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潜江有啥好吃的特产吗 潜江十大特产排行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潜江有啥好吃的特产吗 潜江十大特产排行榜更新时间:2022-11-26 18:13:53

一. 湖北省 潜江 螺蛳

“三月螺蛳四月蚌”,这是潜江的民谚,意为三四月正是潜江盛产螺蛳蚌的好时节。江汉平原人吃螺蛳不像外地人那样将其囫囵地炒个半熟不熟,滋滋地吮吸入口,而是先把螺蛳用开清水“濯”过,再用断了半截的纺花锭子或者是一根竹签剔出螺蛳肉,按天(门〕潜(江〕沔(阳〕“三蒸”之一的方法食用。新近又有一种食用方法,即有蚌、腊肉、豆渣粑的所谓“三味火锅”,出人意外地在全市各餐馆遍地开花。

二. 湖北省 潜江 潜江竹编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竹编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技艺是潜江民间利用竹材编制生活、生产用具以及工艺品的综合性手工技术,是千百年来当地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创造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多以本地盛产的水竹、桂竹为原材料,产品分为编制类和非编制类两大类。编制类产品有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工艺用品三个系列,多达数十个品种,如农作用的箩、筐、连枷、筛子、簸箕,捕鱼用的鱼笼、鱼篓,装饰用的屏风、竹帘、花瓶等等无不以竹为材料制成,编织技法以平面编织和立体编织为主,十分强调作品的立体感,在编织过程中又巧妙的融入极具荆楚风格的纹饰,花式多样,精巧耐用。非编制类产品主要有竹床、竹椅等生活用品和龙灯、彩船、花灯等民俗工艺品,制作过程中巧妙的运用木工的结构工艺打造成形,坚固实用,美观大方。

潜江传统竹器制作,成篾是基础,编制是关键,造型是绝活,这是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也是美学、工艺学、建筑学在竹器制作中的综合应用。

三. 湖北省 潜江 黄湾藕

黄湾藕是潜江市王场镇黄湾村出产的一种藕,这种藕与一般的藕不同,它的孔是单数的,有7、9、11孔不等。也不像其他藕节短多枝,一般都是一枝三节,每节一尺来长,既白又嫩。这种藕多粉易烂,汤酽味美。在一本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荆州菜谱》中它名排榜首。

相传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吃了黄湾藕后,信口吟出诗两句:“一弯西子臂,七窍比干心。”用美女的手臂比喻藕的外形,用比干的“忠心不二”比喻单数孔。使黄湾藕具有了人的灵气。

曾有很多外地人试图引种黄湾藕,都没有成功。为了保护这一名贵土品不变质,黄湾人采取了多种环境保护措施,不让藕池受到任何污染。

四. 湖北省 潜江 潜江木雕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木雕

潜江木雕的文化根基可溯自远古。境内发现“楚章华台宫宛群落遗址”以及出土的部分木雕漆器等印证。

潜江木雕分大木雕刻和小木雕刻两类。大木雕刻包括:梁、枋、斗拱、檩等建筑装饰木雕;小木雕刻则指家具装饰木雕、木雕神像、装饰摆件等。积玉口资福寺、熊口吊脚戏楼是古时潜江木构建筑装饰的经典之作。“滴水雕花床”是潜江传统家具装饰木雕的代表作。

潜江木雕制作经过木材干燥、设计绘图、打粗坯、修光打磨、染色等工序。潜江木雕的传统技法分为圆雕、浮雕、镂空雕以及镶嵌雕。

潜江木雕不追求木材之名贵而取材于农家房前屋后的杨柳桑槐桃等乡土树;以实用和情趣;守程式,不惟程式,崇尚“三分选材,七分雕”“三分雕刻,七分染”,创造了潜江木雕古拙朴实,生动传神,刀法简练,粗放挺拨的艺术风格。

五. 湖北省 潜江 焌米茶、火烧粑

焌米茶、火烧粑是潜江夏天最具特色的风味主食。焌米茶的制作方法是把大米放在锅里用小火炒,一直炒到金黄色为止,然后盛起来,要吃的时候取少量用冷水煮,跟煮粥似的,只是煮焌米茶的水要多放一些,等米煮到开花了就可以吃了。焌米茶一般凉后食用。大米在炒制过程中能量被大量消耗,所以,焌米茶是一种热量极低的食品,既能消暑解渴,又不会增加身体的能量,具有非常好的减肥功效。焌米茶虽然爽口,但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来说,却不耐饥,因此产生了焌米茶和火烧粑搭配的吃法。火烧粑的制作方法是把面粉和好发酵,放点糖,然后将发酵好的面团揉成小碗大的坨,表面撒点芝麻,贴在锅里用桔梗作燃料烧烤,十几分钟就熟了。火烧粑外壳焦黄,内瓤雪白有弹性,和焌米茶一起食用,既能消暑又能充饥。

六. 湖北省 潜江 潜江米茶

潜江米茶---“潜江人,礼性大,进门一碗米茶”,这是流传在湖北潜江农村的一首食俗民谣。米茶的确是一种经济实惠、大众化的美食美饮。盛暑夏日,农民们从田间劳作归来,喝一碗米茶,既消暑解渴,又充饥解乏。有客进门,也必先以一碗米茶敬之,然后才以酒饭招待.别看?米茶土里土气,吃起来却清凉爽口,有提神、健胃之功效。喜咸者放盐,喜甜者放糖,?米茶的吃法既随意又简单。

