,麻杆自己拈了麻绳,麻子就做了这个麻腐。

这是一项快要失传的特色小吃,做法繁复。将洗净的麻籽放在碾盘上反复碾压,然后将杂质过滤,如同点豆腐一般点成麻腐。然后将麻腐放入发面中,入锅烙成金黄,外焦里嫩,口味极佳,满口溢香,入嘴即化,软软的,细细的,粘粘的。因麻的种植面积很少,麻籽珍贵,现在可能很少吃到百分百的麻腐包子或麻腐饼,偶然遇到的不见麻腐只有土豆丝。

十. 甘肃省 定西 临洮县 临洮花卉

临洮栽植牡丹、芍药、菊花、大丽花等花卉的历史十分悠久。尤其是牡丹种植已有千年历史,达到1000多个品种。“洮阳红”已远嫁“牡丹王国”——洛阳。紫斑牡丹是全国独有的品种,享誉国内外。

临洮紫斑牡丹品种繁多,花朵肥硕,花姿端丽,花形瑰艳,味香浓郁,植株高大,适应性强,是马啣山野生牡丹衍化而来的品种。其花瓣全都有明显的大块黑紫红斑或棕褐斑。大部分牡丹品种花心呈黄色或白色,部分花心为紫红色。临洮紫斑牡丹是祖国百花园中一枝光彩照人的奇葩异卉,久负盛名。马家窑彩陶中就有野生紫斑牡丹的图案,说明几千年以前当地人就已喜欢它了。

临洮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适中,土质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为紫斑牡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据考证,早在春秋时期,这里就以牡丹为交流感情的媒介。在大约2000年间的东汉,生息在洮河之滨的先民就已掌握了牡丹的药用价值,用其治疗“血瘀病”。在隋唐,牡丹广泛引为药用。唐代时,观赏、栽植牡丹在临洮已很兴盛。《狄道志》中有将牡丹列为狄道花卉之首的记载。明、清至民国,临洮成为牡丹的栽植盛地,已有“紫斑牡丹出临洮”的佳话。清末编《甘肃新通志》记载:“牡丹在甘肃各州府都有,惟兰州、临洮为较盛。”清人吴镇写下了许多歌咏临洮牡丹的佳句,如“牡丹真富贵,狄道堪称雄”,“我忆临洮好,春光满十分。牡丹开盈尺,鹦鹉过成群”,“倾城花向马嵬残,无限春风解恨难。惟有香囊消不得,又含铃雨挂雕栏”等。

临洮紫斑牡丹素以花大、型美、色艳、香浓、品种繁多著称。目前已有200多个品种,其中珍贵品种80多种,可分“三类、六型、八大色”。“三类”是指花瓣单瓣、半重瓣、重瓣类。“六型”是指花朵形状,分荷花型、玟瑰型、葵花型、皇冠型、绣球型和楼子型。“八大色”是指红、黄、黑、白、紫、绿、粉、雪青等。

临洮紫斑牡丹的栽培已形成了一定规模,新兴花卉公司、美兰花卉公司已大面积栽植,从南屏山下到洮水之滨,从秦长城坡下到马啣山麓,到处可以看到紫斑牡丹的芳踪。“万金富贵”、“酒醉杨妃”、“临洮玛瑙盘”、“烟火紫珠盘”,千姿百态的花朵,尽呈风流。临洮紫斑牡丹除栽培“佛头青”、“黑天鹅”、“醉仙桃”等名贵老品种外,还培育了珍稀新品种。如今临洮花农依靠科技,培育出了在隆冬催花开放的反季节牡丹,为紫斑牡丹的栽培探索出了一条新的发展之路。

近年来,临洮除了扩大紫斑牡丹的种植栽培,还开始大面积种植唐菖蒲、大丽花、郁金香、百合花等名贵球根花卉。县内的花卉生产从种植、包装、销售已逐步形成了一条龙体系。新兴、美兰等花卉公司种植培育的各类鲜切花通过中川机场,空运到国内20多个省、市及港澳地区,产品供不应求。临洮还引进和推广国内外优良花卉品种和新设备、新技术,促进了花卉产业的快速发展。

以临洮大丽花为主的花卉品种在99年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荣获1项大奖、48项单项奖,为甘肃人民赢得了荣誉。外地客商称赞“临洮大丽花甲天下”。临洮还被确定为全国花卉种球繁育基地县,成为全国著名的花卉之乡,有了“陇上花园”的美称。
如今的洮阳大地,沃野千里,姹紫嫣红,到处弥漫着花香,涌动着滚滚春潮。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