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阿倩洪湖土特产企业店 洪湖土特产干豆渣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阿倩洪湖土特产企业店 洪湖土特产干豆渣更新时间:2022-11-24 06:37:53

一.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藕带

洪湖藕带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洪湖藕带是湖北荆州洪湖的。

洪湖藕带

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沙口镇、戴家场镇、万全镇、汊河镇、黄家口镇、螺山镇、滨湖办事处、新堤办事处、小港管理区、大同湖管理区、大沙湖管理区共12个镇办事处管理区现辖行政区域

《洪湖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议划定洪湖藕带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洪政函〔2014〕62号

湖北华贵水产有限公司企业标准:Q/HHG0001S-2013《洪湖藕带》

二.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羽毛扇

洪湖羽毛扇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品。这种羽毛扇选用各种鸟禽之翅、尾毛,按羽毛的自然生长规律,色泽纹理,制成扇面。然后配竹漆、牛骨、塑胎、象牙等材料作为扇骨。扇尾还吊一根丝线结坠作装饰。 羽毛扇,民间又称孔明扇,这是因为三国(220-265)时的孔明也常用这种羽毛扇。孔明扇以名贵飞禽天鹅羽为原料,配以牛角柄制成,既具有民族风格,又富有纪念意义。

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能使人赏心悦目,爱不释手。洪湖纸折扇就有这样的魅力。它工艺精湛,典雅大方,携带方便,扇面或题写诗词哐绘印山水、美化生活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洪湖制扇业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明末清初,新堤就有了制扇行业。清朝的第一个皇帝顺治帝统治期间,洪湖纸折扇已行销华北、西北、陕西、山西一带,民间艺术与劳动者日常生活、民风民俗相联。它崇尚内在美,强化寓意象征,寄托、安宁之意。以祭奠而言,华北、西北、陕西、山西一带,每年7月15日的“中元节”,当地百姓专门购买洪湖的纸折扇,焚烧化钱,祭奠亲友亡灵。这种民俗不仅在国内流行,在国外东南亚也很盛行。

一个世纪前,新堤制扇坊与杭州王星记扇庄有着密切的业务来往。杭州一直为杭州王星记扇庄加工竹骨、扇胎。解放前新堤镇有120多家制扇作坊,大多数都集中在现在的钟家墩一带。其中“洪懋和”的纸折扇最闻名,有代表性的扇业老艺人名师郑明清(已故)、叶昌发老人(现八十多岁),他们祖孙三代都从事扇业工艺技艺。湖北省授予他们“工艺名师巧匠”称号。

洪湖纸折扇工艺复杂,做工精细,每把扇子都有三十四道工序。它把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溶为一体,其花色品种之多,为全国同行之首。按工艺可分为生胎、熟胎、扇面三大类。纸折扇选用江南毛竹和优质纸作原料。要求竹胎、纸面级折叠,撒开呈半圆型,毫头形尾,典型大方,携带方便。根据扇骨雕刻工艺的不同,可分为深雕(指扇骨上雕刻的图形成凸形)、给人以古朴奔放、刀法洒脱、造型稚拙、稳重之感。以扇骨色彩命名的有:白玉、红金字,红金星.黑金星,反黄,油色,乌玉,槟榔,斑花等.以扇骨形状命名的:如意图,九连环,风边铁牙,七根柴,九根葱等.由于市扇筷厂生产的一种名为"国漆班花"的纸折扇骨,用"毛坝漆"作涂料,光这如镜,花纹自然连锁,生动精美,风格别具。"国漆班花"在国外被称为"豹花".它不是画的花纹,而是艺人们用炉火精心地烤上去的.此项技术,全国唯洪湖仅有。

发展至今,洪湖纸折扇行销二十多个国家和数十个大,中城市.近几年来服务于农村市场的广告,旅游,宣传业,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80年洪湖纸折扇在全国纸折扇评比中,扇骨被评为第三名,花色被评为第一名、1982年和1986年连续两次获《湖北省优质产品证书》.1983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出口优秀产品荣誉证书。

三.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奇味鱼

洪湖奇味鱼致力于洪湖水产品深加工事业,利用中药绿色防腐专利技术与洪湖本土传统工艺,依托洪湖丰富野生小鱼资源,开发出口味独特的特色野生小鱼休闲食品。

洪湖野生鱼品丰富:使用洪湖珍稀野生小鱼制作。目前开发的鱼品有50g楚冠奇味鱼二种(凤尾鱼,刁子鱼);35g土客稀五种(凤尾鱼,刁子鱼,麻姑鱼,绿豆鱼,鲫鱼);15g土客稀二种(绿豆鱼,凤尾鱼)。

