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中国内蒙古特产压榨菜籽油 中国内蒙压榨菜籽油

当前位置:51特产网中国内蒙古特产压榨菜籽油 中国内蒙压榨菜籽油更新时间:2022-12-16 13:55:22

一. 内蒙古 蒙古羊

【主产区与分布】 蒙古羊原产于蒙古草原,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

【形成历史】 据史书记载,蒙古高原自古为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聚居之地,绵羊是他们的主要的饲养品种之一,大约在公元1206年左右,随着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北方各部落形成统一的蒙古民族后,才把饲养的绵羊品种统称为蒙古羊。

二. 云南省 临沧 临翔区 博尚菜籽油

博尚菜籽油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博尚菜籽油

油菜是临翔的一个传统产业,自1952年以来开始零星种植。博尚山多川少,大部分油菜基地位于山地,具备土层深厚,光照充足,雨水适中,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的独特气候条件,非常有利于菜籽正常生长、着色;花期、花后气温稳定,有利于菜籽座果;在菜籽成熟期昼夜温差大(1至3月份昼夜温差达10℃至15℃),非常有利于菜籽饱粒度的积累,博尚菜籽最高单产突破420千克,达到全国秋播早熟油菜的超高产水平。所引进的品种,德油早1号博尚种植后,榨出的菜油香味浓郁,光洁靓丽,质量均比原产地高。

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现辖行政区域。

《临沧市临翔区人民政府关于界定博尚菜籽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临翔政函〔2014〕114号

云南省地方标准:

《博尚菜籽油》(草案)

三. 湖北省 襄阳市 襄州区 襄阳菜籽油

襄阳菜籽油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襄阳菜籽油

襄阳市襄州区油菜籽种植加工协会

菜籽油就是我们俗称的菜油,又叫油菜籽油、香菜油,是用油菜籽榨出来的一种食用油。

菜籽油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主产于长江流域及西南、西北等地,产量居世界首位。人体对菜籽油的吸收率很高,可达99%。菜籽油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功效。

由于榨油的原料是植物的种实,一般会含有一定的种子磷脂,对血管、神经、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

四. 内蒙古 包头 固阳县 固阳菜籽油

固阳——菜籽油,生长在固阳原生态的环境中,别名:菜油、油菜籽油、芸苔油、香菜油。农民以传统方式耕作,纯绿色,无污染,风味独特,芳香浓郁,油质清澈,是一种高级食用油,长食有抗衰老、美容、健体的功效。

一、原料介绍

菜籽油色泽金黄或棕黄的液体,含花生酸0.4-1.0%,油酸14-19%,亚油酸12-24%,芥酸31-55%,亚麻酸1-10%。是我国主要食用油之一,产量居世界首位。

二、营养分析

1. 人体对菜籽油的吸收率很高,可达99%,并且有利胆功能。在肝脏处于病理状态下,菜籽同也能被人体正常代谢。因此它所含的亚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E等营养成分能很好地被机体吸收,具有一定的软化血管、延缓衰老的功效;

2. 由于榨油的原料是植物的种实,一般会含有一定的种子磷脂,对血管、神经、大脑的发育十分重要;

3. 菜籽油的胆固醇很少或几乎不含,所以控制胆固醇摄入量的人可以放心食用;

五. 福建省 三明 尤溪 尤溪茶籽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茶籽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尤溪茶籽油”成功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地理标志集体商标。这是尤溪县荣获“中国油茶之乡”称号后的又一油茶产业品牌。

“中国油茶之乡”尤溪县拥有油茶面积22.5万亩。近年来,尤溪县抓住被列入全国油茶示范基地建设试点县的契机,全面推行“工作项目化、项目团队化、团队领军化”的产业推进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油茶管理站,建立县乡村三级油茶科技推广网络。每年投入700多万元用于扶持良种培育、农户新植、低产改造等,快步推进油茶产业向规模化、精品化发展。2011年,全县5万多油茶户户均收入达2800元。

六.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阿拉善左旗 内蒙古地毯

内蒙古以质地纯良工艺精细、图案优美著称于世。目前已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壁毯《草原骏马图》、《长城》都是令人称绝的艺术珍品,《六福捧寿》、《渔樵夜读》等百余种出口仿古地毯,以其图案细腻、配色古朴吸引了大量外商,使我国仿古地毯在国际市场上大放异彩。尤其是用编织的氧化铝镀金丝打底,制作出的盘金皇宫御用地毯,毯面溢彩流光图案栩栩如生,为我国独有的地毯艺术珍品。

