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宁南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品 宁南特产十大排名第一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宁南特产有哪些土特产品 宁南特产十大排名第一更新时间:2022-12-27 08:12:01

一. 辽宁省 大连市 普兰店 普兰店印染品

印染品:位于普兰店经济开发区的大连岸名染工有限公司是日本京都岸名染工株式会社建立的独资企业。主要生产经营纺织品面料的印花、染色和服装加工,年生产能力300万米,主要销往韩国、美国、泰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镇远 传统夏令消暑品----果用瓜

传统夏令消暑品----果用瓜 镇远是黔东和湘西地区享有盛誉的果用瓜(西瓜、甜瓜、香瓜)的传统生产基地,年产量5000吨以上。镇远西瓜大小适中,皮薄、汁多,含糖量高;甜瓜大小如拳头,含糖丰富,清脆可口;香瓜呈椭园形,皮薄,馨香诱人。均为消暑佳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镇远县)

三.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彝族挽歌

“彝族挽歌”系指逝者亲属以吟、唱的方式哭述失去亲人的悲痛之歌,彝称“俄”,意为“哭丧歌”。

这种歌在彝族人民中千百年来业已存在,彝族谚语说:“亲戚再疏远,听到哭声就赶来”。它是彝族丧事过程中必然的组成部分,大凡有彝族居住、聚居的地方就有“俄”。

彝族挽歌发生于特定的时空环境,悲伤的歌唱内容,痛苦的音乐情绪。彝族挽歌为民俗学等社会人文科学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资料,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产生年代】

彝族挽歌“俄”,如果从其本质意义“哭丧”溯源,应是人性的真实表现、真情渲泄,正如文献所述:“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那么,“俄”是与彝族人民的生息繁衍历史与生俱来的。

作为丧事活动过程和仪式性程序性的组成部分,应是在氏族社会时期出现,伴随其形成后,特别是到了父系制时代兴起的“兴礼仪”“立典章”“燕尔宾客”,形成丧事礼仪的时期。从这个意义上追溯,彝族挽歌“俄”是产生于原始时代,形成于彝族母系制到父系制确立的时代,渊源可达几千年之久。

【分布区域】

宁南县位于凉山州东南部,北距西昌129公里,南临金沙江与云南省隔江相望,距昆明市400公里,辖6个镇,19个乡级行政区,面积1666.6平方公里,总人口18.3万人,共有9个民族在县域居住,少数民族主要以彝族、布依族为主。分布在县城四周山区乡镇,彝族占据了8个半民族乡,仍保留着古老而优秀的许多民族民风民俗、音乐、文化等。

宁南县长年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全年降水充足,四季温差不大,典型的亚热带气候使宁南成为优质农作物生产基地,金沙江畔的明珠。

