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纳雍县羊场乡有什么特产 纳雍的土特产有哪些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纳雍县羊场乡有什么特产 纳雍的土特产有哪些更新时间:2022-12-04 07:52:54

一. 安徽省 滁州 南谯区 施集乡板栗

南谯区施集乡:板栗。

二. 新疆 巴音郭楞 博湖县 乌兰再格森乡水晶米

来到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乌兰村,只见道路两边绿油油的全是水稻,一阵风微风吹过,稻田里就翻起了绿色的波浪,令人心旷神怡。

博湖县乌兰再格森乡水稻生产基地位于天山脚下开都河下游,博斯腾畔,生产的水晶米用天山雪水灌溉,其色泽晶莹剔透、颗粒饱满、口感香醇,富含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及、铁、锌等微量元素,是大米中的精品。长期食用可延年益寿。

该乡因地制宜大胆引进了越光,梦之恋、大粒香、一见钟情、秋天小町、八宝金黄等8种优质品种优质品种。在试验、示范成功的基础上,又引进了旱育抛秧、露地早播等先进技术。

农民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就这样被调动起来了,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由于乌兰乡大米采用的是带壳存放、出售时才碾压脱粒的办法,保证了大米鲜亮泽和清香的口感,在市场上非常畅销。

三. 贵州省 毕节 黔西县 羊场茶食

羊场茶食

黔西茶食早为清宫御点,由晚清宫廷御点师后代张女尼在黔西羊场乡秘授女徒张二和尚,后又传至羊场民间。其制作只要以上等糯米为原料,水泡40天,每三日换水一次,晾干碾成粉,拌水提成块,煮成蜂窝装,取出放石碓内搅拌至翻泡,按比例加野小豆根粉搅匀,铺于案板上晾干后,剪成各种图案花样穿挂,晾干用混合油浸泡数分钟后放于扇勺内用热油淋,直至膨胀定型食用,此品入口酥脆香甜,是走亲访友的馈赠佳品和席上美食。

羊场茶食是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的特色美食。茶食,因其色、香、味具佳,入口酥脆香甜,且有健胃醒酒之功效而成为人们饮酒时用以佐食的风味佳肴。

羊场茶食制作方法考究,在低温下将优质糯米泡上45天左右(3—5天换一次水),捞出滤干后用碓舂成面粉,用箩筛后将面和水捏成圆形薄面粑,放到沸水里煮到起蜂窝状,捞出后放到碓里搅拌,直到起泡后将备好的去皮细捣烂的野小豆根等植物放进去共同搅和,搅拌到又起泡,能在搅棒上挂片时,捞出分大小块放在洒有干面粉的木板上摊开晾干,5、6天后将半干的面片剪成各种形状,如:鱼、兔、鸟、蝴蝶、或剪成条,编成绣球、花形等,再继续晾干即成。

“茶食”的名称始于宋代,泛指佐茶食用的糕点,在清乾隆年间作为进贡食品传入宫中。而传入黔西也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茶食为晚清时期由“御点”制作后代——四川人杨大娘(又一说法为张姓女尼)传入,因其先辈曾是宫廷御点师,在宫里专门负责制作茶食,告老还乡后,因违抗宫廷禁令将茶食制作工艺传到民间,从而导致其家庭遭诛连,杨大娘逃生后讨饭到贵州黔西,在偏僻的羊场乡出家为尼,居住在羊场乡文昌阁里。转眼几十年过去了,清朝政府被推翻后,当年的杨大娘成了老态龙钟的老太婆,她想到自己年事已高,不久于人世了,而且羊场又远离京城,天高皇帝远的,不必担心朝廷会追究了。于是,偷偷做了“茶食”祭祀自己被诛灭的祖先,祭祀后的“茶食”她自己一人吃不完,就分给文昌阁里的尼姑和附近平常对她很接济的村民们吃,大家吃后赞不绝口,都说不愧为“清宫御点”,纷纷要求向她学习这一工艺制作方法。盛情难却之下,杨大娘决心将茶食的制作工艺传出,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茶食”是黔西县著名风味小吃之一,其保健性对人的健康有益良多,对茶食工艺的研究有助于黔西风味小吃市场的拓展和旅游商品的开发,有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

2006年6月,羊场“茶食”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 云南省 怒江 福贡县 马吉乡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

古当村傈僳族传统文化保护区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马吉乡,古当行政村共有农户306户,1142人,其中村办事处周边5个自然村共178户,646人。人均收入580元(2004年)。古当村是著名的傈僳族服饰和歌舞之乡,素有“美女村”的称誉。

