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娄底新化县特产有哪些 新化特产哪些最出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娄底新化县特产有哪些 新化特产哪些最出名更新时间:2023-01-26 22:14:53

一. 广东省 韶关 仁化县 丹霞竹荪

丹霞竹荪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竹荪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形状略似气灯纱罩。它有深绿色的菌帽、雪白色圆柱状的菌柄,

粉红色的蛋形菌托,

在菌柄顶端有一围细致洁白的网状裙,从菌盖向下铺开,整个菌体显得十分俊美,

色彩鲜艳、稀有珍贵,

被人们称之为“真菌之花”、“菌中皇后”。

竹荪是我国高档出口土品,人们比喻用一两黄金换一市斤竹荪。

竹荪长期依赖天然野生,且一年仅限于秋季上午9-12时发现于竹林中,采集人难以相遇,因而成为世界上最为珍贵的食用菌,价值重金。

在仁化县丹霞山上人们常可发现野生的竹荪

据传,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为求长生不老之药,派出亲信遍访天下,好不容易觅得“僧竺蕈”若干。所谓“僧竺蕈”,即长裙竹荪。慈禧太后动用官兵三千人,费时九个月才得长裙竹荪1.5公斤,平均每人才找到0.55克,其珍贵程度可想而知。长裙竹荪并非只是“物以稀为贵”。它本身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所含的蛋白质、脂肪极高,还含有十七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不仅能滋补健身。且对多种肿瘤、高血压、肥胖症均有较好食疗效果。长裙竹荪,其味鲜美异常,因此,在国际市场上声誉极高,曾有“竹荪黄金价”之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日本前首相因中角荣来我国访问时,都曾品尝了“竹荪芙蓉汤”并给以高度评价。

二. 湖南省 娄底市 新化 猪血粑

猪血粑是新化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的历史了。新化老家食品有限公司在挖掘历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猪血巴,制作很讲究,主要原料是豆腐,拌以适量猪血、食盐、新鲜肉丁、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等佐料。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它咸淡适度,腊香可口,易于保藏,携带方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三. 吉林省 通化 通化县 通化黑木耳

黑木耳属木耳科,生于柞、椴、榆等阔叶树种的倒木及伐后树桩上。

营养:黑木耳营养丰富,含蛋白质、脂肪、钙、碳水化合物、磷、铁、胡箩卜素、微生素、微生素B1,此外含有大量纤维、钾、镁和钠等。黑木耳的蛋白质含量和肉类相当,维生素B2含量是一般米、面和大白菜以及肉类的4-10倍,钙含量是一般肉类的30-70倍。

黑木耳口感酥软滑脆,具有清肺、润肺、益气补血等功效,是矿山、纺织业工人良好的保健食品。现代医学证明黑木耳中的多糖体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防癌抗癌等功效。美国科学家发现黑木耳能减低血液凝块、肝和冠状动脉硬化,并且能明显地防止血栓的形成。

由于我家地处林区,盛产以上土品,但远道客商不知道,希望大家来订货。

四. 湖南省 娄底市 新化 墨晶石雕

墨晶石雕是湖南,墨晶石产在洞口、新化县一带。石质细腻,黝黑发亮,有"墨玉"之称。雕刻制品显得庄重古朴,浑厚典雅。产品造型写实中有夸张,雕刻刀法灵活多变,因而作品既似玉雕的晶莹细腻,又不失石雕的粗犷豪放,独具一格。产品种类繁多,有供欣赏的人物、走兽、花鸟、山水陈设品有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文案用品,有仿古文物器皿和各种小型玩具。

洞口墨晶石雕源于民间,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品种曾有动物、人物、仿古器皿、文具等8 大类,1200 余个品种。20 世纪50 年代初,成立国营工艺厂,并成为当地财政的支柱产业,其主要工艺产品大都出口欧美和东南亚等国,曾在广州交易会成交并远销日本、新加坡、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等38 个国家和香港地区。《八仙过海》、《石狮》、《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雕刻作品曾多次在国内获奖,部分艺术作品被北京人民大会堂及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其中《潇湘八景》陈列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

五. 广东省 韶关 仁化县 炸蚝豉

炸蚝豉是石塘当地发源的特色菜,是石塘特有的菜色,味道特别鲜甜,入口多种滋味,外面裹着面粉,里面放入蚝豉、香菇、马蹄、冬笋、肉丝。入锅炸至金黄的外表,入口异常的爽口甘香,里面则是六种配料,每种都有不同的调味,浓、香、甜、脆、清样样俱全。

六. 湖南省 娄底市 冷水江 辣椒萝卜

将白萝卜切成丝或条后晒干(较长时间)然后加盐并放在坛子密封阉一段时间,再拌以湖南本土的剁辣椒和麻油即可。在冷水江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辣椒萝卜,是下酒的好料。