彝族挽歌流传在宁南县的彝族聚居区和周边的普格、布拖、会东、会理以及云南省巧家县,尤其以宁南县骑骡沟乡最完整。

【基本内容】

彝族挽歌包括曲调和歌词两个部分。曲调因地方而异,按各地习俗可自由发挥,但都是发自内心的悲凉音调,节奏缓慢、节拍灵活、情绪悲切、发声凄婉,哭声、抽泣声与唱词相伴。

哭唱的时候,非常讲究称谓,就是根据哭唱者与死者的族谱关系、亲疏关系、长幼老小关系等,站在哭唱者的特定立场,呼唤着死者的特定称谓进行哭唱,哭唱者开始发音哭唱的时候,首先发出的唱词往往是对死者的特定称谓。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妈妈、0姐妹、0属辈姐妹、舅舅、舅舅的弟兄、舅舅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爸爸、叔叔、爸爸的属辈弟兄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达”;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哥哥、姐姐、哥嫂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武扎”;如果死者是哭唱者的弟弟、妹妹、属辈弟弟、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里扎”;如果哭唱者是女的,且死者是哥哥、弟弟、属辈哥哥、属辈弟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姆惹”;如果哭唱者是男的,且死者属于姐姐、妹妹、属辈姐姐、属辈妹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里嫫”或“呢扎”;如果哭唱者是岳母,且死者是儿媳、属辈儿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普”;如果哭唱者是姑姑,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吉”;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儿媳、外侄女、属辈儿媳、属辈外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里”;如果哭唱者是舅舅,且死者是外侄子、属辈外侄子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嫫惹”;如果哭唱者是爷爷、奶奶,且死者是孙子、孙女、属辈孙子、属辈孙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尔”;如果哭唱者是叔叔、姨妈、属辈叔叔、属辈姨妈,且死者是侄儿、侄女、属辈侄儿、属辈侄女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依”;如果哭唱者是表兄弟,且死者是表姐妹、属辈表姐妹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咪”或“阿苒”;如果哭唱者是表姐妹,且死者是表兄弟、属辈表兄弟等,那么对死者的称谓就是“阿波惹”。因为在彝族的传统习俗中,“地地永相连,人人皆是亲”,人与人之间总能理出一条亲戚脉络,所以哭唱者对死者的称谓,即使不是近亲,也可按照“属辈”对号入座而称之。

唱词内容主要包括:痛失亲人的痛苦,述说死者疾病与死亡情况与过程,追忆死者生平、持家与抚育后代的辛劳和业绩,缅怀与寄托庇佑等等。如一首《哭阿妈》唱道:“山上你载的树子已成林了,你撒的元根已做成了酸菜,阿妈啊,你的儿女从此成了孤儿,你的儿女哭碎了心。你已化成了云,化成了风;风吹冷飕飕,云堆暗沉沉。”这是一首有现场录音的“俄”(已编入《凉山民歌集成》中),其间还不时夹有断断续续的哭声、抽泣声。由此可见一斑。

“俄”的内容十分丰富,还有针对不同对象,如父母、长辈、兄弟姐妹、老人、儿童等与哭者的亲疏关系情感的因素也有不同的内容。

【基本特征】

一、特定的时空环境及演唱主体

彝族挽歌只能在失去亲人的时候哭唱,在亲人停止呼吸后到安葬火化前这一段时间里,由死者亲人和前来的生前亲朋好友哭唱。

二、特定的歌唱内容

所唱出的歌词意思,都是与死亡相关的引人哀伤的吊唁性内容。

三、歌词即兴成分高

彝族挽歌即兴成分很高,在基本腔调、传统哭唱词、特定称谓等框架基础上,因哭唱者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即兴口头创作水平而异,普通哭唱者只能借用传统哭唱词来哭唱,而智慧较高者常常围绕死亡的悲伤而即兴发挥,闻者常常鸦雀无声却潸然泪下。

四、哀伤哭述的音乐价值

唱出的歌声其音调凄婉、低沉、缓慢,自由的节奏和拖腔,时常带着哭喊、呜咽、哭述等。

【基本价值】

1、彝族挽歌具有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价值。

彝族挽歌“俄”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所依存的时空、人文背景和环境,所唱的内容等,对于上述社会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和研究价值。

2、彝族挽歌是民众性的人生真实记录

生生死死是自然法则,也是每一个人和每个民族的生息繁衍必然的过程,“俄”的一首歌唱一个对象,千百年来的“俄”就是一个民族“人生”的真实记录。

3、彝族挽歌具有永不泯灭的人性价值。

真、善、美的人性永恒,“俄”的内容、内涵就不会消失。

四. 浙江省 丽水 青田 小舟山有机米

青田县小舟山乡地处青田东南,东连温州永嘉,南接温溪,海拔在380米,这里是有名的“摄影之乡”、“生态之乡”、“鱼米之乡”,一直保持着稻田养鱼的传统耕作方式。

小舟山有机稻米产于海拔400米上下的梯田,属本地晚粳、红米等品种。自古至今,有机稻米深受食膳者欢迎,其原因有三:一是稻田养鱼历经千余年历史,鱼之灵气渗透了稻米,使之珠润圆滑;二是采用有机绿肥,用无公害的菜籽饼培育秧苗,并用菜籽油、太阳能杀虫,人工除草,不使用化肥、农药;三是种植环境特殊,用山泉水灌溉,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而且常有薄雾滋润。因此,成熟的有机稻米金衣玉粒,闻有芳香,食有甘味,口感松软,百食不腻,为米中极品。