传统工艺

精益求精:选料严格遵守15:5:1,秉承17道工序制作。

专利技术

绿色防腐:独有绿色防腐专利技术,保留野生小鱼自然风味。

奇味野香

过齿难忘:22种调味料糅合18种中药材,鱼味无穷。开袋即食,是旅游、外出、馈赠亲友的最佳食品。

四. 浙江省 金华 义乌 吴店馒头

吴店馒头:义乌传统的馒头,是义乌过去在春节、元宵、端午等传统节日中必用的主食,也在人生礼俗中享用,用途十分广泛。一般食用时夹笋干、小块三角形焐肉。

五.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汉绣

汉绣就地区而言,源于汉口.据考证,汉绣于公元十六世纪已传入洪湖,因而,洪湖汉绣是汉绣的一个分支,汉口为源,洪湖为流.  

洪湖汉绣和其它民间工艺美术一样,受我国古老文化影响,它是我国古老刺绣的一个分支,有着悠久的历史,源远流长,相传元朝末年,农民领袖陈友谅于黄蓬山(今洪湖乌林镇)准备出征,在洪湖峰口镇大公村(峰口西4公里处)操练义军.这里原有一堤,堤旁住着蔡姓人家,陈友谅的夫人宿居蔡家,每日与农村妇女精绣义旗,刺乡军服胸,背之字,以待出征.从此,此堤一直命名"绣花堤"(现名绣花村)那里的大姑娘,小媳妇人人能绣制各种绣品,以能绣为荣.

新中国建立以后,党和0十分重视传统行来的恢复和发燕尾服.1958年,县0召集了零散在全县的汉绣艺人,成立了"洪湖县汉绣生产合作社",以此作为轻汉绣的研究基地.但在十年动乱中,汉绣研究工作被迫停止.1976年,汉绣研究又得以顺利进行,老艺人吴寿康,吴永芳挖掘整理了祖统的铺,平,齐,游,挑,勒,网,双套,单套等以及新的龟纹,水技梅,织棉,彩线,蝶恋花,施金,片金等三十多种针法和传统图案纹样三十多例,使洪湖汉绣在传统的基础上从民间走向社会,很多高档绣品和有一定价值的艺术欣赏品被社会承认和重视.

"洪湖汉绣"在工艺革新上,继承了湖北汉绣的特点和织花的传统的针法.材料有缎底,绫底,纱底,用底有棉,丝绒,发等.每绣出一幅精致的作品,必须做到"针法不乱"配色得体,专心致志,一针不苟",使产品达到了齐,光直,匀,薄,顺,密的要求.后来,市汉绣艺人又成功地试制成"异色双面绣".它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相同形象,而双不同色彩的艺术效果,是我国刺绣艺术上的尖端.汉绣绘画形式一般彩传统的工笔重彩方式.工笔重彩是一个最富有传统精神的古老画种.汉绣在制作中的许多装饰手法,都来自民间画工,按照工笔重彩技法绣出来的,作品吸引了许多中外顾客,作品具有具有浓烈,神秘,庄严,豪华,富丽的意味,如《八仙过海》,《年年有余》等,另外以单线平涂形式出现的产品别具一格,具有色彩对比强烈,富丽堂皇,装饰味浓的艺术效果,她以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别于"四大名绣"(苏绣,湘绣,蜀绣,粤绣).绣的山水花卉,楼台亭阁,草虫,人物走兽无不活灵活现,生机勃勃.

为适应新形势和人民群众的消费需求,大量的绣衣,绣被袋,绣床单,绣枕套,绣缎子被面上市,其中以绣衣,绣缎子被面最受欢迎.在认真挖掘传统工艺的同时,大量的小型旅游品相继出现,如小香包,它实用于五月端阳节,内装中药香料,用于室内蚊帐两旁,水孩还可挂在腰间,做工精致,图案美观,现在已进入青年男女的洞房.其它小型绣品有八卦图,小金鱼,葫芦,装饰绣花手帕等式样,深受中外顾客的欢迎.