该村地处碧罗雪山腹地,依山而建,海拔1890米,森林覆盖率98%。4条小河在村尾汇合后冲出峡口,附近有两条瀑布、两个温泉,生态环境极佳。这里是通往维西县、贡山县的交通要道,翻越碧罗雪山走10小时就可到维西县。该村傈僳族在清末从维西县迁来,民居建筑与村落格局传统风貌保存较好,建房中择地、选材、建房、进房等过程一直延续传统方式,在各类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中,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茅草顶房占62%,传统竹木结构“千脚落地”石棉瓦顶房占22%,砖木结构房占16%。古当村现在仍然保留传统纺织和榨漆油工艺,是农耕、采集等生计方式的补充。

傈僳族服饰简朴大方,做工精细。女装以红、白色为主色调,上衣为无袖右衽衫,下穿手工纺织的麻布裙,裙边装饰蓝红线条或花边。左肩斜挎用贝壳串成的长链“拉奔”和红白相间的串珠,胸前配挂多根串珠为胸饰,在“拉奔”和串珠下方结数个毛线球,鲜艳美观。传统男装以黑、白为基调,穿及膝白色长衫,外罩黑褂子,型似喜鹊,称为“喜鹊服”。现在多在领口、袖口和衣襟等显眼处镶花边。成年男子普遍配“怒刀”、带弩弓、背兽皮箭包,英勇剽悍之气尽显。妇女头戴用红、白色串珠和贝壳制作的珠珠帽Zone“哦勒”,男子戴1尺高的布帽子,右边挂一块红布飘带作装饰。

民间文学在傈僳族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古当村流传着丰富的神话故事、儿歌、诗歌、谚语、传说等,如《孤儿找龙女》、《猴子搓麻线》、《兔子与狐狸的故事》、《刮木毕斗鬼的故事》、《狗食太阳》等。

傈僳族民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当地流传的民歌有情歌“优叶”、叙事歌“木刮”、儿歌“然尼斗石”、迎亲调“吃知斗俄”、哀歌“阿双吉俄”、挽歌“诗俄斗俄”等。民间乐器有弹拨乐器“其奔”、短笛“笛哩图”、竹笛、三片口弦、单片口弦、木叶等。傈僳族民间舞蹈称为“千俄千”,种类较多,有生产舞、丰收舞、婚礼舞、模拟动物动作舞、织布舞、洗麻舞等,多为集体舞,或成排,或围圈,脚步有进有退,根据音乐节奏的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民族文娱体育活动丰富。除传统的射弩外,还有用于强身健体、节庆活动时比赛和表演的打球、爬竹竿、过溜索、射粑粑、射鸡蛋、摔跤、荡秋千、斗膝、压翘翘板等。

传统节日阔时节,即傈僳族的新年节,节期为每年12月20日。现在,阔时节已经成为怒江州的法定节日。每年阔时节时,全村人聚集在村公所进行各种活动,唱歌跳舞,吹奏乐器,欢庆节日。

傈僳族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古当村多有保存。根据月亮圆缺推定节令,安排生产。有自己传统的民间医药。村里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优良传统。

五. 浙江省 温州 文成县 二源乡雪梨

雪梨 二源乡拥有梨园面积3017亩,年产量1000吨左右,主要品种有:黄花梨、浦瓜梨等。采摘时间为每年7—9月

六. 山西省 忻州 繁峙 神堂堡乡苹果

“红红脸蛋圆又圆,咬上一口脆又甜。”这句顺口溜说的是繁峙县神堂堡乡的红富士苹果。近年来,神堂堡乡把红富士苹果产业作为“一乡一业”山区农村主打产业来抓,边抓苹果质量的提升,边抓苹果规模的扩张,让又大又甜的红苹果圆了百姓的致富梦。截止目前,全乡已发展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干鲜果专业村6个,专业户850户,苹果树种植面积达3500余亩,年产值达2370万元。神堂堡乡红富士苹果基地已成为繁峙县乃至忻州市优质果品发展基地。繁峙县神堂堡乡将不断改良品种、发展精品,进一步把优质红富士苹果产业打造成集采摘、观光、加工为一体的特色产业、富民产业。神堂堡乡地处繁峙县东南边陲的大山深处,北与灵丘县接壤,南与河北阜平县毗邻,108国道和神阜公路横贯东西,是京津冀等进入山西的重要交通要道。境内山峦丛叠,沟壑纵横,青羊河、大沙河从西向东流入河北阜平县,辖区内河谷海拔690米,年平均气温6.8℃左右,无霜期165天,年降雨量450mm,土壤以生物风化沙质土为主,含水量丰富,土壤肥沃。优越的自然环境是神堂堡乡成为全县栽培干鲜果树最适宜、面积最大的一个生产区域。

