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苗族土特产电商 苗族地方特色产品包装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苗族土特产电商 苗族地方特色产品包装更新时间:2022-12-12 20:21:31

一. 贵州省 黔东南州 雷山县 苗族芦笙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芦笙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省雷山县苗族居住区村村有芦笙,是芦笙的重要产地。芦笙制作工匠分别居住在雷山县丹江镇的排卡村、方祥乡的平祥村和雀鸟村、桃江乡的桃梁村和年写村,这些村寨都位于大山之中,交通极不方便。

制作芦笙,除了要懂得一定的乐理知识外,还要具备物理知识,了解力学原理。芦笙种类较多,音质各有区别,形体大小也各有不同,要做出合乎需要的芦笙,首先要求制作工匠有长期的制作经验。苗族传承芦笙制作技艺的师傅只用风箱、锤子、黄铜、斧子、凿子、锯子、钻子、苦竹、桐油和石灰(有的已改用乳胶)就能制作出精美实用的各式芦笙。雷山地区制作的芦笙音质纯正,外表光洁美观,极负盛名。

芦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种象征,苗族芦笙在表演吹奏方面把词、曲、舞三者融为一体,保持了苗族历史文化艺术的原始性、古朴性。芦笙制作技艺历来都由师傅亲手教授,无文字资料留存,且技艺考究,传承比较困难。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凤凰县 凤凰苗族蜡染

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在古城区内随处可见蜡染作品,一般蜡染花布的颜色较为丰富,一幅大约20元左右;蜡染土布,由工艺师用蜡在土布上画图,颜色局限于白和蓝,一幅小件作品大约20-40元左右;夏季较流行的具有凤凰特色蜡染T恤(15-20元/件);民间工艺大师的作品收藏和艺术价值较高,价格较贵(400-800元/幅不等)。熊承早、刘大炮大师的蜡染作品成就较高。

凤凰蜡染艺术历史悠久,其蜡染印花布纯美典雅,原始古朴。是凤凰民族民间工艺品中的精品。

凤凰蜡染印花布制作工艺程序复杂,要先将各种图案投影在木板上并雕刻成模板,而后将布料置于两块模板间,再将特制的染沐灌入夹好的花模空白处,这叫凸染。手染是把花模板压在平展的布面上,然后用特制的染沐刷浸,稍干后揭开模板即可。

凤凰蜡染原始古朴,分为两大流派:一为土家族蜡染印花布;一为苗族蜡染土布。土家蜡染印花注重配色纯净,讲究立意构图,成形的布料呈花异彩流布,幅面艺术风格特异纯美,突出的工艺特点为热色;苗族蜡染土布注重染色纯,不讲究华美雕饰,给人一种自然纯净的艺术感,突出的工艺特点为冷色。在古城区内随处可见蜡染作品,一般蜡染花布的颜色较为丰富;蜡染土布,由工艺师用蜡在土布上画图,颜色局限于白和蓝。

凤凰蜡染印花布可以根据需要设计,制成壁挂、屏风、被面、桌罩、衣物等,成品独具特色,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民族韵味。

三.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苗族蜡染

    蜡染,本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印染工艺,古称蜡染为蜡缬。据《一切经音义》卷十载:“谓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曰缬也”。引伸为细薄、折叠之物和有花纹的丝织品都叫缬。从我国出土的单色染缬绢、两色蜡缬绢等文物中,可以看出丝绸蜡染在古代曾盛 行,后年久失传,现在已没有丝绸蜡染。只有麻布、棉布蜡染。
    纳雍苗族的蜡染工艺,是古代蜡染工艺的继承,主要是麻、棉布蜡染。其蜡染的制作,先用自种的火麻、苎麻经多道加工工序织纺成布,以竹签和铜皮制成的蜡刀蘸靛染缸中多次浸染、清漂、晾晒,以沸水 高温脱染,便成为蓝底白花。白蓝二色相映衬,加上自然形成的“冰纹”,分外淡雅悦目。当今已发展为白色布料和其他色(如红、黄色等)布料均可作蜡画,经不同颜色的染料浸染后脱蜡,显出五彩缤纷的花纹。白布作画青染者,称黑白蜡染,而黑白蜡中有一道工序常被人忽略,即虹染脱染后,要用豆浆漂洗至少一次,这是更显花纹的里透白。
    苗族的蜡染设计图案,多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或几何图形为主,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苗放的蜡染,原先主要是用于装饰妇女的衣裙、围腰、背扇、背带、伞笼子(麻布口袋)等,现已发展到被面、床单、挂包、家用电器罩盖等方面。花色品种多姿多彩。又因居住地域的差异,而蜡染图案纹理和线条又各具特色。如居住在阳长、百兴、维新等地的苗族,其绘画的蜡染图,主要以线条细腻秀、笔直对称为主;居仁水东、老翁、法泥、老寨土等地的苗族,其昔染构图粗犷明快,制作的燕尾式服饰,美观大方;居住在姑开、治昆、维新等地的大多数苗族,主要以色彩花纹套蜡染,而蜡染的古朴典雅,具有强烈的节奏感和浓厚的装饰趣味,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给人以美的享受。

