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成都市四川特产专卖店在哪里 成都特产购买在哪里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成都市四川特产专卖店在哪里 成都特产购买在哪里买更新时间:2022-12-06 23:16:49

一. 四川省 成都市 温江区 白油豆腐

白油豆腐是吴家场厨师郭绍云于民国32年始创的名菜,有甜、咸两味。甜味:用豆腐、化猪油、白糖、味精、豌豆粉、草(白)碱等。咸味:用盐水,加白胡椒。烹调时,将豆腐切块或条形,清水煮沸,下碱水搅匀后捞起,再用沸水透两遍去其碱味,猪油入锅加热,再下豆腐加盐水,用霸王火煮沸,味精和豌豆粉滋汁下锅,快速操作,滋汁起团即成。豆腐色白如学,细嫩爽口,香鲜味浓,颇具特色。

二.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区 张粽子

张月英家世代制作粽子。张粽子工艺考究,味道鲜美,口感舒适,滋润爽口,糯软清香,品种众多,是成都市和新津县传统名小吃之一。

三. 四川省 成都市 新津区 王巴肉

王巴肉

王巴肉是新津县王志坤祖传烹制猪肘、猪五花肉的方法。其祖父于清代在四川名菜“坛子肉”基础上加以改进制作出来,现已历时100多年。

传统名菜坛子肉,是选用五花猪肉,切成7厘米见方,瘦肉剁细炸成肉饼,同鸡肉、鸡蛋(煮熟、去壳、炸成金黄色)、冬笋、加火腿装入小陶质坛内,加绍酒、花椒、葱、干贝、冰糖、川盐、酱油和适量的鲜汤,用纸润湿封住坛口,在谷糠火上煨五六小时制作而成的。王巴肉借用了坛子肉煨的烹制技法。主料除采用五花肉还采用猪香肘,辅之以香料、绍酒、冰糖等制作而成。其煨出的巴肉,色泽黄亮、醇和巴糯、肥而不腻、香味浓郁、富含营养,尤为老人所喜爱。

近年来,人们听惯了“不食肥肉”的医嘱,视肥肉为畏途,少有问津。然而据报载:日本一位大学教授发现,只要烹调得法,猪肉是一种长筹食品。其方法就是将猪肉经较长时间的炖煮。如此看来,王巴肉应该说是理想的长寿品了。

1990年6月,王巴肉在成都市第二届个体名小吃展销会上获“传统奖”;1990年12月被市政府命名为“成都名小吃”。

四. 四川省 成都市 金牛区 翠绿玉米

菜系:四川菜

原料:

澄面100克,糯米粉50克,白糖25克,水150克,奶粉5克,叶绿素少许,吉士粉适量,莲蓉馅250克。

作法:

1.水烧开后加入澄面,糯米粉,白糖,奶粉烫熟,冷却后揉匀分成两份。一份加入叶绿素,另一份加入吉士粉。

2.取加入吉士粉的黄色面团揪剂子(每个15克),包入莲蓉馅,搓成长条,上面用刀压成十字花纹;再取加叶绿素的绿色面团揪出剂出,5克1个,搓成叶子形,划出花纹,包上黄色面团呈玉米形。

3.把半成品上屉蒸5分钟后,下屉刷油即可。

五. 四川省 成都市 成华区 孜然脆骨

孜然脆骨介绍:原料:脆骨、孜然粉、胡椒粉、盐、油、葱花。做法:1.将脆骨切成7-8厘米的小段,放入一个碗中用调料拌匀2.将脆骨放在垫着锡纸的烤盘上。3.刷上油,烤30分钟,中间翻面,取出装盘撒上葱花即可。

六. 四川省 成都市 金牛区 成都漆器

    四川是著名的生漆产区,四川漆器是著名的工艺品。早在2000多年前,四川漆器已具有不裂口、不变形、光泽明亮、抗腐蚀性能强的优点,这在出土文物中已得到充分证实

到了汉代,四川漆器已风磨中原。品种有盒、奁、盘、耳杯、扁壶、案、卷筒等。漆器上有用色漆精细描绘的禽、兽、神仙等图案。现代漆器在继承传统风格上又有许多创新,其中尤以雕填、彩绘、堆漆、变涂等品种为独特。生活用品有盘、缸、盒、罐、碗、茶具、酒具、咖啡具等。陈设用品有花瓶、围屏、座屏、挂屏等

