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黔南荔波特产 贵州荔波有什么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黔南荔波特产 贵州荔波有什么特产更新时间:2022-12-02 04:40:16

一.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烧饼

贵定烧饼

贵定的烧饼很好吃,里面夹了肉末和辣味香肠。发好的面团搓成棒子似的一条,切成一小节一小节,再将这些小节擀成薄薄的一层,抹上菜油、葱花、食盐,将面皮卷好,立起,再用力一压,接着用擀面棍擀几下,一个圆圆的面饼呈现眼前。重复着一样的动作,一会儿就做好了十多个面饼。接着用一把排刷蘸一下那咖啡色的汁液,往每个面饼上刷了一回,撒上芝麻,便一个个贴在右手上,从炉口递进去,啪一声,将面饼贴在瓦缸壁上。两三分钟后,掌柜会右手握着一柄长长的火钳递进去,将那烤得黄澄澄、香喷喷的烧饼一一请出来。顾客们早等不及了,把钱扔在烤炉上,拿起一个烧饼,“喳”的一声,就是一口,也不管烫不烫。

二.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都匀毛尖茶

都匀毛尖茶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都匀毛尖茶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都匀毛尖茶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都匀毛尖茶产于贵州南部的都匀市。它以优美的外形,独特的风格列为中国名茶珍品之一。都匀毛尖茶生产历史悠久,迄今已有500多年。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都匀毛尖茶已是向朝廷进贡的佳品,深受明崇祯皇帝的喜爱,因其形状像鱼钩,曾赐名为"鱼钩茶"。 贵州地处高原,都匀毛尖茶产区更是峰峰迭落,崖崖高矗,雾锁云,云缠雾。土壤深厚、疏松而潮湿,加上降雨量。常年温度以及日照等自然条件适宜茶树生长,所以都匀毛尖茶独树一帜。

地域范围

贵州省黔南境内以都匀为中心的-福泉独山贵定平塘长顺荔波惠水三都龙里相同气候带范围。

特定品质

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其品质优佳,形可与太湖碧螺春并提,质能同信阳毛尖媲美。

文化典故

民国《都匀县志稿》上记载:“茶,四乡多产之,产小菁者尤佳(即今都匀市的团山、黄河一带),以有密林防护之。”而且说都匀毛尖茶在1915年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茶获优奖。黔南《农业名特优资源》(黔南州农业区划办公室主编,1988年6月都匀毛尖)上说:“都匀毛尖茶有悠久的历史,成名也较早,据史料记载,早在明代,毛尖茶中的‘鱼钩茶’、‘雀舌茶’便是皇室贡品,到乾隆年间,已开始行销海外”,“1982年6月,在中国名绿茶评比会上,毛尖茶名列中国第二,仅次于南京雨花茶”。《都匀市志》(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4月):“都匀毛尖茶:原产境内团山黄河,时称黄河毛尖茶。该茶在明代已为贡品敬奉朝廷,深受崇祯皇帝喜爱,因形似鱼钩,被赐名‘鱼钩茶’。1915年,曾获巴拿马茶叶赛会优质奖。……198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名茶这一。”《都匀县志稿》卷十一“祠庙寺观”中记载:“西岳庙,在长秀(今都匀团山一带),旧建,乾隆间毁,知府宋文型重建”。在重建西岳庙时,宋文型刻立有《重建西岳庙碑序》。宋文型在碑序中说:“庚子岁(即清乾隆45年,1780年)余守匀疆,兼理厂务茶园一局,中在间有西岳王之庙,奉为本厂之神”,“爰是捐俸五十两,命薛允忠督造重修”,希望“镇彼西方,维兹厂局”以求“上裕国课,下佐工商”。由此可知,早在二百多年前都匀就已经有了官办茶园,而且直接由知府兼理,规模已经不小了,以至关系到“上裕国课,下佐工商”之大事。都匀毛尖茶在清乾隆年间,生产规模颇大,行销各地是无争的事实。

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三都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都匀经济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三.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荤菜扣肉