明朝时,经刘伯温推荐,小舟山稻米曾被朝廷选为贡米;清朝时,还作为国米出口东南亚;2005年,“稻鱼共生系统”被联合国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而倍受世界瞩目。

五.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彝族酸菜

彝家有句俗话:“八月野菜四月粮,酸菜圆根不可少。”在彝家人的生活中,酸菜是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佐餐菜。

彝族居家,每家一个或几个酸菜坛子,每个坛子里都盛满各种酸菜。他们的酸菜分湿酸菜和干酸菜两种。青菜、圆根、萝卜叶等等均可腌帛成酸菜。

六.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宁南奇石

奇石

宁南地处金沙江中段,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这里的金沙江奇石十分独特。近年来,随着全国玩石、赏石的队伍不断扩大,宁南的金沙江奇石已走向市场,成为赏石家的收藏品种,越来越多的玩石、赏石爱好者对金沙江奇石追捧有加,因此金沙江奇石的品牌不断攀升,价格持续上扬。2005年1月29日,宁南县奇石协会在宁南县白鹤滩大道举行了奇石协会挂牌、奇石馆开馆仪式。

人类的文明是从石头开始的,虽然今天人们不再用它钻木取火,也很少用它加工食物,但随着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的繁荣发展,奇石文化已成为文化建设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奇石文化具有悠久历史,从古至今,国人觅石、藏石之风源远流长。

天下奇石形态各异,各具其美,或以形奇、或以色艳、或以质坚、或以纹畅、或以韵胜,不一而足,可谓千姿百态,魅力无穷。宁南奇石象一株奇石大花园中的小花,破土而出,伴随着奇石文化繁荣发展的和煦春风,散发出浓烈的馨香。

宁南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南部东侧,东以金沙江为界,与云南省巧家县隔江相望,南与会东县毗邻,西同德昌县、会理县接壤,北和普格县、布拖县相连。南北长52公里,东西宽43.5公里,总面积1666.7平方公里。辖19个乡、6个镇,人口18.7万人。县政府驻地披砂镇,距州府西昌129公里,到云南省会城市昆明310公里。

宁南奇石产于流经县境内的金沙江流域和贯穿县境的黑水河,原始质朴,温润细腻,质地坚硬,摩尔硬度达5至7度。县境内已发现的奇石品种分为金沙彩、画面石、芙蓉石、绿玉石、龟纹石、古生物化石、石英岩图案石、水晶石、玛瑙、梅花玉、青花石、虎皮石、龙凤石、血筋石、黄腊石、黑墨石等几十种,另外,园林石、风景石、盆景石储量也很大。

宁南奇石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但尤以金沙彩、画面石、芙蓉石最为珍贵。

金沙彩:原产地为四川省宁南县、会东县和云南省巧家县沿金沙江两岸仅三十余公里长的江滩上,是2000年以后才被发现的一个新石种。其特点是色彩艳丽,大部分呈黄、白、红、绿、赭五色交帜,小部分有赤、橙、黄、绿、青、蓝、紫七色相叠。国内赏石界因其产于金沙江沿岸,且色彩丰富,纹理变化无穷而冠名为“中华金沙彩”, 又有中华奇石熊猫之称。金沙彩因其具有十分罕见的奇特性和观赏性,一经面世,就以她美伦美奂、人见人爱的色彩在赏石界掀起一股收藏热。

画面石:金沙江画面石的主要特点是体形硕大,对比色泽强烈,构图巧妙,古朴厚重,景物表现丰富,人物禽鸟、虫鱼草木图案花纹奇特、线条生动流畅,雄秀相兼,令人称奇。

芙蓉石:具有石质坚硬,质地细润,色泽鲜艳,纹理流畅四大特点。纹理变化丰富,彩纹交织,构图奇妙,色纹交相错落变化莫测,色又以大红为上品,图以牡丹为富贵,纹以龙纹、云纹、水波纹为奇,形成景物为珍品,加之石种稀少,故受到海内外赏石爱好者及收藏家的青睐。

