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潮安庵埠特产是什么 潮安最出名的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潮安庵埠特产是什么 潮安最出名的特产更新时间:2023-01-03 14:08:43

一.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酥糖

  龙湖酥糖,是龙湖的传统名产之一,历来以其酥脆香甜无粕而闻名,成为居家食用及送礼佳品。龙湖酥糖清香不腻,入口即化,早已享誉海内外。

    龙湖酥糖已有近百年的生产历史,首创为龙湖许崇记饼食。其主要原料为白糖、花生仁、猪耢、麦生等,制作过程突出一个快字。制作龙湖酥糖时,先将白糖加水煮沸后再加入猪耢、麦生等,当火候适中时,将糖浆倒入盛器进行隔水降温,至糖浆形成糯米糍状时,迅速上架拉酥,拉酥时必须趁热打铁,一鼓作气,才能使酥糖香脆可口。之后,再将加热的熟花生仁压入糖酥,开条切成小块而成。

    近些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甜腻食品虽然有所厌倦,但是龙湖酥糖仍然以其独特的风味受到人们的欢迎,人们闲暇品茶时,它成为桌上精美饼点,逢年过节,它又是人们走亲访友的送礼佳品。海内外乡亲回到故里,先要品尝的饼点就是龙湖酥糖,离开时,总忘不了带几盒地道的龙糊酥糖让海外的子孙后辈品尝。上几年,有一位在台湾的乡亲,专程赶来龙湖认亲,凭的是他父亲“家乡出产龙湖酥糖”的记忆,尽管最终寻亲未果,但足见海内外乡亲对家乡的一往情深。

二.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溪口香蕉

  香蕉良种,原产地在磷溪镇溪口村。溪口村地处韩江下游,属冲积土壤,土层深厚肥沃,土质疏松,排灌方便,极适宜香蕉生长。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本村举人刘时颖旅经番禺县带回香蕉二棵种植,以后繁衍全村。溪口香蕉果穗较大,一般重15至20公斤。果形中大、长而略弯,肉质软滑,风味浓甜、芳香。潮汕各地大量引种。

三.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州薄饼

凡是尝过“北京填鸭”的人,大都知道肥嫩的鸭肉和脆皮,是包在一块烘熟了的面饼中,再加一甜酱,青萝葡,葱白等持以进食的。这块包在外面的面片儿,形似饼状,但比任何的饼都薄,因而顺理成章的,就有人称它为“薄饼”。但这种薄饼比起潮州的薄饼来,它的“薄”就全说不上了。大约潮州薄饼要十张合起来的厚度,才相等于包填鸭的薄饼一张。换句话说:潮州薄饼的薄度,只及北京薄饼的十分之一而已。各处的薄饼也都是用面作原料的,本身除了面香外,食起来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它的作用主要仍是作为包扎一些三鲜之类的配料,食法一般和“北京填鸭”差不多,不过它的馅,一般都离不开猪肉丝、虾仁、香菰丝、荀丝、芽菜、葱白等。更为考究的,当然可以加上鸡丝之类了。食时先把配料脍切炒熟调好味道,再用椒酱、梅酱、甜酱等涂在做好的薄饼上,铺上馅,把它包成长方形,蔌折卷成圆卷,即可以进食了。食薄饼在澄海和潮安最为时兴,潮阳及揭阳一带则较少有。

四.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五金不锈钢产品

   被誉为粤东地区“不锈钢王国”的彩塘镇有五金不锈钢企业500多家,生产的五金不锈钢产品有厨餐具、建筑装饰、日用品、医疗器械、不锈型材、钟表工具及其配件、汽车配件等七大门类、2000多个品种,享誉海内外。

五.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龙湖炖糕

   龙湖炖糕(又名书册糕),是龙湖独具特色的名小食之一,为龙湖黄美和号首创,距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龙湖炖糕的特点是,洁白柔软清甜。主要原料为糕粉(炒熟的糯米粉)、糖粉、熟油、橙糕等。制作时,将糕粉拌匀,用滚筒滚匀,下槽压实,蒸炒20分钟,隔天开条切成片状、包装。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龙湖炖糕生产多少受到影响,但每年中秋节期间,生产炖糕的厂家、作坊不少于30家,产品源源行销潮汕各地和省内外部分城市。

六.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美术陶瓷

   素有古巷镇、以生产美术陶瓷著称,主要品种有艺术人物、兽类、变形动物、通花瓶、通花蓝、纹片瓷、瓷花、花钵、金鱼缸、圣诞瓷、烟花缸等。作品多次获得广东省“四新”产品奖和国家轻工部优秀作品等。主要有《刘海戏蟾》、《乌釉瓶》、《镂空花瓶》、《全福瓷雕人物》、《细瓷金鱼缸系列》、《细瓷蛋形大三头花钵系列》等到。产品工艺精美,为高雅的室内陈列品,畅销海内外。

