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有什么土特产品批发 太原特产在哪买最好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有什么土特产品批发 太原特产在哪买最好更新时间:2022-12-07 02:36:12

一.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云顶山蜂蜜

云顶山蜂蜜是山西省太原市娄烦县的。

云顶山位于娄烦和交城、方山交界处,海拔2708米。云顶山是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的延伸部分。山中森林密布,古木参天。高耸入云的云杉是这里的主要树种,林中野草丛生,山花遍地,盛产蜂蜜。

云顶山蜂蜜——成份除单糖、双糖、蔗糖外,矿物质含量在0.05%左右,包括铁、铜、钾、钠、钨、镁、磷、硅、铝、铭、镍和钴等,蛋白质含量0.8%左右,并含有人体必需的18种氨基酸及B族维生素、烟酸、泛酸、于酸、生物素等。具有抗菌、抗癌、补脑、壮体、调节生理机能和代谢过程等药物作用。产品经山西省质量监督检验所检验,产品执行标准为二级,质量等级为一级。

二.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清徐红杏

清徐红杏:亦称沙金红杏。个大形圆,核小皮薄肉厚,甜酸适口。原为仁义村沙家地内的实生杏,种植历史已数百年,后发现其果面色泽艳丽,品质优良,遂开始繁殖。以仁义和平泉两村所产品质最佳。

清徐杏的栽培始于明朝。到20世纪90年代尚有近200年树龄的老杏树存活。全县杏的品种有沙金红杏、老爷红、黄荫、满囤、海棠红、牛犊子、串条红等23种,其中沙金红杏为名优。

    沙金红杏的栽培历史约有1200余年。原系仁义村叫沙家地的实生杏,因其果实艳丽,呈金红色,故得名沙金红。20世纪末沙金红杏的栽培数量约占全县杏树的89%。其产地主要分布于东于、马峪、清源3个乡镇所属的山区和山前洪积扇地带。

    沙金红杏长势强旺,树体高大开张,树形为圆头形或半圆形,成年树一般高5至7米。以实生苗嫁接繁殖,嫁接后4到5年结果,15年进入盛果期,以中短果枝和花束状短果枝结果为主。一般盛果期大树平均株产200—300公斤,单株最高可产500公斤。

    本品种适应性强,对环境条件要求不严,寿命长,100年生大树仍有相当产量。

    沙金红杏色泽艳丽,外形标致,果实侧扁圆形,平均单果重为56.9克,大者可达100克以上。沙金红杏的营养价值很高,新鲜时含的胡萝卜素、维生素丙、维生素乙都远远超过苹果。它还含有果糖、果酸(含单糖3.2%,多糖11.4%,含酸1.4%,糖酸比8.14:1)及蛋白质、钙、磷等,鲜食后有助于消化,增加人体钙质和软化血管。

     沙金红杏的药用价值很高。杏仁有甜、苦两种,皆可药用,有润肺、止咳、滑肠等作用,可用于治疗伤风感冒引起的咳嗽、痰多、气喘及大便燥结等病症。清徐县流传杏仁治病的土方子很多,其中治疗支气管炎、胃疼等最为有效。沙金红杏既能鲜食,又宜加工,可制成罐头、杏干、果酒等多种产品。清徐沙金红杏1995年获山西省农业博览会银奖。

三. 山西省 太原 万柏林区 “白马掌”小米

产于泥屯白马掌,品种为“东风亮”,俗称“毛尖谷”,近年来又引进、种植树“珠砂红”“沁州黄”“晋谷21号”优种,因其米质好,口味佳,在太原市场很受欢迎。( 太原)

四.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羊杂割

羊杂割为山西的一种地方小吃。据传,山西人吃杂割始于元朝,杂割一名还是忽必烈之母所赐。元世祖忽必烈由晋地入中原,路经曲沃县时,其母庄圣太后染疾,曲沃名医许国桢为其诊治痊愈,成为忽必烈之母的宠信御医。许母韩氏善主厨,随其子侍奉庄圣太后。韩氏见蒙古人吃羊肉,弃下水甚感可惜,即将羊下水拾回洗净,煮熟,配以大葱、辣椒吃,其味甚美。太后品尝后,赞誉不止,即赐名“羊杂酪”。从此逐渐流传,成为民间风味小吃。

