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毕节特产哪条街有卖 毕节必买的十大特产价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毕节特产哪条街有卖 毕节必买的十大特产价位更新时间:2023-01-07 08:02:43

一. 贵州省 毕节 赫章县 赫章核桃

赫章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赫章核桃个头不大,外表不美,它却具有壳薄、仁饱满、仁饱白、易取仁、味香纯等特点,是中国贵州省出口的农品之一。赫章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有这么一种核桃,个头不大,外表不美,但平均售价达到22元一斤,这就是赫章核桃。赫章核桃因产自贵州省赫章县而得名,只所以用地名来命名,是因为赫章县海拔高,光照长,温差大。最高海拔2900.6米(为贵州最高点),独特的小气候特别适宜核桃生长,所以,尽管赫章核桃个头不大,但其貌不扬的它却具有壳薄、仁饱满、仁饱白、易取仁、味香纯等特点,是出口的农品之一。2007年在1推荐果品综合评选中成功入选。现在在赫章,核桃种植遍布全县27个乡镇,总面积达16万亩。2006年获评为“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并在此基础上又开发出核桃糖、核桃露、核桃菜肴等,提升了核桃的附加值。为当地种植户带来了丰厚的效益。

赫章核桃栽培历史悠久,是我国南方铁核桃的分布中心。其境内分布着许多原生核桃种质资源,经过多年的筛选和培育,形成了富有野生特色的山野珍品。目前,该县有优质核桃种植面积14万亩,核桃乳、核桃糖等加工产品产量达1000吨,核桃产业年产值超亿元,核桃已成为赫章农村农民致富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

2006年,赫章县被国家林业局选定为“全国核桃林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示范区内生产的无公害、绿色核桃坚果,其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氨基酸含量均超过一般核桃含量。2007年,赫章县林业局选送的核桃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等8家单位评选为“奥运推荐果品”,今年,赫章县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等单位评定为“中国核桃之乡”。

二. 贵州省 毕节 赫章县 赫章半夏

赫章半夏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半夏为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ternata(Thunb.)Breit.的干燥块茎,又名麻芋子、三叶半夏,是一种常用重要中药。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肿散结等功效。近年来在贵州、四川、重庆等省市均有大规模栽植,其中毕节地区赫章县是贵州省半夏药材的主产区,有着二十多年的人工栽培半夏历史,其中赫章县河镇乡80%的农户都在种植半夏,栽植规模已达到135公顷以上。

贵州省赫章县城关镇、白果镇、妈姑镇、财神镇、刘曲河镇、野马川镇、达依乡、水塘堡乡、兴发乡、松林坡乡、雉街乡、珠市乡、罗州乡、双坪乡、铁匠乡、辅处乡、可乐乡、河镇乡、德卓乡、安乐溪乡、朱明乡、结构乡、古基乡、哲庄乡、平山乡、古达乡、威奢乡27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贵州省赫章县人民政府《关于请求划定“赫章半夏”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请示》,赫府呈〔2012〕67号赫章县地方标准:DB522428/T011-2011《赫章半夏栽培技术规范》

三. 贵州省 毕节 金沙县 冬包肉

冬包肉是彝家红、白喜丧筵席上必备的一道特色菜肴。但喜事筵席必须做红色的冬包肉,丧事筵席必须做白色的冬包肉。

冬包肉的具体做法:杀猪时,要把猪裉干净,把猪皮刮白洗干净,然后从猪身上取下最好的三线肉,直接放进锅里用清水煮熟,再捞出切成坨放在盆里,倒2两酒稀湿一调羹的红曲米,沟兑好就可以拌染25公斤的肉,把肉梁成红色后,放进铁锅中煎炒,再放入草果面、姜、盐等,煎炒一会后,又加入适量的水炖一会即可食用。白事上的冬包肉,不放红曲米,即是白色的冬包肉。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白蒜

毕节白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七星关区栽培大蒜的历史悠久,尤以“贵州白蒜”享誉省内外, 2003年“贵州白蒜”被评为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和贵州省名牌农产品,根据《中国大蒜志》记载“贵州白蒜”品牌的形成已有50多年的历史。最早栽培于七星关区杨家湾镇塘边村。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大蒜的需求不断增加,大蒜已成为人们生活必备的保健食品。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大蒜作为具有优势的地方特色农产品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我区大蒜的栽培以大白蒜为主,其外皮嫩白,一般有8-12瓣,单个重量在30克-50克之间,具有瓣大均匀、味道纯正浓郁、辛辣醇香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主要分布在杨家湾、撒拉、放珠、青场、朱昌、阴底、田坝等镇乡,截止2012年,全区种植面积达10万亩,套作单产水平200-300公斤,净作单产水平400-600公斤,产品主要在省内销售、在省处及香港、新加坡等地也具有一定的市场。

目前,全区涉及大蒜加工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有三家,主要产品为泡大蒜,专营大蒜有贵州省毕节市博冠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一家从事农品开发、生产、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该公司着力挖掘地方农产品加工传统工艺,应用现代生物技术改造和提升,成功开发了“王老五”香蒜、泡小蒜、泡藠头、泡蒜薹等产品,该系列产品一经投入市场,即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五.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毕节苦荞粑

