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南充特产伴手礼专卖店 南充特产在哪里买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南充特产伴手礼专卖店 南充特产在哪里买最好更新时间:2023-02-19 06:42:08

一. 四川省 南充市 仪陇 仪陇半夏

仪陇半夏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仪陇半夏俗称“麻芋子”,系天南星科半夏属植物半夏Pinellia ternata(Thunb)Breit.,以块茎入药,一直是仪陇地区的重要药材之一。 仪陇是半夏的道地产区和历史产区。据《南充县志》记载:“清嘉庆25年(1820年)前,南充盛产的63种药材中,以半夏、僵蚕等有名气”。早在明末清初,仪陇县城就已形成了半夏交易市场。仪陇半夏主要以“保宁半夏曲”而闻名,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浙江绍兴商人缪复泰在保宁(今南充阆中所在地)创办“保宁半夏曲”手工作坊,其产品畅销华北、上海、武汉、长沙、新疆、内蒙、浙江及港澳、南洋一带。由此可知,早在100多年前,南充地区即盛产半夏。 据《四川中药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60年出版)记载:“半夏我省各地均有分布,主产于遂宁、南充市仪陇县、蓬溪等地”。中国药材公司编著的《中国常用中药材》(科学出版社 1995年版)记载:“四川的广安、仪陇等地为半夏的主要分布地”。《四川道地药材志》(四川出版集团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2005年版)记载:“半夏四川产量较大,仪陇为半夏的最佳适宜区,所产半夏质量较优,并以其色白、质坚、粉性足,颗粒饱满、大小均匀、无泡壳,圆球形等显著特点而享誉国内外”。 仪陇半夏产业近代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建国初期,半夏曲由缪氏制作,国家订货。随后,缪氏后裔缪惠生献出秘方,半夏曲由阆中县制药厂生产。1952年至1985年,仪陇累计收购半夏59.6万公斤,平均每年收购1.7万公斤,远销香港、澳门、日本、韩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随着人工栽培技术的发展,各地开始进行人工种植,为了区别不同产地的半夏,外地客商特称仪陇地区所产半夏为“仪陇半夏”,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形成了“仪陇半夏”这一自然品牌。 上世纪60年代前,仪陇半夏主要以野生为主,70年代起农民逐渐开始人工种植。改革开放以前,仪陇半夏一直延续传统的农家种植方式,由于缺乏科学的管理和规范化的加工技术,生产出的半夏品质不高,价格偏底,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不高,发展缓慢。进入90年代,随着国家中医药现代化的提出,仪陇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川半夏生产基地,仪陇县将半夏作为特色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进行推广。1999年9月,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办公室选送南充仪陇半夏参加在香港举办的全国优质中药材展销,受到中外客商好评。1999年12月在南充举办的“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上,仪陇半夏被评为“优质产品”。2001年仪陇县被四川省科学技术厅定为半夏药材种植科技示范区。 仪陇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仪陇半夏的发展,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优惠政策,在基地建设、技术推广、科研开发等方面投入300余万元,大力抓好仪陇半夏基地建设及销售拓展等相关工作。目前,仪陇半夏标准化、无公害种植新技术已在县内9个乡镇推广,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带动农民增收。仪陇半夏可种植面积约30000亩,总产量约12000余吨,总产值可达21600万元。2011年种植面积2000余亩,总产量400余吨,按照2010年平均价格140元/公斤计算,总产值5000余万元,平均亩收入在20000元以上,为规模开发仪陇半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产业发展前景广阔。

地域范围

仪陇半夏产于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仪陇县双胜镇、复兴镇、五福镇、赛金镇、凤仪乡等5个乡镇,87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为东经106°21′-106°23′,北纬31°18′-31°25′之间,保护面积2000公顷,年产量1.2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仪陇半夏块茎呈圆球形、饱满、无泡壳、大小均匀,直径1.0-1.5cm;表面浅黄色,顶端有凹陷的茎痕,周围密布针状麻点状根痕;下面钝圆,较光滑;质坚实,断面洁白,粉性足;气微,味辛辣、麻舌而刺喉。 (2)内在品质指标:仪陇半夏总灰分≤4.0%,浸出物≥13.0%,含有丰富的氨基酸。 (3)安全要求:仪陇半夏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的质量标准,按照GMP标准加工。

