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银川好的特产有哪些 银川特产有哪些值得买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银川好的特产有哪些 银川特产有哪些值得买更新时间:2022-12-17 07:20:51

一. 宁夏 银川 贺兰县 滩羊二毛皮

涉足莽莽贺兰山麓或滚滚黄河之滨,一团团如白云滚来的羊群,会令人浮想联翩,不禁随口吟诵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著名诗句来。滩羊是蒙古羊的后裔,后经游牧迁徙到宁夏黄河两岸的草滩上繁殖,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优良裘皮羊。有人考察,宁夏草原干旱少雨而牧草丰足,水质微碱而矿化度高。正是滩羊繁育的天赋条件。宁夏滩羊肉营养丰富,肉质细嫩。不膻不腥,味美可口,是佳肴上品,深受美食家们的欢迎。滩羊肉,今天除供给本地区各族人民食用外,还运往外省市和出口阿拉伯国家。

当然,宁夏滩羊之享盛名,主要是由于羊羔皮珍贵所致。滩羊羊羔出生35至40天时,宰杀后获取的皮子,采用化学制剂和先进工艺精制而成的裘皮,即称“二毛皮”。二毛皮板薄如厚纸,不仅坚韧柔软,而且非常轻便,向有“轻裘”美称。

二毛皮毛质细润,洁白如雪,光泽如玉,毛穗自然成绺,纹似波浪,弯曲有九道之多,故称“九道弯”。若将皮板轻轻抖动,毛穗顺次倾垂,犹如平湖波荡,瑞雪飞落,轻盈动人,令人爱不释手。用滩羊皮精细加工的男女冬装、猎装,穿着轻便,暖和舒适,美观大方,雍容华贵,轻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声誉,一直是国家的传统出口商品。用滩羊毛生产的毛毯,以纤维匀长、绒毛秉松,富于光泽和弹性而驰名中外。

二.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凉拌面皮

面制凉皮,薄如纸,切成条状,码上肉丝、黄瓜,加以芥末、醋、香油等调汁即成。味道酸、麻、辣、香,清凉可口,色香味俱全。凉皮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用冷水调好面,将面揉均匀之后,再放进盆中用冷水浸泡十分钟左右,然后用手进行搓洗,搓洗净淀粉后所剩的那块弹性极好又光滑细腻的面团,称之为面精。取出来,用专用毛巾蘸干面精上的水渍后,放进笼锅蒸四十分钟左右,面精即成。而洗在盆中的面水在沉淀三小时之后,将上面的水倒掉,换上清水,放入食碱,搅拌均匀后舀入酿皮锅蒸煮,每一锅酿皮五分钟左右便可蒸好。( 银川)

三. 宁夏 银川 灵武市 粘糕

粘糕是用粘黄米、粘谷米加工磨成面粉后制做的一种回族风味食品。它的制做方法是:先将面拌水揉和,反复揉和之后,放到笼里蒸熟。然后将蒸熟的糕切成片用香油煎炸。炸出来的粘糕吃起来松软可口、甜而不腻。一般回族老人最喜欢吃粘糕。有些人家在炸糕时还包点红白糖,做成糖糕食用。

四.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宁夏红瓜子

片大厚实,籽仁肥腴,色泽红润,鲜艳喜人。其富含蛋白质、脂肪及钙、磷和多种维生素,含油率达55%左右,营养极为丰富。经精细加工或咸或甜或五香,乃干货上乘佳品。因其红艳,寓“福星降临”之意;因其籽多,含“人丁兴旺”之喜,是馈宾友的佳品。据国外医学界研究,红瓜子含男性荷尔蒙和抗癌素等,更使红瓜子供不应求。黄河鸽子鱼( 银川)