七.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绣花台布

  潮汕抽纱历史悠久,九十多年前,汕头海口对外开放,商业一度繁荣促进了手工业的迅速发展,潮汕人在潮绣的基础上,吸收一些外地花边的优点,逐渐创造出垫绣、幼绣、刁绣、挽窗、对丝等八十多种绣艺针法,形成了别具艺术风格的潮汕抽纱。

    潮安“双凤朝牡丹”绣花台布集中了潮汕抽纱工艺品的精华。它采用中国民间传统的“丹凤朝牡丹”图案,整个画面由604只凤凰,352朵牡丹,以及大量葡萄、花草纹样,由八个层次组成。在做工上,运用传统的垫绣、花窗等38个针法,使用春意盎然的深浅四季绿色绣线绣制,把凤凰的鸣、栖、舞、翔等14种姿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把牡丹花刻画得千姿百态,各具娇容。






    潮安“双凤朝牡丹”绣花台布采用进口玻璃纱为原料,透明挺括,清淡雅洁,但是,由于受料幅的限制,必须拼接。生产厂家在拼缝上又独具匠心,采取特种工艺,使拼缝成为衬托立体的装饰花纹,更显得协调、美观 、一致。这种绣花台布由于图案精细,工针复杂,所以绣制此产品必须精选掌握了这门特殊技艺的女工,精心施工,细心保管,每套台布耗用工日多达1540个。销售价近万元港币。

    1980年在西德慕尼黑举行的三十二届国际手工艺品博览会上,潮安《双凤朝牡丹》玻璃丝高档绣花台布荣获金质奖章。

八.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糕饼

中国的著名饼食中,有苏式、京式、沪式、广式和潮式等多种。潮式饼食是指产于潮州一带的饼食。它的味道较浓厚,若与潮州的功夫茶配在一起,就是潮州人喜欢用来款待客的“好茶好饼”了。潮式著名的饼食,种类花样颇多,除了人所共知的冬茸酥(俗称老婆饼),还有劳(月字旁劳)饼、五仁饼、双烹饼、豆沙饼、腐乳饼、葱饼、宝斗饼等。这些饼的用料有:花生油、猪劳(月字旁劳)、白糖、白猪肉、纲劳(月字旁劳)、乌豆沙、绿豆沙、冬瓜丁、莲蓉、榄仁、杏仁、芋头、芝麻、火腿、腐乳等等。面粉是制饼皮的主要材料。此外,还以葱和芜荽作陪衬香料。潮式饼食中的劳(月字旁劳)饼,是用肥肉、糖冬瓜、油爆葱花、芝麻等作馅,面粉掺猪油作饼皮的。外面再粘一芝麻,盖上红印。考究的劳(月字旁劳)饼,它的馅是要预先做好,放在地窖中贮存两年以上备用的。劳(月字旁劳)饼中还有“水晶劳(月字旁劳)饼”、“大劳(月字旁劳)饼”等。著名出产劳(月字旁劳)饼的地方,要算是潮阳的贵屿,故有“贵屿好劳(月字旁劳)饼”的美誉。双烹饼是以两种不同的馅各半分置的。以前多是一半豆沙,一半水晶。稍后则有咸甜各半的,与广式的蛋黄、火腿混合莲蓉的月饼相类。它的甜馅料,一般是豆沙或莲蓉;咸的则是火腿咸蛋黄或纲劳(月字旁劳)饼。五仁饼是用榄仁、瓜子、花生仁、杏仁、芝麻等五种籽仁作馅的。饼的外观极似广式的月饼。普通的豆沙饼,则是以乌豆、绿豆或红豆作馅的。凡用红豆沙,加调食矾,即变成乌油油的颜色。故称“乌豆沙”。此外莲蓉、芋泥等也是潮式饼食的制馅原料。潮阳的葱饼是较小的一种,有特浓的葱郁味、劳(月字旁劳)味,腐乳饼也很有名。潮式的饼食重油水、原料和制作技巧。一块油劳(月字旁劳)足,用料上乘,制作精,火候够的潮式饼,不单色、香、味俱美,吃来酥化香甜,而且能贮存一个较长的时间。潮人品名(草字头名)闲谈,单是喝茶似乎不够味道,因此,潮州——潮式饼,也往往被作为“下茶物”。除饼外,潮州的还有糕。糕主要是用糯米掺入白糖、瓜仁、榄仁等制成的,成薄片后称为“云片糕”。用特制的模,又可制成一块块的“糕仔”。这种“糕仔”,在旧社会的农村中,贫苦的人们,经常由于母乳缺乏,又买就起牛奶,便把它作为代乳品,供幼儿食用。现在中国自己已有炼乳和乳粉出产,糕仔当然派不上用场了,不过作为一种儿童的口果。它还是很适合儿童的胃纳的。潮州的糕饼店除了制糕饼外,大多也兼制糖果,而且大量远销外地,驰名海外。

