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太原特产零食都有哪些 太原十大特产零食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太原特产零食都有哪些 太原十大特产零食更新时间:2022-11-27 06:23:34

一.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磨擦擦

将土豆用专做的磨擦片子磨成渣,用笼布挤去水,加入莜面或白面,用手拍成饼状放到蒸笼里,蒸15分钟即熟。然后把蒸熟的饼切成薄片,可用蘸汤调着吃,也可加入调料炒吃。

二.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太原河漏

把和好的面投入特制的河漏床(中间有圆洞,下方有孔,上面有与圆洞直径相差略小的木柱圆形头伸入洞中挤压)迫使面从下方均匀的孔内下到锅里,整个河漏床用杠杆原理,横跨锅上。待面压到一定长度,用刀从下方把面条截断,煮熟后配上各种浇头或打卤食用。这种面,操作简便,速度快,适宜于集体食堂食用,吃着筋滑利口。( 太原)

三. 山西省 太原 杏花岭区 山西腐乳

山西腐乳表面深红色,内里为杏黄色,具腐乳特有的香气,酒香、酯香浓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欢。它以香美醇厚、咸淡适口、不酸不苦、不硬不碎、质地细腻等优点,畅销城乡市场。腐乳为我国特有的发酵豆制食品,较早见于明《蓬栊夜话》,称为“醢腐”,即酱豆腐。据《本草纲目拾遗》中载:“腐乳,又名菽乳,以豆腐液过加酒糟或酱制者,味咸甘心。”1000多年来,一直相传至今。山西腐乳就是根据干豆腐加盐成熟后为腐乳演化来的,虽然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不可缺少的必备品之一。既可作佐餐小菜,又是菜肴的调味品。( 太原)

四. 山西省 太原 清徐县 山西香醋

要提到山西,最不能忘记的是醋,山西酿醋有悠久的历史,主要分熏醋和陈醋,分别以太原益源庆和清徐老陈醋最为有名,山西的醋有独特的沁香和悠长的后味,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香醋绝对称得上中国最好的醋。

山西人善酿醋爱吃醋,素有“老醯儿”之称。古时管醋叫醯,把酿醋的人叫“醯人”,把酿醋的醴叫“老醯”。在汉朝史游所撰的《急就篇》中就有“芜荑盐豉醯酢酱”的说法,其中“醯”和“酢”指的都是醋。因此,吃醋不叫吃醋,而叫“吃醯”。由于山西人对酿醋技术的特殊贡献,再加上山西人嗜醋如命,又巧合了“醯”和山西的“西”字同音,所以外省人就尊称山西人为“山西老醯”了。山西人和醋有着深厚的感情,山西做醋的历史大约有4000年之久。清徐是山西老陈醋的正宗发源地,也是中华食醋的发祥地,其酿醋历史距今已有四千多年了。相传,帝尧定都尧(今清徐县尧城村)后,采摘瑞草“蓂荚”以酿苦酒。这里所说的苦酒就是人类最早的酸性调味品—醋了。汉唐时期,并州晋阳一带的制醯作坊日益兴盛,从民间到官府,制醯食醯成了人们生活的一大嗜好。明清时代,山西酿醋技艺日臻精湛,并随晋人迁徙和晋商的足迹,将山西的制醯技术和食醋习俗带到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是谓山西名扬四海的重要媒体。

悠悠岁月,沧桑巨变,山西老陈醋历经风雨数千年,其味更浓,其名更盛。如今,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已成为晋醋行业的佼佼者,集团已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系列醋生产基地,拥有了中国醋业第一品牌“水塔”商标,成为“中国醋都”。

五. 山西省 太原 晋源区 晋祠元宵

“元宵蛋蛋”即元宵的爱称。晋祠一带不仅盛产大米,也盛产优质的糯米,其中尤以东庄营村的糯米为最佳。据说该村生产的糯米面粘性极高,又有筋道,用它做出的元宵放在锅里越煮越大,越煮越香。昔日的晋祠元宵大多采用的都是东庄营的糯米面,因此做出的元宵便味高一筹。另外,关于晋祠元宵的内馅,大多采用当地出产的核桃仁、莲子粉、玫瑰酱、芝麻等,与红糖精心配制而成。其馅制好后,又采用晋祠泉水浸湿微泡,然后放在筛子中的糯米面中翻滚,直到做成元宵。据说这样做出的元宵营养价值极高,吃起来既香又甜,余味无穷。因此晋祠、晋源两地的商家,每到元宵佳节之前,都要赶做许多元宵以备太原、榆次、太谷、祁县等地的商家前来采购,使之久负盛名、长盛不衰。

