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湘西特产品牌 湘西的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湘西特产品牌 湘西的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3-02-06 12:36:42

一. 湖南省 湘西州 吉首 黄桥酥饼

黄桥酥饼也是千层的,挺酥脆。吃起来是淡淡的甜,表面的芝麻非常香。里面是空心的。也有些在里面夹一些豆沙馅,也很好吃。

二.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白三七

又名竹根三七、竹节人参,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色,茎单一,茎高40至60厘米,花梗高于叶柄数倍。果实球形,熟时鲜红色。根如铜钱斜叠成瓣,一年一叠,瓣 后有一胆。药用根与胆,性平,味苫甘,为因内热症引起虚弱的滋补良药,药用及经济价 值与人参齐多。喜生高山阴湿处,我县大安生有少许。( 龙山)

三. 湖南省 湘西州 花垣县 湘西焖田螺

湘西焖田螺

“螺蛳壳里做道场”,现在是用来嘲笑地方太小,办不得大事。但在凤凰,“天下第一螺”的口味,已传遍了大江南北,凤凰的辣螺蛳肉,早已不是以前的民间火烧螺蛳了。以前湘西小孩捡到螺蛳,用火一烧,便掏出里面的肉来吃。现在的焖田螺你可能会吃,但火烧螺蛳,你就不一定能吃了。

四. 湖南省 湘西州 永顺 万坪豆腐

万坪豆腐产于永顺县万坪镇,其生产加工发轫于明朝,清咸丰年间已负盛名,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万坪豆腐以无污染绿色大豆和杉木河纯天然泉水为原料,沿袭民间传统工艺纯手工制作而成,以营养丰富、口感细腻、韧性十足著称。早在明清时期,万坪豆腐就作为贡品,成为皇宫的美味佳珍。土家族人也常用干豆腐款待贵宾,馈赠亲友。

五.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苗族首饰

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苗族银饰,花垣雅酉等地最具特色。现根据州博物馆藏品和湘西银首饰的基本特色作如下介绍:

一、头饰

1、银帽

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有一项,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

2、银花大平帽

银花大平帽,民国早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末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1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型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花垣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红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苗族17岁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头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等。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型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对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型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型,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生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饰物。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间为一圆银片,上为一银狮。其狮造型逼真,周身钻满纹饰,口、耳、身、尾饰满银须,稍抖动,便毛须颤动,活灵活现。

二、颈饰

1、轮圈

轮圈,苗语称为“果公根”,因其根细,又名“扭根”项圈,苗语叫“靠莪根”。可单独佩带,亦有加匾圈、盘圈佩戴的,是颈部主要银饰品。

小的轮圈需银300克,重的约700余克,中段成弯弯扭扭之形状的围圈,两端做一公母套钩,钩柄上缠纹一二十道凸状银瓣,使其更为美观。

2、扁圈

扁圈,为数五匝,是项圈中的中层饰品。外圆最大的一根重约133克,依次是121克、111.5克、104克、94.5克。圈心成筋脉状,有菊花纹饰,两端为公母套钩。

扁圈是苗族妇女节庆之日喜佩戴的装饰品之一,均由五根组成一套,花垣的苗族妇女将扁圈戴在胸前,两头大而中间小,谓之“哈高”,即吊勾之意。凤凰苗族妇女,扁圈扣戴在颈后,刻花部位戴在胸前,两头小而中央大,其特点分外鲜明。

3、盘圈

盘卷,又名“叠板项圈”,苗语叫“靠莪著”。有五匝一盘和七匝一盘之分,为项圈中的三层饰品。其形如罗盘,故名盘圈。因每匝互相叠压,即大在下,次在其上,故又名叠板项圈。每匝钻花添草,其为美观。两头有公母套钩。盘圈是苗族妇女清代以前的饰品,现已不多见,故十分珍贵。

4、披肩

披肩,又称云肩,是苗族妇女披在衣领上的银饰。

披肩一般需银1公斤打制。一般为锻面做底,银饰缝缀其上,制工精细,为苗族银饰中之精品。

5、童项圈

童项圈,需银百余克,大小如筷子,刻有简单花纹。儿童戴时,项圈上多挂有一条银链垂至前胸,链子下端吊有一腰子形的银锁,以示驱邪之意。

此外,还有身前身后银饰和镯饰等典型银饰。

六.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桐叶粑粑

用糯米加籼米打成粉末,拌香蒿加适量清水做成一个个圆圆的粑粑,内包红豆沙糖或黄豆粉,也可包酸辣椒豆腐丁或盐菜腊肉丁。外用洗净的桐树叶包好蒸熟。趁热吃,又糯又香,味道香美。