成都漆器有木胎、麻布脱胎、纸胎、塑料胎等多个品种,其造型美观大方、工艺精巧,漆面透明如水,光亮如镜。“雕花填彩”是成都漆器的主要工艺特色。( 成都)

成都漆器又称卤漆,闻名于世的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汉代漆器就刻有代表成都生产的“成市草”“成市饱”铬记,在战国时期已远销到朝鲜平壤(古乐浪郡),现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品馆已收藏有7件成都漆器工艺品。

成都漆器工艺精湛,做工考究,大多工序为手工制作,底胎用质地细腻,脱水处理后的原木,工艺涉及雕、嵌、填、描、推、绘、贴等方法,最具特色的是精细彩绘、雕花填彩(漆艺精在以刀代笔,将白描十八法运用于刀尖)、雕锡晕色丝光(独一无二的装饰方法,金属材质高贵而细腻,熠熠闪烁的光泽是漆器艺术的极至魅力)。

七. 四川省 成都市 崇州市 崇州郁金

崇州郁金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郁金为崇州,主要分布在金马河流域与羊马河流域两岸的崇州市三江镇、江源镇以及双流县金桥镇、新津县兴义镇等乡镇。2003年,农业部中国之乡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崇州市为国内唯一的“中国郁金之乡”。2009年,崇州郁金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品牌。

郁金,中药材,为姜科植物温郁金CurcumawenyujinY.H.ChenetC.Ling、姜黄CurcumalongaL.、广西莪术CurcumakwangsiensisS.G.LeeetC.F.Liang或蓬莪术CurcumaphaeocaulisVal.的干燥块根。前两者分别习称“温郁金”和“黄丝郁金”,其余按性状不同习称“桂郁金”或“绿丝郁金”。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除去泥沙及细根,蒸或煮至透心,干燥。

崇州郁金始载于《药物论》、《唐本草》“郁金生蜀地及西域。”宋代《本草图》称:“郁金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为佳。”文中“蜀”即现在的崇州市。崇州市位于四川岷江中上游川西平原,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郁金的最佳产地。

2003年,农业部中国之乡组织委员会正式命名崇州市为国内唯一的“中国郁金之乡”。

崇州郁金与我国其它产地的郁金相比,具有三大独特之处:一是内胆小、肉厚、质硬,切片后肉不分离,不松散,成晶片状;二是黄丝郁金胆成“鸡蛋黄”,呈鸡血色(暗棕色),为全国所独有;三是崇州郁金总姜黄素、总挥发油含量明显高于温郁金和广郁金,具有活血散瘀,行气解郁的功能,对胸肋腰腹痛、痛经等症的疗效,比其它产地郁金的疗效更佳。

地域范围

崇州郁金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四川省崇州市境内以东地区,金马河、羊马河沿岸的羊马镇、江源镇、三江镇。该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岷江流域的沿河地带,地处东经103°35′-104°07′,北纬29°51′-30°35′。

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1)土壤地貌情况:金马河、羊马河流域(崇州郁金主产区)土壤为灰潮油砂田,成土母质属第四系全新近代河流冲积物,土壤黑色油亮,耕作层深度16cm~20cm,质地中一重壤,酸碱度中性,物理性状协调,土壤中固液气三相比例为1:0.97~1.01:0.18~0.14;耕层有机质及矿物质丰富,平均有机质含量2.66%,全氮0.18%,碱解氮142mg/kg,速效磷9mg/kg,速效钾39mg/kg,这是适宜郁金生长的有利条件。

