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常德特产油茶 湖南最正宗油茶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常德特产油茶 湖南最正宗油茶更新时间:2022-12-05 12:53:12

一. 广西 河池 凤山县 凤山油茶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凤山县油茶栽培历史悠久,特别是1973年被自治区列为油茶基地县后,全县大力发展油茶生产,不断扩大油茶基地建设规模。截至2011年底,全县共种植油茶22万亩,其中,幼林4.2万亩,开始挂果3.5万亩,进入盛产期11.5万亩,进入衰产期2.8万亩。油茶林重点分布在9个乡镇66个村。乔音、长洲、平乐、凤城、中亭、江洲、金牙等乡镇是油茶主产区,占全县油茶林面积的87%。品种以本地普通油茶、岑溪软枝油茶为主。

近年来,在上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凤山县积极引导群众开展油茶低产改造、科学管护,全县掀起油茶种植新热潮。通过油茶低产改造,油茶籽产量逐年攀升。2011年,全县产茶油籽4449吨,产值4449万元。

二. 陕西省 西安 雁塔区 疙瘩油茶

陕西小吃 工艺:熬煮汆炖烩焖法

疙瘩油茶的制作材料:

精面粉6500克,熟羊油(或植物油)1000克,调料面50克,精盐150克。

疙瘩油茶的特色:

酥香可口,是西安著名的风味小吃。

教您疙瘩油茶怎么做,如何做疙瘩油茶

1.面粉4000克与精盐、调料面拌匀。锅内放入羊油,用小火化开,油温至60℃时,先放入面粉1000克炒匀,锅里遇有大"油面块"时,用手随时掰小,要边搅边掰,待"油面块"变小且较匀时,再将面粉4000克陆续放入,再继续搅炒至面熟,出现樱桃般的疙瘩时,用小火再炒少许时间,出锅备用。

2.锅内加水1.75万克烧开,放入面疙瘩烧开,将面粉1500克用30℃温水和成稠糊,倒入锅内,用小火烧至锅内"油茶"出现汽泡时即成。

疙瘩油茶的制作要领:

1.炒面疙瘩时要用小火快速炒拌;

2.制油茶时面疙瘩要慢慢倒入锅内,边倒边搅拌。

三. 江西省 宜春 宜丰县 石市油茶

油茶,别名茶子树、茶油树、白花茶;油茶属茶科,常绿小乔木。因其种子可榨油(茶油)供食用,故名。茶油色清味香,营养丰富,耐贮藏,是优质食用油;也可作为润滑油、防锈油用于工业。茶饼既是农药,又是肥料,可提高农田蓄水能力和防治稻田害虫。果皮是提制栲胶的原料。石市现有油茶林面积近4万亩,年产油茶640多万斤。

四. 湖南省 怀化 靖州 苗侗热油茶

油茶是苗家侗家的传统食品,也是饭前饮用的好饮料。能消暑解热、祛湿去寒、止渴解饥、驱瘴除厉、生津健胃。每逢宾客临门必煮浓茶,冲泡油炸糯米丸子、黄豆、花生、玉米,又以葱花、辣椒等招待宾客。侗族嗜好油茶尤甚,多以油茶为早餐。

信息来源:靖州史志办

五. 贵州省 安顺 平坝区 侗家油茶

油茶是侗家日常食品,平时客来,煮油茶相待。特别是女客来访,常欢聚一堂,一边品尝油茶,一边拉家常谈心叙旧,其乐无穷,别有一番风味。喜庆之日,首先以甜酒、油茶待客;逢年过节,必煮油茶祭祀祖先,款待左邻右舍。

油茶的主要配料,因季节和节日、喜事不同而变化。平时用糊米和薯类瓜豆为原料;节日煮油茶多以米豆腐、灰碱粑为主,待客时用糯米粑和炒米为佐料;办喜事时多用包谷、灰碱粑和炒米配之。

油茶的制作过程称为“煮油茶”。首先将“阴米(侗语:maoe,是用糯米泡透蒸熟,拌适量茶籽油搓散,晾干舂扁、收藏备用)用茶油炸成米花(又叫炒米),将黄豆、绿豆、饭豆、包谷炒酥,另将大米炒焦,放入节骨茶或茶叶和油拌炒,加入适量温水,待糊米和茶味熬出,再加入适量食盐和水,煮沸后再放入灰碱粑和米豆腐或薯类、瓜豆、煮熟即成。食用时再放入炒米花和炒酥的黄豆、烤得金黄的糯米粑、姜、葱、糊辣椒等佐料,吃起来香辣酥脆,味道特别可口,它不仅能充饥,而且有清热、提神、健胃、增进食欲等作用,为侗乡,到了天柱侗乡,您千万不要错过噢!

