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潼关都有什么特产 渭南潼关县十大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潼关都有什么特产 渭南潼关县十大特产更新时间:2022-10-29 00:51:10

一.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贲秃娃“卤烧鸡”

贲秃娃“卤烧鸡”

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肉酥、味鲜、色美、虹好,调料得当,干净卫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当地顾客和各界人士以及外来客商的喝彩称赞,每日供不应求,成为潼关小吃的热门货,曾远销国内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曾用土办法包装。

二. 海南省 琼海 礼都陶瓷

泮水镇礼都村,以烧制陶瓷而出名,所烧制的陶瓷包括农村各种生产用具与生活用品,如屎盆、屎桶、盛放各种物品的“脚盆”、煮饭煮汤用的陶器、盘碟碗勺等。改革开放后,由于现代工业的冲击,塑料制品用具、不锈钢用具的兴起,礼都陶瓷已走向衰落,至今,所烧烤的陶瓷只限于祭祀时烧香烛所用的烛台、祭祀时烧香纸用的“聚宝盆”等。

三. 山东省 泰安 新泰 果都咸菜

果都咸菜是山东省泰安市新泰市西张庄镇的。果都“弓家”咸菜色泽鲜艳,口感清脆,香味浓郁,回味甜津,曾荣获第八届国际登山节泰山山会优质产品称号。

以色鲜、味美、香脆而闻名的果都咸菜,产于新泰市西张庄镇西张村,本村姓弓的酱菜腌制户经过多次选材配方,反复试验,“弓家”酱菜在众多的腌制品中小有名气,经过百年的品尝试验,果都咸菜终成美味。

果都咸菜以肉质芜菁甘蓝为主料,以八角、茴香、桂皮、丁香、花椒等30余种名贵中药材为腌制配料,芜菁甘蓝多选择寿光、泰安等地含糖较多,富含钙、铁等无机盐和维生素的新鲜肉质根。新鲜芜菁甘蓝收获后,用水冲洗 ,放置干净处, 在太阳光下曝晒1-2天后,放入腌制缸中。芜菁甘蓝装满缸后,放入适量碘盐, 放少许水(以腌没芜菁甘蓝为准),腌制2-3天后,倒缸并放入八角、茴香、花椒、桂皮等配料,腌制4-5天后放入面酱,无糖色素,盖缸腌制10天左右,即可食用。 腌制果都咸菜的芜菁甘蓝,多以直播为主。北方一般在7月下旬-8月上旬播种,生长120-140天后,待叶子发黄下垂时即可采收。果都咸菜在1980 年举行的广州副食博览会上,获山东省酱菜产品优质奖。因其具有色鲜、味美、香脆的特点,弓家酱菜传入人为其注册商标为“萃香”。果都咸菜不仅成了饭店、家庭餐桌上的佳品, 而且因其腌制过程中大量使用桂皮、丁香等名贵药材被专家认为:果都咸菜有开胃利脾的功效。不仅在山东省内20多家超市都有“萃香”香飘,还大量销往东北三省。

四. 广东省 揭阳 榕城区 地都青蟹

地都青蟹,盛产于榕江下游江海交汇水域,蟹肉鲜美,有“青屿蟹甜过蜜”之美誉。

青蟹有二类,肉蟹和膏蟹。肉蟹是普通海蟹,膏蟹俗称赤蟹,全是雌蟹,其体内蟹黄(俗称“红膏”)积蓄多,背壳隆起,呈赤色,肉质肥厚坚实。

地都青蟹,不论肉蟹和膏蟹,均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是席上珍品,又是馈赠礼品。

五. 新疆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县 新疆都塔尔

是维吾尔民间唯一的指弹弦乐器,木制琴声,瓢形,琴杆长,有大小两种。大的柄上用丝弦缠17个品位,小的有14个品位,都张二弦,按四度琴关系定弦,适合男女弹奏。演奏时或拨或挑,或挑或扫,右手五指并用,缺一不可。这种乐器音色柔美,可用于独奏,也可与手鼓、笛一起为歌舞伴奏,因其音量小,多用于家庭宴乐,很少在盛大场合出现。