洪湖汉绣发展至今,已是小有名气.产品行销中东,科威特,波兰,南洋等国和我国港澳地区.汉绣作品《奔马》,《穆桂英挂帅》,《洪湖赤卫队》,《天女散花》,《木兰从军》,《群猫》,《雏鹰展翅》等作品,构图新颖,绣花别致,具有民族风格和时代特点,这些作品曾多次在北京展出.

洪湖汉绣已经形成自己独特的技法,风格和艺术体系,在继续开拓创新的历程中,其作品一定会更好,更新,更美.
 

六. 山东省 淄博 临淄区 柳店韭菜

柳店韭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柳店韭菜

临淄齐陵有机蔬菜种植协会

11395812

新鲜韭菜

七.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野鸭

洪湖野鸭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洪湖民间素有“九雁十八鸭,最佳不过青头与八塔”之谚。以“青头”“八塔”为代表的洪湖野鸭可说全身是宝。洪湖红烧野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选入《中国菜谱》。早在三十年代初期,53万亩的洪湖就具有良好的湿地环境和丰富的湿地资源,是湿地水鸟重要的栖息地、越冬地和繁殖地。洪湖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使迁徙来的野鸭久久不愿离去,丰富的饵料资源使得成群结队的野鸭聚集在洪湖栖息、繁殖、安营扎寨,使野鸭的种群数量日益增多,“四处野鸭和菱藕”的壮观湖景,装点了洪湖,使得湖面上的野鸭有了一个地标性的名字—洪湖野鸭。洪湖野鸭它含有氨酸和多种维生素,有补虚暖胃,行气活血之功,没有一般飞禽常有的腥燥味,是一种气质纯和食味清隽的滋补佳品。洪湖野鸭取其体毛,精羽可制成羽毛扇,是我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还是戏剧舞台上理想的道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礼品。细绒则能做羽绒服。羽绒被,具有“轻、软、暖、弹”等特点。2005年我们开始从事洪湖野鸭食品深加工,现在已逐步形成了产销一条龙的格局,我们通过协会组织的平台,打造产业化经营,完善洪湖野鸭绿色生态产业链,2012年就洪湖野鸭申办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

洪湖野鸭种类繁多,通常泛指雁形目、鹤形目、秧鸡目和行目等野生水禽,共39种、分属8目9科。分青头鸭、黑鸭等适应了这里的气候条件,已经安家落户,可以常年猎取。洪湖野鸭一次可以猎取成百上千只,常年产量多达25万公斤以上,占湖北省野鸭产量一半以上,最高的年份达到40多万公斤。对于野鸭、野雁,洪湖民间素有“九雁十八鸭,最佳不过青头与八塔”之谚。以“青头”“八塔”为代表的洪湖野鸭可说全身是宝。取其体肉作为菜肴,洪湖红烧野鸭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被选入《中国菜谱》。

洪湖野鸭亦可精制入药。用它制作的“黄鹤”牌水鸭精,已成为新加坡、马来西亚和港澳等地区家喻户晓的名贵滋补品。它含有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有补虚暖胃,食味清隽的滋补佳品。一般“虚不受补”的人都视其为圣方。《中国药学大辞典》记载:“用冬虫草三五板,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加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全身,无不透浃……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经常饮用,可以补肺益气,滋肝养肾,增强体质,抵御疾病,对气血两亏,须发早白,病后欠补产后体弱,食欲不振,精神疲倦,健忘失眠等都有独到的功效。

取其体毛,精羽可制成羽毛扇,是我省著名的传统工艺品。其毛质柔软,色彩丰富,造型美观,精巧轻便,具有送风柔和的特点,最适合老人,产妇和病患者使用,还是戏剧舞台上理想的道具,也是一种珍贵的礼品。细绒则能做羽绒服、羽绒被,具有“轻、软、暖、弹”等特点

地域范围

洪湖野鸭地域范围为湖北省洪湖市行政区域(20个乡、镇、区、办)。具体包括:北起洪湖市的东荆河的峰口镇,南至长江边的螺山镇到燕窝镇,西起洪湖岸边的瞿家湾镇,东至东荆河与长江交汇处的新滩镇,以瞿家湾镇、沙口镇、螺山镇、黄家口镇、汊河镇、乌林镇、滨湖办事处、小港、新堤办事处等为主产区。总生产面积覆盖了整个洪湖行政区域,年养野鸭60多万羽。其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13°07′至114°05′,北纬29°39′至30°12′。

八. 河南省 驻马店市 上蔡县 邵店黄姜

邵店黄姜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上蔡县邵店乡盛产黄姜,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年种植面积1万余亩.