九. 广东省 潮州 潮安区 潮汕橄榄菜

潮汕橄榄菜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橄榄菜是一种闻名遐迩的潮汕杂咸小菜,不仅海内外的潮汕人喜欢,很多外地人吃后也都赞不绝口。不但如此,乌橄榄菜还与菜脯和咸菜一样也是一种重要的潮菜原料,用它来炒饭或蒸肉,能产生一种难以形容的油香美味。我一直很奇怪,为什么青绿色的嫩橄榄,与咸菜叶一起熬制之后,会变成黑亮如墨的乌橄榄菜呢?而且这样一种风味独特的黑色食品,又是在怎样的情形下被创造发明出来的呢?

有这样一个创制乌橄榄菜的民间传说:每年夏天,肆虐的台风刮过之后,橄榄林子里总会落下一地的橄榄花。橄榄花就是尚未成熟的青橄榄,这时距离秋冬的采摘期尚远,橄榄果个小色青肉嫩核稚,吃起来粘稠味涩。有一位巧媳妇,舍不得让橄榄花在地里烂掉,就拾了一篮回家熬煮。因为旧时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咸菜瓮,瓮头(上面)总堆放着一些咸菜尾(叶),巧媳妇便将这些咸菜下脚料也取出来洗净切碎,放进生铁鼎(锅)里与橄榄花同煮。她的本意,只是将废物利用起来,留着以后慢慢食用。不想奇迹真的出现了,乌橄榄菜就此诞生了!

从技术的层面看,发明乌橄榄菜的关键环节是熬煎橄榄树脂。但此项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潮汕人的先民南越人至迟在唐代就已经掌握了。这是因为橄榄本来就是一种原产于南越的果树,南越人除了嗜食橄榄果之外,还熟悉橄榄树的种植技术并能够综合利用橄榄树的各种价值。

对此唐朝人刘恂在《岭表录异》中是这样记载的:“橄榄树枝皆高耸,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虽苦涩而芳香胜于含鸡香也。有野生者,子繁树峻,不可梯缘,但刻其根下方寸许,纳盐于其中,一夕,子皆自落。树枝节上生脂膏如桃胶,南人采之,和其皮叶煎之,调如黑饧,谓之橄榄糖。用泥船隙,干后牢于胶漆,著水益坚耳。”这里提到,橄榄树的枝节皮叶会分泌一种乳脂,经过熬煎之后,就变成黑色的饧状物,所以称之为橄榄糖。

橄榄树脂并不仅仅作为船舶的粘合剂,品质好的还能成为香料或药材。宋代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就提到一种“橄榄香”,说其由“橄榄木节结成,状如黑胶饴,独有清烈出尘之意,品在黄连、枫香之上”。

潮汕人从南越人身上传承过来的橄榄文化,首先表现在对橄榄果的嗜好上。嚼橄榄犹如喝功夫茶,个中滋味非此道中人是很难理解的。地方志书在记载橄榄时最重视的就是品质,比如嘉庆《澄海县志》说橄榄:“实尖而小者为美,圆而大者稍逊之。”光绪《海阳县志》则说:“其种有青有黄。青者味涩,唯黄而尖有三棱者佳。”这里提到的三棱橄榄,原产地在潮阳金玉的芦塘乡。2005年有一株树龄五百年的橄榄树王,挂果158公斤,拍卖得到52.7万元,创下了惊人的交易记录。

其次是表现在对橄榄树的综合利用上。橄榄树挺拔高耸,木质轻疏松软,故张岱《夜航船》说:“此木可作舟楫,所经皆浮起。”按古人造船的最大特点是不用铁钉,有了橄榄树,造船所需的木材和粘合剂就都能够解决,航海就变成了轻而易举的事情。所以我们说,不但潮汕人的乌橄榄菜可能与橄榄糖有关,就连航海等生活方式都可能与橄榄糖有关。这也许能够回答为什么古代的潮州海商会那么出名,古航道:“万里石塘”为什么由潮州起始,经南海诸岛而到达异国他乡。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