五. 宁夏 银川 金凤区 黑宝--发菜

发菜,蒙语叫做"嘎吉力乌苏",意思是"土地的头发"。新鲜的藻丝呈蓝绿色,或者橄榄褐色,风干后变成了暗黑色,酷似人发
发菜,按《中国植物图鉴》叫"念珠藻",和海带、紫菜同属藻类,但不是生在水中,而是一种野生陆地藻类,是"山珍"的一种,生长在宁夏中部和毗邻宁夏的内蒙古西部的荒漠、半荒漠的草原上,因其形状很像人的头发,所以又叫头发菜或旃毛菜。 《苏武牧歌》"渴饮雪,饥吞旃,牧羊北海边"中的"旃",后人推测,就是这种生长在冰天雪地、营养成分很高的"旃毛莱",苏武以之活命,名传千古
我国早在唐、宋时代就开始采集发菜,并且远销海外。清代李笠翁在《闲情偶记》中记述:有一天他发现桌上有一绺头发,便要扔掉,侍从告诉他那是地方官赠送给他的礼物--"发菜"。李笠翁带回家后,用开水浸泡洗净,拌入姜醋招待客人,吃起来清脆鲜嫩,嚼起来吱吱作声,其味胜过藕丝、鹿角菜。另传,巨商王元宝因常食发菜因而发了大财,众人都模仿他,以求发财,于是发菜身价倍增。现在每当除夕守岁,海外华人和台湾同胞亲朋相聚,宴席间摆上一盘祖国名产发菜,互相祝愿"发财",除了对富裕的向往之外,还充满着对祖国故土的无限思念
发菜的营养价值很高,含蛋白质20%,是鸡蛋的6倍,矿物质养分有钙、磷、铁等多种矿物元素。发菜采收很难,在夏末秋初的多雨季节,雨后,趁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到荒漠上去采收
发菜还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高血压、妇女病和鼻出血。动手术后的病人吃发菜,有促进伤口早日愈合的作用
发菜的做法很简单,把干发菜浸泡在水里洗净后取出切短,加入鲜姜丝及葱丝,并加酱油、醋、糖等佐料调匀即可食用。还可以把切碎的发菜和鸡蛋一起蒸或摊成薄煎饼,冷却以后根据需要切成各种形状,加入调料。用发菜做汤,味道也十分鲜美。北京名菜有"酿发菜";陕西名菜有"拌发菜";甘肃名菜有"小鸭发菜";福建名菜有"发菜球";宁夏名菜有"金钱发财"(菜)。( 银川)

六. 宁夏 银川 兴庆区 月牙湖手抓羊肉

月牙湖手抓羊肉以大羊肉为主,其原料均取自月牙湖农家,这里空气无污染,生态环境极佳,也就造就了独具特色的月牙湖羊肉,肥而不腻清爽可口,四季佳品。肉极软烂,味酸、辣、鲜、香。手抓羊肉的鲜美其实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是因为“用手抓”,而是因为当地的羊、当地的水还有当地的烹饪方法。手抓羊肉一种是大羊肉,一种为羊羔肉。把羊肉一起下锅煮,煮熟后每人手持一份,蘸着调料,就着蒜片吃。宁夏有些地方吃手抓肉时,只用蒜片就着吃,不用其他调料。吃完羊肉后不宜马上喝茶,也不宜边吃羊肉边喝茶。

七. 宁夏 银川 西夏区 宁夏羊绒

宁夏羊绒业通过兼并收购老牌企业等方式迅速发展,逐渐增强了行业话语权,走出了一条自主创业的道路。

回首宁夏羊绒产业10年发展道路,既有宝贵经验值得吸取,也能看到其发展中的问题,特别是深加工规模小、工艺技术落后、品牌建设滞后和产业链较短。对此,专家指出,只有继续向“国际化、服装化、高端化”目标迈进,才能巩固阵地、不断进取。

并购上游企业

10年前,宁夏羊绒产业还是小作坊生产,绝大部分企业规模比较小,初加工企业多、精深加工企业少,主要为国外企业提供分梳羊绒原料。那时,位于宁夏武灵市的中银绒业就是宁夏众多小公司中的一个。可是经过10年发展,它已经成为国际市场最大的精品无毛绒、羊绒条供应商,出口量全国第一,同时形成了150万件羊绒衫的生产能力。2009年中银绒业半价收购了英国百年老店邓肯纱厂,完成了下游企业对上游企业的并购,获得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品牌和高端客户,成为中国纺织企业海外并购的范例。

