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奇台县的特产有什么 奇台特产图片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奇台县的特产有什么 奇台特产图片大全更新时间:2022-12-14 10:20:43

一. 甘肃省 张掖 高台县 血块包子

血块包子

因其主馅由猪血块做成,因而又叫猪血包子。猪血包子是白面为皮,新鲜猪血和其它绿色蔬菜如韭菜等制成馅而做成的。

猪血包子是农家院自制食物,因味美易做而倍受人们青睐。它的外皮一般以白面为主,馅儿由新鲜猪血经过过滤,在锅里面点煮后,晾凉成柔软的固体状,切成小黄豆大的小块后,再配上新鲜的韭菜(或筒篙、青菜、白菜等),调以葱花、酱油、味精、精盐、花椒粉、姜粉,拌入适量的香油等佐料,上笼蒸制而成。蒸熟后的猪血包子,外皮雪白柔软,馅儿紫红色与绿色相配,色香味俱全。佐以蒜泥、醋、酱油、辣子油,吃起来味香而不腥,软嫩可口,鲜美异常。

二. 山西省 忻州 五台县 万卷酥

凡来五台山游览的人们,都要品尝糕点五台万卷酥。

五台万卷酥历史悠久,负有盛名。相传,清朝乾隆皇帝朝山拜佛来到五台山,寺庙里的僧人曾以万卷酥供奉他 。乾隆皇帝食后赞不绝口。于是万卷酥的名声也不胫而走。

五台万卷酥所以好吃和它的用料与作法有关。它在原料以上等面粉,纯净的胡麻油,配以碱水酵面和合而成。一市斤面,一般需用油三两。做时要反复擀压成薄片,然后卷合,每卷一次要上一层油。最后上烤炉烤制而成。烤熟后形如木条,长八寸,宽一寸,厚五分,外色为白黄,层薄如纸。卷层越多,质量越好。吃起来酥脆绵润,香味四溢。

万卷酥油大,水少,便于存放,不易变质,是待客探亲的上等食品。民国以来,台城以“天圆昌”白计保老师傅制作最精。还有一位向白计保师傅学过徒的张开元,现已七旬,至今有五十多年做万卷酥的历史,所以他技术娴熟,经验丰富,在五台享有一定的声誉,他烤制的万卷酥分外美味可口。现在这种食品在五台国营商业和个体摊中都有制作,可满足供应。

三. 山东省 济宁 鱼台县 全顺鱼

全顺鱼属于鲁菜系,本名“湖里乱炖鱼”即是将微山湖里的鮥鱼乌鱼鲫鱼地龙龙虾等鱼放在一起用农家土灶台烧火炖,融合各种鱼的鲜香在一起,又不失鱼本身的鲜嫩。

美食类型:鲁菜

美食推荐:鱼台县柴火炖鸡饭店

价格:68元/份

四. 云南省 丽江 永胜县 摩梭人的猪膘肉

摩梭人的猪膘肉

猪膘肉是泸沽湖畔摩梭人家非常有特色的一种佳肴,它特殊的味道和制作方法同泸沽湖一样令人感到神秘而玄妙。

冬天的泸沽湖非常美丽,尽管在这个时候湖畔已非常寒冷了,但是如果你在冬月初一前后进入泸沽湖,走在村村寨寨里,你就会感到一种温暖。不仅由于人摩梭好的热情让人有一种特别的亲切,给人一种暖意,还因为这个时候那里房顶上楼上都堆满了包谷,到处是黄橙橙的,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这村那寨都响起了宰杀年猪的声音,走进村子里你就能看到家家户户都在制作猪膘肉,这里的大人小孩子都充满了喜悦,人们那被包谷和猪膘肉映红了的脸上总是那么的灿烂,一座座木楞子房构成的一个个村落是边泸沽湖一幅幅丰收的美丽图画。