在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过渡的东斜坡黔桂湘河谷丘陵及台地间,生长着一种特有的常绿灌乔木,该树喜温耐热,一般生长在酸性红黄壤中,当地人称之为“茶子树”,其果实经烘烤、晒干后榨出的油为“茶籽油”或“茶油”。

居住在黔东黎平、锦屏、天柱、三穗、玉屏等地山区的侗族人家常年食用茶籽油,而用茶籽油泡制的油茶则是中华茶文化一支奇葩,为侗家人所喜爱。其做法,首先将少许茶籽油倒入铁锅中煎,剔除油的涩苦味,放进扁米(用糯米扁干而成),炸成米花后,盛到碗中。其次,往锅渗入泉水(乡间喝泉、井水,不喝河水),量因客人多少而定,一般一人一碗,煮沸,放盐,然后放入茶叶(用砣茶或将茶叶用布包裹好,避免茶叶飘散茶水中),等片刻,茶叶汁渗入锅中。最后一碗澄黄、滚烫、清香的茶水再放入几匙先前制好的米花飘浮于上,侗家油茶就已制成。

油茶是侗家餐前待客饮品,贵客到家先煮油茶,主人招待客人喝油茶,表示主人家要招呼客人就餐,等客人品完油茶,饭局也就开始了。

油茶是纯天然绿色饮料,具有开胃温脾、除湿解暑功效,喜食油茶的侗家人除以油茶待客外,自己也经常吃油茶,一些地方以油茶为早餐。油茶无定制,在茶籽油、茶叶等主料不可少的基础上,加入不同的食材成为叫法不同的油茶,在上世纪粮食困难时期,把玉米、红薯、马铃薯等“粗粮”放到油茶中煮成的叫“包谷茶”、“饭薯茶”、“洋竽茶”,并由饮品成为主食,它让侗家人度过了那艰难的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侗家人生活好了,粮食剩余了,以“杂粮油茶”为主食的年代已经过去,现在粮丰鱼肥的侗乡只以油茶作为招待客人的饮品茶点了。

据说,茶籽油有美容作用,油茶还能降压降脂除糖的功效,在侗乡,高血压、肥胖、癌症病人少有,女人乖巧、灵秀,男人精悍、健壮,长寿老人比比皆是,这可能是与喜饮油茶有关吧。

六. 广西 柳州 三江侗族自治县 三江侗族油茶

三江县是广西柳州市最北面的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县,境内的老百姓都有打油茶的习俗,特别以侗族、苗族为甚,如草苗一天至少要喝三餐油茶,早上起来先喝油茶再出工,中午收工回来先喝油茶再吃午饭,晚餐也先喝油茶再做饭。那么老百姓这种打油茶的习俗是从何而来的呢?这得从中国史上的两次禁茶事件说起:

