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关岭县农特产品 关岭特色农业产业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关岭县农特产品 关岭特色农业产业更新时间:2022-12-14 02:37:35

一.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新铺花生

新铺花生

二.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及第

蕉岭人的一天是从三及第开始的。不管是在家中,还是到早餐店,三及第绝对是主角。一碗鲜美的三及第,一碗白米饭,夯实了肚子,蕉岭人仿佛就有了意气,意气风发开始新一天的奋斗。离开了三及第,对蕉岭人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外出的蕉岭人,想念家乡最多的,就是三及第。它的味道,它的美好,早已根植于蕉岭人的灵魂深处,走到哪里,思念就跟到哪里。每处地方的人,都有一个怀念的本质,它就像一根隐形的绳索,牵着你我,走得再远,也割舍不了那份情怀。三及第,就是蕉岭人牵挂故乡的那份情怀。

客家人,尊儒重教,耕读传家,人文浓厚,这就是为什么一道普通的菜肴名字那么文雅。没有吃过三及第的人,光看名字,绝对想象不出它究竟是什么。并且,首次品尝它的人,面对热气腾腾的三及第,总是充满疑问,为什么它叫三及第?为什么不叫猪肝、猪肉、粉肠汤?蕉岭属于偏远之地,中原的士族大夫人家颠沛流离来到这里安居,面对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穷山恶水,要发家富贵,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依靠读书获得功名出身,改善家族的处境,为当时当地的客家人所首选。在这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群群妇人上山下田干活,劳作堪比牛马。而她们的丈夫,则在围龙屋里,吟诵诗文,研读八股文。及第功名,是他们梦寐以求的东西。在这种氛围下,三及第这个闪烁希望光芒的名字,被安到一道菜肴上,也就顺理成章了。

当然,这是比较文化的一种解释。实际上,三及第肯定有它的渊源。传说,蕉岭有个秀才,到广州应试,失败后回来,想到读书人的苦衷,根据广州人的及第粥,略加改进,烹调出了三及第汤,为蕉岭读书人应试壮行,预兆他们三连及第,连中秀才、举人、进士,荣宗耀祖。但我个人更趋向于另一种想象:三及第其实是出自一位慈祥的母亲,或者是一位贤良的妻子,每当丈夫出门去拼世界时,那天早上,她就打早起来,踏着微弱的星光,到圩镇上买一点猪颈肉、粉肠、猪肝,加上菜园里刚采摘的青菜,做一碗香浓浓的菜汤,给丈夫下饭,为男人壮行。离家的人,面对饱含无以言说的情义和牵挂的菜汤,永远也不会迷失自己。

三及第名声远扬。不光蕉岭,在梅州大街小巷,都有“蕉岭三及第”。只是许多朋友都说,吃过不少地方的三及第,还是蕉岭的好吃。是烹调手法,抑或有其他原因?无从分辨。我有一朋友,到梅城快餐店,主打三及第,他的食材,必定打早从蕉岭购进,因而被顾客称赞味道正宗的三及第。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域,出产不同的事物,产生不同风味的食物,这就是老天爷对居住地人的眷顾吧?蕉岭山清水秀,环境优美,物产丰富,三及第,就是上天赐给蕉岭人的一道美味吧。

食材采用新鲜猪肝、猪粉肠以及猪脊顶肉,蔬菜配以芫茜等,汤的味道鲜美,肉的味道可口。“三及第”之名又寓高中、升迁之美意。到了蕉岭不吃此菜,等于石灰撒路——白行。

三及第汤的来源:

在科举取仕时代,状元、榜眼、探花为殿试头三名,合称三及第。林召棠(清朝状元)用猪肝、瘦肉、猪肚子三种猪内脏比作三及第,三及第汤由此而得名。客家人将三及第配上枸杞叶、咸菜等辅料,再加上几滴酒糟,便做成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三及第汤。一碗三及第,加上一大碗的腌面,这样丰富的早餐是许多梅州客家人的最爱!