荤菜扣肉的制作方法是:将五花猪肉的皮烧焦后刮洗干净煮熟,在晾干的过程中,不断往肉皮上涂酱油、醋、红糖、甜酒汁等,待佐料浸入肉皮后,再放到锅里煮,使肉皮变得橙黄鲜亮,便将肉切成梳状,将切好的梳状肉片整齐有序地摆放在碗内(肉皮在下),在肉的上面放盐酸菜,放进蒸锅蒸至盐酸菜汁全浸入肉内,取出装盐酸菜和肉的碗反扣在盘碟里就成了“扣肉”。

四. 贵州省 黔南州 罗甸县 罗甸蔬菜

罗甸蔬菜,在省、州、县各级各部门的关心和重视下,在以李桂莲老师为代表的蔬菜科技人员的指导下,蔬菜产业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通过二十八年的开发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蔬菜享誉了全国,先后被授予“全国菜篮子产品生产先进县”、“农业部蔬菜定点批发市场”、“全国园艺产品出口示范基地”、“全国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贵州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湖南、四川、重庆主要目标大市场“放心菜基地”。蔬菜生产规模从0.2亩发展到10万亩,种植蔬菜农户从1户发展到32800户,蔬菜年产值从试验初期的100元增至1.8亿元。蔬菜产业的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饮食服务等二、三产业的迅猛发展,产品销售从省内为主向西南及华中地区推进,面向全国八大省区近300个大中小城市,蔬菜产值已连续15年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有20万人通过种植蔬菜实现了脱贫致富,菜农户年人均种菜收入1100元。“蔬菜”已经成为罗甸的代名词、农村经济中不可替代的产业,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今后罗甸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发挥优势、深挖潜力、加快发展、打造品牌,为实现贵州蔬菜强县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 贵州省 黔南州 贵定县 贵定米粉

贵定米粉

雪白的粉、酱红的肉丁、碧绿的香葱和香菜,看那颜色就觉得舒服,使人胃口大开。吃起来真是质感十足,香滑可口。早上来上一碗可谓是幸福啊!

六. 贵州省 黔南州 龙里县 龙里刺梨

龙里刺梨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麻芝乡、草原乡、摆省乡、湾寨乡、羊场镇、谷脚镇、哪嗙乡、醒狮镇、洗马镇、谷龙乡、三元镇、水场乡、巴江乡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一个金罐罐,装些硬饭饭,不吃硬饭饭,要吃金罐罐。”这是流传在贵州龙里县的一个谜语,谜底就是刺梨。

九月,是刺梨收获的季节,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157户村民乘着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在刺梨园里采摘着金灿灿的果实。受到灾害天气的影响,今年茶乡村的刺梨产量相对去年减少了三分之一,但刺梨在市场上3元多一斤的价格,却是去年的三倍。这让村民们的脸上洋溢着丰收致富的喜悦。

“维C之王”扎根龙里县

刺梨又名茨梨、木梨子,是贵州高原的野生,因果皮上密生小肉刺,固俗称“刺梨”。成熟的刺梨肉质肥厚,味酸甜,富含多种维生素,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花、叶、果、籽皆可入药,有健胃、消食、滋补、止泻的功效。刺梨的维生素C含量极高,每百克刺梨鲜果含维C2000毫克,是猕猴桃的10倍、甜橙的50倍、苹果的500倍,因此被称为“维C之王”。

在现代社会,人们更加注重健康的生活和营养的饮食。龙里正是看中了刺梨所蕴藏的广阔前景,从2000年开始发展刺梨种植业,10年间建立起1.5万亩的刺梨基地,把刺梨这一特色产品打造成了金灿灿的生态产业。

靠刺梨致富的茶香村

龙里县谷脚镇茶香村的3000多亩刺梨基地长达10余里,是目前贵州省连片最长的人工培植刺梨基地。

据龙里县林业部门统计,2009年茶香村3000多亩刺梨基地,产鲜果300多万斤,按照市场均价每斤1.1元计算,全村157户总收入达300多万元,户均1.91万元,其经济收入是普通农作物的4到6倍。茶香村村主任晏启华说,农民退耕还林种刺梨政府有补助,出售刺梨果、刺梨苗又有收入,农闲的时候农民还腾出时间发展养殖业、乡村旅游业,生产、生活方式完全改变了。目前茶香村90%的村民拥有摩托车,80%的村民自己改造了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没有人愿意出去打工了,都留在村里种刺梨。

