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特产送朋友 太原特产可以带回去送人吗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特产送朋友 太原特产可以带回去送人吗更新时间:2023-01-08 21:06:25

一.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集义蔬菜

山西省清徐县集义乡地处清徐县最东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水源丰富,土地肥沃,大气环境优良,是清徐县碧水蓝天无污染的一方净土。全乡辖20个行政村,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2.7万人,耕地5.6万亩。集义乡是清徐县的农业大乡,太原市的优质高效农业示范区,山西省放心菜示范园区。

集义乡蔬菜种植面积较大,根据市场需求在全乡推广无公害蔬菜的种植,加强科学管理、技术指导,使西葫芦、黄瓜、西红柿等8个品种通过无公害蔬菜认证,黄瓜还获得农业部认证的中国无公害农产品标志。无公害蔬菜不仅获得了市场的青睐,也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农民种菜建棚的积极性有增无减,集义乡已培育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4个,建成无公害蔬菜大棚8000间,5000多户农民靠种菜走上了致富路。

二.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小米

曹坪乡:小米。

三.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太谷饼

太谷饼:成品酥而不硬,软而不皮,不感油腻,清爽利口,嚼不粘牙,不伴汤水亦能用舌噙化,最宜老人、幼儿食用及旅行携带。至今已300余年历史。

四.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清徐金丝蜜枣

清徐金丝蜜枣:系以本县所产核小肉厚、果实新鲜的青枣为原料加工而成。成品色泽鲜艳,花纹细腻、清晰,枣体饱满、透明,柔韧不粘,外形端正。

五.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莜面栲栳栳

莜面栲栳栳,是山西中北部高寒地区民间的家常美食,现在已作为杂粮小吃在饭店酒楼大受欢迎。其制法、名称来历,要追溯到1400年前的隋末唐初。民间相传,唐国公李渊被贬太原留守,携家眷途经灵空山古刹盘谷寺,老方丈特制了这种莜面食品以款待。李渊问:"手端何物?"老方丈答:"栲栳栳"。栲是植物的泛称,栲栳指用竹篾或柳条编的盛物器具(《辞海》)。唐寅有诗云:"琵琶写语番成怨,栲栳量金买断春。"看来当时方丈是以手端的小笼屉作答了。后来李渊当了皇帝,便派老方丈到五台山当住持。老方丈带领众僧赴任,路过静乐县,看莜麦初收,便把莜面栲栳栳制法传给当地。再后来这种民间面食传遍了晋、陕、蒙、冀、鲁等地,成为北方山区人民的家常美食。民间还有一种说法,相传李世民父子在太原起兵,用的就是这种面食犒劳三军,一举建立大唐王朝,栲栳是由犒劳一词流变而来。

此是民间传说,但莜面栲栳栳在山西民间除了是家常美食外,确实还有犒劳亲朋贵宾之意。在雁北和吕梁山区,人们赋予吃莜面栲栳栳以"牢靠"、"和睦"等美好象征。每逢老人寿诞、小孩满月或逢节待客,多以此进餐。山区有些人家婚配嫁娶时,新郎新娘也要吃,意谓夫妻白头到老。年终岁末时更要吃,以祈全家和睦、人运亨通。

美食习俗多来源于地方物产与历史传承。山西北部高寒地区,盛产莜麦(也称燕麦、玉麦),从民谣"雁北三件宝,莜麦、山药、大皮袄"就可见一二。过去艰苦的自然条件锻炼了山区人们杂粮细做的本领,新媳妇在婆家第一次上锅,要先在莜面上露一手;而新女婿春节登门也要吃上十种花样的莜面饭。莜面栲栳栳,就是这种莜面饭的一种,因形似"蜂窝",所以当地老百姓也称其为"莜面窝窝"。其制法关键有三:一是沸水和面,二是快速搭卷,三是掌握火候。莜面栲栳栳,工艺讲究,成形美观与口感劲道完美结合,加上"羊肉臊子台蘑汤,一家吃着十家香",便成了地地道道的美食,就连康熙皇帝朝拜五台山时,也以品此为人生快事。若论营养价值,微量元素含量高,可健脑醒目,还可降低现代"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因此,莜面栲栳栳被视为"太原十大面食之一"。