四. 贵州省 黔东南州 丹寨县 苗族百鸟衣

苗族百鸟衣传承于丹寨县雅灰乡送陇、雅灰、羊高、杀高、上丛排路以及雷山县的达地、榕江县的新华、三都县的都江等乡镇的20多个自然村寨。这一区域地处偏僻,山高坡大,交通不便,保留着古朴的民俗风情。

“百鸟衣”渊源可以追溯到苗族远古时期,苗族古史神话《十二个蛋》讲述了枫树生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十二个蛋,十二个蛋由脊宇鸟孵化成自然万物和人类。所以苗族把鸟作为始祖来崇拜;在该地区苗族祭祖活动的“鼓藏节”上,主祭服为百鸟衣,“旗幡”用长幅蜡染布和织锦做成,上面满是鸟纹,还有沾满白色鸟羽毛的祭祀树。

百鸟衣艺术与苗族古代鸟图腾有关,居住在丹寨县境内的苗族支系自称“嘎闹”,即鸟的部族之意,他们是上古蚩尤集团中以鸟为图腾的“羽族”之一的后裔。唐贞观三年,黔东南地区苗族首领谢元琛身着“百鸟衣”入朝参见唐太宗,所带的使团满身“卉服鸟章”,惊动长安,唐太宗命画师阎立德等临摹,名为 “王会图”,这是百鸟衣较早见于文献的记载。

百鸟衣为长衫绣衣,由背、肩、袖口、前胸、后背、前后摆片和衣脚着羽毛束等十几个版块构成。整件衣服集平绣、堆绣、打结绣、破线绣、钉线绣、辫绣、马尾绣等手工绣技艺艺术为一体,作工需三到五年。配以红、黄、蓝、黑、白等各种丝线绣出五彩斑斓的图案,每一幅图案都体现一只或几只写意形鸟图案,底布以土布为基调,每一版块均以茧片作白底。各个图案的鸟形状千姿百态、有抽象的、有几何图案的。

百鸟衣古装有男装和女装之分,均为无领衣;苗语称“欧花闹”(女装),“欧花勇”(男装)。整件衣服用丝线绣着五颜六色各种造型鸟图案组成,女装为前后几幅条带的“鸟龙”组成。男装为牛龙或蛇龙等图案组成,衣脚排列一束束鸟的羽毛。穿这种款式的男子,头用青布包缠,外层用镶有两排银锥的银带箍在布帕外,系结于脑后,并垂飘带于背后直过臀部以下。上衣为无领对襟宽松式,两袖宽大平直,与衣身成90度角,下摆与飘带裙缝合,仅以边缘线带束之。直襟无纽扣,除两袖口用土蓝布贴饰外,通体绣花,亦有通体织锦的。绣花者为精品。花纹结构为衣背正中有一斜置正方形图框,框内中央或为一太阳纹或一圆形圈龙纹,四角为枫叶纹或蝴蝶纹,框外四角为凤头龙身图或异形龙图,两袖则多为圈龙图,亦有各种飞鸟或异形动物图案。

百鸟衣服饰图案丰富,原始古朴,色彩以绿缎为底,桔红、黑、浅黄和白色花饰为基调,是苗装中的精品。该式服饰一般在祭祖大典)——鼓藏节上为仪仗队的芦笙手穿著用服,后来在年节或其它庆典中亦使用。

被列为贵州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五.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苗乡猪血肠

