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玉林市过年特产 玉林特产什么最出名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玉林市过年特产 玉林特产什么最出名更新时间:2022-12-14 21:12:33

一. 广西 玉林 博白 博白桂圆肉

博白桂圆肉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提到博白的桂圆肉,那可是名声在外。早在1991年,-就被定为国家优质龙眼生产基地,1992年被命名为“桂圆之乡”。博白生产的生晒圆肉以其颗粒完整、干散、色泽金黄、营养丰富而饮誉全球,1993年在曼谷“93年中国优质农产品及科技成果设备展览会”上被评为银奖,1994年在“94年全国优质农产品郑州展销会”上被评为金奖。

目前,博白种植的水果种类达41种,品种达160多个,全县水果种植面积48万亩,年产量10万吨左右,分别占玉林市水果总面积和总产量的21%和27.7%,面积和产量在玉林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位,其中龙眼面积达21.63万亩,年产量2万吨左右,在玉林市排第一位。

近年来,-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建设,结合品种结构调整,改造低产园,引进新品种,推广应用套袋,标准化栽培等先进技术,全面提高了该县果品档次,增强了水果业的竞争力。尤其是从2003年起,该县按照“优果工程”建设的要求,从县情乡情出发,因地制宜,推广优质高效新品种,确定东平、三滩、龙潭、文地等为优质早熟石硖龙眼生产基地。该县积极抓好低产园改造工作,通过改种、改接、重剪等措施,完成了龙眼低产园改造。同时,大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在博白镇城西村建立了300亩的优质石硖龙眼标准化生产基地,按照基地建设要求做好宣传牌匾,明确生产技术、规程,严格按照程序喷药施肥,并组织果农参观,现场讲解有关管理技术。这些措施大大提高了该县龙眼的竞争力。

大面积种植龙眼是博白发展特色水果经济的主要手段,而龙眼加工则是增值的有效途径。据行家称,博白圆肉加工技术是广西最好的,每百斤鲜果有5公斤圆肉干,每公斤圆肉可增值16-20元以上,龙眼加工很有“钱图”。至今,博白全县有6万人、1.2万户从事圆肉加工工作,仅三滩镇就有600多户。他们不仅加工本地的龙眼,还从外地拉鲜龙眼回来加工。近年来,-年产桂圆肉1000吨以上,产品远销国内及香港、新加坡、美国、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大大地拉动了博白地方经济的发展。

博白桂圆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现辖行政区域。

二.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玉州香蕉

香蕉是玉州区有着悠久历史的地方特色产品,主产地在城北、城西等乡镇,品质以城北镇谷山村种植的本地香蕉(外壳有梅花点)为最,具有质佳味香,宜长途运销等特点。近年来除发展改良的本地矮杆香蕉外,还不断引进了巴西、台湾、威廉斯等新品种,其产量和品质更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目前常年种植面积在5000亩左右,年产量2—2.5万吨,一般在10月份陆续上市,常年产地供应价在1300—1400元/吨 

三. 广西 玉林 博白 博白黄瓜皮

博白生晒黄瓜皮被列为博白客家“十大小吃”之一,是传统天然食品,其口感脆嫩、咸淡可调、食法多样、原瓜香味、清爽可口开胃,是博白客家美食的一绝,深受区内外食客的青睐。黄瓜皮制作工艺简单,只使用生盐一种配料,利用传统的配料秘方、腌制手法和生晒技巧,一般的加工工序是以本地产的黄瓜作为原料,先用清水将生黄瓜洗净,然后对半剖切,生晒半日至柔软后,置入桶内用生盐腌制,用盐比例为50公斤黄瓜配2公斤盐,并用巨石压一个晚上,之后摆在楼顶或地面晾晒半天,最后成品的黄瓜皮只有生黄瓜的3-6成。以博白本地黄瓜加工出的生晒黄瓜皮享誉区内外,成为各地客商争相抢购的“咸菜宠儿”。

四. 广西 玉林 陆川县 陆川铁锅

陆川县是全国著名的铁锅之乡,该县生产铁锅历史悠久,始源于嘉庆年间。现全县有铁锅厂23家,年产工业、民用铁锅1200多万口,是全国最大的铸铁锅生产基地之一。生产的铁锅规格齐全,品种繁多,有普通铁锅、荣获广西科技进步奖的稀士合金锅、抛锅、搪瓷锅、调温锅、平底锅等。各种铁锅美观大方,质量上乘,热传导性能好,耗能低。民用铁锅曾被评为部优、省优产品。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