“黔西、大方一枝花,威宁、毕节苦荞粑。”这是一句赞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的传统名点—荞酥的古老民语。

威宁属高寒山区,盛产苦荞、甜荞,常以荞粑为主食。苦荞味苦,但用苦荞粉精心制作的荞酥却甜美芳香,为众多黔点中的姣姣者。

荞酥的出现至少已有600多年历史。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曾把奢香认作义女,明初袭其夫蔼翠贵州宣慰使职。1368年,朱元璋过生日,奢香就用苦荞面做一种寿糕送“干爹”。但是她连续做了49天也没有成功。于是她的厨师丁成久就替她制作,最后,做成了每个重达8500克的荞酥,面上有九龙围着一个“寿”字,意为“九龙捧寿”。奢香把荞酥进贡朱元璋,他尝后连声称赞之为“南方贵物,南方贵物”。

威宁荞酥历经几代人的继承和发展,在用料、制馅和工艺规格方面皆有不断改进和提高。解放后,其规格统一定型为为个重125克,分圆形、扁方形两种。精制礼盒包装分250克 500克和什锦三种。什锦盒内一般装10个,品种分别为威宁火腿、玫瑰、洗沙、水晶、桃仁、冰桔、瓜条、苏麻、椒盐和姜油等多种。

威宁荞酥以其民族食品的独特风格,多年来畅销省内各地。上世纪80年代初至今,还远销云南、四川、湖南、广西、广东等地,声誉极好。

六.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辣椒

大方辣椒以“皱椒”、“鸡爪椒”、“线椒”为主,历史上就享有“贵州皱椒”、“贡椒”、“椒中之骄”的盛誉。其特色是肉质肥厚,色泽红亮,辣味适中,清香浓郁,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优于其它产地的辣椒。大方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大方县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辣椒种植,是农业部区域规划中22个大面积种植辣椒的县之一。大方辣椒以“皱椒”、“鸡爪椒”、“线椒”为主,历史上就享有“贵州皱椒”、“贡椒”、“椒中之骄”的盛誉。其特色是肉质肥厚,色泽红亮,辣味适中,清香浓郁,富含多种氨基酸、矿物质和维生素,红色素的含量在2.5%-3.0%之间,优于其它产地的辣椒。长期销往周边县市、省区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从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出口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和港澳地区,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均占有较重的份量和独特的优势。

大方县盛产辣椒,皱椒又名鸡爪辣、线辣,是贵州大方县内传统,其中又以大方鸡场乡的鸡爪辣最为出名。鸡场乡大部分的土壤、土质均非常适合皱椒生产,而且农户有种植习惯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大方鸡爪辣就是店主的老公专门开车到大方鸡场乡选购的。鸡爪辣维生素C含量高,颜色鲜红,体长多皱,肉质厚实,具有香味浓、辣味适度的优点,是佐餐调味的佳品,国内比较著名的贵阳老干妈品牌辣椒系列就是用大方鸡爪辣为原料的.历来深受东南亚各国欢迎,在国际市场上颇具竞争力。

自1956年打入国际市场以来,年出口量500吨左右。1984年贵州省外贸部门要求大方增加符合出口条件的皱椒数量,以满足外贸需求。近年来皱椒供不应求,许多客商直接来大方收购。县内辣椒主产于鸡场、理化、双山等乡镇,年产量1500吨左右。

七. 贵州省 毕节 威宁 荞饭

荞饭

当地最有名的荞饭馆是桥边荞饭馆。你可以要完全的荞饭,就是全部由苦荞做成,但是纯粹的荞饭不容易消化,一般人要的都是荞饭加上米饭混合的那种,吃哪种饭店老板会先来实现征求你的意见。配菜由你自己定,这跟吃白米饭无区别。当然最简单的吃法就是下红豆酸菜汤吃,红豆酸汤在贵阳也可吃到,出了贵州一般就寻不到红豆酸汤的踪影了。

八.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漆器

大方漆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大方漆器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大方漆器源始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大方漆器开始只会利用牛马皮脱胎,经 过二十九道生产工序,制成烟叶盒,专供少数民族需用。到清朝初年,逐渐生产皇宫中用的凤冠霞帔、顶子盒、朝珠和妇女用的花箱、蝴蝶针筒、针红盒以及文具盒、茶叶瓶等。清道光年间,大方漆器生产从业艺人达500多人。

将皮纸脱胎技术改为用棉麻布脱胎,颜色上也由过去的黑红两色改进为以部分颜料作色。由过去的明花、影花、明光、退光逐步扩大到印漆、银刻、金花、台花、薄科花、五彩霞花等,产品增至9大类400多个品种。 特点:大方漆器技艺精湛,表面绘有金花、影花、龙凤、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并书有古代名人诗词歌赋,古雅庄重。它具有能保色、保味、防潮、防蛀、不传热、经久耐用的特点。