二. 四川省 南充 高坪区 烟山冬菜

烟山冬菜

“烟山牌”冬菜始创于1790年,名冠四川四大名腌菜之一。以无药、无害虫的优质绿色芥菜为原料,置土陶内陈年腌制而成,其色黑褐、质翠嫩、味清香,经检测富含氨基酸、乳酸、蛋白质、维生素和多种微量元素,有开胃健脾、增进食欲、增强人体机能之功效,是佐餐调味、居家旅游和馈赠之佳品。

三. 四川省 南充 西充 西充丝绸

西充丝绸

丝绸是西充的传统产品,有多扶丝绸、西充丝绸、晋新丝绸几个品牌,生丝漂洋过海,五彩缤纷的锦缎、真丝地毯畅销国内的十几个省、市。出口日本、俄罗斯、新加坡、韩国、西德等国家。

四. 四川省 南充 蓬安县 川北醪糟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买酒谷!”故乡川北的醪糟吃时不醉人,吃后人自醉!

古色古香的故乡除了盛产美女和风流韵事以外,更以芳香醉人的醪糟而诱人不已。

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工艺考究,制作精美。普通型的,用陶罐盛装,盖子上蒙一张大红的亮油纸,红绸带绕一匝,牢牢捆紧,密封,极似电影《红高粱》里写有“酒”字大红的酒坛。也有用透明的玻璃瓶盛装的,那瓶就象憨态可掬的弥勒佛一般,雍容大度,里面盛装的醪糟,软软的,酥酥的,白花花的,漂漾着,清晰可见。礼品型的醪糟价格较高,是用青花的陶瓷坛或者陶瓷缸盛装的,瓷坛上画着呈祥的龙凤或者花草,古色古香而又不失素朴大方,让人疑心那极是景德镇名贵的瓷。打开坛罐,而其里又确实盛装的只是芳香的醪糟,舀一勺,香甜、凉爽、解渴、提神、芬芳、酥软,满屋飘香。

醪糟最常见的吃法,是掺少量井水煮沸了,磕上一两个鸡蛋或捏上几个糯米汤圆放在锅里小煮片刻,起锅舀出。家乡的醪糟,因其曲药配方的独特,加之盆地气候,新出缸的醪糟吃起来芳香糯软,入口化渣,又香又甜,甜而不腻,爽口怡心,意犹无穷,让人念念不忘至极。

小时候,逢年过节,走亲访友,跟到父母身后去当“撵脚狗”,一到亲戚家,洗帕热水脸,沏杯薄荷茶,随之而来的便是一碗热气腾腾的醪糟了,香香的,烫烫的,热气腾腾,烟雾袅袅。拜望之人家先用醪糟待客,既显示对客人之尊重有加,又彰显女主人家之贤惠。醪糟可以充饥,甜水可以解渴,驱尽一路风寒,卸下一身疲惫,尽显亲情温馨和珍贵。“水不打不浑,人不走不亲。”一包不足一斤的白糖冰糖,一把陈年的干面,居然可以反复走上好几户人家,礼物虽轻,情谊甚浓。午饭之前,先喝醪糟,称作“打幺台”,大人也常逗我们小孩说,吃醪糟时那热气是吹不得的,吹了今后讨婆娘到老亲爷家去接婆娘时要落大雨,走不完的滑路,吹了醪糟脸上还要长酒子颗颗,像永兴场上药铺里的邓麻子一样,满脸上全是窝窝,一打呵欠,就像一个团的兵力在集合……所以,小时候,懵懂的我,在亲戚家喝醪糟的时候,尽管热气腾腾的醪糟开水烟雾弥漫,也是万万不敢去吹那醪糟的雾气的,只是憨厚似猪吃潲水一样埋头傻喝。