五. 吉林省 吉林市 永吉县 黏豆包

黏豆包是吉林百姓家人人喜食的小吃之一.采用大黄米或糯米包入红豆馅蒸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口感香甜,软糯、耐饥的特点。
用料:大黄米500% 大米100% 豆沙陷

制法:将大黄米、大米洗净,侵泡12小时,磨乘粉浆放入布袋将水压干,将粉团加水和成稍硬的面团,下成30g一个的剂子,逐个包入10g豆沙馅,搓成门丁形,以12个为一组上屉蒸12分钟即熟。

关东过大年前,家家户户都要淘米,轧面,烀豆馅,蒸豆包。这是一种用黄米面团包裹豆馅蒸后质黏的主食品种,叫作黏豆包,俗称豆包,是关东一带的传统名食。每到年关或农忙时节,户户要蒸黏豆包。黏豆包是东北小吃之一。。采用大黄米或糯米包入红豆馅蒸制而成,具有色泽金黄,口感香软,耐饥的特点。

营养价值

黏豆包是我国北方常见的传统发酵食品,而糯玉米是发酵黏豆包的良好原料,品质分析表明,糯玉米粉平均含氨基酸8.3%,其中赖氨酸含量比普通玉米高16%~74%,平均含蛋白质10.6%,比普通玉米高3%~6%。籽粒中的水溶性蛋白和盐溶性蛋白的比例较高,而营养价值不高的醇溶蛋白的比例较低。用糯玉米发酵制成的黏豆包营养丰富。玉米含有丰富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肌醇、胆碱及矿物质,不仅可以降低胆固醇,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循环系统病症有疗效。

制作方法

原料

黄米面、干面粉,红小豆、发酵粉,白糖、桂花酱、油

制作方法

将黄米面放入盆中,加入60度的温水,和成较软的面团。面团凉后,把发酵粉用水冲开,加入干面粉,倒入黄米面团中和匀,饧几个小时;

将淘洗干净的红豆放入高压锅中煮15分钟后,加入白糖、少许油。将红豆用力捣碎,放入适量桂花酱搅拌形成豆沙;

取出面团,揪成剂,包入豆沙馅形成圆锥形,入锅蒸12-15分钟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口感香甜软糯,耐饥

由来

以前,农民每天都吃两餐,天亮吃早餐,然后劳动,天黑吃晚餐。对于从事重体力劳动的农民来说,受不了两餐间隔时间太长。因此,每年初冬时节,农家都要做抗饿的黏豆包,放在室外冻实,以备开春下地劳动时蒸食。

六.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蒲塘卷粉

蒲塘卷粉,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以其洁白、薄亮、嫩滑、柔韧、吸味力强、耐煮耐嚼等特色而誉满玉林。蒲塘湿卷粉用优质纯白粘米为料,充分泡浸后,经石磨磨成嫩滑的白米浆。根据当时的气温高低和制作时间的长短,先取10%的米浆用水冲熟或半熟,使与生米浆充分搅拌后待蒸。蒸制时忌用金属器具,常用两个以篾青织成的簸箕,轮流使用。蒸粉前,先在簸箕底部涂上薄油,再勾上适量米浆,荡匀,放蒸笼猛火蒸2分钟至3分钟,浆熟透即可取出。用另一簸箕盛米浆继续蒸,蒸出的粉稍凉后,涂上一层面油,即可从簸箕中撕出,挂上竹竿,散热后,折叠待用。

蒲塘卷粉的吃法多种多样:

1、卷馅粉。用叉烧、虾仁、肉粒、酥花生、香菇、大头菜、鲜笋等煮熟做馅在粉面上平摊,卷成筒状,再用剪刀整齐地剪成5厘米至6厘米的粉段,装盘,每盘装8段-16段不等。吃时洒上葱碎,浇以酱油、香油,滑润、酥香。