神堂堡乡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栽培第一代红富士苹果树。当时,行政推动的痕迹比较明显。乡镇府给群众发了树苗,并要求每村每户将水浇地全部栽培苹果树,迫于乡镇府的压力,群众都按要求栽植了,但不到半年,多数人又将果树苗偷偷的拔掉种植了农作物,只有杨树湾村等极个别的村保留了果园。杨村湾村经过几年艰辛努力,苹果栽种成功了,该村百姓的收入明显增加。典型带动的作用显而易见,群众认识到栽培苹果树可以致富,1992年开始,各村村民们自觉较大规模地栽种苹果树。至此,神堂堡乡的苹果树面积渐渐发展壮大,到本世纪初,红富士苹果基地建设已具规模。

新一届乡党委、政府领导上任后,更加重视苹果种植这项富民产业的发展壮大,乡领导针对红富士苹果品种的蜕化作了引进改良工作,使苹果始终保持较高的品质和良好的口感。乡里筹资200万元完成了2.2公里的新农村园区路和渠系的改造,动员青羊口村民在乱石滩建起了200亩干鲜果种植园区,共栽植红富士苹果树7200棵,樱桃树2100棵,板栗树1300棵,成活率达95%以上,园区初见规模,预计6-8年进入盛果期,产值将近1000万元,人均增收1.8万元。2014年,全乡红富士苹果树面积达3500亩,人均收入提高450元。

大规模扩大苹果树栽植面积,果园管理、果园灌溉、果品销售等一系列问题必须亟待解决,神堂堡乡党委、政府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放法,让果农外出取经,请专家前来指导和培训,同时在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也做了很多工作,大兴水利工程、无公害管理技术、套袋技术的普及等,红富士苹果的商品率提高了很多。现在全乡二代优质红富士苹果树已经步入有机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的良性发展轨道。

为更好地做好苹果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全方位服务,杨树湾、茨沟营、神堂堡、中砚台、红崖等村均成立了果品专业合作社,会员100%来自农民。合作社制定了章程制度,财务进行独立核算,下设理事会、监事会。合作社面向全乡实行统一管理、统一包装、营销与市场对接。县、乡农业技术部门负责生产技术指导、规划设计、技术培训、改良品种、高接换头,帮助农民调运优质果树专用肥、各种微肥。培养技术骨干120余人。合作社围绕果业技术指导、专业培训,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开展工作。并建起以苹果为主,梨树、核桃、杏、干鲜果等园区,面积5000多亩,其中苹果栽培面积3500亩。

七.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府茗香翠龙

2005年获“府茗香翠龙”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同年“府茗香翠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中国专利二十年优质成果特别金奖。

详细介绍:

贵州府茗香茶业有限公司是纳雍县一家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民营股份制企业,公司成立于一九九八年十月,注册资金200万元。经过八年的发展,目前公司拥有茶园3500亩,其中有机茶园1186亩,现有员工40人,技术人员12人,研究开发人员2人,办公及加工厂房面积1200平方米,茶叶加工机械32台(套),年产茶叶22.2吨,产值1100万元,实现销售收入1180万元,创利润300余万元,研制开发的产品“府茗香翠龙”、“府茗香云雾春”、“府茗香绿茶”2003年获年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同年“府茗香云雾春”获贵州名牌产品,2004年“府茗翠龙”、“府茗香云雾春”、“府茗香绿茶”系列产品在青岛荣获第二届中国国际专利与名牌博览会金奖,“府茗香翠龙”在四川雅安国际茶文化研讨会上茶获“蒙顶山杯”国际名茶金奖;2005年获“府茗香翠龙”获毕节地区优质农产品,同年“府茗香翠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中国专利二十年优质成果特别金奖,2005年公司被评为毕节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2006年被评为贵州省农业化经营优秀重点龙头企业,受到省人民政府表彰。