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 但是,在中国史上的金国却有两次禁茶事件,据顾炎武《日知录》所引据《金史》说,一次在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一次是金宣宗元光二年(公元1223年)。第一次因尚书省奏,“茶,饮食之余,非必用之物,比岁上下竞啜,农民尤甚,市井茶肆相属,商旅多以丝绢易茶,岁费不下百万,是以有用之物易无用之物也”。原来是因为金地在北方,是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其国内不产茶叶,进口茶叶所费甚大,所以要禁;但章宗下令禁茶,只禁民间,“命七品以上官,其家方许食茶,仍不得卖及馈献,不应食者以(斤)两定罪赏。”。第二次省臣奏言虽仍称之为“非余食之急”,但说得比较明白,云:“茶本出于宋,……而边民又窥利越境私易”,这无异是以“有用之资”资宋。原来不是因为茶叶“无用”,而是因为资财“有用”,要保护国力,在宋金对峙、时战时和的状况下它尤感必要。这时,“许食”的级别也提高了,不再以七品为起点,而是须“五品以上官”;禁令也严了:“余人并禁之,犯者徒(刑)五年,告者赏宝钱一万贯”。为什么“无用之物”的茶,到了七品、五品以上官吏宅第就“许食”,就不再是“无用之物”了?可见“无用”云云只是托辞,我们姑且不去管他,但是农民“食茶”已成习惯岂能说禁就禁得了的?这样老百姓也只好想出其他的招法了。你官府不是禁茶吗?难道你还禁汤禁菜不成?于是就改变了“食茶”的方法,他们先放少许米在锅中用油炒焦,再投入茶叶稍炒一下,最后放水渚成茶汤,食时佐以各种菜肴或干脆用以泡饭而食。这样就巧妙地把“食茶”变为食菜食汤了,官府自是奈何不得。五代十国两宋时期,北方人民不堪金人统治纷纷南迁。随着金、元的大举南侵,北方的游牧民族也继续南迁,特别是元朝时期,汉族向边疆地区迁移;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到了明初,朱元璋驱赶少数民族,他们逐渐迁徒至湖南和与湖南交界的广西。(如今有些人还能在湖南通道县自己的宗族族谱上寻祖追宗。)而他们的“食茶”方法也逐渐演变成一种饮食方法与饮食文化传承下来。现在生活在三江县八江乡布代村的草苗可作佐证,从他们的服饰和他们饮茶文化上看,他们很可能是蒙古族的后裔。他们说侗话唱汉歌着蒙服,特别是女人着长衣服,扎腰带,很像蒙古的服装,女人和男人扎的头巾,都和现在的蒙古人类似。只不过现在是就地取材,用当地的蜡染布来制作服装罢了。他们的鼓楼顶,不像侗族用的是葫芦,而是奔马(马是游牧民族的图腾)。还有一些习俗更能体现草苗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渊源,就是在打油茶时,碗里都放一种或竹、或木质刀状的 “签”,这是由蒙古族的餐刀演化而来的。用他们自已的话说是“由于祖先为游牧民族,有着喝茶割肉的习惯” 故沿习至今。

众所周知,中国茶道经历了煮、煎、点、泡四种饮茶技艺的演变历程。“寒夜客来茶当洒”,正如我们汉人接待来客必须奉茶一样,由于上述少数民族饮茶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当客人进侗家、苗家时,他们不递开水不备茶,而是打油茶来招待客人,这与汉人的奉茶礼节有异曲同工之妙。

油茶:侗族历来有“打油茶”的习惯,凡到三江生活过一段时间的人,都自然“染上此好”,故侗家喜种植茶叶树,代代相传,喝油茶是侗寨民众的早餐主要饮食方式。

茶叶:三江盛产仙人山茶,品质很好。江、浙一带的茶叶商户经常坐地三江等待收购上等茶叶。优质茶叶产自八江、独峒、同乐。农民靠产茶致富,积极性高涨,“十五”期间茶叶生产将成支柱产业。

油果:用大糯制,用三江植物油茶油炸出的油果脆香。

油茶的制作方法

三江油茶的制作方法比较简单。原料:茶叶(专用的油茶茶叶),油果,荫米,花生米

先把荫米用油炸成米花(最好用茶油),油炸花生米。然后就是煮茶水了。在锅里放少许茶油,烧热,放茶叶翻炒,烧半焦,放水煮沸,滤去茶叶,加上荫米,花生米,油果,葱花。喜欢吃咸的就加盐,甜的就加糖。这是最简单的。想要丰富点的就买点猪肝粉肠,烫点青菜。

打油茶源于侗族,柳州的苗、瑶和部份壮族也都有用油茶待客的习俗。三江的油茶是很有名的,制作有简易,也有精工,吃油茶历史久矣。侗家人喜欢吃油茶,每天除了三餐正餐之外,还要打一到三次油茶。解放前,一天分三次出工,早上,人们空腹去作两个来小时的工,回来先吃一碗油茶,休息一会,再吃早餐。早饭后,再出工三个来小时,午饭前也先吃一碗油茶,午饭后上鼓楼去闲聊,八、九点才吃晚餐。这种一日三次油茶,都是比较简便的、低档的。在油锅里放下老茶叶,烧半焦,冲水,煮熟呈黄色后,放盐便成油茶,放一小团饭或玉米或豆子之类在碗里,泡进茶水,就可食用了。

比较高档的油茶,制作就比较复杂了。先把阴米用热油炸成米花,然后油炸花生或黄豆,再炒猪肝、粉肠或瘦肉、香肠,再煮汤园或烫糍粑片,最后煮油茶。有的还加些生米、姜泥、蒜子,待茶煮沸,滤去茶叶,加上盐、葱花、茼蒿或菠菜等佐料,即成香喷可口的油茶了。过年时招待客人的油茶特别讲究,通常客人要吃四道油茶,这四道油茶又称:一空、二园、三方、四甜。一空,指第一道油茶有米花、油果、花生米和猪肝、瘦肉、粉肠;二园指的是第二道油茶在"一空"的基础上添加了水园;三方,是在"一空"的基础增加了切成方粒的侗粑;四甜,让客人喝糖水润喉、清嘴。过年时,不论到哪一家,一定要吃完这四道油茶,用本地人的说法是"油茶一吃吃到底,不吃到底不讲礼"。