六. 贵州省 六盘水 水城县 凉都峡谷香瓜

凉都峡谷香瓜

凉都峡谷香瓜又名甜瓜,产于土壤富硒的水城县野钟乡、国家级黑叶猴自然保护区、北盘江大峡地带,全无公害化栽培、品质优良、味甘醇、气味芳香、富含铁、锌、钙、哂等多种物质,营养丰富,能增加人体造血功能,并能消渴、祛热、利尿、治口鼻疮等功能,是新时期人们享用的保健佳果。

七.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卤烧鸡

潼关驰名小吃—卤烧鸡,是制作能手贲秃娃的产品。秃娃又名贲忠胜,年轻时无职业,旧社会染上了吸食鸦片的嗜好,家有四口人,日子贫困,家贫如洗。后有友人苏跛子(医生)为他传授卤蒸烧鸡制作方法。该人立志好学,并热心从事这一行业,于1924年(民国十三年)开始与其妻精心制作经营这一小吃,在潼关享有50年之声誉。



该产品最大特点是:肉酥、味鲜、色美、虹好,调料得当,干净卫生,在同行中一直名列前茅,博得当地顾客和各界人士以及外来客商的喝彩称赞,每日供不应求,成为潼关小吃的热门货,曾远销国内各地,如河南、浙江、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地。每月都有十多次外来客商前来定货。当时由于条件有限,曾用土办法包装,例如利用亚细亚煤油桶用白碱水洗刷干净,每桶盛装六只烧鸡,由客商亲自监制,焊封桶口,运销外地。

八.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潼关肉夹馍

对于潼关肉夹馍,大家并不陌生。潼关肉夹馍的招牌早已名扬四海,成为备受国人喜爱的一种美食,也因此,成了潼关一张美食名片,2011年,潼关肉夹馍制作技艺更是被列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如果去探寻肉夹馍的历史,就不难发现,在这巴掌大的肉夹馍中,包含着许多的变通与坚守。

月牙泉小镇上,老板对肉馅的改良便是一种变通,而这种变通在之前的千余年里也发生过很多次。且让我们从头说起。

在潼关,广泛流传着肉夹馍与李世民的故事。

传说在唐初,秦王李世民路过潼关时,品尝过潼关肉夹馍后赞不绝口:“妙妙,吾竟不知世上有如此美食。”由此,这潼关肉夹馍便闻名天下。或许这里便是第一个变通之处。

要知道,烧饼这玩意并不是古代汉族人的发明。秦汉以前,汉人们习惯在餐桌上食用“汤饼”或“蒸饼”,这两种饼却和现在的烧饼完全不是一回事,一个好似如今的烩面片,另一个则像如今的煎饼。后来,大约是在汉代,张骞或是班超联通西域,才带回了大概是烧饼的前身“胡饼”,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馕”。而这胡饼最兴盛之时,也恰好是在唐代。

也许,当时正在四方征战的李世民路过潼关时,恰好将熟肉夹入了随身携带的胡饼,这才成就了潼关肉夹馍这一千古佳话。

再向后,人们的饮食在不断发展、进化,到后来又出现了许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食物,如馒头、包子等等。当然,这肉夹馍所用的馍也随即发生了变化。从胡饼到馒头,或许便是这潼关肉夹馍的第二个变通之处。只是没人知道这变化到底起于何时,但可以肯定的是,到了清康熙年间,这潼关肉夹馍所用的馍依然是馒头。

社会经济的发展能够促进事物的改变,当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越快,事物的变化也就越快。潼关肉夹馍也是如此。

到了上世纪初期,潼关肉夹馍又发生了变化,馒头变成了牛舌头饼。然而,没过几年,新中国成立后,这馍又变成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圆形油层饼。

时至今日,潼关肉夹馍仍然在发生着变化,但这变化已相对较小,就比如月牙泉小镇上的这家店面,用青椒为肉馅增味,类似于这样的变化,相信已有很多。不论如何变化,潼关肉夹馍都是在因地制宜,迎合着人们多变的口味。