(2)水文情况:境内有岷江支流文井江(原西河)、味江河、干五里河,文井江支流黑石河、桤木河、羊马河、白马河及人工渠三合堰,构成纵横交错的排灌体系。

(3)气候情况:崇州自然条件优越,森林覆盖率达42%,属四川盆地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常年平均气温15.9℃,温度最高月7月平均气温为25℃,温度最低月1月平均气温为5.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161.5h,年平均日照率26%,年平均降雨量1012.4㎜,雨日和雨量均为夏多冬少,春季为176.1mm,夏季为588.0mm,秋季218.4mm,冬季为29.9mm,年平均风速1.3m/s,年平均无霜期285d。境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较长,是崇州郁金生长的独特气候条件。

(4)人文历史情况:崇州市种植郁金的历史记载可从宋代《本草图》一书中见证,距今有一千多年了。据有关资料记载,郁金始载于《药物》。《唐本草》中记载“郁金生蜀地及西戊”,宋代《本草图》中记载:“郁金今广南,江西州郡亦有之,然不及蜀中为佳”。(其“蜀”所指地方为崇庆县,现崇州市)。大清光绪三年由知州沈思培编撰的《增修崇庆州志》第六五卷中记载“郁金子,即姜黄根所结子,姜黄用以染色,根插土七八寸掘出可以入药,可以和羹,州东三十里三江场一带种者最多”。《中国中药》专业杂志中发表的《郁金生长土壤的研究》一文中指出:“郁金的生产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产区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和南部岷江流域的沿河地带,郁金生长在岷江的沿岸的灰色潮土和灰棕紫泥土上,透性能好、持水能力强等特点,所产郁金个大、圆润,形、色、气、味均佳。崇庆县(现崇州市)境内有该土壤”以上资料表明,崇州市是种植、生产道地中药材郁金的传统种植区。

崇州郁金与我国其它地区所产的郁金有三种独特之处,一是与其它产地相比具有内胆小、肉厚、质硬、切片后肉不分离,不松散,成晶片状的特点;二是与其它产地相比,黄丝郁金其胆成“鸡蛋黄”,呈鸡血色(暗棕色),这一点是全国独有;三是崇州郁金还具有独到的药数,具有活血散瘀,行解郁的功能,对胸肋腰腹痛、痛经等症的疗效比其它产地郁金的疗效更佳。

八. 台湾省 云林县 乌炮仙猪睾丸专卖店

水林乡有位外号称“乌炮仙”的蔡壬子,凭着一道“热炒猪哥佛”打响名号,其所卖的睾丸有猪哥和仔猪之分,猪哥的“佛仔”大如芒果,口感较为粗韧,仔猪的睾丸只有拇指头大小,需数十个方能炒成一盘,但吃起来颇为滑嫩,价格也贵了许多。据老板说,猪睾丸要会处理,否则腥臭难以下咽,最好是将输尿管剔除,以九层塔、葱、辣椒、麻油等一起用大火热炒,起锅后香气四溢,便是一道不错的下酒菜。( 云林县)

九. 四川省 成都市 新都区 新都白米酥

新都白米酥,是四川成都市新都区的传统食品,始于乾隆年间民间小贩所营,后为新都区“密根堂”店的老板创制,成品具有香甜味美,细腻化渣,营养丰富等特点。

白米酥是四川新都的传统食品。相传起源于二百年前的清朝中期。始于民间小贩所营,具有香甜味美,细腻化渣,营养丰富等特点,渐有名气。传说有一秀才上京求名(又一说为清乾隆年间的武将岳钟琪)路过新都,慕名购尝,赞叹不已,便携带一些进京作为土仪分送达官贵人,由此名传千里。后来巾帼不断改进提高,到民国年间,成为了本地京果作坊的主产之一,而以“永和居”所产最为上乘。vAD

新都白米酥原料配方(50千克产品) :vAD

糯米粉4.75千克、熟富强粉12.75千克、白糖16.4千克、提糖9.25千克、桃仁1.75千克、一级冰渣1.8千克、桔饼1.5千克、蜜玫瑰1.8千克vAD

vAD

新都白米酥制作方法:vAD

1.制提糖:按50千克白糖、2千克饴糖、加水7.5千克的比例配料熬制,糖水煮开后下化猪油1千克,熬至120℃,取糖液滴到水中成块即起锅,放入锅里搅拌翻炒即成提糖。vAD