在沪沽湖畔的草海边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家摩梭人有两兄弟,父母把老大分了出去,老大分到一头猪和一条狗,分家后老大很勤劳,家里搞得像模像样,猪也喂得又大又肥,冬大的时候他先把菩萨敬了,就开始杀猪。他先把猪肚割开,把肠和内脏拉出,把里面的瘦肉和骨也剔除。然后缝上猪肚晾干后搁在神柜上。猪的大肠装上燕麦,小肠装荞麦,肚肠心肝肺都挂在家里,没油的时候,他就从膘猪的肚里取了猪油来用;没肉的时候就从猪膘身上割一块来吃。到了年三十的时候就开猪膘肉,初二猪头项圈敬菩萨,取项身肉一圈孝敬父母,过年的时候就要吃几天的猪膘肉。

摩梭人制作猪膘肉非常讲究,他们一般选在冬月初一杀猪,如果十月二十九属狗三十属猪,那么就改在十月二十九杀猪,如果初一属鼠、猪、羊、猴、狗、鸡,也是不能杀的,就要改期进行。所以人摩梭在冬天做猪膘肉,定要选择一个吉日。这个时候村子里到处都闻杀猪声,到处都可见制作膘肉,场面很是壮观。

猪膘肉的制作过程分为宰杀、剔骨肉、抹调料、缝制、压扁、晾晒、放置等几个步骤。当地人将猪宰杀后将猪肚剖开,将内脏取出,然后就将猪背朝下肚朝上铺着,用刀将骨和瘦肉从猪体内剔出,这一道工序比较复杂,几乎将瘦肉和骨剔干净,但是只有猪头不经过这道工序,猪头保存完整,在猪头上抹盐并加上调味品,这是一道重要的工序,抹盐时要均匀,一般配料要用盐、花椒、大蒜、生姜,有时还加上酥油和蜂蜜。调料涂抹均匀后就是缝制,即将剔好,抹好调料的猪膘肉用大铁针和麻绳将其缝合,缝的部位主要在猪肚、猪脚,缝的针眼约寸长,缝时不仅需要技巧还需要力气,所以一般都是由男子来完成的。缝好以后就进入下一道工序凉晒,将猪膘肉放置在太阳下晒上几天或是阴干,将猪肉的水分凉干,至此猪膘肉基本做成,将它搬进屋里,搁在家里的神柜或灶台上,一个挨着一个,或叠放堆码。

猪膘肉是人摩梭贮藏的肉食品,平时想吃的时候就割下一块,如果家里有客人,也要用这猪膘肉招待客人。猪膘肉的吃法非常多,或煮、可炒、可蒸,膘肉看似肥腻,吃起来却很爽口,味醇香,口感很好。除了日常食用外,猪膘肉常用于祭祀,也用于置办宴席。猪膘肉是摩梭人家庭富裕的象征,如果哪家的神柜上放满了整条整条的猪膘,那这个家庭在当地一定是很富有了。

猪膘肉放置时间长短不一,短的一年两年或三年,长的甚至放置八九年,不少猪膘肉都在经历了无数个春秋以后仍保存完好,不坏。到边泸沽湖的人摩梭家作客,经常会用搁置已久的猪膘肉待客,这些猪膘肉经过了好几个年头,表面上布满烟尘,呈深褐色,有一种苍桑感。但烹制好后味道很好,无异味,也不会闹肚子,很神奇。这大概取决于当地的地理位置,高原湖泊周围,气候寒冷、空气干燥,加上制作的工序讲究,所以猪膘肉能保存很长时间。

五. 山西省 忻州 五台县 五台砂锅

白家庄镇:砂锅。

天和乡:砂锅。

保温能力强。质地多孔,能少量吸附和释放食物味道。刚买来时需要处理(例如加洗米水煮沸)以使其不容易碎裂。不耐温差变化,主要用于小火慢熬。

六.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武陵源 葛根茶土家(族)人的甘露

    采用湖南省西部--张家界高山区的野生葛根加工。    葛根茶是一种纯天然、无任何污染、未加任何化学物质的绿色饮品,富含钙、铁、铜、锌、硒、磷元素及人体必需的多种维生素和十八种氨基酸。    葛根是一种野生植物,生长在无污染的高寒群山之中,可生食,也可入药。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中对其功效有详细记载。中医认为葛根味甘辛,性平无毒,食之可生津止渴,清热解毒,同时因它含有大量的黄酮素化合物,故能降压退火、抗病解毒、防癌抗癌。    长期饮用,有补元气、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显著疗效,还有养血安神、滋阴壮阳、健脾益胃、活血通脉、降压减肥、养颜美容之功效。    饮用方法:取葛根茶0.8克左右放入杯中,然后用95度左右的开水加上盖浸泡1--2分钟,即可食用,也可直接食用。( 张家界)