做法:

原料:猪肝50,猪粉肠50克,瘦肉50克,枸杞叶若干。

配料:糟汁10克、咸菜20克、盐5克、味精5克。

制法:先将猪肝、瘦肉切成薄片,猪粉肠刮净,肠内异物洗净,切成段,把切好瘦肉拌入薯粉。起镬放入汤水,加咸菜、糟汁待汤水滚沸时加入枸杞叶,再加入猪肝、瘦肉、粉肠调味,滚煮到刚熟时上碗即成。

三.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蕉岭金桔

蕉岭县的金桔主要种植在长潭镇长东村、长潭村、百美村和广福镇洪才村,种植面积共3685亩,总产量达3980吨。其中长潭镇种植面积2985亩,产量3224吨;广福镇洪才村金桔种植面积700亩,产量756吨。

金桔是蕉岭县十大长寿食品之一,其获得原因是:一是具有鲜明的蕉岭特色,产品的口味好、品质佳;二是市场评价好,在县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三是有一定的长寿文化内涵;四是产品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经济效益好,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中作用显著;五是有稳定的销售渠道、有广阔的市场,是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要途径之一。

四.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关岭牛

关岭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关岭牛:关岭山区农民有喂养优质品种牛的习惯和传统,生态牧草喂养的牛皮厚肉多,口感细腻,鲜嫩味美。关岭牛产自有“天然温室”之称的安顺市关岭县花江,已有近400年历史。此牛因体型适度、寿命长和行动便捷,与陕西秦川牛、山西晋南牛等列为全国“五大名牛”。

地域范围

关岭牛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域的13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即关索街道办事处、顶云街道办事处、花江镇、永宁镇、岗乌镇、上关镇、断桥镇、坡贡镇、沙营镇、新浦镇、八德乡、板贵乡和普利乡。地理坐标为:北纬25°33′38"至25°55′32",东经105°22′50"至105°45′22"。养殖规模20万头,年产量2.5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关岭牛”外貌特征:毛色以黄色居多,深黄有近于红毛者,浅黄中最淡者为草黄;次为褐色与黑色。头中等大小,额宽平,鼻镜宽大,口方平齐,峰型分为高峰型和肉峰型,一般胸较深而略显窄,背腰平直,荐部较宽,尻部多倾斜。四肢肌腱明显,系部强壮,蹄质坚实,前肢正直,后肢略呈外弧。“关岭牛”牛肉感官特征:①色泽:肌肉呈均匀的红色,具有光泽,脂肪呈洁白色或乳黄色;②气味:具有鲜牛肉的特有正常气味;③粘度:表面微干或有风干膜,触摸时不黏手;④弹性:指压后的凹陷能立即恢复。2、内在品质指标:关岭牛肉质解冻失水率为5.0~7.5%,挥发性盐基氮为6.0~8.0mg/100g,脂肪为3.0~10.0g/100g,水分为72.0~80.0g/100g,pH值为5.2~6.8,总氨基酸为15.50~24.50g/100g。3、关岭牛养殖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养殖规范和标准生产。产品安全质量应符合《关岭牛生产技术规程规程(草案)》、《关岭牛屠宰操作规程(草案)》、《关岭牛养殖加工技术规范(草案)》。

五.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笋粄

笋粄其制作包括粄皮和肉馅两部分。粄皮以薯粉为原料,用开水拌和揉搓,配以适量煮熟的芋或甘薯,制成薄薄的小圆形粄块;肉馅则以半肥瘦猪肉及竹笋(冬笋为好)为主,分别切碎,再配上虾米、鱿鱼丝、香菇、胡椒粉、盐等。然后用粄皮裹住肉馅,捏稳封口成半月形,放进开水锅中煮至粄块浮起即熟,便可加上佐料食用,香滑可口。

六.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蕉岭黄坑茶

蕉岭黄坑茶

黄坑绿茶产于蕉岭县徐溪乡黄坑村。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银灰显霜,汤色清绿,香气醇浓,滋味某醇爽滑。据清康熙元年出版《镇平县志》记载,该村于1662年开始种茶,后经不断改进制茶工艺,成为有其传统的、香醇甘滑的黄坑茶。

黄坑茶是众多饮料之中的佳品,它不仅方便、经济、卫生,还能吸收排泄放射性元素,补充人体所需要的营养,收到延年益寿的奇效.素以香,甘,醇著称。具有助消化,除脂减肥,提神解渴等特殊功能,驰名海内外。

黄坑绿茶成茶条索紧细,色泽银灰显霜,汤色清绿,香气醇浓,滋味某醇爽滑。蕉岭黄坑茶产于方园百里无任何污染的粤东山区蕉岭徐溪,当地村民有300多年的种茶历史。多年来,黄坑茶通过优中选优种植水仙品种,利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传统的加工工艺精制而成。黄坑茶具有香、甘、滑、嫩、醇,且回味攸长等特点。1992年黄坑茶就被选送参加了广东省名优茶质量竞赛,被评为香气内质特别优秀的品种,;1998年被选送参加了北京国际茶展,受到了许多茶叶专家的好评;1999年被选送参加了广东省三高农业一乡一品名优展览,并获优秀奖。