邵店黄姜,原名为“疆”,喻为“疆御百邪”之说,主为御邪,入药之功效,后名为“姜”源于姜太公。商周时期,武王伐纣,《史记周本记》:武王逐率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帝纣闻武王来,发兵七十万距武王,谓之牧野之战,战争残酷,人畜尸体腐坏,滋生瘟疫,周兵病死无数。师尚(即姜太公)军师辅助武王姬发率部转战黄淮之间,军队驻扎在冈山(今河南上蔡境内卧龙岗)上休整,周边是沼泽地,当地百姓用冈山仙草熬汤献于太公以慰周兵,周兵喝仙草汤后,瘟病痊愈,精神大振,士气高昂。太公大喜,上奏武王,命军中凡煮肉汤食,皆放入仙草以驱瘟疫。谓此仙草为“疆”,意为用途广,功能多,疆御百邪。后人为纪念姜太公就把“疆”更名为“姜”,煮肉、熬汤、要放姜也流传沿用至今。冈山,最高处海拔近百米,《上蔡县志》载:芦冈,一名冈山,蜿蜒于蔡邑西偏,环绕起伏,亦一奇观也。北起长村,南抵汝南金铺镇,蜿蜒百里,广十余里,其主体在今邵店乡境内南北贯穿,二十余里。《续齐谐记》记载春秋后期桓景重阳登高,所登之山亦为此冈山,因此上蔡被谓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邵店至今仍有桓氏后裔。姜太公率部所驻冈山即是今邵店境内卧龙岗,所用仙草汤,即是黄姜汤。 邵店黄姜种植历史悠久。史书记载春秋时期,孔子带高徒周游列国,“于陈蔡”。陈,即今淮阳,蔡,即今上蔡。途径卧龙冈北鸿隙湖畔陈蔡之间陈蔡铺(今华陂镇南)一冈陵,遇到大雨,书被淋湿,天晴后在台上曝晒,即为“孔子曝书台”。孔子淋雨后感伤寒带弟子沿卧龙岗向南至蔡埠口(今邵店西)汝河边,这里汝河迂回,风景宜人,一时找不到过河渡口,使子路向田耕农民打听,便是“孔子问津处”,现在,此处仍有一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亲书“问津处”三个大字,石碑立在那里。蔡国弟子漆雕开见孔子病患不轻,就从卧龙岗下取当地黄姜熬汤,每日献于孔子,不几日,孔子痊愈,周身轻松,神清目明。于是就有了后来孔子在蔡国三年“讲学布道”,弹琴高歌和创作《大道歌》。从此孔子与蔡国黄姜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对姜情有独钟,在那个战乱年代终寿72岁,与重食生姜密切相关,《论语》载,子曰:不辙姜食。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在《论语集注》对孔子食姜嗜好阐释:姜,通神明,去秽恶,故不辙。漆雕开为孔子熬汤所用生姜就是卧龙岗下邵店一带所产黄姜。 邵店黄姜源产古蔡国卧龙岗南段两坡上,即今河南省上蔡县邵店乡一带。这里气候属亚热带温湿适宜,4月中旬至于11月中旬,平均气温26.8度,地势一岗(卧龙岗)担两坡,最高海拔98.2米,排水性强,土层深厚,土质松软,呈黄棕,沙壤性,通气性强,PH值7.3,中性偏碱,适合生姜种植和储藏条件,也成就了邵店黄姜的优良品质。据元朝《王祯农书》记载“姜宜耕熟肥地,三月种之,以蚕沙或腐草灰粪覆盖,每垄阔三尺,便于浇水,待发芽后又揠去老姜上作矮棚蔽日,八月收取,九、十月宜作深窖,以糠秕合理暖处,免至冻损,以为来年之种。邵店黄姜味道纯正,色泽金黄,无丝耐煮,辛辣,味长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粗纤维、钾、镁和糖等营养物质,蛋白质1.5-2.0g/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邵店黄姜以优良的品质著名,不仅营养价值高,还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效果,邵店黄姜性温散寒邪,有驱寒,暖胃,健脾,生发,消暑治泻,制中夏毒之功效,姜汁水洗澡可润肌美容,泡茶可健胃益寿。据《上蔡县·实业态· 农业》载:邵店一带之姜,为蔡邑驰名之产品,常南至汉口,北至平津。古为“天姜”,曾为历代皇家供品。《上蔡县志· 建制志》载:清康熙年间建城堡为邵店寨。邵店集自古商业鼎盛,为群众交易土产,黄姜,购置日杂之集散地。邵店集以黄姜为主要交易点,姜贩遍布各地。黄姜初加工在民国年间就已起步,上世纪80年代,姜片厂产品远销20多个省、市,加工后的“蔡州天姜”出口到日本东南亚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不断深入,该乡抓住机遇,发挥优势,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力发展生姜生产,全乡种植面积达到1万多亩,总产量达300万公斤。在种植上,积极引进外地优良品种,推广塑料大棚育苗和姜田不搭棚的先进生产技术,既提高了产量和产品质量,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建起了规模较大的生姜加工厂,产品有脱水姜片、姜丝、姜粉,成为俏销国内外优质保健食品。为邵店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做出巨大的贡献。《上蔡古诗词选集》中曾这样描述:“百里卧龙岗,千顷姜山藏,蜿蜒迂回至,富庶邵店乡。”