七. 广东省 韶关 仁化县 石塘堆花米酒

石塘镇位于仁化县西南部,主要生产堆花米酒的石塘古村历史悠久,村落规模宏大,自明朝洪武年间至今,石塘村已经有650年历史,到清代咸丰年间已发展为有名的千家村,村内现有古建筑133座,其中保存完好的有106座,是韶关市范围内集古屋、古巷、古井、古寨、古风、古韵于一体,历史文化底蕴最深厚、古建筑群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古村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双峰寨,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广东省委党史教育基地。2009年,石塘村被评为“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2010年12月又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是韶关市唯一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被评为首批“中国传统村落”。同时还拥有“石塘月姐歌”和“石塘堆花米酒酿造技艺”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独特的民俗文化,形成了石塘村深厚的饮食文化。石塘村历来就有酿酒的习惯,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光绪年间,石塘村就有酒庄80多家。

米酒历来以“烧酒”称之。南宋年间,因江西吉安籍名相文天祥称赞“店家酿得如此好烧酒,真是香气扑鼻,层层堆花。”而得名“堆花米酒”。至文天祥抗击元兵,宁死不屈,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之后,人们为了怀念这位忠烈贤相,更将堆花米酒作为对忠臣的怀念;从此,堆花米酒的名气便响彻了大江南北。明朝末年,江西吉安部分人南迁至仁化。那时的石塘村已是远近闻名的千家村。其中一位有名的酿酒师傅来到石塘赶圩,被石塘村周围起伏的山峦、潺潺的溪流,清凉的井水和田野里饱满的稻谷所吸引,不由得感慨:“这是一个多么好的酿酒的地方啊!”于是,他便在石塘扎根下来,用村里清澈甘醇的井水,上等的大米酿出了石塘堆花米酒,其味、其香、其形可与江西吉安的堆花米酒媲美。

石塘堆花米酒采用当地优质的地下水源、自制酒饼以及传统工艺纯手工酿制而成,集色清、气香、味醇、质好于一身,在粤北颇有名气。良好环境、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优质的水资源铸就了石塘堆花米酒优质特性,其清正醇香、口感宜人而远近闻名,乐昌、曲江、仁化各地来石塘赶墟兑购米酒的不计其数。

几年来,石塘镇依托石塘古村“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底蕴及其“名片效应”,抓住贯彻落实省委书记12013年5月2日在石塘古村调研的重要指示精神的有利时机,做强做大堆花米酒产业,培育独具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

一是组建专业合作社,实现规模生产。2013年6月组建了堆花米酒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首批21家酿酒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实现了“抱团取暖”,原酒年产量从原来的100多吨增加200多吨,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发展态势,初步实现了规模效益,推进了地域特色产品的产业化生产进程。二是完善软件建设,实现市场准入。在县专项工作组的重视和支持下,全面完善了石塘米酒的注册商标、商品条形码、产品包装设计、食品卫生安全、生产流通等一系列手续,并邀请县质监部门进行检测,顺利把石塘堆花米酒推向市场,为实施堆花米酒品牌战略奠定了基础。三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2013年,石塘镇大力筹集资金近100万元,建立了旅游咨询展示中心、石塘堆花米酒展览馆,完善了产品展览、营销,鉴赏体验等一系列配套设施建设,全面展示了石塘堆花米酒的历史渊源、酿造流程、品质特征、工艺传承、远景规划等情况,提高了石塘堆花米酒的知名度,有利于做大做强石塘堆花米酒产业品牌。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力度。2013年来,石塘镇先后协助广东南方电视、北京旅游卫视和韶关电视台拍摄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塘堆花米酒》、“堆花米酒”特色场景和《发现》等专题推介片。 2014年1月,成功举办了石塘堆花米酒旅游文化节,通过堆花米酒非遗技艺演示、堆花米酒品鉴与评比等系列活动,“以酒为媒”,进一步挖掘和展示了石塘堆花堆花米酒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旅游资源、地域、地方美食等角度出发,深层次,多角度的宣传推介石塘堆花米酒,形成了广泛的社会赞誉,为塑造石塘堆花米酒品牌奠定了社会基础。

八. 湖南省 娄底市 新化 水车糍粑

糍粑是用熟糯米搅拌成泥制作而成,是中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是过年必备之品。糍粑排骨是一道带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新菜色,柔软的糍粑包裹着酥烂入味的排骨,再油炸至金黄,入口松化内里软滑,带有排骨肉汁,口感非常丰富。

逢春节来临,农历腊月末,家家都要打糯米糍粑。据乡土志书记载:“糯米饭就石槽中杵如泥,压成团形,形如满月。大者直径1尺5,寻常者约4寸许,3至8分厚不等。”

