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泉州德化最好的特产是什么水果 德化必买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泉州德化最好的特产是什么水果 德化必买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1-19 01:53:26

一. 福建省 泉州 德化 德化黄花菜

德化黄花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近年来,德化县农技推广小组注重黄花菜优良品种的种苗繁育,建立黄花菜种苗圃,对本地黄花菜品种进行“提纯复壮”,2009年在梁春村陈道坂、黑石坂良种改良种植500多亩,筛选出高优品种无偿提供给农民进行全面推广,广受欢迎。

获农产品地理标志

陈祖水是德化县的科技示范户。成了科技示范户的陈祖水又带动周边的村民一起种植黄花菜。市农业局相关人员介绍,通过示范带动辐射作用,黄花菜在德化县成为特色农产品,去年,德化黄花菜成功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随后,又通过国家级黄花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这都得益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的开展。”

据了解,发展黄花菜产业,德化县坚持专业队伍和业余队伍相结合,通过农技推广,培养一大批科技种黄花菜带头人和示范户,涌现出100多名“土专家”、“田秀才”,为德化黄花菜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德化县扶优扶壮龙头企业,强化“十八格”黄花菜品牌建设等方式,完善“公司+农户+标准+基地”的农业产业化栽培模式和“科研+示范+推广”的服务模式。

德化黄花菜(又称金针菜、萱草、忘忧草、鹿葱花、宜男花等)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德化县春美乡、大铭乡、汤头乡、上涌镇、龙浔镇等18个镇乡。德化县位于福建中部,大樟溪上游,泉州市北面。介于东经117゜56ˊ~118゜33ˊ,北纬25゜23ˊ~25゜57ˊ之间。东与福州市永泰县、莆田市仙游县界连,南与永春县毗邻,西与三明市大田县接壤,北与三明市尤溪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19.72平方公里。黄花菜总生产面积2000公顷,总产量160万公斤,干品产量20万公斤,总产值800万元。

二.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改良竹编

泉州改良竹编:为泉州市对传统竹编结构进行改良制成的新型竹编工艺品。其主要特点为吸取古今优美器皿形式,采用外插花与器物结构相结合的作法,改变传统的平编素织。产品外表著色,古朴浑厚。目前改良竹编产品已有瓶、盘、篮、罐、盒、盂、花盆套、灯罩、杯套、竹编动物形器具、动物挂屏等十一大类,花色品种达3000余种。

三. 福建省 泉州 德化 德化名酒

“戴云牌”十全大补酒,人参状元酒和物质三鞭。以优质大米为原料,汲用闽中著名的戴云山矿泉水,根据传统处方,精选补益名贵药材,采用传统工艺和先进技术酿制而成。具有酒质醇和、药香浓郁、酒度适宜、功能显著的特点。产品多次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和福建省、泉州市优质产品奖,畅销海内外。

四. 福建省 泉州 德化 百草蝉砖茶

盖德乡三漈村:百草蝉砖茶。

五. 福建省 泉州 鲤城区 泉州刺绣

泉州刺绣

泉州专业刺绣肇始何时,史无明载,难于确断。但知有一种精巧的“高浮绣”,与唐时“蹙金绣”工艺相同。可见泉州刺绣工艺很早就有相当高的水平。宋代,泉州城内东隅有个“衮绣铺”,传说就是因为刺绣业集中于此而得名。衮绣者,绣制朝服之缩称。这与南宋时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皇亲集中泉州居住不无关系。

明清,泉州地方戏曲繁盛,绣制戏服、道具需求量大,推动了刺绣业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民初,绣铺已有数十家。最著名的是承天巷内的“得春堂”绣铺,开设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创始人林的。清末民初泉州城内的刺绣工约有数百人。

刺绣品大致分为金线绣(朝服、戏服、佛服、龙蟒桌裙、道场绣品、凉伞、大纛、喜庆绣幛、幢幡等)和绒线类(戏服宫装女帔、木偶戏服、被面、帐眉、手帕、妇女衣裙等)。抗日战争前,产品远销东南亚及香港、台湾等地。1942年太平洋事变后,外销中断,刺绣业一蹶不振。

解放后,成立泉州美术工场,内设刺绣组,后成为泉州工艺美术社之刺绣车间,是泉州美术工艺的一个重要部门。

六. 福建省 泉州 洛江区 泉州肉粽

肉棕味道香甜,油润不腻,色泽红黄闪亮,富有引人品尝的魅力。肉棕以香菇、虾米、芋头粒、粟子、猪肉(或鸡肉)、糯米等为原料。制作时先把糯米浸后晾干,拌上卤汤、葱头油,放在锅里炒得又干又松,再与红烧猪肉、生粟子搅拌均匀,用竹叶包好煮烂。肉粽要趁热食用,吃时配上沙茶酱、蒜茸、红辣酱等调料,更是美味可口。

七. 福建省 泉州 南安 芋圆汤

芋圆汤

芋圆汤:特色家常风味小吃,芋圆由香芋、地瓜粉加工而成,做时加入适量海蛎和葱丝,吃时富有韧性,味道十分香美。

八. 福建省 泉州 泉港区 泉州面线糊

走在早晨的泉州街头,随处可见面线糊摊和正在喝着热乎乎面线糊的人。

面线糊是泉州本土乃至泛闽南地区的经典小吃,汤头清甜爽口,面线丝丝分明,糊而不乱,如果配料也是上乘,加在一起就有锦上添花的感觉。食用时可与油条搭配,并以炸葱花、胡椒粉调味,气味更浓烈可口。

九. 福建省 泉州 丰泽区 泉州蚝仔煎

蚝仔煎是福建省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闽菜系。

泉州是蚝仔煎的发源地,冬至以后,随着牡砺(闽南称蚝仔)盛产季节到来,蚝类小点心相继应市。其中“蚝仔煎”的独特风味,更是脍炙人口。提起蚝仔煎,民间有“土地婆,不吃蚝”的传说。据说,土地公愿世上人人一样富。土地婆生气地说:“世界上人人一样富裕,咱们闺女出嫁,就没有人给抬轿子啦,要让富的富顶天,穷的无寸地。”人们恨透土地婆。听说土地婆不爱吃蚝肉,偏在她诞辰时用蚝肉和番薯粉制成“蚝仔兜”供她,表示报复。从食谱发展看,“蚝仔兜”,就是“蚝仔煎”的前身。

蚝仔煎可加上鸭蛋或其他作料一起煎制,增加滋味,食用时要配上香料,如芥辣酱、辣椒酱和翠绿的芫荽,这样色、香、味俱全,吃起来十分可口。

信息来源: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

十. 福建省 泉州 惠安 惠安石雕

惠安石雕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惠安石雕源远流长,唐末时就出现了具有相当水平的人物山水,花卉禽畜等艺术石雕。南京中山陵、北京十大建筑、日本鉴真和尚陵园等国内外著名建筑物都有惠安石雕工匠的杰作。

雕龙是惠安石雕的擅长,仅目前在泉州辖区内尚存的出自惠安石雕工匠之手的石雕龙柱就有四十多对。惠安石雕龙柱艺术也经历过初生---成长--发展和成熟的过程。其雕刻工艺由粗而细。镂空的龙体游离柱身的圆雕龙柱,把雕刻工艺推上一个崭新的台阶。而他的构设造型由简而繁。近几年来,已生产出了一柱二龙至数龙的新产品。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