此道风味菜香辣可口,耐爵,回味悠长,满口留香。吃了还想吃,久吃不厌,真是不吃不知道,吃了忘不了。有兴趣的可到苗乡一走,便可吃到正宗的风味榔棒。

配料:

糯米、猪血、猪大肠、胡椒粉、五香粉、鸡精、味精、花生油、食盐等。

制作方法:

1、先将糯米用清水浸泡两小时捞起,后用蒸笼隔水蒸熟,待冷却后,每公斤加入胡椒粉、五香粉各5克;花生油、精盐、味精、鸡精适量;每5公斤糯米加入1.5公斤猪血,搅拌均匀用容器装好待用。

2、将调好配料的糯米酿入洗净的大肠内,大肠一般以2尺长一段为好,再用棉纱线扎紧,在扎紧时注意不要给撑破,可用针扎大肠透气防破。

3、后放入约80度开水中烫熟,注意破裂,可用针扎气泡出来防破,捞起即可食用。

4、食用时用菜刀将榔棒切片装盘即可。

5、如果晾干15天更好,晾干的榔棒洗净表皮,切片用油煎香起锅,用适量油倒入辣椒、生姜、老蒜、西红柿、生抽王调好,再倒入榔棒文火焖入味起锅。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苗族数纱

泸溪苗族数纱是一门独特的民族民间工艺,长久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名家学者的青睐,成为研究和探索苗族的重要对象。它那充满天真的活力、具体与抽象的艺术形式、朴实而单纯的对比色彩、神秘而古老的几何图形、栩栩如生的生灵图象,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

七. 贵州省 遵义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道真板栗

道真板栗是贵州省遵义市道真县的。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最北部,遵义市下属的一个自治县。

板栗是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绿色产业重点发展项目,天然野生板栗分布于洛龙、隆兴、三桥、大矸等乡镇,一个两万亩板栗林基地项目即将付诸实施,年产板栗可达300万公斤以上。

八. 贵州省 遵义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酸菜孜耳面

原料:面粉300克,酸菜100克、盐、猪油、味精、胡椒粉、香油、葱花、去芯西红柿、青黄瓜皮等适量。

制作方法:面粉加清水揉成子面团放案板上饧10分钟。搓成小细条,用刀切成小丁,每个小丁在专用小木梳平面上用大拇指压搓一下,即成一面有纹路并卷起的薄面片。酸菜切成短节。锅中烧开水下入酸菜,面片加盐、猪油、味精、胡椒粉、香油、葱花等调好味,放少许切成小菱形片的西红柿皮、青黄瓜皮配色,煮好后连汤舀入碗中即成。

风味特色:面细腻滑爽,汤咸鲜酸香。

技术要领:面片的大小厚薄要均匀,子面团不要太硬,酸菜用帮不用叶。

九. 广西 柳州 融水苗族自治县 融水苗族油茶

广西柳州融水一带盛行打油茶,作为民间休闲小吃之一,主要流行于当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因其与油和茶有关故称之为油茶,并且因其味道爽口,深得当地人民的喜爱。有的地方一天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客人进家不送开水不备茶,而是煮油茶招待。

原料及制作方法

它的主要原料有:茶叶、荫米、糍粑丁(用糯米锤打制作而成)、油果(主要是用面粉炸制而成)、花生、葱花、盐和糖。

其制作方法特别讲究:在油茶锅内放进油,待油热放入少许米炒黄,再加入大茶叶合炒后加水煮沸,片刻,滤去茶叶,舀进小碗里再加上各种配料即可食用。可根据个人口味适当加入盐或糖调味。泡油茶的配料因油茶的档次不同而有多寡高下之分。一般油茶有炸米花,花生或黄豆。档次较高的还有猪肝,猪小肠、汤圆,糍粑等。

苗族油茶甜香可口,喝后留下一股甘甜之味。茶水可解腻,助消化,亦有提神醒目的作用。喝油茶水(指不加汤圆、糍粑等食物的空茶水)一般不用筷子或只用一只筷子。油茶亦要吃上三小碗才算领了主人的情。瑶、侗民族也都有打油茶之俗,至今依然盛行。

十. 贵州省 遵义 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 务川白山羊

务川白山羊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务川白山羊是贵州遵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

务川白山羊

贵州省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现辖行政区域

《务川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务川白山羊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的请示》,务府呈〔2014〕27号

贵州省地方标准:《务川白山羊》(草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