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广州有什么特产手信 广东省广州十大特产手信

当前位置:51特产网广州有什么特产手信 广东省广州十大特产手信更新时间:2022-11-20 03:51:10

一. 广东省 广州 增城 东江鱼包

鱼起肉去骨,将鱼肉刮成肉碎,摔打成鱼滑,配上上好腊味便是馅料。鱼皮包也是用鱼滑烘烙而成,久煮不烂。吃鱼包,可以试试要一个火锅汤底,再要些鱼包、鱼头、鱼蛋、鱼皮等,即时点火开煲。鱼包的美味名不虚传,鱼头也不逊色,鲜而不腥,鱼皮爽口,鱼蛋弹牙。

二.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爬树鸡

爬树鸡

关于“鸡”的美食文章,讲得最多的是鸡种的问题,但当大家认准了像清远鸡、海南鸡、湛江鸡等几个鸡种以后;当食肆师傅们对鸡只的烹调方法精益求精以后,我们不禁要问:接下来食肆又会想些什么方法突围而出呢?

这不,善于创新的汇景酒家酒家老板就推出了在树上睡觉的爬树鸡,这可是麦总在云浮投资的养殖基地专门放养的鸡。你可别小看了这种鸡,这只鸡是在山清水秀的云浮山上长大的健康鸡,它们每天在没有污染的山上自由自在地生活,吃的是小虫子、粟米等等健康美食,经常飞上树枝和屋顶,而且还会在树枝上散步,散累了就在树上睡觉,多舒服的日子,这样没烦恼、没污染的鸡吃起来当然是不一样的哦。

鸡肉的吃法很多,蒸、焖、炖、烤均各具风味。其中粥水浸鸡非常不错。清甜中带有淡淡的米香,而且不含油脂和胆固醇,用它来代替做菜时要用到的上汤或肉汁,低油低脂,符合现代人的健康追求。这不仅完全保留粥底的绵滑糯香,又使得鸡肉更加的鲜美、爽滑和清香,完全能吸引食家的味蕾。据大厨介绍,鸡是用最传统的方法,即用清水蒸鸡的方法来做,这种清蒸鸡嫩滑爽口,味道纯正,在完全没有调味料的情况下,鸡本身的鸡味和鲜嫩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三.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雕

雕刻艺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按雕刻的质体分类,可分为牙雕、玉雕、木雕、石雕、砖雕、骨雕等。广雕是指以广州为代表的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雕刻工艺及其制品。广雕中最负盛名的是牙雕、玉雕和木雕。

文化:据史书记述,我国牙雕工艺已有30OO多年历史,广州牙雕的出现比中原地区稍晚,始于晋代,亦有2000多年历史。在西汉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捆5支大象牙,最大的长达126厘米。据鉴定,象牙的产地是非洲,可能是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运来的。另外还出土了刻画象、象牙算筹和残牙雕器等。可见这些象牙是进口雕刻作原料之用,如果鉴定属实的话,那么,广州牙雕的历史就要大大推前了。过去岭南人,特别是广州及珠江三角洲人视象牙为吉祥之物。认为可以“辟邪除秽”。这里介绍的牙雕是指象牙雕刻。广州的象牙雕兴盛于明代后期,经过历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广州的著名。

品种:广州人认为玉与象牙一样,能辟邪消灾,如意吉祥,因此特别喜爱玉,视玉为宝。广州街上大多数的俊男靓女颈上都挂玉雕小牌(玉坠),手上戴着玉戒指或玉镯。

1983年在南越王墓0土大量的玉器,其中有玉壁、玉盒、丝褛玉衣、玉印、玉佩、玉角杯等130多种“汉玉中的稀世之宝”。这些工饰精品均经精雕细刻,构思奇妙、工艺精湛。这说明广州的玉雕工艺,在西汉时代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而广州的玉雕工艺兴盛于唐代中后期,亦有千多年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广州玉雕艺术继承了宋代巧色玉的传统,创造了“留色”的特技,显出了原玉的天然颜色,特别精美。到清代道光年间(19世纪初叶),广州玉雕工艺制造业已成行成市,而且出现了玉器工商行会组织。

广州玉雕艺人汲取各地玉雕技术,博采众长,与广州牙雕技艺结合起来,在品种、工艺、用料等方面创造出自己的风格。广州玉雕的原料多选自粤西信宜的“南方玉”。信宜玉呈草绿色,半透明,多自然斑纹,磨琢后晶莹通透,别具一格。广川玉雕制品有首饰品和摆设品两大类。首饰品有玉镯、戒指、耳环、玉坠以及以金银宝石镶嵌的玉饰等。摆设品有传统的花卉、人物、鸟兽、瓶罐以及玉球、花舫、宝塔等别具风格的高级工艺品。其中通雕玉球是广州玉雕艺人攻克玉石高硬度、难加工的产品,这种玉球构思独特,造型精美,多达20多层,大球套小球,厚薄均匀,各层转动自如,托在手上轻轻晃动,会传出玉石碰击的清脆声,而球上还雕上山水、花卉、人物、虫鱼、花鸟等衬花,形象生动逼真。其中一座18层吊缚双狮子母球曾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薄胎南方玉碗和玉雕小茶具也是广州玉雕中的精品,是中国玉雕艺术的珍品。