中银绒业只是近些年来宁夏羊绒产业突飞猛进的一个缩影。这些年羊绒产业的发展,充分体现了宁夏羊绒从小作坊到大公司的快速提升。

掌握原绒话语权

据宁夏轻纺工业局局长龙飞介绍,目前,宁夏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羊绒聚散地和加工基地,逐步在原绒方面掌握了一些定价权。宁夏有人数近万、能吃苦、善经商的回族羊绒原料收购队伍,他们利用宁夏的地域优势,辐射国内13个省区和周边9个国家,年购销羊绒原料10000余吨。这一数量占我国羊绒产量的70%以上,占世界羊绒产量的60%左右。全区现有羊绒生产企业90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全区年产分梳山羊绒6000多吨,羊绒条500吨,羊绒纱600吨,羊绒衫400万件。

宁夏羊绒业在原绒收购领域站稳脚跟后,产业集群效应逐步凸现。2002年,宁夏决定建立灵武市羊绒工业园区和同心县羊绒工业园区。其中,同心县羊绒工业园以羊绒原料集散和初加工业为主。灵武市羊绒工业园区则集羊绒分梳、制条、纺纱、织衫、制呢、贸易为一体,形成了上下游产业配套的产业链,成为目前在全国同行业中最具影响力的羊绒产业集群。

注重品牌建设

在宁夏地方0的大力扶持下,羊绒骨干企业快速发展,实力增强。灵武市羊绒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周振勇说,以中银绒业集团、嘉源绒业集团、荣昌绒业集团、马斯特集团、德海(宁夏)集团、圣雪绒集团及生海绒业等为代表的羊绒骨干企业,已成为宁夏羊绒产业的顶梁柱。

另外,宁夏还制定《宁夏分梳山羊绒》地方标准,使羊绒产业的行业规范大大增强。2004年,宁夏轻纺工业局会同质量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组织专家研究制定《宁夏分梳山羊绒》地方标准,并于今年5月全面执行。依此标准生产高品质的宁夏分梳山羊绒将不断满足国内外高档羊绒制品生产企业的需求,统一羊绒生产加工中分梳山羊绒的执行标准。《宁夏分梳山羊绒》地方标准实施后,宁夏羊绒企业将通过更严格的标准加工高品质羊绒拴住中外客商。

宁夏大型羊绒企业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大力实施品牌建设。灵武市市长陈淑惠说,宁夏羊绒加工企业在羊绒原料收购、产品生产工艺和技术方面严格把关,羊绒及其制品产品质量稳步提高,满足了国内外客户的需求,确立了“宁夏精品羊绒”的地位。目前宁夏羊绒有“圣雪绒”中国名牌产品,“绒典”和“帕雪兰”宁夏名牌产品。另外,宁夏大力培育“菲洛索菲”“灵州雪”“千堆雪”“西夏羊绒”等品牌,提升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

八. 宁夏 银川 金凤区 红宝--枸杞

枸杞,其果谓"枸杞子",是宁夏最著名的之一,居"五宝"之首。长期以来,宁夏枸杞子一直以品质纯正、产量丰盈而居全国之冠。据史籍载,宁夏栽培枸杞至少已有五百年历史,明弘治年间即被列为"贡果"。编纂于清乾隆时的《中卫县志》称:"宁安一带(今宁夏中宁县)家种杞园,各省入药甘枸杞皆宁产也"。时人曾赋诗赞曰:"六月杞园树树红,宁安药果擅寰中。千钱一斗矜时价,绝胜腴田岁早丰。"《朔方道志》也有"枸杞宁安堡者佳"的记载

枸杞,在植物分类中属茄科,茄族,枸杞亚族,枸杞属。落叶小灌木,有短刺。系多年生木本植物,树龄可达百年以上。由于其"棘如枸之刺,茎如杞之条",故得枸杞名。枸杞浑身都是宝,子、花、叶、根、皮都可入药,苏东坡在《小圃五咏·枸杞》中就有"根茎与花实,收拾无弃物"之句

经过我国中医学两千余年的实践验证,枸杞实为滋补扶正之良药。其主要功能是:润肺、清肝、滋肾、益气、生精、助阳、补虚劳、强筋骨、祛风、明目。以枸杞或以枸杞配伍的古方颇多,如"枸杞膏"、"枸菊地黄丸"、"龟鹿二仙胶"、"龟龄寿"、"左归饮"、"小营煎"等。这些经世延传的古方,或作为体弱虚赢、精血亏损者的强壮滋补药,或作为润肝益肾、疗虚补阴的良剂,或作为祛邪健身、延年益寿的营养品