黄坑茶厂始建于1990年5月,利用当地有300多年历史的黄坑茶为品牌,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茶业,让企业形成集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经营格局;目前,黄坑茶厂拥有天然优质无公害的绿茶生产基地500多亩,签约农户300多户,近千亩茶园严格执行绿色无公害标准指导农户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以确保茶叶的内在品质。年生产优质精制绿茶约2.5万公斤,在广州、深圳、梅城市区设有经营网点,产品远销东南亚、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七.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三圳酿粄

三圳酿粄是蕉岭县三圳镇当地一道非常独特的风味小吃,香味十足,柔软可口,凡是到三圳做客的人,都要买上几斤,带回去给亲朋好友品尝。

三圳酿粄的出名,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从前,在三圳墟镇上,住着一对婆孙俩。阿婆七十多岁了,身体还算好,就是一口牙齿脱得所剩无几。她的孙女阿珊,这年二十岁了,却是个苦命的人,在她三岁那年,父母先后去世,自小与阿婆相依为命,长大后尽心孝顺阿婆。她见阿婆没牙齿不能咀嚼东西,就天天煲粥给阿婆吃。什么猪肉粥啊,鸡肉粥、牛肉粥、咸菜粥,轮番给阿婆换着口味。

可是,就是龙肉,天天吃也会腻人啊。不久,阿珊发现阿婆的胃口一天比一天差,起初还以为自己做得不够用心,调味不合阿婆的口味,一日她特意买了一条新鲜的鲩鱼,剁碎后用纱布滤净骨头,用新米煲粥,端给阿婆。阿婆吃过两口,连说好吃,可没吃上半碗,就停了下来,说饱了吃不下了。阿珊心里明白,阿婆还是没胃口,说好吃,其实是安慰她呢。

阿珊想怎样才能打开阿婆的胃口呢?有一次,她去亲戚家做客,尝到了一种没见过的东西,它用凉粉作皮,里面包裹上猪肉咸菜干,蒸熟后非常爽口好吃。阿珊突然想起,阿婆喜欢吃糯米粄,如果用糯米粉做皮,里面包上肉料,阿婆肯定喜欢。于是,她匆匆回到家里,把家里的糯米磨成米粉,买了半斤瘦肉,细细剁碎,和上禾笋等配料,放进锅里蒸熟了,放凉后端给阿婆。阿婆吃后,眉开眼笑,一连吃了三个,最后抚着肚皮问阿珊,刚才让她吃的是什么东西,这么好吃?阿珊想了想,说是糯米猪肉粄。阿婆说:“好好,以后天天吃这种东西我都不会腻。”阿婆吃上糯米猪肉粄,胃口变好了,加上糯米补中气,身体一天天见好。

过了不久的一天中午,天下起了大雨。这时,一个外地人突然走进阿珊家里,说欲借地方避雨。阿珊见这人浑身被雨淋湿透了,就让他进来,搬凳倒茶,还拿出干毛巾给他抹雨水。客人觉得这家人好,就说他肚饿了,问可有吃的?阿珊见客人可怜的模样,便端出一盘糯米猪肉粄,供客人食用。客人看到白如玉石的糯米猪肉粄,两眼放光,三两下就把一盘粄子吃了个精光,嘴角流油,连声称好吃。老阿婆得意地笑道:“客官当然说好吃。我老了,嘴又馋,我孙女便想法子做这种糯米粄哄我的嘴。”

客人十分感动,待了解清楚阿珊和老阿婆的家底后,看到阿珊年纪轻轻,没有嫁人,还要赡养老阿婆,就有心要帮一下她,便掏出一包银子,说:“姑娘,我看你的手艺不错,做出的美食不亚于大饭馆的师傅。你家前门对着大街,这点银子拿去开个小店,专门出售糯米粄,阿婆也就不会跟着你受苦了。”说着,拿出随身携带的笔墨,让阿珊找一张纸,说要为新开的店铺题字。阿珊家里哪里找得到纸?客人四顾一番,看到屋里的角落有一块木板,就拿过来擦拭干净,提笔说:“我来三圳游玩,这里风光美丽,鱼肥米香,瓜果遍地,实属人间天堂。你的糯米粄又是本地的原料配制而成,做法又极似酿豆腐,我看不如就叫它三圳酿粄吧,这名字既响亮又好听。”说着,在那块木板上写下了“三圳酿粄”四个刚劲的大字。写罢,不等阿珊阻拦,放下笔就匆匆离开了。