四.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老火汤

老火汤

广东人向来有喝老火汤的习惯。用适时材料煲上数小时的汤,既美味又有功效。常见的有“莲藕绿豆汤”、“生鱼西洋菜汤”、“红萝卜马蹄猪骨汤”和“霸王花瘦肉汤”等等。

五.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煎芋饼

芋头去皮煮熟后磨成茸,加入鲮鱼肉茸、虾仁、芫荽、葱粒等配料拌匀,用饼模刻成饼状,在油镬中煎至金黄色即成。芋饼皮脆馅香,是番禺地道的风味小食。( 番禺)

六.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洛浦慈菇

慈菇(又称芽菇)一种无公害的绿色保健食品,其果实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蔬菜水果,肉质较坚实,皮和肉均呈黄白色,主要成分为淀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富含铁、锌、硼等多种活性物所需的微量元素,对人体肌能有调节促进作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已有记载,中医认为慈菇性味甘平,生津润肺,补中益气,对劳伤、咳喘等病有独特疗效。洛浦慈菇主要产区为东乡村、沙溪村、洛溪村,按当地的乡俗,过去多以慈菇比作男丁赠予新嫁的女子,并祝愿:“来年生个慈菇丁”,这样使带有多子多孙寓意的慈菇颇受人们青睐。洛浦出产的慈菇个体较大,品质特优,近年更荣登番禺“十大名特农产品”之列。2006年,新成立的洛浦街为进一步推广这张番禺农业产品的名片,通过立项扶持、建立生产基地等,不断提高产品品质,扩大品牌效应,让慈菇远销海内外,成为人们喜爱的送礼佳品,别具风味的特色手信。

七. 广东省 广州 从化 碧绿山猪煲

碧绿山猪煲

碧绿山猪煲是广东温泉宾馆的招牌菜。这道菜选用的山猪是12.5—17.5公斤之间的,因为太老太嫩都不够好吃,这个重量的山猪肉质最好,而且要用猪腩肉,这个部位的肉肥瘦适中,做好的山猪肉呈金黄色,香气四溢。

据宾馆负责人介绍,这道菜是特一级师傅按照传统做法烹制而成,他还说最好的品尝季节是秋冬季。

八. 广东省 广州 越秀区 广州烧乳猪

烧乳猪曾获国家商业部产品评比“金鼎奖”而得名,是宴席上名贵的粤菜佳肴。烧乳猪的技艺已1400多年历史,乳猪色泽金黄,芝麻般的气泡均匀密布,入口则化。特点:色泽红润,光滑如镜,皮脆肉嫩,香而不腻。

制作原料:小乳猪一只(3000克),精盐200克,白糖100克,八角粉5克,五香粉10克,南乳25克,芝麻酱25克,白糖50克,蒜5克,生粉25克,汾酒7克,糖水适量。

制作方法:

1、将净光乳猪从内腔劈开,使猪身呈平板状,然后斩断第三、四条肋骨,取出这个部位的全部排骨和两边扇骨,挖出猪脑,在两旁牙关各斩一刀。

2、取125克香料匀涂猪内腔,腌30分钟即用铁钩挂起,滴干水分后取下,将除香味料及糖水外的全部调料拌和,匀抹内腔,腌20分钟后叉上,用沸水遍淋猪身使皮绷紧、肉变硬。

3、将烫好的猪体头朝上放,用排笔扫刷糖水,用木条在内腔撑起猪身,前后腿也各用一条木条横撑开,扎好猪手。

4、点燃炭火,拨作前后两堆,将猪头和臀部烤成嫣红色后用针扎眼排气,然后将猪身遍刷植物油,将炉炭拨成长条形通烤猪身,同时转动叉位使火候均匀,至猪通身成大红色便成。上席时一般用红绸盖之,厨师当众揭开片皮。

烧乳猪在广东已有超过二千年的历史。在南越王墓中起出的陪葬品中,便包括了专门用作烧乳猪的烤炉和叉。在清朝时,粤菜的烧乳猪更被选入为“满汉全席”的菜色之一。现在烧乳猪是广东烧味其中一种。一般的制法是以重约五公斤的乳猪,宰杀后在腹部剖开,取出肋骨,放入特制烧烤叉撑开,放入烤炉烤成。如果烧烤时用慢火,烧出的乳猪猪皮光滑,称之为光皮。亦可以用猛火烧烤,其间在猪皮涂上油,令猪皮成充满气泡的金黄色,即为“麻皮乳猪”。乳猪的特点包括皮薄脆、肉松嫩、骨香酥。吃时把乳猪斩成小件,因肉少皮薄,称为片皮乳猪;有时点上少许“乳猪酱”以增加风味。

至于烧猪一般的制法是把猪宰杀后在腹部剖开,放入特制烧烤叉撑开,然后浇上热水令猪皮收缩。烧烤可以是逐只放在火上烤,亦可挂入烤炉烤成。烧烤时要在猪皮上刺上小洞,让皮下的油流出。亦可以用猛火烧烤,其间在猪皮涂上油,令猪皮成充满气泡,酥脆的金黄色,即为“麻皮猪”。