供不应求的龙里刺梨

龙里县在着手规划刺梨种植和产品提升的同时,还与贵州华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刺梨深加工企业合作,深入进行刺梨系列产品的研发。

现在,贵州华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在刺梨粉制备方法上不断创新,使之具备了实现产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条件,并已经申请注册与刺梨产业相关的专利。贵州同济堂下属老来福药业公司目前也已经生产出金赐丽果汁饮品、金刺参九正合剂等多种含刺梨提取物的药品和保健品,在市场上普遍受到消费者青睐。

刺梨制品的畅销使得龙里县的刺梨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据悉,今年龙里县产出的1500万斤刺梨鲜果,已经全部销售给省内和广州等沿海省份的客商,一部分鲜果在市场上出售,一部分送往工厂进行深加工。

龙里刺梨产地范围为贵州省龙里县龙山镇、麻芝乡、草原乡、摆省乡、湾寨乡、羊场镇、谷脚镇、哪嗙乡、醒狮镇、洗马镇、谷龙乡、三元镇、水场乡、巴江乡14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七.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狗绷肠

狗绷肠

狗绷肠是罗甸红水河一带布依族独创的一道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风味美食,

“狗绷肠”色泽金黄、外酥里香、营养丰富、味道独特;红水河芝麻鲸,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大井黄豆鸡。“黄豆鸡”色泽红亮,鸡肉辣香味浓,黄豆酥脆味美;荞灰豆腐。罗甸边阳镇制作的荞灰豆腐,全国独一无二,是极富盛誉的地方副食品,用它制作的菜肴,清香、细嫩、口感好,由于风味独特;荷叶粑。荷叶粑因用芭蕉叶包裹(合叶)而得名。荷叶粑色泽自然(紫红色或白色),观之赏心悦目、闻之香气扑鼻、食之糯而不腻、不粘牙,味道可口奇特;素剪粉,入口爽滑、清凉,深受广大游客喜爱。

八. 贵州省 黔南州 荔波县 布依族酿豆腐

荔波联山湾布依族的酿豆腐是当地古老的传统食品,是美食中的佳品之一,其型、色、香、味具有独特之处。酿豆腐是用白豆腐花成比火柴盒稍厚的正方体形状,然后在中间挖坑填馅后煎制而成的,形态美观,肉质鲜嫩,味美清香,吸引了众多远亲近邻,也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大饱口福。

在当地流传一句话:“请客没有酿豆腐,主家并非有诚意”。这话更加诠释了酿豆腐在布依族人民心中的分量。的确,酿豆腐在当地农民餐桌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特有的风味是布依族大宴宾客时缺少不了的主打名菜。在这里可随时看到,当有外来宾朋或游客在农家就餐时,先吃的并非肉类,而是酿豆腐,都说这里的酿豆腐又软又嫩,又香又甜,非常可口,回去时也忘不了带一小袋作个纪念。

酿豆腐的制作方法是古代先民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其制作流程看似简单,但每个环节的工艺需讲究细心到位,没有一定的技术功底是做不出有质量的酿豆腐。所以,在联山湾一带酿豆腐是不常有的。一般是逢年过节、遇红白喜事时由农家主妇亲自把关制作的。

第一步:选豆子

联山湾是盛产黄豆和绿豆的地方,豆腐货源充足。但人们为确保酿豆腐质量,选豆时非常细心,只要遇到一颗扁豆(不饱满的死豆)或一颗沙石一律剔出去,防止“一颗螺丝打坏一锅汤”。 一锅豆腐通常用4升豆子。把筛选好的豆子用清水浸泡3―4小时后, 用石磨磨成豆浆,然后用大锅煮熟后滤出豆渣。