七. 内蒙古 乌海 乌达区 内蒙玉米碴

内蒙玉米碴

八. 内蒙古 通辽 科尔沁左翼后旗 内蒙驼形组合蒙古刀

内蒙驼形组合蒙古刀

九. 贵州省 铜仁 玉屏侗族自治县 玉屏油茶籽油

玉屏油茶籽油是贵州省铜仁市玉屏的。玉屏县油茶籽油为上等食用油,其色味清香,胆固醇含量低,营养丰富。

油茶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油料木本树种,属于四季常绿阔叶小乔木,成年树高3米左右,树龄可达400年至5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以油茶为原料的产品有茶油、茶枯、茶壳、茶树秆、茶根等。茶油是一种纯天然绿色有机保健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茶油中含有饱和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铁、锌、钙等对人体有益微量元素,能有效改善心脑血管疾病、降低胆固醇和空腹血糖、抑制甘油三脂的升高。

玉屏油茶生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60年代,油茶生产发展迅猛,1958年,油茶产籽创造了历史记录,产量高达195万公斤,为国家提供了40万公斤茶油,居全国1100个县级油茶县产量的第二位。玉屏因而获时任国务院总理1提名,授予“油茶之乡”美誉。2001年,国家林业局再次授予玉屏“中国油茶之乡”称号。

目前,全县油茶仔产量为1500吨,拥有大龙健康油脂有限公司、康惠健康植物油厂等11家茶油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1000吨,销售总值达1200万元,创利税收300多万元。茶油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之一。

十. 浙江省 嘉兴 嘉善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

2009年9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阿布扎比审议并批准了浙江省(杭州市、嘉兴市、湖州市、中国丝绸博物馆)、江苏省(苏州市)、四川省联合申报的“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还包括各种巧妙的工具,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以及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

嘉兴是中国蚕桑丝织的发源地之一,蚕桑丝织文化源远流长,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年的历史。四千多年来,人们因为蚕桑丝绸而有着共同的生活习俗和生活环境。在这种共同的文化圈中逐渐形成了传统生产技艺,其中包括栽桑、养蚕、缫丝、剥丝绵、丝织机具、织物设计和织造。而蚕桑丝织技艺的传承方式则有家族、师徒、群体等形式。当地蚕农把蚕从卵到蛹到蛾的变化与人从生到死,再到灵魂升天的过程相联系,从而对蚕产生崇拜心理,敬蚕育蚕,逐渐形成了一系列具有蚕桑丝织特征的民俗活动,涉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民间信仰、语言文学和传统艺术。

早在新石器时代,嘉兴就有了原始的缫丝、织造技术。唐代中期所产的语儿巾名闻海内外。北宋时秀州绫已列为贡品。嘉兴又产锦,后人有诗赞曰:“宋锦由来出秀州。”至明清时,农村“桑林遍野”,集镇“蚕丝成市”,城乡“机轴之声不绝”,濮院绸“日产万匹”,王江泾被誉为“衣被天下”。丝绸贸易兴盛,万商云集,塞北、岭南、西陲以至琉球、吕宋,无不有嘉兴丝绸的行踪。在经济大流通中,嘉兴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丝绸之府”。

“清明轧蚕花”、“蚕花水会”、“乌镇香市”等众多的蚕桑生产民俗经久不衰。在民间,还普遍保存了剥清水丝绵、扯绵兜、缫土丝等传统手工技艺。如含山轧蚕花约起于南宋,历明、清而益盛。时间分头清明、二清明、三清明,从开始到结束,要闹上十来天。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时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能到含山踏青,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便能得到蚕花“廿四分”(即双倍丰收之意)。因此,八方蚕农每年清明争相上含山。青年男女穿上节日盛装,到山上购得蚕花数朵,或别在发髻,或挂在胸前,或插在帽檐,或插在甘蔗上,相互挤轧,热闹非凡。家庭的主人还身背蚕种包,意为沾蚕神仙气,求得蚕茧丰收。

嘉兴市是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重要传承社区和保护责任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文化生态正发生着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出现了许多新情况。为了在全市范围内进一步加强蚕桑丝织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嘉兴市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嘉兴市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规划》,五年内将构建蚕桑丝织文化生态区保护体系、制度体系、产业运作体系和宣传推广体系。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