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贵州特产八步臭豆腐 正宗贵州臭豆腐图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贵州特产八步臭豆腐 正宗贵州臭豆腐图更新时间:2022-11-28 22:27:31

一. 贵州省 贵阳 花溪区 鸡哈豆腐

“鸡哈”豆腐中的“哈”字,是贵州方言,意为“抓来抓去”。这种火锅是将自制的水豆腐加入黔菜中的代表菜式“辣子鸡”火锅中,最后用勺将豆腐“哈”碎,使整个火锅味道均衡。火锅红白相映、色泽诱人,彻底地释放出“香、辣、嫩”几大特点。鸡肉鲜而不腻,豆腐嫩滑,汤味辣中带有鸡肉的鲜味和姜蒜的香味。

二. 贵州省 黔东南州 岑巩县 岑巩米豆腐

岑巩米豆腐是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龙田镇的特色美食。米豆腐是岑巩远近闻名的一种美食,口感好,味道醇,食用能够解渴、助消化、增食欲,非常为人们所喜爱,食过之人无不为之口谗。

米豆腐,是用石灰水将大米(主指梗米)浸泡后,用清水洗净大米,然后用石磨或粉浆机将大米磨成米浆,倒入铁锅中用文火煮熟并抖成面状,攒出盛于瓷盆中冷却即可,通常作为冷饮食用,冬季寒冷时,可用沸水煮热后食用。食用时,将其切成长方条状或四方块状,拌以葱花、香油、食醋、味精、酱油、焙黄豆、折耳根等佐料即可食之。在岑巩县龙田镇一年四季都可食到米豆腐。每逢赶集,上街赶集的人们都要到米豆腐店饱食一餐,平时,过往行人也不例外,品尝米豆腐的人也不断增多,米豆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三.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大平腐竹

大平腐竹是一种豆制品,属绿色食品,是平桂管理区大平瑶族乡特色产品之一,名扬区内外。腐竹加工是大平农民的传统手艺,遍布各村寨。大平腐竹采用山中黄豆、山泉水石磨磨浆、生铁锅烧煮等传统工艺提练成形后,在山坡自然凉干而成,具有传统风味、甘甜、清香、香脆可口、耐煮(汤清)的特点,颜色呈淡黄色。黄豆富含各种优质蛋白,氨基酸种类达17种以上,含脂肪20%左右,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Ca、Mg、P、K)与微量元素(Fe、Mn、Zn、Se等)维生素含量丰富、全面,所以腐竹营养十分丰富。大平腐竹品种主要有圆枝竹和浆竹两种,产品主销广东、湖南、贺州、南宁、柳州等地。目前大平共拥有家庭作坊式加工户200多家,大型加工厂5家,年产腐竹60万公斤。由于腐竹市场需求量大,大平腐竹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要。因此大量发展大平腐竹前景非常巨大。

四. 贵州省 毕节 七星关区 毕节豆腐干

毕节豆腐干素有“臭里香”之美称,豆腐干用炭火烘烤,佐以五香辣椒面食用,皮脆心绵,香味四溢,开胃提神。( 毕节)

五. 广西 贺州 八步区 八步三华李

八步三华李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贺州市八步区的。八步三华李种植基地近10万亩,年产量达3万吨,以质优果大味鲜爽口闻名,产品全部销往粤、港、奥及东南亚地区。2006年6月国家林业局授予八步区“中国李子之乡”称号。

贺州市八步区位于广西东北部,处于湘、粤、桂三省(区)通衢之地,有桂梧高速公路、207和323国道以及已开工建设的洛湛铁路和广贺高速公路贯通境内,交通十分便利。这里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季节明显。年均气温在19.8℃-20.9℃之间,无霜期≥300天,年均降雨量1542.1mm,十分适合梅、李等果树的生产。2004年,八步区被自治区农业厅列为广西地方特色农产品——三华李最适宜生产区域之一。

经过多年的发展,八步区现有李子栽培面积近10万亩,年产量3万多吨。形成了多个三华李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贺街、莲塘、步头、信都、仁义、沙田等镇,初步形成梧州――八步二级公路沿线的百里优质三华李果带。近年来,八步区在不断扩大李子生产面积的同时,大力推进“优果工程”建设和推广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注重良种繁育,努力打造特色品牌,成效明显。2004年,桂山牌贺州三华李被自治区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为“广西优质农产品”;2006年八步区选送的两株贺州三华李通过自治区“优良单株”评审小组的决选,有关部门已制定有初步的优良品种繁育、推广计划;2006年八步区被自治区农业厅列为创建无公害水果生产示范基地县(区)等。2006年,大力推行品牌为先、品质至上的八步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李子之乡”。