吃油茶也有一套程式;第一回吃小半碗的油茶,只放些米花和花生;第二碗多加些佐料,还有五六碟酸菜、酸鱼、酸肉和牛肉巴之类供食用者送茶;第三、四碗主要是汤园或糍粑片,如来不及作汤园、糍粑,则用糯饭代替。第五碗多为甜品。这种高档正宗的油茶,一般都要吃够五小碗,主人才高兴,不然,主人以为自己打的油茶不好吃,客人才不领情。

七. 四川省 南充市 阆中 阆中油茶

在阆中古城,无论春夏秋冬,上班、上学的人们都喜欢到古城的小餐馆喝上一碗热气腾腾、清香宜人的油茶馓子。油茶就像快餐,具有方便实惠的特点, 所以被阆中人形象地称作“阆中的麦当劳”。

因为油茶成为阆中的一道名特小吃,从而也成就了许多有名的油茶馆子,如朱记油茶、程记油茶、张记油茶等。位于阆中市下新街的一家油茶馆最有名。这家油茶馆的主人已经是经营油茶的第三代传人了,如今该店的陈设和用具仍然使用的是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一块小木桌上摆满了调料和馓子,一边的鼎锅在柴火的0舐下,咕嘟咕嘟地煮个不停。

此店的主人是一位65岁的老人,名叫朱新宁,他身穿白色厨师服,正手脚麻利地舀油茶。一勺勺橙黄色的油茶盛在碗里,冬菜、葱花、捣碎的花生米、芝麻、辣椒油等佐料一一入碗, 一把馓子捏成小段放在油茶上,一碗香喷喷的“油茶馓子”就这样上桌了。

据了解, “油茶”和“馓子”本是回族群众出门经商、旅游的方便食品。过去回族群众出门最发愁的是吃饭难。在遥远的旅途中,吃饭极不方便。为了解决吃饭问题,回民群众便养成了吃油茶和馓子的习惯。

做馓子先用盐水和面,将面和好后,在上面抹一层薄薄的菜油,用湿毛巾搭上,让其自然发酵,夏天发十分钟,冬天发一小时左右。面发好后,将面盘成粗藕节般的大条,再发酵十分钟,又将其盘为小指头粗的小条,用干米粉扑面后,右手握起小条,左手捏小条一端作纺车状运行,将小条绕成更细的面圈,然后将面圈套在两根长筷子样的竹签上,再将面圈拉细绷直下锅油炸,炸至面圈变硬之前,翻转竹签将其扭成梳子状,待成金黄色时,即可起锅备用。馓子吃起来香脆,在嘴里常发出咯咯的声音。

在阆中,每逢节日,回汉女同胞们便各显身手,做出图形各异的多种馓子,点缀节日气氛。如今,在许多食堂和早点铺里,油茶馓子已成为常见的小吃。

八. 陕西省 宝鸡 陇县 关中油茶

关中油茶,是关中各地油茶的总称,包括了西安市的壶壶油茶、疙瘩油茶,三原县的薄脆油茶,宝鸡市的杏仁油茶,均远近闻名。

关中油茶是由西周时的“酏食”演变发展而成。到隋唐五代时,属于风味各异的饭粥品种之一。唐朝时的“饧粥”,是加入杏酪、麦芽糖的粥,是将面发酵饧后稀释制成粥,咸甜香美,营养价值较高。明清时代将油茶称为“面茶”。据清代《素食说略》记述:“炒油茶,生面二斤炒熟,乘熟入芝麻酱半斤或十两搅匀,再入椒茴末及盐和匀,摊开晾冷。不晾或有焦气。临时或以滚水和之,或以冷水煮之,均可。”

西安著名的清真风味“疙瘩油茶”,以有珍珠般的面疙瘩而得名。油茶的吃法有多种,一是单喝油茶,作为消闲品尝;二是油茶配麻花,将麻花泡煮在油茶里边吃边喝;三是油茶上面放些姜末和捏碎的馓子;四是油茶锅里现打荷包鸡蛋。