第二步:点豆腐。

点豆腐是一个技艺很高的环节,按农家的习俗是用自家的酸水来点,点出来的豆腐鲜嫩结实、酸甜豆香。如技术不够怎么点也不结,往往一锅豆浆就白白废掉。有人为保证豆腐即点即成而用石膏点,石膏豆腐虽白嫩但缺乏韧性,容易破损,经不起制作酿豆腐时反复折腾,其味道与酸水酿豆腐相比也明显逊色。

第三步:压豆腐。

豆浆煮熟退火后就开始点豆腐压豆腐。点豆腐是在在大锅里按一定方向轻微转动,待其凝聚成白云状后立即停止,让其在禁止状态下继续集结。眼看白云状豆腐脑结紧水清后把它装到长方形花格木箱里,然后加盖重压,待水滴干后解开木箱,印有10等分凸痕的大块白豆腐大功告成。

第四步;花豆腐

一锅豆腐可制成10方白豆腐。首先将一方豆腐横刀破二,再在上面按一纵两横的刀法花成大小比火柴盒稍厚的十二等分,然后整齐排放在簸箕里。用细小扁平的竹篾条弯成半圆状,在火柴盒豆腐中间挖出一个外小内大的圆坑,以便酿馅。挖出的下脚料豆腐不能扔掉,等候把它捏成糊状,用来盖馅,变废为宝。

第四步:做馅

做馅关键要选好肉。选肉不要一味选瘦肉,瘦肉多了,酿出的豆腐吃起来会感到粗老。五花肉比较好,又不至于太腻,吃起来又滑又甜又香,非常可口。选好肉后,还配有其他作料,常用的有韭菜、大蒜、葱花、花椒等,有的富有家庭常常配上鱼虾、木耳、香菇、五香八角等(因人而异)。选好料后就与肉掺和在一起开始剁馅。剁馅一般用两把菜刀同时剁,双手此起彼伏,既有速度又有质量,一直剁到满意为止。

第五步:酿豆腐

把剁好的馅装在大碗里,用三个手指轻柔地抓起适量,塞到豆腐圆坑里,动作轻缓温柔,要保证馅塞得满而紧,而豆腐又不破损变形。以此类推把需要酿的豆腐都填完馅后,用下脚料豆腐捏成湖状,然后取适量把坑口一一盖上抹平即可。

第六步:煎豆腐

豆腐酿好后就开始煎。先用柴火把平底锅烧烫,放上适量菜油,加热待油散发香味后,就开始煎豆腐(先放上有盖的那一面)。刚上锅的豆腐不能乱动,待被煎的那面微微泛黄时,马上用木制锅铲轻轻松动四周,左右挪动其位置,片刻后翻转到它的正对面接着煎。为了使酿豆腐既有人为的芳香美味,又不失其原汁原味,一般只煎两面就可以了。

第七步;煲豆腐

酿豆腐煎好后,吃法也有讲究。为使酿豆腐充分吸饱馅里的肉汁及香料,要放冷水豆腐,同时锅里撒些盐、麻油、花生油或少许酱油等,用小火慢慢煲,待水烧开后,就可以享受香喷喷的酿豆腐美味了。

九. 贵州省 黔南州 福泉市 太师饼

流传于都匀的一种点心。太师饼外表呈扁鼓型,两面呈黄色或浅黄色,圆周呈白色或浅黄色;饼面酥松,酥层清晰,不脱壳,不空心。内馅果料粗细适当,入口香甜酥松。

传说 :远在商代,武王伐纣,纣王派闻仲太师随军出征。太师为了缩短进兵时间,制作了一种糖烧饼,备为行军干粮。此后,烧饼制作传到民间,经过工艺上的不断改进,形成了酥皮果料糖馅的甜食饼。后人为纪念闻太师,命名为"太师饼"。

十. 贵州省 黔南州 都匀 水族饮食和鱼

水族饮食和鱼

都匀的水族同胞不仅在迎宾、宴请时离不开鱼,因为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而且在日常饮食中也非常喜欢食鱼。有客自远方来,主人必定要杀鱼款待,表示宾主有鱼水之情,意深情长。