醪糟因其原料简单,制作方便,所以乡间无论贫富人家,均可酿造,四季不缺。

那时候,贤慧的母亲常常是自己动手酿造醪糟:先将糯米,又叫酒米,用水泡胀,放进锅里蒸熟,用烧开后放凉的白开水或者清凉甘醇的井水发散,洒上曲药,细细拌匀,然后盛入家中的一个大洗脸盆内,撒上糠壳压紧密封,甚至加盖棉絮等厚物捂盖,有时候干脆就塞进被窝,一天一夜之后,满屋清香四溢,仿佛八月桂花遍地香,于是一切的一切便宣告大功告成。酿好的醪糟装进瓷坛,盖上盖儿,放进厨房大青石水缸里,吃上十天半月,坛内的醪糟竟也依然鲜美如初,一点儿也不会酸,一点儿也不会坏,效果和现在的冰箱差不多,神奇之至。

若意图酿酒,那就得多用曲药了,这样酿出的醪糟味太冲,不大好吃,但出酒率高,醪糟里的汁水,就是米酒,度数不高,温和,香醇,有点象现在的啤酒。后来,读《水浒》过景阳岗打虎的武松,连吃十八碗酒,我想其实应该就是这种醪糟中酿出的米酒,如果真是现在酒厂里烤出的60度的烧酒老白干,喝将下去,别说打虎,先不自身醉死那才叫怪?小时候,我便常去偷吃那盛在家中大瓷坛中的醪糟中的米酒,有时候贪心喝得多了,脸醉得红红的关公一般,走起路来摇摇晃晃的,很多时候,竟倒在自家米仓下的柜子旁呼呼地睡着了。一觉醒来,竟然不知何方。

那时候,家乡小镇的街上,每逢当场天,便有一个兴隆场到永兴场赶场的买酒曲的老婆婆,那婆婆头发花白,走路蹒跚,挎个小竹篮,走街串巷地叫卖酿醪糟的酒曲,那曲药四四方方的,雪白雪白,就象现在打麻将用的骰子,用纸包好,一包三粒,一角钱一包,酿出的醪糟,吃起来又香又甜,又糯又软,入口化渣,一点儿也不腻人,味道真是好极了。

时光荏苒,当年那走街串巷卖酒曲慈祥的婆婆和贤慧的母亲均已不在人世了,如今,我再也吃不成她们酿制的醪糟了,怅然若失之中,但那醪糟的清香、甘醇、美味和有趣却早已溶入了我的记忆之中,生命之中了!

很多很多夜深人静之时候,我便常常情不自禁地就想念起家乡的那些人们来,一张张鲜活的笑脸仿佛故乡池塘里碧绿的莲叶和风生水起的涟漪,还有淡淡的桂花馨香和浓浓的醪糟味道,沁人心脾地轻易地就将我醉倒……

情到深处人孤独,醉忆故乡醪糟香!

五. 四川省 南充 蓬安县 蓬安回锅肉

“回锅肉”为四川首创传统名菜。此菜味浓而香,与青蒜合炒,红绿相间,色味俱佳,颇受食家欢迎。

【原料】

猪后腿肉600克,永川豆豉6克,甜酱8克,豆瓣辣酱25克,红酱油15克,青蒜60克,生油130克,黄酒20克。

【制法】

(一)猪后腿肉洗净,入汤锅内煮20分钟,以煮至肉皮软时为适宜,捞出稍晾,切成0.4厘米厚、4厘米宽、5厘米长肥瘦相连的片。豆瓣酱、豆豉均剁成细茸。青蒜多用蒜头部分,留少许青叶,洗净,切成4厘米长的段。

(二)铁锅内放入生油烧热,下肉片,炒至吐油时,将豆瓣、豆豉、黄酒、甜酱、红酱油放入一起炒透,再把青蒜段加入焖熟,即可起锅装盆。

六.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冷冻食品

改革开放20年来,阆中畜牧业有了巨大发展,猪、牛、羊、鸡、鸭、鹅、兔产量猛增,为了外销这些肉食产品,肉食冷冻企业便应运而生。阆中最大的肉食冷冻企业为四川光路冷冻食品有限公司。这家企业年产值已达1.5亿元, 产品通过国家商标注册,被外经贸部批准自营出口,产品除销往国内各大城市,还大量销往俄罗斯,并在俄罗斯设立了中国四川光路哈巴分公司。该企业被列为全国500 家大型民营企业第170位。( 阆中)

七. 四川省 南充 营山县 明德茶叶

营山县明渠茶园距营山县城65公里,海拔828米,是营山、渠县、平昌三县交界地,背靠革命老区义和场,左邻佛教圣地朝阳洞,右邻风景秀丽的营山第一峰——陈大寨,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天然产茶区。

