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巴中沙笋特产 巴中土特产青杠菌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巴中沙笋特产 巴中土特产青杠菌更新时间:2022-11-23 04:33:20

一.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南江天麻

南江天麻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是与真菌共生的草本食菌植物。南江天麻以历史悠久,产量多,质量优。南江天麻产自生态原始的米仓山原始林区,富含天麻素、天麻甙元、天麻多糖、维生素A、琥珀酸、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活性成分,能改善供血不足,调节血脂、血压、血粘度,防血管硬化及血栓形成,增强肌体免疫,延缓衰老,预防眩晕和肢体麻木等方面的功能,对治疗各类头痛、神经衰弱、失眠健忘、风湿性腰腿痛、口眼歪斜、四肢痉挛、肢体麻木、眩晕头昏、小儿惊厥等病症有显著功效。南江天麻个头大,表面皱纹紧密,皮细肉厚,质地坚实,断面白色,半透明,无空心,是天麻中的上品,在药坛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深受消费者喜爱。

二.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金银花

南江金银花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南江金银花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南江金银花
南江有丰富的金银花本地种质资源和丰富的野生种植资源早在60年代初,南江县在全国率先人工栽培金银花,七十年代初,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在南江召开了“金银花人工栽培现场会”,1981年南江被列为“全国金银花基础县”1999年10月,南江被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协调领导小组列为首批13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四川)基地全国金银花种植示范区”之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金银花用途越来越广,利用金银花为主要原料研制而成的各类金银花茶,具有较好的保健作用,市场销路很好。日用化工、化学品中,利用金银花作为原料,如忍冬花牙膏、银仙牙膏、金银花菲子水、花露水等等,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金银花的药用保健功效将被人们逐步开发利用,服务于人民大众。金银花是清热解暑的佳品,可用于制作清凉饮料与糖果,近年来,该县开发的金银花露保健饮料,金银花茶,金银花提取物高含量元酸远销国内外大中城市,产品供不应求。

三.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牛肝菌

南江牛肝菌学名美味牛肝菌。主要有白、黄、黑,三种颜色,菌盖扁半球形,光滑、不粘、淡裸色,菌肉白色,有酱香味,肉肥厚,可入药。生于柞、栎等阔叶林及针阔混交林地上,单生或群生。牛肝菌类是牛肝菌科和松塔牛肝菌科等真菌的统称,生长于海拔九百米至二千二百米之间的松栎混交林中,或砍伐不久的林缘地带,生长期为每年五月底至十月中,雨后天晴时生长较多,易于采收。本世纪初,在四川省科技厅、巴中市科技局南江县人民政府的大力资助下,南江县林科所县土产公司等多个食用菌中心工作人员承担了科技攻关项目“南江牛肝菌仿生栽培技术研究”,与有关单位合作对南江牛肝菌人工栽培技术进行攻关,在对南江牛肝菌生态研究的基础上,采用菌根技术,成功地培育出第一批南江牛肝菌。南江牛肝菌是最重要的野生菌种群,经济价值很高,其价格是普通食用菌的几倍、十几倍。南江牛肝菌人工栽培的突破,为牛肝菌的资源开发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技术支撑,为南江牛肝菌的产业化提供崭新的途径,同时为其他优良菌根食用菌实现人工栽培提供重要借鉴,潜在的经济价值巨大。

四.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

通江天麻是通江县,种植历史悠久。通江县属典型的中低山丘县,70%的乡镇出产野生天麻,乡镇村民历来有种天麻的习惯和经验。通江天麻块茎呈长椭圆形,略扁,皱缩而弯曲。横切面为牙白色或黄棕色,富含多种微量元素,药用价值极高。自2011年8月,通江县规划实施《巴药发展行动计划》,通江县在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中,因地制宜,把通江天麻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作为重点农业产业之一大力推广与发展,对麻农给予政策上的扶持与奖励,建立了以原始森林空山一带为中心的天麻种植示范带,经过数年的探索与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由通江县科技局组织申报、实施的四川省早期科技创新资金项目《天麻仿野生栽培技术操作规程(SOP)研究及GAP基地建设》已正式投产。目前,全县共计栽培天麻15万窝,种植面积2万亩,年产干天麻达80吨,带领药农人均年增收2000元。通江天麻产业的发展,对秦巴贫困山区脱贫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五.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通江富硒茶