八步三华李盛花期在春节前后5天左右(适合节日观赏),果实于6月中旬至7月上旬成熟,果实肉厚、皮薄、风味清甜爽口,带蜜味,有香气,色泽紫红美观,果肉离核,一般单果重45—55克,大者60—70克,可食率96—97%,含可溶性固形物12.5—16%,产品主要销往粤、港、澳等地,深受消费者喜爱,价格好,效益高。

六. 贵州省 毕节 大方县 大方臭豆腐

大方豆腐是中国的传统食品,每个地方都有。但大方县的豆腐不仅内容丰富,种类繁多,而且吃法多样,富有特色。

历史悠久的臭豆腐干就是大方豆腐中最有名的一种。臭豆腐干在大方存在了多久,当地的老百姓也很难说清楚。只是传说很多年前,县城一家豆腐作坊有一天豆腐做得过多,未卖完。到第三天取出来看时,豆腐已经发霉长毛了,可是却散发出一股特殊的香味。主人舍不得扔掉,便抹上食盐用木炭火烤后出售,结果因其别有风味,很快就卖完了。这就是大方县“臭豆腐干”的由来。

“臭豆腐干”名曰臭,其实不臭,相反有一种独特的香味,颜色微黄,质地酥嫩细腻,食之清爽适口,并且还易于保存。

现成的豆腐干有炒食、炸食等多种吃法,烙锅豆腐就是其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小城的大街小巷不难发现这样的小摊:铁炉子上支个烙锅,小板凳围在四边,嫩黄的臭豆腐在烙锅上烤着,掌铲的多是些大妈、大嫂。大姑娘、小媳妇们上下班的路上总会在路边的摊摊上要上几块。烤好的豆腐干,佐以辣椒、花椒、食盐等调料,味道更为鲜美。客人边吃边聊着家常,摊主则在一旁不时地给豆腐抹点菜油、翻动着已经烙好了的豆腐。就是在这样的小摊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近几年来,大方人又开始流行吃糍粑豆腐。糍粑豆腐就是臭豆腐烙过后,用小刀划破,塞入馅子,最后再在豆腐干外面裹上一层糍粑。这种糍粑豆腐,要求是现舂的糯米粑粑,用汤圆粉调制成的糍粑过稀,包的豆腐较难成型。糍粑豆腐,可烤食,也可炸食,炸的时候特别讲究火候,技艺较好的师傅炸出来的糍粑豆腐,外表油黄,口感酥脆,豆腐吃起来却有些软绵。

七. 黑龙江省 鸡西 虎林 鸡西臭豆腐

大家都很熟悉这个东西吧,特别是MM们。我们鸡西的臭豆腐跟这边的也不一样,我们那里是一串一串的买,一起到油锅里炸,炸到鼓起来,然后再刷料,我就看到刷了三种料,有一种是辣酱,不刷这个是不好吃的,闻着也不是很臭,但是吃起来比这边的好吃太多的,真的,不信可以去尝一尝!

八. 贵州省 铜仁 松桃苗族自治县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

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始产于清光绪末年,以色鲜味美出名。其主要原料,采用世昌响水洞“油粘”米和响水洞泉水磨浆熬煮而成,故又名“油粘鲜味米豆腐”。

响水洞乃松桃蓼皋八景之一的“响水泉飞”。此地得天独厚,气候温和,水质清纯,从洞口下限三公里所产“油粘”米,具有“色如玉,粒如珠,香如粽”的特点,清代曾作“贡米”,上献朝廷。昔人曾作诗赞:“人杰地灵水飞泉,得天独厚产油粘,色味俱佳称珍品,奉旨进贡民献鲜。“贡米”称谓历时虽久,却一直不衰,今每逢秋收,上级特令专仓储藏,不分别种混杂,可见非同一般。当地人用该米做米豆腐,稍加佐料。则别具风味,移至集场试销,食者无不赞誉,“油粘鲜味米豆腐”以此得名。