为了领略一下都匀水族人民平时的饮食习俗,我请你和我一起到我的水族朋友老潘家作客。

老潘家在一个依山傍水的寨子里,我们进了寨门,绕过寨脚的一口鱼塘,然后沿着一条小路走上去就到了。

老潘家住的是一栋三层的古老干拦式楼房。听见屋外有狗叫声,老潘知道有客人来,便赶快迎出来,把我们接进了二楼堂屋左边的火塘间坐下来。已经是深秋了,天气有点凉意了,我们坐在火塘边,边烤火,边交谈,甚是情意浓浓。到了吃中饭的时候了,好客的女主人便在火塘里放上一个铁三脚架,上面放上一口盛装着油酸汤的大铁锅,摆上一块木条,搁上一只蘸水碗,那葱绿盐白辣椒红,让人口涎欲滴,然后端上一盆剖好、洗净的鲤鱼块,一块一块地往酸汤里梭去。

我们一边喝着老潘自酿的甜酒,一边等着汤开。水族同胞历来有“菜不论数,以酒为大”和“劝酒为礼”的习俗。我们喝着酒,不一会汤开鱼熟了,老潘给我们每人碗里敬上一只鱼头,这是主人对客人表示的敬意。

这时女主人又端来了新鲜的白菜、自制的豆腐。她一边往锅里放一边说:“不成敬意,天凉了吃火锅就图个热火,吃个新鲜。”女主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吃水族汤鱼的妙处。那鱼肉真是白嫩味鲜,十分可口,酸中带辣,回味长久,吃得浑身发热,鼻尖冒汗。正当我们吃得落胃,谈得高兴时,老潘突然离席而去,大家有点茫然。不一会老潘手抓着一条约二斤重的鲤鱼进来,然后将鱼甩在木地板上。鱼在地上又蹦又跳,大家一起呼喊着“秀!秀!”使气氛达到了热潮。然后老潘把鲤鱼当着大家的面刮鳞、去鳃、剖肚、洗净、切实,放进了锅里,大家又掀起了又一轮喝酒吃鱼的热潮。这叫“席间进活鱼”,是水族人民欢迎尊贵客人的隆重仪式。因此水族的村寨里都有鱼塘,长年养有鱼,可以随取随吃。

我们边吃边摆,说起了水族人民平时吃鱼的烹调方法来。老潘说,吃火锅酸汤是常用一种方法。此外,还有油炸鱼,就是将面粉与水、盐、香料拌成糊,将它糊在鱼块上,用油炸成金黄、脆香,然后作为下酒的菜肴,其味香脆可口。如果在河里捕捞到一些小鱼,可以将它们剖好、洗净、晒干或烤干备用。有客人来了,就将干鱼在油里炸脆,然后炒上青辣椒、毛辣果(西红柿),也是下酒的好菜,脆辣可口。还可以将鱼制腌鱼,都匀水族制腌鱼的方法和制腌肉不同,只是将鱼烤干一点,不刮鳞不剖肚把它装进陶坛里,配上酸糟辣、熟碎米、密封好,食用时从坛内取出蒸熟,拌上香料、盐巴,鱼肉醇香酥嫩,十分可口。水族人民喜欢食鱼,这和他们的先民来自华南江河湖海边上,一日三餐有鱼虾有关,也许鱼在他们心中是幸福、吉祥的象征有关。所以水族群众有下河捕鱼、摸鱼的爱好

,每个寨子里都有公共的或私人的鱼塘。平时他们在生产中也常常找机会抓鱼。例如男人在犁田、耕田时,往往腰上都拴着一个竹编的腰篓,碰到被翻犁出来的泥鳅、黄鳝,就顺手抓起放进腰篓。在水稻中耕除草时,见到有小鱼虾也会捞起来回家晒干或烤干,以备作下酒吃饭的菜肴。

这一顿“饭”吃得真是“鱼饱酒足”,而且还增加了水族人民饮食中有关鱼的许多知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