枸杞子营养丰富,药效显著,且服用方便。枸杞子的服法有四种:一是可鲜食,新摘的枸杞子晶莹红润,汁浓充盈,嘴嚼味甘润口,每日可食十克左右;二是将枸杞子单独或加入复方,遵医嘱煎服;三是置酒中浸泡,通常一市斤枸杞子加高级酒三市斤,浸泡两周即可饮用;四是将枸杞子烹调入菜

我国栽种枸杞的历史十分悠久,《诗经·小雅》中就有"陡彼北山,言采其杞"的诗句。《神农本草经》是首部将枸杞列入中药的古籍。两千多年来,枸杞作为一种名贵中药,其功效传闻颇广。北宋编撰的《太平圣惠方》记载了一位终年服用枸杞叶、花、子、根而寿达三百七十多岁的妇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春采枸杞叶,名天精草;夏采花,名长生草;秋采子,名枸杞子;冬采根,名地骨皮。"四味配伍成丸,有一长者常服之,"寿百岁,行走如飞,发白返黑,齿落更生,阳津强健"

上述传闻未必可靠,但枸杞之"滋补疗虚"的功效,经千年临床实践确已得到证明。正如古书《本草汇言》所载:"枸杞能使气可充,血可补,阳可生,阴可长,火可降,风湿可去,有十全之妙用焉。"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曾赞誉枸杞"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能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在宁夏,民间俗称枸杞为"茨",枸杞园为"茨园",种植枸杞的农民为"茨农"。相传,宁夏枸杞先是在中卫县黄河边上的常乐堡、永康堡、宣和堡等处自然繁殖,后来经过回汉族"茨农"世代选育改良,培育成功了很多优良品种,并逐步被引种到全国各地。现今,我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及欧洲、地中海沿岸国家、北美、前苏联等地栽种的枸杞,其祖先多为"宁夏枸杞"

宁夏枸杞现虽已遍布各地,但唯有宁夏所产盛誉久持,蜚声中外,被称为枸杞之绝品。其根本原因是得厚于天时地利,功就于人勤艺精。宁夏茨园土壤谐和,温寒兼容,排灌适时,光照充沛,这种自然地理条件极宜枸杞的生长,再辅以宁夏茨农父授子嗣、世代相传的几百年栽培枸杞的的经验,从而使宁夏枸杞得已品正久袭,名压群芳

旧时,宁夏枸杞品分"朝玉、贡果、大栋、魁元"四等。这些带有封建色彩的等级名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旧社会宁夏枸杞概为达官贵人所享。今天,人民可以尽情地享用宁夏枸杞,不仅可用于医治疾病,而且还可作为珍贵礼品馈赠亲友

宁夏枸杞通常每年开花两次,夏采者称"夏果",秋采者谓"秋果"。鲜枸杞子色泽艳红,似纺锤形,状如枣核。经传统工艺加工后的干枸杞子久贮不腐。宁夏枸杞子的营养成分和药理活性成分颇为丰富,不仅含铁、磷、钙等物质,被国际上公认为"富集锂"的植物,而且还含有大量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氨基酸、多糖色素、维生素、甾醇、甙类等。( 银川)

九. 宁夏 银川 兴庆区 二毛皮

二毛皮是宁夏五宝之白宝,历史久远。据记载,秦始皇三十二年,宁夏黄河两岸被屯垦。随着秦渠、汉延渠的兴修,地近荒漠的宁夏,变得谷稼殷实,牛羊塞道。《宁夏农业地理》在唐时将此地称为塞上江南。一千年前,宁夏地区养羊业发达。清朝乾隆年间,二毛皮裘皮闻名,《宁夏府志》中有“布衣褐,冬羊裘”的记载。二毛皮出现在宁夏已有数百年。明末、民国初,外商在银川市和贺兰县的洪广地区,开设作坊和店铺专营皮毛。当时白羊多在贺兰山东麓平坦的草滩放牧,皮货商在皮板上加盖滩羊公章,以此区别,全国推销。随着商贸的发展,滩羊之名逐步取代白羊。