2.制熟面:将面粉放入蒸笼(20千克面粉需蒸20分钟)蒸熟起锅,冷却一天,用粉碎机打碎即成熟面。vAD

3.制糕粉:将糯米以50~60℃温水冲4~5分钟,捞起摊在簸箕,滤干水分,次日早上以河砂(用菜油制的河砂)大火炒泡,但不能炒黄,炒后磨成粉末,即成糕分(又称雄粉),再摊在簸箕上晾2~3天,使手捏粉子成团,无响声即可。vAD

4.制心子:将桃仁、桔仁切碎,加冰糖渣、白糖、蜜玫瑰和少许玫瑰仁与熟面粉搅拌均匀即成。vAD

5.上印模:将刻有花纹图案的印模装上2/3的糕粉作底层糕皮,再将心子放入,然后再将糕粉铺1/3,擀平,压紧,扣出色装即成。vAD

vAD

新都白米酥质量标准:vAD

形态:圆形,不掉边,不缺角。vAD

色泽:表面白色,馅心浅红色。vAD

组织:松软滋润,不散垮,不露馅,无粉粒,无杂质。vAD

口味:纯甜,并有该馅品种的特殊风味。vAD

十. 四川省 成都市 青白江 蜀锦

蜀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四川以前为古蜀国,“蜀”即蚕桑,生产彩锦的历史源远流长。西汉时,花色品种繁多的蜀锦已行销中原。到了唐代,蜀铁已通过丝绸之路远销西方各国,通过海运外销日本。蜀锦质地紧密坚韧,色调艳丽。图案纹饰富于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结构严谨,古朴典雅,深受国内外人民欢迎

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成都蜀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形成重要产业。汉代官府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蜀锦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锦样已有数百种之多。蜀锦是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丽,牢固耐用

锦样格调有:方方锦、月华锦、雨丝锦、皖花锦、铺地锦、散花锦等诸多工艺品种。另外还有民族缎等供少数民族作服饰、宗教装饰用的锦样品种。( 成都)

蜀锦,是四川民间文化遗产中历史悠久而具有代表性的艺术瑰宝。古籍里有关她的轶闻趣事不少,往往能从侧面反映出古锦曾经拥有的辉煌。关于四川民间工艺,“琐话”自然从这里开始。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杜诗中的锦官城——四川省首府成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汉唐时期,就因织锦而闻名天下。这里自古以来,气候温暖,雨量充沛,林木和野桑生长茂盛,又产红花、茜草之类的染料植物,于是栽桑养蚕相当普遍,随之以蚕丝为料的织品自然出现。据《尚书》记述,春秋战国时代“织采为纹曰锦,织素为纹曰绮”的古锦即已初具规模。到了汉代。蜀锦更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平。这里有两位汉代大文豪的故事以资佐证。一个是司马相如。据说在潦倒时曾把一件蜀锦做的“鹔<爽鸟>裘”典当了去买酒喝。这位名人的举动,立即引起了达官显贵争相效仿,都在蜀锦衣服上缀以鹉鹅花纹,号曰“相如锦”。另外《西京杂记》还有他借用织锦技法,形象阐述作赋旨趣的记载:“相如友人盛览,字长通,牂柯名士也。尝问作赋法,相如曰:‘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览退而作‘列锦赋组合歌’”。成都另一位大辞赋家扬雄在《蜀都赋》里也直接描述过蜀锦生产的盛况:“尔乃其人,自造奇锦,纟仑纟匪颁,纟参缘其中,发文扬彩,传代无穷。”