后来,阿珊觉得那位客人的话非常有道理,就把临街的房子收拾出来,把客人写的字挂出去当作招牌,添了桌椅和器具,把小饭馆开了起来,专门出售酿粄。有人看过招牌上的字后说,给阿珊写字的,是梅县有名的才子宋湘,又有人说是风流倜傥的李文固。阿珊想不管他是谁,都是对自己有恩的人,只有把饭馆的生意做好了,才不会让恩人失望。于是,她起早摸黑,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后来还招了个入赘女婿,一起赡养阿婆,日子越过越舒畅。

客家酿粄的做法:

主料

糯米粉二包粘米粉一包

肉末一斤

辅料

老萝卜干半斤

1.二斤糯米粉配一斤粘米粉的比例;

2.将两种粉混合均匀,然后根据个人喜好觉得是否放洋红(一种食用调料)、一般过年会放,平时则不放;

3.然后加入开水用筷子快速搅拌;

4.然后用拆均匀;

5.揉成面团待用;

6.把肉末和老萝卜干炒熟;

7.捏一小团面团,把它压成薄圆形;

8.放入馅料;

9.把面皮两端合起捏稳即可;

10.将成型后的酿粄逐一排好大火烧开水放入锅里开蒸20分钟即大功告成;

小贴士

客家酿1.糯米粉和粘米粉的比例是2:1;2.这道小吃的关键在于掌握好面皮的厚度,皮太厚口感不好,太薄怕底部穿孔漏馅。

八. 吉林省 松原 长岭县 炭泉黑豆

炭泉黑豆是吉林松原长岭县的。

吉林省长岭县前进乡、三县堡乡、东岭乡、腰坨子乡、新安镇、前七号镇、大兴镇、长岭镇、八十八乡现辖行政区域

九. 广东省 梅州 蕉岭县 山稔酒

山稔果,客家人通常叫当梨子,瓤厚汁甜、生津止渴,回味甘甜,具有行气、补血、壮阳之功效。山稔酒的主要原料是山稔果、客家米酒和蜂蜜(或冰糖)。其制作方法简单,先把山上采摘的成熟山稔果洗干净,晾干或晒干,再取适量客家米酒浸泡。浸泡时因人而异,可选用低度或高度客家米酒,也可放些蜂蜜或冰糖增加风味。山稔酒酒味甘醇,据说还有滋阴益肾、保健养生的奇特功效,对脾、肾、肝的药效不错;早晚各饮一杯,对治疗贫血也有良效。

十. 贵州省 安顺 关岭县 坡贡小黄姜

坡贡小黄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关岭自治县“坡贡小黄姜”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审核通过,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关岭小黄姜栽培历史悠久,品质优良,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畅销国内外市场,并多次在国内外展销会、博览会上获得金奖。目前,年产量达1.5万吨。

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位于东经105°51′43″—105°62′05″、北纬25°99′22″—26°05′92″,地处关岭县城东北面,距镇城39公里,东与黄果树管委会毗邻,北与镇宁县、六枝特区接壤,地势山峦起伏、河流纵横。全镇土地总面积59.16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91个村民组,53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全镇总户数为4535户,总人口20553,其中:农业人口为20215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日照1622.5小时,年积温4630~5700℃,年降雨量12050.1—1656.8mm,多集中于夏秋两季,占全年雨量的87%,最适宜小黄姜的生长发育。

生姜为姜科植物姜的鲜根茎,是亚热带地区的一种重要栽培植物,既是民间最普遍使用的调味香料,又是一种传统中药。味辛,性温,入肺、胃、脾。“坡贡小黄姜”是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细分品种,共有一百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化学组成可归属为挥发油、姜辣素和二-庚烷三大类。生姜具有提高消化酶活性、保护胃粘膜细胞、抑制血小板凝聚、降血脂、抗肿瘤、抗运动病、消除自由基、抗氧化、防腐抑菌等多方面生物活性。“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色泽、质细、纤少、油富、丰满、昧美、汁丰、色鲜著称。生姜按用途和收获季节不同而有嫩姜和老姜之分。嫩姜多在八月份挖掘,一股含水多,纤维少,辛辣味淡,除做调味品外,还可炒食,做姜糖等;老姜多在十一月份挖掘,水分少,辛辣味浓,主要用作调味和药材。