羊杂割在山西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大同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南路杂割(曲沃)讲求水熬煮,原汁原汤,汤色乳白,其味醇香。制法大致是清洗、熬煮、切配、对汤四步程序,工艺精细;中路(太原)杂割料全,熬煮、对汤时均加了葱、姜、香菜澄,还有的加粉条、豆腐,另有一番风味;北路(大同)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

五.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猫耳朵

山西猫耳朵是中国山西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六.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六味斋酱肉

产于山西太原。六味斋最负盛名的产品是酱肘子,在清乾隆年间即为贡品,慈禧太后为经常吃到酱肘子,特赐给送酱肘人一块进宫腰牌,拿着这个“特别通行证”可以直入深宫无须禀报。

特点:从外观色泽看为酱红色或红褐色,用刀切开后,内部组织为粉红色,口感绵烂利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尤其是皮软嫩。在六味斋的传统工艺中,酱汁纯属卤制酱肉的老汤经滤渣熬制而成,不添加任何东西。酱肘花于1982年被原中商部评为优质产品,享受了地方熟肉产品的最高荣誉,1984年、1988年连续复评合格。1988年,酱肉又被评为部优产品。自1981年起酱肉、酱肘花一直被评为省优产品,此外省优产品还有排叉、酱猪头肉,市优产品有排叉、酱猪肝、叉烧、酱大肚、酱头肉。

七.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过油肉

过油肉是山西最著名的传统特色菜肴,现在更是平遥的著名小吃,历经代代厨师精心烹制相传至今。1957年2月经市饮食公司组织专家评审,将名厨吴万库技师制作的过油肉评为了太原十大名吃。后经名师张殿华、-、方明锁等几位名厨参加全市、全省及全国的烹饪大赛,曾获得金奖,为太原人民争了光。市场经济以来,凡是经营山西饭 菜的餐馆、饭店都有过油肉这道菜。但是,可能出于某种意图,有些餐馆将过油肉改造得五花八门、面目全非,派生出什么系列过油肉,如白菜过油肉、尖椒过油肉、麻辣过油肉等等,为适应食客的需要往过油肉里配洋葱、蒜薹、干红辣椒、黄豆芽……久而久之, 原来那传统的过油肉已难觅踪影了。其实,过油肉应从选料,配菜,烹调上下功夫,这样才能更加凸显浓厚的山西地方特色。

八. 山西省 太原 迎泽区 太原大蒜

大蒜以应县小石口村产的紫皮六瓣蒜为代表,历史悠久,名驰三晋。特点是个头大、结构密,皮紫,易剥,蒜瓣光洁、香辣,掏成蒜泥,沾接力强,而且隔夜不变色味。


九.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晋祠莲藕

“藕瓜瓜”即指莲藕,俗称莲菜。晋祠一带的莲藕种植年代虽说无法考证,但据笔者判断,最晚也应在宋代。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曾到过晋祠,写有一首《题晋祠》的诗,其中有两句为“千家灌禾稻,满目红香田”(另有“江南田”之说)据晋祠附近的农作物种植情况来看,诗中的“红香田”很可能就是指荷花盛开的藕塘,既然能够达到“满目”的境界,可见当时种植的面积已经相当可观了。另据晋祠一带的民间传说所云,晋祠的莲藕原是庙内的一个和尚从南方引种的,先是在庙里的荷塘试种,后来发现长出的新藕大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于是便在晋祠附近大加推广了。又据史书记载,晋祠庙里的唐叔虞祠和圣母殿等,大多创建于宋代天圣年间,既然有庙就有和尚,因此“和尚种藕”的民间传说也就有它的可信之处了。至于当时种藕的情况,大多集中在晋祠附近的南大寺和北大寺村,只是缺乏具体的历史记载。到了清代,太原著名书记法家杨二西曾写有一首《大寺荷风》的诗,诗中云:“……未入莲花国,先闻水面香……莲村千顷色,真作万荷庄。”这就是诗人对晋祠南、北大寺种藕状况的真实描写。而后人所说的《晋祠四宝》中的“藕瓜瓜”,正是南、北大寺两村的产品。据说这里出产的大寺莲藕茎直粗大,切开后丝长尺余,芳香扑鼻,制成的凉菜可放七八日,其色香味不变。因此山西各地的商家逢年过节都要到晋祠来采购莲藕,并将其销往本省及河北、内蒙等地。

十.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木耳

古交木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