东汉末年,三国纷争,相对稳定的成都其蜀锦织造却达到空前的地步。《吴书·甘宁传》说得最有趣,称东吴大将甘兴霸原籍四川忠县(巴郡临江)人。早年在长江中上游一带作水贼,他的贼船全用蜀锦作帆为标记,号称“锦帆贼”。用蜀中来标榜自己的特殊身份,固然是别出心裁,同时也说明当时蜀锦生产的繁荣和消费状况。《魏书·倭人传》上说:“魏明帝赐倭女王绛地蛟龙锦五匹,绀地句文锦三匹”。它不只告诉我们当时魏国曾向蜀国购买蜀锦作馈赠礼物,而且提供了蜀锦织造纹样特征。这种底上挑谱成锦地,上面加织各种花纹的“锦上添花”织造方法正是蜀锦和其它地方古锦的重要区别。《蜀书》记载,公元211年刘备入成都,取府库藏锦分别赏赐诸葛亮、关羽、张飞和法正等每人一千匹。诸葛亮治蜀期间,更是把养蚕织锦、盐铁官营视作富国强兵的两大经济政策,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简雍为贯彻诸葛亮这一方针,对蜀锦生产又采取了统管和织造两项政策。对蚕茧统一收购,收买农奴从事锦缎织造。在城南以土筑城,建造织锦专业的锦官城。城里从事织锦的煮茧、缫丝、挽丝、机抒、织锦、漂洗、练染、纺择工艺均为女工和农奴。织出的“降地蛟龙锦”、“瑞草仙鹤锦”、“如意牡丹锦”、“甘地句文锦”等数十种名贵蜀锦,花纹雅丽,色彩分明,华丽辉煌。

从以上引述的典籍可以看出,锦官城之名源远流长,至少当自东汉起。那么,古时的锦官城具体在哪里呢?据晋常璩《华阳国志》说:从夷里桥直走,在大路的西边有一座城,这就是汉时的锦官城。东晋李膺《益州记》里也说:“锦城在益州南,笮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故锦官处也,号锦里,城墉(指城墙)犹在。”可推测其地约在今之南河岸上百花潭一带。

唐代,是蜀锦发展的又一极盛时期。诗人刘禹锡有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定晚霞”。对于濯锦江,古籍中也有不少记载。晋人左思在《蜀都赋》中说:成都“阛阓之里,伎巧之家。百室离房,机抒相和。贝锦斐城,濯色江波。”元代费著在《蜀锦谱》中说:“蜀以锦擅名天下,故城名锦官,江名濯锦。”三国时蜀人谯周在《益州志》上说:“织锦既成,濯于江水,其文分明,胜于初成。”晋人常璩《华阳国志》载:“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工濯其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如”。古锦在染炼生产过程中,需用成都南河水濯洗,特别是上游的浣花溪一带,更因其水质优良且能使织物更加艳丽而得名濯锦江。

唐代的蜀锦,在纹样图案上更加丰富多彩。当时生产的“蜀江锦”不但花纹色彩生动和谐,有的还采取了六色并用的“晕色”,端庄丰满,富丽堂煌,与同时期绘画“唐三彩”有同工之妙。唐代蜀锦图案的丰富,少不了设计者的功劳。比如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提到的益州行台官窦师纶。他说:“窦初为太宗秦王府谘议,相国录事参军,封陵阳公。性巧绝,凡创瑞锦宫绫,章彩奇丽。”由他设计的对雉、斗羊、翔风、游麟等纹样,大大丰富了蜀锦内容,其图案被后世人称为“陵阳公样”。

当然,我们今天已经很难看到真正的汉唐蜀锦面目,但从一些在全国各地出土的文物中,也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比如较早出土的“长乐明光”锦和近些年新疆出土的“五星出东方”锦。这些古锦虽然先后发掘于不同的地方,但都经历千年而光彩依旧,色泽斑斓。图案纹样除云龙虎马、鸟兽神人等纹样外,还分别织有“长乐明光”和“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等篆字纹样。经过专家考证,说明这些都是汉代蜀锦珍贵的实物。至于唐代蜀锦,史称以章彩奇丽见称,虽然现存实物不多,但从晚唐诗人陆龟蒙的《锦袍记》中,还是可以领略到她的大概。他说:“侍御史赵郡李君出蜀锦裙一幅示予,长四尺,广上狭下,阔六寸。其前则左有鹤廿,势欲飞走,单曲折胫,口御花辇。右有鹦鹉,耸肩舒尾,数与鹤相等。二禽大小不类,而隔以花卉,地无余地,界道四向,五色间杂。道上累细钿点缀其中,微去锁结,互以相带,有若骇霞残月,流烟堕雾,春草夹径,远山截空……”。其工艺之精,已近神奇。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