九. 广东省 广州 天河区 广州萨其马

此点心系由广州人制作,却深得满族人喜爱。相传,清代驻防广州的满族将军姓萨,喜骑马打猎,爱吃点心。每次打猎,必备点心,且不重样。长此以往,厨师难以再出花样,为此常遭训斥,并以杀头相逼。厨师无奈,随便取些面粉,拌上鸡蛋,用油炸成七零八碎的面皮,淋上白糖水,压切成块,送给萨将军,出乎意料的是,这食品大受将军喜欢,问其名,仆人将"杀骑马"错传为"萨其马"。从此,这点心世代流传。

十. 广东省 广州 海珠区 广绣

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全国四大名绣之一,历史上指广州、佛山、南海、番禺、顺德等地的刺绣品,即专指广府地区的刺绣工艺品,包括刺绣字画、刺绣戏服、珠绣等。

文化:据唐人苏颚在《杜阳杂编》所载:“唐永贞元年,南海贡奇女卢眉娘,年十四,工巧无比,能于一尺绢上绣《法华经》七卷,字之大小,不逾粟粒,而点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上《杜阳杂编》记载的正是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南海14岁姑娘卢眉娘于皇宫中在一尺绢上绣《法华经》7卷,字如粟粒而点画分明、细如毛发,足见其技之精。

到了宋代,民间日常已广泛应用刺绣品,其中的欣赏品的工艺日臻成熟。明代中后期,广绣已扬名海外。

正德九年(1514年),葡萄牙人在广州购得龙袍绣片回国,得到国王厚赏广绣之名遂传至欧洲,绣品从此输出国外。

广绣作品有一个共同特点,远看非常醒目,近看又精细非常。清初,英国商人拿服饰图样到广州绣坊订绣品。因图样乃西方油画风格,绣工为绣得惟妙惟肖,便增加绣线种类及改革绣法,丰富绣品的表现力,使广绣技艺更加提高。如以孔雀羽毛扭绩成线缕,以马尾缠绒为勒线等。英国商人带服饰图样到广州加工刺绣,使广绣吸收了西洋油画的艺术风格,运用-和光线折射的原理,丰富了 广绣的设计色调和表现力,绣品广泛地应用于室内装饰和日用衣饰上。清中叶是广绣出口的全盛时期,大幅的绣画纳税也要白银1.2两,可知价值不菲。当时的广绣作品布局章法已中西合璧,用色浓艳且非常光影变化。今故宫仍保存着当时广绣挂屏可证其艺术高超。

乾隆期间,广州刺绣业成立了行业组织—锦绣行。光绪年间,广东省成立工艺局,设缤华艺术学校,传授绘画、刺绣、雕刻等技艺。

清代,广州的刺绣作坊多在状元坊、新胜街、沙面一带。绣品的特色是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鲜艳、富丽堂皇,高档绣品有条幅、挂屏、台屏等。清末,有名画家参与广绣设计,使技艺更有发展,如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广东省工艺局聘画家高剑父任宾华艺术学校校长时,设绘画、刺绣、雕刻等习艺班,高剑父红颜知己宋铭黄(1877~1940,后为高夫人)任刺绣班教师。该校又设滨华绣品陈列馆,陈列广绣精品,其中的孔子立像精致无比,不见针眼,形象栩栩如生。民国初,宋铭黄随高剑父到上海,创办“上海女子刺绣院”,宋以高的花鸟画作为刺绣画稿,改进刺绣针法,被誉为“改革刺绣工艺的范本”。1920年,在“广东省第一回美术展览会”上,宋铭黄的刺绣作品参展,好评如潮。

清末民初时,广绣业行会“锦绣行”有会员1000多人。广绣名师辈出,早起有百岁是福陈球,门下弟子不少成为名师:四代相传专绣贡品的黄洪,能在两寸见方的贡品荷包上绣出种种花鸟,精致之极;能画能绣得周云笙,构图新颖、针法独特。还有许荣、许松、周德、朱苏等名师一批。

发展:1955年5月,广州市组建了由新滘区大塘乡19位绣花外工组成的刺绣供销生产合作社—第一刺绣社,两年后更名为新滘刺绣社。

1956年,广州刺绣业实现全行业合作化。

1957年,广州市工艺美术研究所成立,在配备绣工、设立实验工厂的同时,吸收一批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和美术专业人才从事绣稿的设计和绣制。

1965年,新滘刺绣社与其它刺绣社合作,抽出人员专门从事珠绣品生产,从来料加工逐步向出口外销发展。

1978年9月,新滘刺绣社转为合作工厂,1979年改名为广州珠绣品工艺厂。

陈少芳 陈少芳,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唯一传承人。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刺绣研究委员会委员,中国刺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广东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广州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荣获第一届(亚太地区)民间艺术家最高奖“金飞鹰奖”终身成就荣誉称号。荣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项目代表性传...... 详细>>>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