六.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徐沟豆腐干

徐沟是历史重镇,晋阳粮仓,河东商贸集散地。在唐朝前期,徐沟一带粮丰人旺,商人们想尽办法开办粮食加工店铺,相传徐沟豆腐干就起源于这一时段。

徐沟豆腐干硬中带韧,咸香耐嚼,一是原料优,二是水质适,三是制作技术精。1994年荣获山西省农业精品博览会金奖,1995年获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银奖。

生产徐沟豆腐干的厂有二十多家,最大的企业是“徐沟豆制品有限公司”,它也是山西省豆制品行业中的大公司之一,年生产量达2000多吨。该公司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技,开发出“徐沟”牌系列豆制品六大类,五十多个品种。有名干王、熏干王、香干、鲜鱼干、鸡肉丁、麻辣干……徐沟豆腐干采用真空包装,大大延长了存放时间,进一步扩大了销售领域。现在,在火车上、飞机上、千里以外的副食店,都可以买到徐沟豆腐干。徐沟豆腐干已经成为馈赠亲友、出门旅游的优质食品。

七. 山西省 太原 阳曲 阳曲国光

是阳曲老果园中主栽品种。该苹果以其着色鲜艳、小巧玲珑、甜酸适口等独特性状,在一九八九年全国果品鉴定会上荣登榜首,一举获得全国优质水果奖,开于同年获得山西省优质水果奖。在九三年全省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小国光苹果再度辉煌,荣获优质农产品金奖;在九六年全省首届优质水果展评会上,获优质奖。( 太原)

八.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山西拉面

山西拉面,又叫甩面、扯面、抻面,是西北城乡独具地方风味的面食名吃。为山西四大面食之一。拉面源于何时尚待考究。但据清末陕西薛宝辰所著《秦食说略》记载,当时在山西、陕西一带流行一种“桢面条”(按:桢一扯、拉):“其以水和面,入盐、碱、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融和,扯为细条,煮之,名为桢面条。作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 现在,拉面在山西的太原,晋中、运城等地流传甚广,特别是晋中地区及阳泉等地及太原阳曲县的拉面最为著名。拉面是一项技术性较强的技艺,学会拉面这一技法,可制作出几十种不同口味、形态各异的姊妹品种。如空心拉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龙须面、小拉面、 银丝卷、一窝酥、清油饼、鸡丝卷等等,均基于拉面这一基本技法。

历史

拉面这种食物,其实当年是由中国流传到日本去的,事实上,在日本的三大面(乌龙,拉拉,荞麦)中,只有荞麦面勉强可以算得上是日本的传统面食,而中华料理中为人所熟知的拉面,正是现今日本拉面的原身。

在日本对拉面最早的历史记载,是在西元一七零四年,一位名叫安积觉的历史学者在「舜水朱式谈绮」书中提到中华面,以及水户黄门曾经吃过类似乌龙面的面食。

就一般的认定,拉面的技术是在西元一九一二年时由日本人自中国引进到横滨。由於明治五年时日本和满清签订了「日清友好条约」,使得大批华侨迁徙定居在三大港口─横滨、神户和长崎,因此中国人聚居的地方便有了「中华街」的形成,而拉面的技术也就是从这些地区流传出去的。

九.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十.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邢黄牛腐干

邢黄牛腐干是太原老字号“五友号”的邢黄牛师傅在50年代初制作的名盖全省的豆腐干。其特点是在制作过程中选料严格,配料考究,制作精细,产品的色、香、昧、形均优于其他生产字号。所以,起名为邢黄牛腐干。1956年“五友号”合营到太原酿造厂,邢黄牛腐干被定为太原市的名品。腐干是太原名产“三腐”产品之一(即:腐酱、腐乳、腐干)腐干又有:名腐干、五香腐干、号干、菜干、邢黄牛腐干等。色泽深褐光亮,表面有布纹,断面呈杏黄色,撕开有斜茬,食之肉筋,鲜美清香是邢黄牛腐干的特点。( 太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