宁南的奇石文化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时有极少一些人开始寻觅收藏奇石,随后奇石爱好者人数迅速增多,队伍不断壮大。2002年5月,宁南奇石协会成立,时有会员120余名,数千名奇石爱好者,藏石数万枚。2010年8月,宁南县女子观赏石协会成立,时有会员67人。协会成立后,经常组织会员交流、观摩奇石作品。通过赏石,体味人生,启迪思维,寄托情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

宁南奇石协会、宁南县女子观赏石协会自成立以来,每年都组织奇石藏品参加国际、国内的奇石展,先后获得金奖53枚、银奖53枚、铜奖78枚,协会获优秀、最佳组织奖10余次。另外,通过媒体、网络、报刊、书籍等交流奇石藏品上千余枚,对宁南奇石文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历次参展中,金沙彩以它的色彩斑斓、形文兼备、构图奇特、雍容华贵和无与伦比的艺术魅力,得到国内赏石界的赞赏。在四川成都奇石博览会上标价达1.8亿元的“锦秀中华”和现收藏于人民大会堂云南厅的“龙腾盛世”金沙彩石,是宁南奇石中的精品。

宁南奇石具有很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但随着国家巨型水电站—白鹤滩电站的建成投产,出产奇石的金沙江及黑水河的大部分沿岸将成为电站库区的一部分,进而使得现有的奇石就更将显得珍贵。

春风化雨春花艳,未来一片艳阳天。在党中央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政策指导下,奇石文化这支文化大花园中的奇葩,将会更有生命力,更加焕发出勃勃生机,为促进奇石文化的繁荣兴旺给力加油!

七. 福建省 福州 闽清县 鼎日有油酥肉松

产于福建福州。

相传,清咸丰年间,有个名叫林鼎鼎的人在福州一个地方官吏家当厨师。他手艺高超,能作多种美味菜肴,深得主人器重。一次主人因受风寒,食而无味,日见消瘦。林氏苦苦寻思,取来一块腿精肉,放在锅内不停地翻炒,不时加入冰糖、料酒、盐、虾仁等佐料。炒着翻着,忽闻一股焦 味,原来汤汁已被烧干。林氏以为这下可糟了。谁知一尝,味道却鲜得出奇。他当即送给主人品尝,主人连声赞道:“好吃,好吃!”太太,小姐见之大喜,也想吃,问林:“明日可有肉松?” 林鼎鼎笑道:“有我林鼎鼎在,日日有!”自此以后,他潜心琢磨配制肉松的方法,终于在咸丰六 年创制成香醇色艳、味鲜带甜的棕色肉松。地方官将林氏制作的肉松进贡清文宗皇帝,赠送给京中官员。宫中贵妃食后问:“还有肉松吗?”内侍答:“有林鼎鼎在,日日有!”一时间,“鼎日有” 广为流传,许多官使纷至沓来品味。林鼎鼎见此情景,干脆辞去厨师之职,开设作坊,专营肉松。 取何店名?林氏想:“鼎日有”名声在外,何不就挂此招牌!后来,林鼎鼎创制的肉松秘方日臻 完善,为区别于江苏的太仓肉松,便称之为“鼎日福建肉松”,生意兴隆。 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八. 福建省 福州 台江区 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是福建省福州市的。鼎日有油酥肉松呈深红色,颗粒大小均匀,质酥软,入口溶化,含蛋白质高,含脂肪低。

福州三坊七巷里的肉松被称为肉制品中的一绝。色泽鲜艳,入口自溶,味道清醇鲜美,酥香可口,有油香味,却不生油腻感,风味独特,食后满口留香。肉松创制人林振光(小名鼎鼎)生于清咸丰三年(1853年),闽侯上街人。因家贫,来福州当兵,后学厨,最后进入刘府当家厨。一次,在烹煮方块肉时,因煮得太烂,不得已就试着将肉的筋膜、油等剔去,加上特别调料,焙成条状肉绒,勉强端上桌去。不料刘府人食后非常满意。于是林鼎鼎不断加以改进,使之成为人人喜尝的名牌产品而流传下来,就是现在的鼎鼎肉松和鼎日有肉松。

鼎日有肉松的做法:

材料:

主料:猪腿肉(5000克)