与其他产区生姜相比,“坡贡小黄姜’’主要具备以下优点:

l、单产高,增产幅度大。单株产量1.5 kg,亩产高达3000kg以上,产量稳定,质量较好。

2、商品性状好,市场竞争力强。“坡贡小黄姜”质细纤小,肉细而脆,辛辣味适中,姜油含量高,色泽鲜美,芳香浓郁,数以纤少、油富、丰满、味美、汁丰、色鲜著称。

3、姜苗少且壮。相同栽培条件下,地上茎分枝只有10~15个,而其他大姜一般有15~20个。

4、叶片开展,色深,抗逆性强。叶片平展、开张,叶色浓绿。上部叶片集中,有效光合面积大。抗寒性强,进入10月份后,姜上部叶片明显变黄,而该品种仍维持绿色。

5、姜根少而壮。在同等栽培条件下,地下肉质根较其他种类的姜数量少,但根粗壮,姜块大小适中,商品性状好,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对发展对外贸易具有重要价值。另外,“坡贡小黄姜”耐寒性强,可提早种植和延迟收获,利于产量的提高和营养成分的积累,利于品质的改善。

6、达到药用标准。纤维细小,硫含量低,姜油酮姜油萜、水茴香、樟脑萜、姜酚、桉叶油精等药物成分较高,完全达到药用标准,价值高。

7、生长环境无污染,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原产于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坡贡镇,是坡贡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产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为“坡贡小黄姜”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产条件,加之长期的传统培植,使小黄姜成了众多优良品种中的佼佼者。很早以前坡贡人民就开始种植小黄姜,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和丰富的种植经验,姜农在生产管理上一直沿袭传统习惯,产量稳定,但受限于多种因素制约,尚未形成大规模商品化经营,仅以初级农产品形式作为原材料销往外地。目前“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已扩大到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远离农业发达地区,大多数农产品仍然保持原生态,农作物种植方法基本上沿袭传统习惯。由于种植区域内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年平均气温不高,因而当地原生农作物极少发病,加上“坡贡小黄姜”本身是当地原生植物,种植历史悠久,经过多年的栽培种植,已经适应了当地环境,因此“坡贡小黄姜”的种植、生长、采收过程中无需使用任何农药。生姜只需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即可保鲜,当地采用土窖储藏方法保存生姜及姜种,不使用任何化学保鲜剂,产品和姜种都未受到化学污染危害,加上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是真正的、绿色农产品、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坡贡小黄姜”平均株高60 cm,分枝数11个,单株经济产量1.5kg,亩产3000 kg以上,春季种植,秋、冬季采收。“坡贡小黄姜”采用传统种植方法,采用未受到外来基因污染的当地原生姜种,施肥用的是农户饲养牲畜产生的农家肥及少量复合肥,不使用会导致土壤板结、酸化、硬化、费力下降、影响生姜质量的尿素等化肥,更不使用农药,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独特的“坡贡小黄姜”品种。

“坡贡小黄姜”全株有芳香味和辛辣味,姜块个体适中,表皮淡黄,肉质细腻,纤维含量少而细,皮薄肉嫩、辣味浓香,色泽鲜润,重金属含量极低,品质独特,完全达到药用标准(质量高于食品标准)。“坡贡小黄姜”的独特品质是由于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水质、土壤成分、气候条件等自然因素和种植方法而形成的。“坡贡小黄姜”种植区域没有工业污染,生产过程中不使用化肥,不使用农药,不使用保鲜剂,是真正的原生态有机农产品。

近年来,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委镇政府为了增加农民收入,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根据本镇的实际情况,经多方考察,全镇土地、气候均适宜种植小黄姜,决定在全镇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小黄姜种植产业,积极引导群众种植小黄姜,通过为群众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寻求销售市场等服务,争取尽快让“坡贡小黄姜”形成产业化,走向国内外市场,增加附加值,为农户增产增收,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目前“坡贡小黄姜”在本地已具有一定市场,且种植小黄姜是种植玉米和水稻收入的5倍以上,产业结构调整后,农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也越来越富裕,激发了群众种姜的积极性,小黄姜种植在当地己初具规模,种植面积达10000多亩。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