七. 新疆 昌吉 奇台县 奇台白洋芋

奇台白洋芋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从唐朝到清末,丝路新北道、漠北道都要通过此地,奇台是中原通往新疆、中亚、欧洲的必经之道,所以奇台也就成了商品中转地,有很多国外和中原的农作物流入奇台,在奇台扎根繁衍,经过长期自然演化和劳动人民长期培育蕴含有奇台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奇台白洋芋种植始于清代中叶,距今大约有3百多年的历史,根据县志记载,清乾隆二十年(1755),乾隆皇帝亲征,平定格尔丹,在班师回京路过此地,发现天山以北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水土肥沃,下旨在此驻兵屯田,屯田1万亩,种植小麦、青稞、洋芋,成效显著。随着屯田面积的扩大,洋芋也成为奇台主要种植作物。 奇台是全疆商品薯和种薯基地,每年秋季全疆各大单位、企业都来奇台采购洋芋冬储,奇台的洋芋被抢购一空,调用量占全疆的60-70%,成为当时最热销的农产品。奇台白洋芋淀粉含量高,淀粉粘度也很高,人们从洋芋中提取淀粉,再压成粉条,远销全国各地以及周边国家,用奇台白洋芋粉条作得菜晶莹剔透,圆润爽滑,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 奇台洋芋外号“天山白玉”, 民间俗称“洋芋娃娃”,当下已大量销往周边各国,奇台县政府把洋芋作为发展外向经济和创收外汇重要渠道。

地域范围

奇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奇台白洋芋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奇台县老奇台镇、吉布库镇、碧流河乡、半截沟镇、东湾镇、七户乡等6个乡镇。南靠天山,北环三个桩子乡、109团、古城乡塔塔尔乡,东邻木垒县,西接吉木萨县。地理坐标为东经89°36′00″~90°00′00″,北纬43°36′00″~43°92′00″,海拔970-1815米,总面积56333.3公顷,年产量4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奇台白洋芋个体大、芽眼浅、表皮光滑,块茎的肉色为白皮白肉,外号“天山白玉”,单个茎块重量一般50-300g,最大可重1.5kg,民间俗称“洋芋娃娃”。 (2)内在品质指标:奇台白洋芋营养价值高,其中蛋白质≥1.6%,还原型抗血酸≥9mg/100g,脂肪<0.1g/100g。淀粉粘度高,这是用奇台白洋芋加工的淀粉和粉条在全国都是独一无二根本原因。 (3)符合《无公害食品 薯芋类》(NY 5221-2005)标准的安全要求。

五.特定生产方式

八. 河北省 邢台 邢台县 邢台“道口烧鸡”

邢台“道口烧鸡”:因其生产技艺源于河南滑县的道口烧鸡店,渐发展为一大支派,故称。成品外形完美,色鲜皮嫩,肉烂骨离,馨香扑鼻,滋味醇厚,防腐耐存。

九. 甘肃省 平凉 灵台县 酸汤面

亦称“细长面”。酸汤面是灵台传统的地方名优面食,也是招待亲朋客人的上等饭,酸汤面的特点是“薄、精、光、煎、稀、汪、酸、辣、香”。人们总结细长面“下在锅里莲花转,捞在碗里一根线”。它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做法精细,独具一格。

十. 湖南省 长沙市 长沙县 驰名中外的湘绣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0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时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造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绣的是“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袍”身着女儿装的少女姣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绣品有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长沙)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