六. 山西省 太原 阳曲 阳曲大红

是太原独有的水果之一。7月下旬成熟。近年来,苹果市场疲软,而大红的价格却逐年上扬。它以其颜色鲜艳、外观漂亮、口感脆甜、上市早等特点而独领风骚。( 太原)

七. 山西省 太原 古交市 古交太谷饼

太谷饼:成品酥而不硬,软而不皮,不感油腻,清爽利口,嚼不粘牙,不伴汤水亦能用舌噙化,最宜老人、幼儿食用及旅行携带。至今已300余年历史。

八. 山西省 太原 尖草坪区 龙须拉面

龙须拉面的源头是始于唐朝的小拉面。《新唐书·王皇后传》记有“陛下独不念阿忠脱紫半臂易斗面,为生日汤饼耶”。这种生日汤饼,已可“举箸食”(刘禹锡《赠进士张盥》),是和软面团,用刀切条,将条拉细、拉长后落锅煮熟食用,民间至今保留此法,称之为小拉面。王皇后为李隆基做生日汤饼的故事,发生在李隆基作潞州别驾的时候,可见唐代至少太原、长治等山西地区已将小拉面作为生日长寿面而制作和食用了。后来,这一拉面技艺随着太原玄中寺的净土宗东传日本,形成日本拉面技术的基础。到了宋代,赵光义铲平晋阳西北系舟山,意欲拔掉“龙角”。第二年太原百姓将二月初的中和节改为“龙头节”,并固定在二月初二以作纪念。此日,百姓多吃拉面,意思是你拔我“龙角”,我挑你“龙筋”、吃你“龙须”,以示愤恨。自此,拉面又被称为龙须面,黄庭坚曾作诗“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元代时,马可波罗三访太原,将这种拉面技术带回意大利,形成影响西方面食技术和饮食文化的意大利通心粉面食。

小拉面何时发展成大把拉面,暂不可考,但明人宋诩《宋氏养生部》记载:“用少盐入水和面,一斤为率。既匀,沃香油少许……渐以两手缠络于直指、将指、无名指之间,为细条,先作沸汤,随拉随煮。”可见山西明代时已有大拉面制作技术。清道光年间,山西稷山县马金定兄弟,千里迢迢去陕西岐山做挂面生意,字号“顺天成”,直到今天,岐山挂面还沿用这个老字号。这种挂面起初就是将面拉好后,挂在线上晒干销售,是面作为半成品销售的典范。

清朝末年,拉面已成为山、陕面食制作的成熟技术。清末薛宝展著的《素食说略》中说,在山、陕流行一种“桢条面”:“以水和面,入盐、清油揉匀,覆以湿布,俟其软和,扯开细煮之,名为桢条面。做法以山西太原、平定州、陕西朝邑、同州为最。”这种桢面条,即山西拉面,也称龙须面,在清代还进入宫廷。《清稗类钞》、《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中记,内廷大宴之一、清朝帝王的寿诞宴——万寿宴,以及满汉全席第一宴的蒙古亲藩宴,都以龙须面作为御宴的重要膳食。

“千招易学,一窍难得”。拉面制作技术解放前曾被认为是“绝招”,秘而不传。解放后,逐渐在社会上得以公开,成为山西面案的基本功,受到山西饮食界的重视,并不断在实践探索中细分为小拉面(一根面)、大拉面(6至8扣)、龙须拉面(10扣以上),空心拉面等。现在,龙须拉面除食用之外,还作为一种表演艺术,拉至14扣时,共计28924根,相连长达25公里。全晋会馆的蒙眼拉面,还曾获得全国厨艺绝技超群奖,多次应邀赴日本、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表演。今年年初,全晋会馆作为传承单位的龙须拉面,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龙须拉面制作,这一山西面食中技术性强的特色手工技艺和表演艺术,将在新时代焕发出传承文脉、走向和谐、造福社会的无比绚丽夺目的光彩。

九. 山西省 太原 小店区 太原泡菜

太原泡菜介绍:原料配方:大白菜、大蒜头、萝卜、黄瓜、辣椒、精盐、汾酒制作方法:1.将5000克水烧开,加入精盐250克(比例为5%),待盐完全隔化,晾凉,再倒入坛内。2.白菜需去根和老叶,洗净,沥干水分,切成4瓣;蒜头去皮洗净,沥干水;萝卜去根须,切成条、丁、丝、片均可;黄瓜去籽;辣椒去蒂、籽洗净沥干水分。3.将泡料投入泡坛中,加酒拌匀封好口,浸泡1星期左右即可食用。产品特点:脆嫩爽口,制作简单,食用方便。

十. 山西省 太原 娄烦县 圪搓搓

把山药蒸熟并稍过头,俗称蒸得油了,捣成囊糕,和入莜面或白面,搓成圪搓搓蒸熟即成。可用蘸汤调着吃,也可加入调料炒吃。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