大方漆器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大方县现辖行政区域。

大方县素有“国漆之乡”的美称,栽培漆树的历史,距今已1000多年。大方生漆以产量较多、品质优良而名扬海内外。由于境内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适宜于漆树生长,县内各地均有漆树分布,尤以海拔1500~1800米地段所产生漆质量最佳。百纳、长石、沙厂、瓢井是主要产区。其品种有肤姻皮、白杨皮、青冈皮、粉皮大木、灯台大木、黄豆、椒叶、厚叶、柿花叶等。

大方漆器,是贵州富有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的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明、清朝代,大方漆器就被选作“贡品”上京供奉皇帝。作为家庭陈设品装饰书斋、客厅,更增添了古色古香的雅致。民间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盛装干鲜果品、蜜饯乃至菜肴均可。大方漆器在清道光年间盛极一时。当时古老的大定府城内几乎家家都会制作漆器,故享有“漆城”之誉称。

大方漆器的特点是,图案幽雅逼真,造型朴实,漆色光亮可照人影,色泽艳丽,经久耐用,并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用作食具,不导热,不串味,不漏水,不生虫,耐酸、碱,不易腐朽,不褪色等。

大方漆器具有质地坚实、造型古朴雅致、涂漆光亮、漆色润泽生辉的特色。装饰多以写实与大胆夸张相结合,形成鲜明地方色彩。现产品除保留隐花、明花、退光等传统手法外,还发展了明光、印漆、台花、金花、银刻、五彩嵌花等品种。大方漆器选料精良,采用牛、马皮脱胎和布胎,以上等漆作涂料,一般一件制品需经过四十多道工序才得以完成。漆器制作工艺,可分为制坯、漆地、装饰等几个重要环节。比较复杂的是装饰。装饰的技法有100多种,总起来可分为浮花、平花、暗花三个类型。这些工艺都极为精湛,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

大方漆器的另一个特色是:采用牛、马、羊等家禽的皮革,以棉、麻、绸、缎、木等做胎,以当地的优质生漆作原料,漆中的漆酶、漆酚含量较高,具有燥性好、色泽鲜,耐潮、耐酸、耐碱和抗高温等特点。

隐花是大方漆器的独特技艺。艺人巧妙地把各种花纹隐衬在漆质与胎胚之间,若隐基现,其状,如深巷基虚静影沉壁;其态,线条装饰自然,挥洒自如,似行云流水,独树一帜。在颜色上现在也由原来的隐石红木色改为珊瑚色等,更加丰富了彩面。

大方漆器的嵌花,细腻纤巧,清幽雅致。它不刻意雕凿,也不饰以金银,只设淡淡润色,所嵌景物生动盎然。图案有青山、秀水、古木、瑞雪、春花秋实、飞禽走兽、风土人情等,再现了贵州的自然景物,可谓“初写黄庭,恰到好处”。五彩,是大方漆器又一特色,色彩调配趋于鲜艳夺目,更富民族气息,突破了沿袭已久的单一黑红相衬的传统手法,以协调地运用嫣红、翠绿、天蓝、浅灰、乳白、深黄、姹紫为一体,形成了色彩缤纷的工艺品。

据史料记载,大方漆器的生产始于明朝洪武年间,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彝族女政治家奢香夫人袭贵州宣慰使期间,在向朱元璋进贡的“方物”中,就有许多漆器珍品。

清朝民间的大方漆器工艺技术比明代更为完美。道光年间的大方皮胎描金等漆器独具特色,与北京雕漆、山西云雕等齐名并载入史册。

民国时期,大方专门从事漆器工艺的有“万寿宫”、“义森公”等漆器作坊10多家。其艺人手艺娴熟,尤以造型、整型技艺为高,质量以型准、缝口密合、做工细致而驰名。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巴拿马运河开通的万国博览会上,贵州大方漆器与江苏扬州漆器双双获得银质奖,随后与茅台酒、玉屏箫笛并称“贵州三宝”。

大方生漆产量很高。民国28年(公元1939年)生漆产量就达25吨,解放以后,政府一直重视生漆生产的发展,特别是80年代,政府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扶持,发展较快。1987年,全县有成熟产漆树2600万株,生漆产量超过80吨,占全省生漆总产量的20%,居全省各县产漆量的首位,在全国生漆主产县中列居第六位。

九.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黔西黄花

黔西黄花又名"金针荣",是我国传统蔬菜,味道鲜美,花雷富含糖分,蛋白质,维生素。据《本草纲目》记载,还有利胸膈,安五脏,明目,清便等功效,现黔西县已投资在铁石苗族彝乡兴建黄花基地500亩,生产,销售已初具规模。

十.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王猪脚

推介理由:当地名吃、配方独特、是当地独有的小吃。

做法:将鲜猪脚2000克置于火中烧黄后,洗净置于锅中,加入适量清水、生姜、精盐,用文火炖3小时左右后起锅,用刀将猪脚切成2厘米左右的方坨置于鸳鸯锅原汁汤中,加入炖熟的白箩卜、云豆、生黄豆芽等与另一边锅中飘香豆花上桌,配以调制独特的蘸水,即可蘸食。

特色:汤清不浑,油而不腻,皮鲜肉嫩,蘸水独特,风味独特。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