公司园位于纳雍县东部,距离县城20公里,海拔1700-1800米,土壤多这粘持酸性黄壤,年降雨量1300毫米以上,年均气温10.2摄氏度,昼夜温差2-10摄氏度。茶园周围山峦起伏,苍绿苍翠,常年云雾缭绕,茶树生产环境极其优越,生产的有机茶叶品质独特,回味悠长,为茶中珍品。

八.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沙锅

沙锅

新猫场沙锅是远近闻名的纳雍县土品。

每逢县城赶集时,在沙锅市场上,新猫场沙锅系列产品按种类、型号、式样整齐有序地排列摆满市场两旁。产品造型别致,颇有特色:口坦的似盘,底凸的似帽,底平的似盆,肚大的似罐,有嘴的似壶,有把的似瓢,有耳的似罗汉,……大大小小,形形色色。锅类、壶类、罐类、缸类、火框类、……品种各异,别具一格。那银灰铮亮的釉色,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真是琳琅满目。售锅人热情服务,购锅人满意称心。只见人群簇拥,市场热闹非凡。

新猫场沙锅盛产于纳雍县雍熙镇的新猫场。新猫场位于县城东南,距县城约

4

公里,清嘉庆之前是当时穿青十八寨中的一个老寨子,由“逢‘寅在此赶集而得名”。这里生产沙锅历史悠久。据说,新猫场沙锅生产始于清光绪中期

(

公元

1895

年前后

)

,最早是当地农户张炳成

(1878

1949

)

经川人陈糖匠亲授制锅技艺生产,后传邻居及邻寨而达到现在的规模。

新猫场沙锅是以本地优质无烟煤和黄白胶质泥为主料,青桐炭、松杉针叶为辅料,用特有工艺制作生产,做工精细。《大定县志·经业志》曾对工序中转动车盘施展制锅坯工艺技能有“圆如满月”的赞誉。由于原料好,做工精细,新猫场沙锅的质量上乘,性能独特,功用多。

沙锅虽无景德镇瓷器典雅丽质,或欠精陶古朴潇洒,但淳厚朴实,落落大方。耐酸碱,抗高热。快速生炊,强度软硬中和,火烧冰冻不炸裂,水浸水泡无损毁。受热均匀,保温适度。炊事无杂味,能保持食物营养。用以焖饭煮菜,炖肉熬汤,味纯正。干炒烧烤,烘烙食品,酥松味香。酿糯米甜酒,甘醇绵甜。煨浆做豆腐,色白质优。育发豆芽,芽粗质嫩。培植竹荪,产量高。价廉适用,十八般武艺面面通。难怪中国中医界向来一贯主张用沙锅煎熬中草药,原来奥妙就在此锅中。

医用常识中说:“煎中药最好用沙锅。因为沙锅受热均匀,而且不会使中药的有效成分起化学变化。如果用铁锅或其它金属锅煎药,容易使中药中含有的鞣质化合成鞣酸铁或其他成分,从而使中药里的鞣质遭到损失。中药里的另一种成分——生物碱,必须和鞣质或其它有机酸结合生成盐,才能溶于水。如果鞣质损失很多,就会影响生物碱的被利用,结果会降低药浸出的成分和治疗效果,甚至会生成有毒的物质,危害人体健康,这就是煎中药要用沙锅的原因。”

新猫场沙锅不仅畅销全县,而且还销往四川沪州、云南宣威等地。

改革开放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猫场沙锅生产有了发展。

1991

年全县人工沙锅栽培竹荪掀起热潮时,新猫场沙锅的生产尤为兴盛。据毕节地区乡镇企业局在猫场村的调查统计,

1991

年全村沙锅生产完成

52

万多件,产值达

52

万多元。猫上、议馆两个村民组为之而脱贫致富。

九. 四川省 甘孜 乡城 藏乡田园苹果醋

藏乡田园苹果醋是四川省甘孜州乡城县的。“藏乡田园”苹果醋是绿色、天然、健康的饮料,果汁含量达到90%以上,营养丰富,口感纯正。

藏乡田园有限公司生产的苹果醋系列饮料产品,已相继通过绿色食品、国标质量管理体系及食品安全体系认证。

取材自乡城优质苹果的“藏乡田园”苹果醋,采用独创的液态深层发酵工艺和技术,不添加水、食糖、酸味剂、香精、色素及防腐剂等添加剂,果汁含量大于90%,完全真材实料,让每一位品尝“藏乡田园”苹果醋的消费者,真正体会到完全生物发酵型果醋带来的醇和感觉,真正拥有高原产品的绿色、天然和健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