调料:白酱油(500克)白砂糖(400克)赤砂糖(250克)

制作工艺:

1.原料整修:选用猪后腿精肉,去皮拆骨,修尽肥膘和油膜,切成方形小块。

2.煮烧:先将肉块煮烂,撇尽浮油,至肉纤维能松散为度。加入白酱油、白糖和红糟混匀。

3.炒松:锅内倒入配料后,不断地翻动肉块,将肉块挤碎挤松,一直至锅内肉汤烧干为止,然后分小锅炒,有铁瓤翻动挤压,使水分逐渐烤干,待肉松纤维疏松不成团时,改用小火烘烤,即成“肉松坯”。

4.油酥:将“肉松坯”再放到小锅内用小火加热,用铲刀翻动,待到80%的“肉松坯”成为酥脆的粉状时,用铲刀铲起,用铁丝筛子筛分,去除颗粒后,再将粉状“肉松坯”置于锅内,倒入已经加热溶化成液体的猪油,用铲刀拌和,结成圆球形的圆粒,即为福建肉松。

九. 四川省 凉山 宁南县 丝棉被

丝棉被

作为四川省优质蚕桑基地的宁南,蚕茧总产、蚕丝长、解舒率名列全省首位,生产的“南丝路”牌干茧、“梅花”牌生丝受到众多商家青睐,远销海内外。 宁南生产的丝绵被是采用当地上等生丝精制而成,它冬暖夏凉、轻盈软和,是必备的居家良品。在宁南县城内,有手工制作丝绵被的销售点。

十. 四川省 凉山州 宁南县 宁南豆腐干

利用本地黄豆和优质水源,以传统工艺精心烤制而成,色金黄、味清香、内柔嫩,是佐餐和馈赠之佳品。

曾多次有外地人来宁南学习技术,但该产品与当地水源、气候等有直接关系,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

热气腾腾的加工房内,十字型的支架吱嘎吱嘎地摇晃着,沉甸甸的滤袋往下滴着豆汁,压榨出的乳白汁液从石板的缝隙里娓娓流出……,滴答,滴答,滴答。一阵阵、一声声,如同时光的滴漏。这,就是承袭百年的传统手工工艺,让做宁南豆腐干的场景多了几许岁月的积淀和别样的韵律。

宁南豆腐干,那简直就是宁南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种不过巴掌大小,“外如黄金美观,内如白玉细嫩”的吃食,既是得意时和外乡人炫耀的资本,那话的开头总是“我们宁南的豆腐干……”宁南的这三个字故意咬得那么重,还是走亲戚、出远门时必带的礼品。“人家就稀罕这个,好吃!”

是的,好吃!宁南豆腐干出名就出名在这两个字上。然而这个好怎么形容呢?是它醇厚绵长的香味,是它咸香爽口、外韧里嫩的口感,是它富含人体所需的蛋白质、矿物质等丰富的营养?还是它独一无二的传统手工工艺?

反正,这个东西上得了五星级的宴席,也下得了乡野小店的桌案。可热炒、可凉拌,做法天马行空,咋整都能入席。娃儿在街上耍横了,把才买的豆腐干掰开一块塞进他的口里,吧嗒下小嘴,果然不会再哭;家里来了远客,一碟子豆腐干,拌上姜葱蒜,滴上几滴辣椒油,淋上少许晒醋,这就是正好的下酒凉菜。喝一口辣喉咙的烈性白酒,就一口清爽嫩滑的豆腐干,这个滋味哟……

据考证,宁南豆腐干的制作工艺源于清朝年间,迄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直到今天,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方法。它的民间传说有很多,主题无非是关于爱情、关于勤劳,关于劳动人民的智慧等等。年复一年,种种传说丰润着宁南豆腐干,让它形象、让它生动,甚至让它变得灵气起来。

宁南豆腐干的出名,得益于它独一无二的口味。因其水源、气候等原因,至今外地还没有仿制成功的先例。曾经应邀到成都、西昌等地做过豆腐干的王大富,同样的技术却没有“复制”出同样的味道。他感叹:“外面再好,哪有宁南龙王庙(地名)的这股清亮亮的水好啊!”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