民国二十年左右,蓼皋镇南门厨师黄昌贵 ( 绰号“烂糊桥” ) ,善烹调,他将此米豆腐加工工艺从打米磨浆到上锅制作等一系列程序进行改进后,使其色泽玉绿,富有弹性,切成小方颗,久煮不老,色形如初;再佐以胡椒粉、姜、葱、红辣椒面、精肉脆哨,食之细嫩可口。每日一旦上市,顾客盈门,争相购食,供不应求。县城过去请客,常为早面 ( 鸡汤银丝面 ) 、夜酒 ( 席面 ) 、中午条 ( 糕饼典果 ) ,自烂糊桥米豆腐出市后,客人则要求吃他的米豆腐以代替早面午茶,至晚上开席,即便满桌珍肴也显乏味了。本地出外深造的学子或远居商旅,即今在港、澳、台、美、欧的松桃人,每每来信念及烂糊桥的米豆腐,以为珍贵。

解放后,黄昌贵师傅不幸病故,其家人中无从事饮食经营者,使此风味小吃几近失传。后官田街老厨师龙碑,凭当时印象,并经黄昌贵老伴回忆,再加自身多年模索实践,终将此特色风味继承下来。一九八七年,龙师傅以此参加省、地举办的风味小吃评比大赛,获“铜仁地区风味小吃”大奖和“贵州省风味小吃”二等奖,并受约参加了五省区食品制作展示会。受到广泛如评。从此,松桃烂糊桥米豆腐名声远扬。

九. 贵州省 铜仁 沿河土家族自治县 土家灰包豆腐

土家灰包豆腐

沿河自治县北部的后坪、塘坝、客田、新景土家族山民们,至今流传着一种古老的传统豆制食品叫灰包豆腐工艺。初看时灰不溜秋,不知何物。待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后个个黄灿灿、轮晴鼓眼煞是好看。放在汤锅一煮,吃起来外香内嫩,绵味细长。这种传统的食品与油炸豆腐不同的是不用食油,而味道却比油炸风味独特得多。其制作方法也与众不同。

先将精选黄豆水浸泡三小时,取山涧泉水用石磨磨浆过滤去渣,豆浆烧开冷却,用自制酸汤点成豆花。把豆花倒入用滤布隔离的豆腐箱里,盖上箱板,加上石头压紧、压干。豆腐出箱后,把豆腐3公分小方块。把荞杆灰、桐壳灰入锅烧八成热(柴灰亦可代替),将切好的豆腐倒入锅中与灰同炒约30分钟,豆腐受热膨胀。起锅倒入簸箕内撒开冷却。食时将豆腐反复搓洗干净。食不完可用棕布品袋穿挂于通风处,可储存一年以上。此道菜无论烧汤、煮火锅,都可食用,要多烧一会,均是外皮酥脆醇香,内里细嫩可口,回味绵长,故是土家人宴请嘉宾一道必不可少的菜。食时先放饭碗里冷却一下,蘸薰上糊海椒水再入口,以免烫舌头。

2001年,麻阳河黑叶猴保护局申报国家级保护区时,接待来自国内外专家学者吃了这地道独特的风味菜都赞不绝口。一位美国朋友海吃一通后,竖起拇指赞道:土家族灰包豆腐,oK!oK!

十. 贵州省 铜仁 江口县 江口豆腐干

豆腐干是江口人民的传统食品之一,色香味别具一格,制作独特,历史悠久。江口豆腐干之所以有独特的风味,一是选用纯净龙津阁的井水;二是要经过泡豆、磨浆、滤浆、煮浆、点浆、上箱、过卤、切块、上扦、晾干等十道工序,才能做成产品,工艺十分独特、讲究;三是在上扦时,首先一小块一小块的把它放置于斗笠形的竹箪上,晾干至八成左右,再晒干,从而形成嫩黄、透明的方块。
    江口的豆腐干吃法多样,可直接食用,细嚼慢咽,香韧可口;也可用油炸酥,味似响皮而更加酥脆;还可用水发胀切成细丝炒肉,则形似墨鱼丝而别有风味。因而多年来,豆腐干一直受江口人民喜爱,并用作馈赠新友的上乘佳品。

在城北龙井阁的豆腐干一条街因晾晒豆腐干的斗笠挂在土家屋檐下形成的一道亮丽风景而远近闻名,中央电视台乡村旅游节目曾对此做过专门的采访报道,是江口最具代表性的土之一。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