糯米晒干了,洗净了,放进木甑,上了气蒸。蒸到九分熟的时候,起锅,两个人提了甑把,疾步走进院落,兜头倒进一个巨大的石臼里。两条粗壮汉子举起手腕粗的枣木大棍,呼儿嘿哟地打起来。这打糍粑很有讲究,追求“快、准、稳、狠”四个字。两个人围了石臼,各站一方,手中的木棍下去要快,收起也要快,糯米粘性太强,免得棍子和米粘在一起;准头要足,两根木棍此起彼伏,都要打在同一个地方,这样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稳说的是握棍的手要紧,用力要均匀,不能前面噼里啪啦赛疾风骤雨,后面力气用尽了,软绵绵的跟不上趟,那这臼糯米就算废了;狠不用说,当然是手腕子、臂膀的力气要绷得足,散得畅……如此这般,汉子们一身汗,那臼糯米被打成了粘乎乎得一个团,两支木棍架起来,搁上撒面粉的案板,分成大小不一的小团,塞进刻花的木模,那糍粑就成形了。

刚做好的糍粑是软的,从木模里拿出来后,手腕一抖,糍粑在空中转上几个圈,圆圆地落在晒席上,再盖上被单,温度降下来后就好了。做糍粑很讲究,手粘蜂蜡或茶油,先搓坨,后用手或木板压,做得光滑,美观。小糍粑做完后,由心灵手巧最会做糍粑的妇女,再做几个大糍粑,小则三五斤,大则十多斤。这叫“破笼粑”,象征“五谷丰登”,又显示农家人大方。

九.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淳化荞面饸饹

淳化荞面饸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特定品质

淳化饸饹是淳化县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荞面饸饹制作工艺,被列入咸阳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淳化县荞面饸饹制作工艺源远流长,早在元代就已产生。荞面饸饹制作包括面粉加工、调面、压制、熟辣椒、煎臊子汤等有一整套非常考究的制作工艺,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形成了其“筋长光亮、香辣宜人、柔瓢可口”的特点,成为大众所喜爱的面食。

文化典故

淳化荞面饸饹源远流长,两千年前即已滥觞,汉武帝出巡淳化,见甘泉宫外紫花清雅艳丽芬芳,闻知此乃荞麦,果实所制饸饹乃一道美食,遂心花怒放,玉箸刚举,顿觉芬香扑鼻,味道鲜美,别有滋味贻芳,不逊山珍海味,远胜玉液琼浆,龙颜大悦,赐为御宴,为出征将士壮行,作凯旋军队之犒劳奖赏。一时,宫中文武竞相效仿,京城内外争先品尝。深巷柳荫下,挑担小吃叫卖;通衢大道旁,专营饭馆开张。淳化荞面饸饹由此名声远扬,遍传都城长安,远播华夏城乡。

十. 陕西省 咸阳 淳化县 淳化苹果

淳化苹果培育始于70年代中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成为本县富民的支柱产业。如今谷岭原面,果树连片。春来遍地花香,秋季红果累累。1991年末,全县栽植面积10万亩,总产2.3万吨,收入3600万元,果农占全县农户75%以上.现有以矮化新红星,红富士,秦冠,王林等为主的优质苹果21万亩,1994年产果2亿余斤.1976年被国家确定为苹果外销基地;1986年又被国家和陕西省确定为优质苹果基地县;1991年通过省优质苹果基地达标验收,被定为甲级基地县;还先后被国家和陕西省评为优质苹果基地建设先进县等.近年来,先后有10多个国家的果树专家来淳化考察参观,给予高度评价.美国果树专家米勒-安尼娜女士,匈牙利果树专家杰吉利先生考察后说:"从未见过这么好的苹果.比盛画里的画还好."世界粮农组织专家称赞淳化苹果是"渭北苹果一支花."中央及省领导报刊,电台,电视台,对淳化苹果进行过多次报导。


勤劳朴实的淳化人民热诚欢迎八方客商领略“空中花园”的美景,欣赏“绿色明珠”的风光,品尝香甜可口的淳化苹果。  

淳化地域海拔高(平均1000米左右),昼夜温差大,适宜苹果生长。加之培育时间长,果农管理经验丰富,技术规范,果实普遍个大,色艳,质优,味浓,耐贮存,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特别是南方市场占领一席之地,远销日本、苏联、泰国、美国、朝鲜和新加坡等国。出口品种以红星为主,普及品种有秦冠、红富士、新红星和黄元帅。近年引进品种有乔纳金、北斗、王林和津轻等。1986年以来,淳化出产的秦冠、新红星、国光和金冠苹果四次获省优产品称号,五次代表陕西参加全国展销,在第三届陕西省科技洽谈会上,新红星苹果被评为金质奖。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