地域范围

邵店黄姜的地域保护范围在邵店乡境内海拔98.5米的一岗(卧龙岗)担两坡上,南与汝南县搭界,东与上蔡县杨屯乡接壤,西、北与西平县为邻。包括邵店全乡,涉及籽粒村、棚楼村、卜庄村、小楼村、西岗村、邵店村、集北村、庙王村、高李村、刘岳村、前杨村、后杨村、十里铺村、丁楼村、石佛村、郭屯村、尹赵村、刘庄村、上岗村、苑寨村、蔡屯村共21个行政村,保护范围地理坐标为:北纬33°14′00”-33°22′00”东经114°23′00”-114°33′00”。开(开封)龚(龚家棚)路穿境而过,东西总长10㎞,南北总长9㎞,适宜种植面积5343公顷,年总常量90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在感官特征:其新鲜根茎,呈扁平不规则块状,形态奇特,并有枝状分支。块小,有丝,色泽金黄。适宜调味品及保健食品和深加工制品。 2、内在品质指标:据测定,邵店黄姜含蛋白质1.5-2.0g /100g、钾2000-2500㎎/㎏、镁360-420㎎/㎏、粗纤维0.8-1.2%、总糖1.6-2.2%。 3、安全要求:产地必须符合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条件和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禁止使用未依法登记和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肥料、农药等农业投入品。

九.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洪湖豆皮

豆皮是深受洪湖人喜爱的传统名点,制作时先用绿豆、大米混合浸透磨浆,摊成皮,包上糯米饭、肉丁和葱、姜等佐料,再用油煎,色泽金黄,滋味鲜美。同时“洪湖豆皮”可在摊皮时加入鸡蛋,并在糯米馅中拌进鲜肉、鲜蛋、鲜虾,然后精心煎制,形成特色风味。而馅中可加进鸡丁、香菇、玉兰片等不同材料,依馅质分成不同的品种。豆皮皮薄色鲜、外脆内软、松嫩爽口、油而不腻。

十. 湖北省 荆州 洪湖 粉蒸青鱼

以活青鱼为主科。其制法为:先将一条一斤重的活青鱼去鳞、鳃,剖腹去脏洗净,从背部顺脊骨下刀臂成两半,用刀斜切成两寸半长,一寸半宽的块。选用鱼背、鱼肚档、鱼头和尾部盛入钵内,加酱油、精盐、味精、姜末、料酒少许在一起拌匀,腌渍片刻后,在鱼的两面粘上大米粉,然后,分三块成三角形,摆入六寸规格的笼屉,鱼块当中放上鱼头,鱼上放姜片、葱花,置旺火沸水上蒸十分钟后,将笼屉翻扣入盘,其开头如圆饼。再将砂锅置中火上,放入猪油少许烧热,加鸡汤、酱油、醋、味精、葱段,放入湿淀粉勾玻璃芡,起锅浇在鱼块上,再撒上葱花、姜末即成。

此菜鱼肉细腻,脂肪丰富,肥嫩味鲜,形色俱美,用大米粉拦蒸,使原味保持了下来。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