通江富硒茶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通江富硒茶茶叶生产的规模和品质就享誉华夏,罗村茶就属四川八大名茶之一。通江县土壤富硒含量丰富,所产农作物富硒含量高,全县现有富硒茶园面积5.5万余亩,其中投产茶园3万亩,2005年全县茶叶产量820吨,其中名茶25吨,优质茶380吨,产值达2685万元,名优茶生产得到了较快发展,名优茶生产基地初具规模。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开发的通江富硒茶系列品牌“天岗银芽”、“天岗云雾”、“罗村茗眉”、“佛龙香茗”、“翰林茶”、“汉城银毫”、“龙虎银芽”等十多只历史名茶和创新名茶获部、省级名茶称号。到2002年建成名优通江富硒茶生产基地20000亩,A级绿色食品通江富硒茶基地10000亩,无公害生产通江富硒茶基地15000亩。通江雨量市沛,气候适宜,,茶园远离工厂、农田、森林覆盖率高,生态良好,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条件,既有利于建立生态高效茶园,又有利于生产安全、卫生、营养的高档名茶,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及有机茶。

六.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空山核桃

空山核桃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空山核桃是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空山乡的。空山核桃具有壳簿、个大、籽仁饱满等特点,2006年空山核桃获得四川省无公害食品认证。

“通江空山核桃”皮薄肉厚,富含亚油酸、亚麻酸、氨基酸、维生素、出油率高、香醇营养等特点,在通江县有1500多年种植历史,目前形成了以空山乡为核心,诺水河镇、铁溪镇、永安镇、两河口乡、泥溪乡、烟溪乡、洪口镇等32个“通江空山核桃”示范基地。2012年,通江县种植“通江空山核桃”面积达到12万亩、540余万株,年产量达180万公斤、产值突破1亿元。预计到2015年,全县种植“通江空山核桃”达到20万亩,培育省级龙头企业2家,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带动3万农户增收。

空山乡地域辽阔,资源丰富,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核桃在空山的种植历史几乎与人类在当地的活动历史相生相伴,现存最大的核桃树有一百多年的树龄。全乡农民家家户户都有核桃树,房前屋后,田边地角,随处可见。全乡共有核桃树18万株,其中已投产3万株,年均产量30万斤,产值240万元。

空山核桃具有壳簿、个大、籽仁饱满等特点,空山核桃粗脂肪含量高达70%,粗蛋白高达17%,出油率和蛋白质含量分别高出国标良种的七个和三个百分点。2006年空山核桃获得四川省无公害食品认证。

四川省通江县现辖行政区域

《通江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空山核桃”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区域的报告》,通府函〔2013〕61号

巴中市地方标准:DB511900/T5-2010《空山核桃生产技术规程》

空山核桃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通核0035、通核0147等核桃品种。

二、立地条件

产地范围内海拔500m至1600m,土壤类型为紫色土,土壤质地为沙壤土,pH值5.5至7.5,土壤有机质含量≥1%。年均气温12℃至17℃,年均降雨量1100mm至1800mm。

三、栽培管理

1. 育苗:以当地核桃实生苗为砧木进行嫁接繁殖。

2. 栽植:春季栽植时间3月中旬至下旬,秋季栽植时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栽植密度每667㎡(亩)≤330株。

3. 整形:采用主干分层形。

4. 施肥:幼树期每年每株施腐熟有机肥≥25kg,盛果期每年每株施腐熟有机≥50kg。

5. 浇水:在萌芽前、果实发育期、果实成熟前、土壤封冻前各浇水1次。

6. 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采收

每年9月中旬至下旬,青果皮由绿变黄,部分果皮顶部开裂,内褶壁变黑后开始采收。

五、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果实外形呈椭圆形、圆形。果面较光滑,缝合线低平。仁色白,饱满。

2.理化指标:平均单果重≥7g,出仁率≥39%,粗脂肪含量≥63%,蛋白质含量≥11%。

3.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产品安全及其他质量技术要求必须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七. 四川省 巴中 南江县 巴中串串

巴中串串,是四川省巴中市的著名特色小吃,该品集麻、辣、鲜、香于一体,借助大巴山丰富的烫涮食材,打造出独具一格的串串口味,是巴中人最喜爱的小吃之一。

巴中串串是著名的巴中小吃,在巴中的大街小巷,当地人用干净的竹签将切成小块的食物穿起来,然后在放有各种香料的熬了不知道多少岁月的老汤里煮熟,然后再配你依据自己口味调制的调料小碟里,味道硬是巴适得很。QTx