滩羊是长期在水草丰盛的宁夏地区培育而成。肉不膻不腥,味鲜可口,畅销河北、大连、四川、合肥、福建、上海和山东等,远销德国、加拿大和阿拉伯。滩羊皮尤以银川和贺兰山一带产的二毛皮著称。滩羊羔出生30天左右,取皮精加工称二毛皮,这种皮子称胎皮,毛发短、皮厚,不掉浮毛,质地坚韧,轻便。二毛皮穗色泽晶莹,毛质弯曲柔软,如起伏的波浪,有“九道弯”之赞。将皮板倒提,自然下垂,如涟漪荡漾;若要轻抖,仿佛梨花纷飞,感觉轻盈。民间将二毛皮毛花分为串字花、软大花等,人们多喜爱串字花,现今则视软大花为贵。制成的成品有男女裘皮冬装、两用马甲、坎肩等30余种,具有很强的实用特色、地方特色和回族特色。其中二毛皮皮衣等,穿着舒适,保暖性佳;用其制作高档服饰的镶边,色调明快、别致。二毛皮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易受潮、发霉、生虫。在穿戴二毛皮衣物时,要避免接触油污、酸性和碱性等物质。二毛皮服装贮藏前应通风,然后用宽肩衣架挂起,无需放防虫剂。

二毛皮制作技艺属民间手工技艺,银川市永宁县和西夏区均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工序有30多道,原料以滩羊皮为主,辅以纯碱、兰矾、硫酸、元明粉、氯化钠、盐、脱脂剂、漂白粉等材料进行深加工。需经过选皮、购皮→打灰整皮→抓毛清皮→下池泡皮(洗血)5遍→洗皮(脱柔、脱脂)→清水洗(浸泡一天一夜)→上机取油、取肉→再泡洗、脱水(需一天一夜)→熟皮→干铲、晾晒、再喷水、回软→再干铲→清酸、晾晒→回软(干铲)→定型(手工绷展)→去潮→护理毛皮→裁制、制半成品→铺平、缝合→加工面子→制成成品等工艺流程。过去土办法熟皮需20—30天,由天气的气温高低决定。

二毛皮制作技艺两次在宁夏国际会展中心中国国际文化旅游节上展出,作品相继被加拿大、德国、法国及中国东北、东南沿海等客商购买。宁夏电视台、宁夏教育台、《新消息报》《银川晚报》等媒体以《文化履痕—发现之旅—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三十一》《宁夏二毛皮那白玉一般的轻裘》等为主题进行报道。在银川六中非遗传承基地向广大师生展示宁夏独有的技艺特色。参加由国家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的首届非遗博览会,西夏区传承人丁永俊的作品荣获国家级二毛皮制作技艺金奖、优秀产品奖、传承人展示纪念奖、组织单位荣获优秀组织奖四个奖项。

信息来源:银川市政府门户网站

十. 宁夏 银川 永宁县 宁夏石烤羊

主料:羊肉(肥瘦)(3000克)

调料:丁香(4克) 胡麻油(200克) 桂皮(3克) 花椒粉(8克) 料酒(25克) 胡椒粉(3克) 盐(12克)

制作:

1. 祁连山石板一块,厚约2 厘米,削平,用木炭或木柴烧热,擦油;

2. 将去骨羊肉洗净,片成薄片,贴在烤热的石板上,用瓦盆扣盖上面;

3. 将各种调料研成碎末,加食盐和料酒搅拌均匀;

4. 当羊肉每烤7~10 分钟时,起盆将调料撒到肉上,至烤熟呈金黄色时,盛盘乘热食用。

在中国烹任史上,上古之时用火熟食,以“石烹法”为最古。“石烹法”的时代当在陶器出现之前,即石器时代。那时,人们用石器做成简单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其中也包括“石上燔谷”,是以火烧石而熟食的原始烹饪方法。《古史考》云: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据有关史料称,石烹法有二:一是将烧热之石块放入盛水的容器中,使水沸再使食物熟之。二是将石烧热,食物直接放在石上而制熟。“西夏石烤羊”就是用第二种方法。这种隔石而烤烙的方法传热较均匀,风味独特。五千年前的石烹遗风,至今犹存,来西北观光者无不争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