烹调方法:炒、煮

味 型:咸香味、果香味

原 料:面粉3.5kg,熟猪油750g,杏仁500g,盐适量,芝麻250g,调料面适量。

制作工艺:

1、将杏仁用凉水泡开,煮20分钟,再用凉水浸泡,拨去苦味,搓去外皮。捞出淘洗控干,另将芝麻炒熟,擀碎。

2、将面粉用小火炒黄,出锅晾凉,过罗,加适量盐面、调料面拌匀后,倒入猪油锅翻炒,约20分钟即熟。

3、水烧开将炒面撒到锅内,搅拉熬成稀稠适度的油茶(每500g面粉约需水2kg),吃时碗内放杏仁,再盛油茶,芝麻撒在上面。

4、可将制好的油茶装入保温壶内,随喝随倒,可保温12小时。

风味特点:油香可口,杏仁味浓,疙瘩酥松,快餐食品,早晚均可食用。

继承创新:用此法还可制成长生油茶、锅巴油茶、酥饼油茶、米花油茶、金皮油茶等。

壶壶油茶:把面粉、调和面加凉水搅拌成稠糊糊,慢慢的倒开水锅里搅匀,加进杏仁、芝麻、酱油、盐、胡椒粉、味精等,用小火边烧边搅,大约二十分钟后,颜色变成酱黄色就熟了。然后装进保温瓶里,随到随喝,清香可口。

宝鸡油茶:先把杏仁用凉水泡开后煮二十分钟,再用凉水浸泡拔去苦味,搓掉外皮,捞出,淘净控干,另把芝麻炒热擀碎,把面粉用小火炒黄,出锅晾凉,加适量的盐和调和面,拌匀后炒二十分钟左右,吃时把炒面熬成稀稠适当的糊糊,(500克炒面约2000克水),先把杏仁放在碗里,再倒油起蒸煮后,装进小瓮里发酵,到立冬前后就能育热淋醋了。淋醋时,各家都要把醋婆神敬起来。据说从前是位农妇发明了做醋,一立冬她就给各家教传酿醋技术,死后便被人们封为醋神。头茬醋一淋完,家家都先做一顿浇汤面,人吃之前先给醋婆献上一碗。

近几年,人们在踩曲、煮醋、配料育热和淋醋这四大工序上,又用上了新的工艺,使西府冬醋更香了。

九. 湖北省 襄阳市 襄城区 夜壶油茶

夜壶油茶是一种适宜于冬季夜晚的小吃。

油茶制作方法简单,但调味讲究。先把面粉温火妙香,略呈黄色,后将羊油或牛油、胡椒、豆豉、葱、姜、盐等放入适量,加水煮成糊状即可。

吃时,放碎蒜苗、炒花生米(压成小粒),真是香味四溢。

睡前来一碗,可暖胃、润肺、生热。冬季,叫卖者身背好几十斤重的大铜壶,走街串巷叫卖,所以人们戏称它为“夜壶油茶”。

十. 湖南省 常德市 鼎城区 常德药膳扒鸡

扒鸡是我国传统名肴。常德药膳扒鸡博采众家之长,荟萃名师之技法,成为常德一大名菜。常德药膳扒鸡具有较高营养价值,每500克鸡肉,含蛋白质113克,脂肪88克,碳水化合物37克,钙98毫克,碳99.5毫克,维生素B10.22毫克,维生素B2 0.84毫克,尼克酸40毫克。常德药膳扒鸡又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它有天麻、党参、枸杞、杜仲等20多种药物配制的卤水煮制,具有强壮筋骨,理气健胃,祛风清热的功能。常德药膳扒鸡制作精细,用来制作药膳扒鸡的都是嫩肥母鸡。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后,放入冷水内浸泡一小时,然后将鸡捞起沥干,把鸡腿向后交叉,脚爪盘入鸡膛,双翅从宰口伸进鸡嘴交叉盘出,形成雏衔翅之姿,再在鸡身上涂上饴糖或蜂糖,放入油锅内油炸,待鸡皮起皱后用事先配制好的药水卤制。鸡卤制好后,再放入锅内焖煮,煮烂后捞起放入盘内冷却,刷上香油,药膳扒鸡即制作完毕。常德药膳扒鸡体形饱满,造型优美,色泽金黄光亮,肉质鲜嫩松软,骨节嚼之酥脆,药性显著,是理想的佳肴和补品,每个到常德来的人,总要上扒鸡店亲口品尝常德药膳扒鸡,或带动上一两只,让亲友共享口福。( 常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