七. 湖南省 湘西州 古丈 古丈毛尖

古丈毛尖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古丈毛尖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古丈毛尖产于武陵山脉中腹古丈县境内,县内森林密布,云雾缭绕;溪流纵横,雨量充沛;冬暖夏凉,气候温和;土壤有机质丰富,富含磷硒;无污染,生产环境得天独厚,奠定了古丈名茶无可比拟的品质基础。

在三、四月采头茶季节,每天上午九时才日出云散,即使盛夏,也时而晴空万里,时而云遮雾漫。由于云雾多、日照少,温射光多,茶叶内含营养物质丰富,持嫩性强,叶质柔嫩,茸毛多。古丈毛尖茶品的独特品质在于每年清明前采摘芽茶或一芽一叶初展的芽头,经摊青、杀青、揉条、炒坯、摊凉、整形、干燥、筛选等八道工序,一丝不苟,精制而成“明前茶”。其成茶条索紧细、锋苗挺秀,色泽翠润,白毫满披;清香馥郁,滋味醇爽,回味生津;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绿嫩匀整。

据史书记载。东汉时期,古丈已列入全国名产茶区,唐代溪州即以芽茶入贡,后列为轻清室皇家贡品。古丈毛尖采制精细,条萦紧结,或弯而似鱼钩,或直而如标枪,以色泽翠绿、白毫显露、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醇爽、回味棉甜悠长、香高持久,耐冲泡等显著内质特点而久负盛名。 1929 年古丈毛尖获法国国际博览会国际名茶奖, 1957 年外经贸部送展莱比锡国际展览会,当年实现小批量出口西德; 1982 年被评为湖南省优质名茶第一名,入选中国十大名茶之列; 1983 年获外经贸部荣誉证书,被列为优质出口产品;1988 年获北京首届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9 年获 99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 “ 名牌产品 ” 称号,被评为 “ 湖南名牌产品 ” 、“99 湖南市场占有率最高品牌和 99 湖南消费者购买首选品牌 ” 。

八. 湖南省 湘西州 泸溪 湘西血灌肠

湘西血灌肠在湘西又叫做灌肠粑粑,还有人把它称作血粑鸭,但很多朋友只是知道它的名气,并不知道它的作法,下面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介绍。

湘西血灌肠的做法:

第一:需要精选2到3斤的尚好糯米,先将其洗干净,然后用温水泡上1到2个小时。

第二:将新鲜的猪血(一定要是新鲜的猪血)沥到小碗当中,等到猪血凉后淋在沥干水的 糯米上并且把它搅拌均匀,等到这两项做好以后再加上一些清水就完成了。

第三:把制作好的血肠用水蒸上几分钟,等到糯米蒸熟以后就可以享用了,如果在血灌肠上面加上一点大蒜和调料味道就更加绝了。

湘西血灌肠吃法:

第一:血灌肠可以炒着吃,味道非常绝。

第二:在湘西当地有这么一种吃法,就是把血灌肠油炸以后加上辣椒,那味道想着就流口水。

第三:当然血灌肠也可以当做饭吃。

第四:其中在湘西最著名的血灌肠做法是和鸭肉合在一起做火锅,这道名菜相信狠毒来过湘西旅游的朋友都尝过,当然味道也不用我过多的形容。

如果游客朋友们来到湘西旅游,来到湘西游玩,这道湘西特色小吃血灌肠千万不要错过哦。

九. 湖南省 张家界市 慈利 湘西板栗

湘西板栗是湖南张家界的,素有木本粮食、铁杆庄稼、干果之王的美称,其产量约占湖南总产量的一半。其栗子营养丰富,甜美可口,有益气健胃、健脾补肾、活血之功效。湘西传统产品油板栗,果大、色艳、质优,单果重达十一克以上,其胡萝卜素含量比一般品种重三到五倍,蛋白质含量比江浙板栗高30%到53%。

十. 湖南省 湘西州 龙山 龙山土家织锦

土家族人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一代又一代的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民族工艺美术,使其在土家族人的生活中,充满了神奇的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多种门类。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着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情趣。