2、凉拌粉。夏秋季节,把粉切成细条,碗装,浇以陈醋、豉油汁、香油、辣椒等调料,还配以几片牛巴、熟肉,酸辣可口。

3、汤粉。将切成条的粉,以肉骨汤烫热加熟肉或与生肉料同煮,加进佐料。蒲塘人吃汤粉时,要加上几滴酒使汤粉发出酒香,称之为"肉酒"。

4、炒粉。把切细的粉配以鲜肉、蛋、鸡丝、鱼片、酥花生、芝麻、葱段和时鲜小菜等混炒,上盘时青、绿、白互衬,色香诱人。

七. 广西 玉林 玉州区 玉林正骨水

玉林正骨水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玉林正骨水是广西玉林制药有限责任公司根据五十年代初期富有传奇经历的著名老中医陈善文先生献出的祖传秘方,结合现代技术研制而成的纯中药制剂,具有驳骨、镇痛、消肿和旺盛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等作用,对跌打损伤及消除运动疲劳功效卓著。
2010年,“玉林正骨水”获批成为广西地理标志产品。

玉林正骨水成品为棕色溶液,澄清、透亮、气味芳香,医疗效果上具有接骨、镇痛、消肿之功效,适用于各种骨折、脱臼和跌打扭伤,外擦患处,凉爽舒适,无不良刺激,不污染衣物。
药效学研究表明,玉林正骨水对骨折有促进愈合作用,对骨折处的抗折力有提高作用的趋势;可扩张局部血管、显著促进局部瘀血的吸收;对瘀血、水肿也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对炎症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能显著提高痛阈值。
经临床证明,玉林正骨水对跌打扭伤,各种骨折,脱臼,软组织损伤,瘀血,肌肉酸痛、痉挛,四肢麻木等症状具有良好疗效。运动前后用玉林正骨水喷擦,能防止抽筋,消除疲劳。

地理标志产品相关

产地范围

玉林正骨水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所辖行政区域。

八. 吉林省 吉林市 船营区 三套碗

三套碗席是最具代表性的满族传统名宴,举世闻名的“满汉全席”就是在三套碗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三套碗席采用本地产上乘原料,如鹿肉、飞龙、田鸡油等,用烧、烤、焖、炖、熘、炒等15种手法精心制作而成。整个席面由8款凉碟、3款大件、12款熘炒、汤烩菜,共计二十几道菜点组成。因席中主要菜点是用“杯碗”、“中碗”、“座碗”三套碗盛装而名为“三套碗”席。白肉血肠、黄金肉片、关东蒸鱼、小窝头等满族名菜点均包括在此席中。

九. 吉林省 吉林市 桦甸 桦甸白瓜籽

白瓜籽是窝瓜和角瓜的子实。以颜色和形态分为雪白、白板、毛边和黄厚皮等四种。桦甸市出产的白瓜籽个大、色白、籽粒饱满、成熟度高,食用香、酥、脆,亦可榨油,生产加工饮品。白瓜籽还有治疗前列腺炎、胰腺炎等疗效。桦甸市生产的椒盐白瓜籽在1988年中国首届食品博览会上获得银牌奖,销往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日本、加拿大、香港、澳门、台湾等地。桦甸市作为全国白瓜籽生产基地县(市)之一,被列为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在搞好品种更新,推广育苗移栽等高产栽培技术基础上,在重点产区组建了11个白瓜籽专业合作社,建连片种植的白瓜籽基地6个,白瓜籽种植面积7.5万亩,可收获白瓜籽7000吨左右。

十. 广西 玉林 博白 那林鱼

那林鱼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那林鱼是指位于广西博白县所辖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等7个乡镇境内养殖,符合特定质量标准,具有独特品质,用“那林”地域名称命名的一种本地活体草鱼。

地处六万大山余脉深处的那林镇一带,山顶浓雾覆盖,河溪纵横,无公害无污染的山溪泉水丰富,长流不息,水质清新无污染,矿化度小于1克/升。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等优越自然条件,当地人在溪边、山沟或村边空地挖成小鱼(塘)池,引来长流的山泉水养草鱼,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全程投喂草料,经3年至4年养殖,便达到4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