七. 湖北省 潜江 太子米

太子米主产于湖北省孝感的孝昌县邹岗镇,历史上曾是皇朝五大贡米之一色亮、味香、口感好,是无公害的绿色食品。1991、1997、2001年被评为全国农副产品银质奖、全国农业博览会湖北地方名牌产品。目前,太子米远销全国十多个省市,产品供不应求,年需求量在6-8万吨。孝昌太子米开发总公司为满足市场需求,拟扩大生产规模,达到年产6万吨太子米生产能力。近年来,孝昌在全县大面积推广种植太子稻,太子稻的种植面积达30万亩,年产量在12万吨以上,生产太子米的原料有足够的保证。

八. 湖北省 潜江 抓炒鱼条

“抓炒鱼条”是湖北潜江的地方名菜,它的具体做法是:先将鱼肉切成一寸二分长的鱼条,挂上蛋清糊,在油锅里炸成半成品,然后再一把一把地抓起来,放进盛有糖汁的锅里,加上所需佐料,反复翻炒而成。此菜内嫩外酥,形如银条,很是诱人。

这道菜式的形成,与清朝官场吃喝之风的盛行有很大的关系。相传在清朝康熙年间,潜江上任来了一名酷爱吃鱼的县官,此人来到盛产名鱼的江汉流域,真是得偿平生所愿,整天费尽心思,变着花样做鱼吃,倒给他创造出了抓炒鱼条的技法。这一天正恰逢这县官做寿,他请来了满座宾客,然后故作神秘地令书童上菜。众人只见书童端上来一个上面覆盖着红缎的盒盆,却不知里面装的是什么新奇玩意。正在纳闷之际,县官放下了酒杯,笑着说道:“今日承蒙诸位抬举,本官无甚答谢,略备微薪,望乞诸君笑纳。说完,掀开红缎,众人抬目一看,里面却是一堆堆白生生的小’银条’,大家无不惊讶,怎么县官大人今日忽发慈悲,给大家赏银呢?再等到"银条"发到面前,仔细一看,原来那白得晃眼的"银条",却是一道道裹着糖霜的鱼条,众人不禁哄堂大笑,都觉得这位父母官在吃上的功夫真是巧绝妙绝。大家尝了几根后,发觉入口酥嫩,其味也甚佳,禁不住好奇地问道:"此菜何名?"县官随口答道,"抓炒鱼条"。从此这道菜式就流传了开来。

九. 湖北省 潜江 尝香思

湖北省潜江市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特色调味品、风味菜肴和其他风味食品的研制与开发的专业企业。

公司的前身是国有潜江市尝香思调味品厂。2003年10月,在潜江市委市政府“一主三化”战略决策的指引和周矶管理区党委的领导下,该企业顺利完成了股份制民营化改革。改制后的公司生机勃勃,蒸蒸日上。公司现有主导产品“尝香思”牌“香辣牛肉酱”系列、“香辣三丁菜”系列和“香辣脆脆响”系列,系发掘民间工艺秘方,结合现代生物技术精炼而成。产品以“观其色华润悦目,闻其香温馨诱人,品其味浓郁醇厚”而卓然成家。一经面市,便得到国家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权威评价,从而在繁花似锦的调味品与风味食品市场上独领风骚。

自1999年至今,上述产品先后两度获得“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殊荣和两度荣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产品”称号。2002年,“尝香思”成为“湖北省精品名牌”和“湖北省著名商标”。2003年,企业顺利通过“ISO9001”质量认证。目前,尝香思食品有限公司资产已逾5000万元,产销能力已逾2000吨。公司计划三年内再投入2000万元,拓展规模,提升档次,突破1亿元产销额,做成全国行业标杆,进而走出国门,一竞风流。

“品质为本,诚信兴业”是公司不变的宗旨,“敬业、务实、诚信、创新”是公司永恒的理念,“尝香思”——潜江,潜江——“尝香思”,是百姓长久的口碑。人杰地灵的潜江孕育出美丽的“尝香思”品牌,将潜江的物华天宝张扬于天下,是“尝香思”光荣的抱负。衷心祝愿广大消费者好景天天有,好味长相思!



十. 湖北省 潜江 潜江传统酿酒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潜江传统酿酒

传统酿酒技艺,是指潜江市以湖北园林青酒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传统酿造酒和配制酒工艺。园林青酒业从民间槽坊起步发展至今,已有百年以上历史,吸纳了深藏于民间的多种酿造技能,凭借本土自然环境、气候、水质等众多优势,生产出品质优良的清香型原酒,并以原酒为基汁,结合中国传统名贵药材的功效,配制成具有保健功能的露酒和保健酒系列。

园林青系列酒的生产工艺,以低温制曲工艺、地缸发酵工艺、名贵药材的提炼工艺以及露酒、保健酒的配伍工艺为显著特征,生产出的原酒清香纯正、醇甜柔和、自然协调、余味爽净;露酒的品质色泽金黄微带翠绿,药香酒香和谐细腻,醇厚甜绵,柔和爽口,加之显著的养身保健功能,深受消费者亲睐。

园林青原酒是湖北清香型酒类的代表,其露酒、保健酒汲取了代传的工艺精华与众家之长形成了自身的品牌特色。二十世纪末曾三次蝉联国家金质奖。中国文坛泰斗曹禺先生亲笔题词“万里故乡酒,美哉园林青”。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