明渠茶园的土壤特点:1982年9月,中国茶叶研究所所长白竟昆专家对明渠茶园的土壤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明渠茶园的土壤富含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与西湖龙井产地土壤齐名。

明渠茶叶的特点:明渠茶叶常年生长在云雾缭绕之中,纯天然绿色食品,无污染。

茶叶品种:银针、龙井、株茶、毛峰。

电话:0817—8323958

手机:1306431269818681798368

地址:四川省营山县明德乡明渠村

信息来源:营山县旅游局

八. 四川省 南充 南部县 南部烧麦

南部烧麦具有皮薄馅丰、造形美观、荤素兼备、营养丰富的特点。烧麦因其皮薄,熟制后皮料浸油呈半透明状,透过皮亦可见其馅而得名。烧麦选用精致面粉而作,肉馅调料讲究,形态呈梅花状,味道独特可口,在川北地区享有盛名。

材料:面粉、小白菜、猪瘦肉、胡椒面、盐、味精、料酒、香油等。

制作选用上等面粉加水调成柔软的面团,扯成10克一个的脐子,压扁后擀成面皮,多张面皮重叠,置案边,用面杖敲压面皮边缘,使之成为荷叶状的裙边;小白菜用沸水略煮,压干水份,切成碎粒,猪瘦肉切碎,肥肉煮熟后切成碎粒,以上三料加胡椒面、盐、味精、料酒、香油调成馅心;取皮于手上,中间放入馅心,慢慢地将面皮的裙边向上抄起,捏成白菜形状,其馅心置于底部,放入蒸笼中用大气蒸之,蒸至三分钟左右,开笼洒清水一次,再蒸至熟即成。

九. 四川省 南充 阆中 阆中桐油

中东北山区地势高,排水好,土壤酸碱适度,夏季日照长,冬季有短暂低温,很适合桐树生长,加之桐树生长快,见效早,耐衰老特点,问中农村“无山不桐,无户不桐”。阳春三月,桐花开放,山山岭岭灿若云锦。故民谚云:“叫声小伙不要认(gu(高兴),三月要冻桐子花”;“种桑种桐,家里不穷”。

据1945年《闽中县概况》记载:“阆中油桐质量最佳,浓度高达27度,清明透亮,附着力强,抗冷热耐酸碱,防腐防锈。过去民间用作照明有余才在市场出售,重庆桐油公司设点收购,远销欧美,在国际市场颇有名气”。

桐油是植物干性油的一种,是重要的医药材料与战备资源。1976年,间中被定为四川省油桐基地县。1980年,桐籽产量达385.6万公斤。受到商业部、外贸部奖励。1985年产桐籽475万公斤。桐油以东河桐油最著名,早在1516年就远销东南亚及欧美各国,享有很高声誉。

十. 四川省 南充市 南部县 卧龙鮓

卧龙鮓

南部县升钟镇一带有名的肥而不腻、一片肉就吃饱肚子的“卧龙鮓”。

“卧龙鮓”由来已久:将猪的五花肉切成大片,配以生姜、鸡蛋、白糖汁、料酒、葱、蒜等10余种调料,再加上大米粉和匀,放在蒸笼上蒸40余分钟就行了。“卧龙鮓”是当地群众红、白喜事的一道压轴菜,主人家大不大方、家底厚不厚实就看“卧龙鮓”的分量了。据当地人介绍,前些年,“卧龙鮓”大的每片有0.25公斤的,就像一块鞋底子,一大盘端出来,中间还插着一根筷子(用筷子插上以免掉出盘子),跑堂的将盘子端上桌子,将筷子一抽,客人们就可以敞开肚子吃了。

前些年由于生活紧张,去吃饭的人穿上过年、过节才舍得穿的衣服去吃席,心里惦记着家里的老人和儿女,于是“卧龙鮓”上桌时,就用芭蕉叶或荷叶包上一份,小心地揣在衣袋里,有时候一不小心,油水便弄了一身。但现在不一样了,人们的胃口明显“小”了,传统还是保留,“卧龙鮓”却逐渐“瘦身”。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