在土家族人聚居地区,姑娘出嫁,娘家除打发一套木器嫁妆外,还要打发铺盖。这些铺盖中最珍贵的是土家织锦被盖。这些织锦被盖既有长辈亲属陪送的,也有姑娘自己学会织锦后,在织机上一线一梭亲手创作攒积下来的。这种姑娘自己手织的织锦被盖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爱征,更是土家族人衡量一个姑娘是否聪明、勤劳的标记,一种人品价值的尺度。因此,织土家锦就成为土家族姑娘们一种普遍习惯。在一些地区,很早以前出现的“女勤手织,户多机声”的情形,现在,有了新的发展。

土家织锦是在木制斜腰机式织机上织成的。这种织机由机架、机杼、滚子、坐板等主要部件组成。织锦姑娘坐在坐板上手拿牛骨或银、铜等金属挑刀,旁边摆一只麻篮,麻篮里摆好彩线便开始织锦。土家织锦讲究配色,一般以红、蓝、青色棉线为经线,自由选择各色棉线、丝线或者毛线作纬线,采取通经断纬,反面挑织的方法织成。

土家族姑娘长到十二、三岁便坐上了织机坐板,系上了腰带,在大人的传授下开始学织锦了。少则三五个月,多则年余,小姑娘便成了基本掌握织锦技巧,能单独上机的小织女。至于技艺的娴熟精妙,掌握传统图案的多少,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的体现,就全靠织女本人的灵敏性和刻苦研磨精神了。

织锦姑娘们通过辛苦劳动,世代淘选积累,基本定型的传统图案已达二百余种,其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人的生活习俗密不可分的依承交融,土家族人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几乎都成了土家织锦的题材范围。

一、表现动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大都世代居住山区的,因而,对于栖息山林的飞禽走兽同饲养的家禽家畜几乎一样的熟悉。于是表现各种动物的图案成了土家织锦图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石必(小兽)花、猴手花、野鸡尾巴花、阳雀花、大小狗牙齿花、猫脚迹花、马必(小马)花、虎头花等。

二、表现植物的题材

土家族人爱美,爱自然,爱绿色生命,喜爱种植与丰获,并在劳动中,把自己的创造与大自然的杰作融为一体。土家织锦传统图案中,出现大量的表现植物的画幅,就是土家族人这一习惯的体现。如梅花、藤藤花、韭菜花、玫瑰花、月月红、金勾莲花、臭牡丹花、各种菊花、八角香花、刺花、梭罗树、胭脂花等等,在织锦姑娘的巧手编织下,美丽鲜艳得使蝶恋蜂惑。

三、表现生活用具的题材

土家族人热爱生活,也善于生活。走进土家木屋,你见到一件件既平常又实用的家具用器,表现在土家织锦图案中绝妙得耐人寻味。如桌子花、椅子花、粑粑架花、棋盘花、桶盖花、箱子花、豆腐架子花等等,样样织进了织锦图案。

四、表现了土家族风俗习惯的题材

如每到秋收过后,土家族山寨常常看见在弯曲的山道上,走着的迎亲队伍中,新娘的花花轿子和督官、送亲客、打旗帜的、打镏子的、吹唢呐的、骑马的、牵马的、抬嫁妆的(箱子、柜子、桌子、椅子子、被盖、花瓶、梳妆台)等等形象却进入了土家织锦《迎亲图》的画面,把土家织锦巧妙地植根于民俗之中。

五、表现土家族历史政治的题材

历史上,土家族长期受治于土司制度,封建土司也分大小等级,土家族人把土司王看作是权利与统治的中心,于是土家织锦中就有了“四凤抬印”、“土王五颗印”等图案。印是统治权利的象征,对印的认可与畏惧是土家族人的一种文化心里。“四凤抬印”是四只生气勃勃的凤凰拱抬着一颗方形大印。“土王五颗印”,是土王的中间一颗大印连着四方的四颗小印,寓意着权利的核心是土王,土王辖四方小土司。这种层次意识在许多土家族习俗中都有表现。比如长幼有序、看重家族等等习惯。

六、深受汉文化影响和启迪的题材

无论从心里状态还是处世习惯来看,土家族人是开放型的民族,因而,受汉文化影响较快。比如,土家族人的喜欢吉祥、功名意识等等习惯与汉文化是同一的。于是“福禄寿喜”、“长命富贵”、“鲤鱼跳龙门”、“二龙抢宝”、“一品当朝”、“双凤朝阳”、“狮子滚绣球”、“喜子花”、“龙船花”、“龙云图”等等进入了土家织锦的传统图案。

摘自《中国土家族习俗》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