巴中串串在几乎巴中市的各个角落都可以找到,其中尤以原草坝街的串串最为著名,那里的串串可以算是巴中历史最悠久,光顾人次最多的了,而且以那里的味道最为正宗,辣而不燥,酸而不涩,油而不腻,实在爽口得很。QTx

与四川其他地方的串串不同,巴中具有得天独厚的食材优势,木耳、菌类这些来自大巴山的天然山珍食材,都成了巴中串串不可或缺的原料。QTx

八. 四川省 巴中 巴州区 川明参

川明参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川明参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    川明参是一种名贵的中药品,即可药用,也能食用,是集医疗、食疗为一体的古之贡品。具有补肺、健脾、强身等功能,国内市场每年需求量2万吨以上,我市积累了川明参种植的经验,常年种植1万亩,产量约5000吨以上,目前,已建立了3万亩川明参种植基地,年产川明参2万吨,且我市双林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已研制的川明参泥,产品生产技术获国家发明专利权,产品1994年、1995年获四川省优秀产品称号。年产量300吨,产品远销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广州、深圳等全国20个大中城市。( 巴中)

巴州区川明参资源丰富,分布广泛,种植历史悠久。川明参在巴州区习惯称沙参,又名土人参,伞形科草本植物,疗效与保健功能与野生人参相似,是秦岭--大巴山南麓特有的气候条件下多年生的绿色植物。野生川明参在巴州区大多数乡镇零星分布,面积100 hm2。野生川明参主要生长在光照较少的灌木丛中,任其自由生长,基本没有开发利用。栽培川明参主要是渔溪、三河场、花丛、九镇等乡镇,面积533.3 hm2。

巴州川明参既是大宗中药材,又是高级营养保健品,曾是古代宫廷御用贡品,具有安胃养胃、润肠解毒,清利肺热,益肝明目,强筋补血气之功效。巴州川明参主产渔溪,通常称为渔溪川明参,属地方,经过三百余年栽培,是迄今为止很优良的川明参品种。经四川省食品发酵工业研究设计院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化验,巴州区川明参内含18种氨基酸、糖、钙、多种维生物和多种微量元素,是不可多得的营养丰富的环保绿色产品,具有质嫩,粉足,汤鲜等特点,其药用价值早载入《全国中药汇编》及《四川中草药大型文献》,有健身、护颜、养神、清肺、化痰、健脾、滋阴等功效,大多用于健身补品和食用配料,老少皆宜。

目前,巴州区已形成了巴州川明参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先后建立了巴州川明参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巴州川明参绿色产品认证基地,培育了多家巴州川明参生产企业,研制出了巴州川明参饮料、罐头、茶叶、保健酒等系列产品,2010年,巴州川明参产值近3亿元,巴州川明参产业和相关产业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万余人,带动了运输、餐饮、住宿、休闲等相关产业的加速发展,增加相关行业收入近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

九. 四川省 巴中 通江县 五味炒面

五味炒面 用炒熟的黄豆、燕麦、包谷、花生、核桃米磨成面粉。吃时,加入葱、椒等佐料,用开水冲或用凉水拌成糊状。炒面久藏腐,便于携带,随处可吃,别有风味。

十. 四川省 巴中市 南江县 南江青花椒

南-花椒是巴中市南江县传统,多栽植于境内高海拔山区,无污染、粒大、饱满、含油量高,精练出的花椒油深受消费者的青睐。南江位于川东北边缘,生态良好,全境皆山,全县森林覆盖率65.6%,绿化率98.5%,被誉为“四川盆地北部边缘山区重要的生物基因库”。境内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热条件较好,山地面积广阔,非常适合花椒产业发展。南江自古以来盛产花椒,花椒一直是南江人民世世代代使用的食物调味品,栽培历史悠久。南江县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南-花椒等传统林产业得以快速,有效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为充分发挥这一传统优势产业,本世纪初,南江县林业局组建了多个花椒种植服务站,专门从事花椒栽培、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服务工作,全县花椒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南江县委、政府紧紧围绕促农增收和精准脱贫目标,以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全县花椒产业质量和效益为核心,着力建基地、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强支撑,努力推进花椒产业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智能化建设,先后成立了花椒产业办,突破“分户经营”模式,以“抓大户、建协会、带散户”为重点,积极推行“公司+科研+协会+专业合作社+业主农户”的运作模式,组建花椒协会服务产业,使南-花椒的生产与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目前,县域海拔1000米-1300米适生区域基本实现南-花椒全覆盖,其规模由80年代初的零星种植发展到数十万亩的规模化发展示范园区,实现综合产值超亿元,已为全县农民增收和财政解困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