在博白当地一直有句老话流传下来:“博白蕹菜鲜,那林鱼味绝!”。那林鱼历史悠久,有300多年养殖历史,从古至今,深受文人墨客,逐味品鲜之人的喜爱。白州之野产异鱼,此言不假,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唐、宋时期,博白绿含山和大荒山上之池皆有婢妾鱼。宋·乐史《绿珠传》有云:州境有博白江盘龙,洞房山、双角山、大荒山有池,池中鱼有婢妾鱼。绿珠生双角山下,美而艳。据传,绝代美女绿珠即七彩婢妾鱼精幻化而生。到清代,这种珍贵的鱼类不再见记载于任何史料,倒见清道光年间的《博白县志》(道光十二年重版)记载,上述大山之池中亦见菩萨鱼清游。故老相传,最大的那林鱼是清朝年间养了105年的一条草鱼王,重达41公斤,有着“水浸木”的传说。

传说在古时候,当年七仙女中的织女跟牛郎相爱出走后,剩下的六仙女闷闷不乐,故偷偷下凡散心,经过那林镇六塘胫,见此地风景优美,有六口清澈见底的水塘,因而一人一塘在水中戏耍。由于塘中没有生物,显得过于沉静,六仙女中的一人便出从天庭中取鱼放入此六塘中,以焕生机。有一天,六仙女在水塘中逗玩水中的鱼,旁边有一放牛青年路过,由于长期缺乏营养,加之受烈日爆晒晕倒在地,六仙女看到后,便将其扶到树下,从水中取出一条鱼用于煲汤给该放牛青年喝,该青年喝后便恢复了清醒,更是感觉得精力充沛,口中鲜味仍回味无穷。六仙女同情放牛青年生活贫穷、艰辛,便取水中之鱼给他带回家中繁殖。

放牛青年得此鱼后,回家利用那林自然生态环境,在溪水旁边挖窝养鱼,每天勤勤恳恳上山割草,摘瓜叶喂养鱼,精心喂养的鱼条条都膘肥体壮。由于干旱无收,乡亲们每天都挨饿,放牛青年抓鱼煮汤,分发给乡亲们喝,助乡亲们渡过了难关;乡亲们个个称赞,口口相传,此后那林家家户户都把此鱼当宝一样养殖开来。鱼愈养愈多,名声越来越大,从此那林便成了鱼米之乡,那林鱼也因此得名。

博白群众自古就有利用山泉水养鱼的习惯,那林鱼主要以草鱼为主,利用六万大山余脉山泉水源众多,水流长年不断,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的优越自然条件,人们在溪边、山沟等地方筑10-100平方米的小鱼塘,且利用当地特有的泉水自由落差,形成一种循环流水养殖,名曰“小窝养大鱼”。那林鱼长年生长在山泉水中以吃嫩草、菜叶等草料喂养,养殖3年至4年,便达到6公斤以上,所以形成了肉质结实,鲜嫩、味香、清甜与众不同的特点。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与管理经验,并世代相传。

那林鱼在博白悠久的文化历史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鱼类资源,而是作为一种物质文化,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沉淀,伴随着六万大山山泉溪水静静流淌,在博白的发展史上留下不可或缺的一笔。

那林鱼生活在长流山泉水中,山泉水水源充足,长流不息,非常有利于那林鱼的高品质、标准化养殖。那林镇一带冬暖夏凉,水温冬季在10度以下,夏季在25度左右,全年适合那林鱼生长,但由于仅投喂天然草料或农作物的茎叶,生长不是很快,养殖周期长,一般要喂三年以上,可长到4公斤以上,5年以上可达到6到10公斤。1981年,国家水产总局副局长肖锋闻讯亲自前往博白那林实地考察山窝大草鱼养殖,提出山区养鱼要学那林。中央电视台、广西日报、玉林日报等各级媒体也对那林鱼进行过大量报道。201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博白大观》则对那林鱼的历史、地理方位、养殖方式、品质等等作了详细的记载。

如今,那林鱼早已畅销深圳、广州、东莞、南宁、上海等地,当地村民用氧气袋长途运输,越销越远,享誉全国。

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江宁镇、顿谷镇、永安镇、水鸣镇、浪平镇、双凤镇现辖行政区域

《博白县人民政府关于确定那林鱼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名称和保护范围的通知》博政发〔2016〕27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标准:《地理标志产品那林鱼》(草案)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