有变通就有坚守,这坚守并非针对技艺,更多的是一种情怀。

对于潼关人来说,潼关肉夹馍是可以引以为豪的一种吃食。在潼关,人们更习惯把肉夹馍称为肉馍,而吃肉馍则更像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荣耀、一种福祉或是一种满足与骄傲,可以说已经远远超出了吃的概念,甚至表现出一种朴实无华的情愫。

为什么这么说呢?有个潼关的朋友告诉我们,就因为这肉馍有着太多的故事。

朋友说,以前在潼关,无论是谁,提起肉馍,都会露出一副垂涎的表情,好像谈及的是世间珍品一样。即便是现在,条件好了,这样的情况也依然存在。尤其是以前,经常会遇到有人因某事争得不可开交时,便以肉馍为赌注。如果一方败下阵来,胜者便会在见证人“胁迫”下,要求失败一方掏钱去买肉馍回来大家一起享用,而这时,刚刚还吵得脸红脖子粗的双方便因几个肉馍又重归于好。所以,在潼关坊间,经常会听到有人因为赌赢了而吃了三五个肉馍的事情,而在平时,这三五个肉馍可是他饭量的好几倍。

除了以肉馍为赌注之外,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故事。潼关县文化馆的同志就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在几十年前,一个年轻的农民带着儿子坐火车到外地去给儿子看病,结果在车上碰到了一位吃公粮的干部,这干部知道火车要开很久,上车前便买了几个肉馍带着路上吃。结果,吃的时候只见农民的儿子一直盯着他看,还直吞口水,于是,这干部就想请农民儿子吃一个。农民见状,连忙推辞。其实,不是农民不想吃,也不是吃不起,那时候一个肉馍只有两毛钱,但农民知道,自己身上的几十元钱是给儿子看病用的,不敢多花一分钱,所以只能让儿子忍着,等看好了病回家再说。后来,儿子病好了,也慢慢长大了,可每次提起肉馍的时候都会想起这事,也就会不自觉地去多买两个肉馍,带回去给父亲吃。

第二个故事说的则是文化馆的这位同志。他告诉我们,他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所以奶奶每次上街买回来一个肉馍,都会用刀切成四份,哥哥、姐姐、自己和奶奶每人一份。要知道,本就巴掌大的一个饼,再切成四份,就更没多少了,所以在他的印象里,肉馍是他从来没有吃够过的东西,可当他自己能够挣钱买足够吃的肉馍时,奶奶却已经离开了他……

如今,当潼关人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了,不再为吃穿生计发愁的时候,肉馍依然是潼关人心中的一种牵挂。虽然目前市场上的肉馍已经涨到了五元钱以上,可依然会遇到一些家住偏远乡村,特意进城来为老人买肉馍的年轻人。

也许,这就是潼关人的情愫。不论潼关肉夹馍技艺如何变通,对于潼关人来说,这肉馍便是潼关的味道。

九. 福建省 宁德 古田 凤都茭白

茭白是我国特有的水生蔬菜,属禾本科,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根际有白色匍匐茎,春天萌发产生新株。世界上把茭白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我国和越南。古人称茭白为“菰”。在唐代以前,茭白被当作粮食作物栽培,它的种子叫菰米或雕胡,是“六谷”(稌、黍、稷、粱、麦、菰)之一。后来人们发现,有些菰因感染上黑粉菌而不抽穗,且植株毫无病象,茎部不断膨大,逐渐形成纺锤形的肉质茎,这就是我们现在食用的茭白。这样,人们就利用黑粉菌阻止茭白开花结果,繁殖这种有病在身的畸型植株作为蔬菜。现在,人们反而把那些健康的、会抽穗结果的茭白看作是退化、野生种了。初夏或秋季抽生花茎,顶生大圆锥花序,雌雄同株,雌花在上,雄花在下。结狭圆柱形颖果,这就是“菰米”。茭白性喜温湿的气候,适于粘壤土生长。古代的茭白为秋季一熟茭,到明朝时选育出了夏秋两熟茭。茭白在我国从东北至华南都有栽培,以太湖流域最多,著名品种均出于无锡、苏州和杭州一带。它味道鲜美,有一定营养价值。据《本草纲目》记载,茭白具有“解烦热,调肠胃”的药效,还有解毒利尿之功能。茭白的营养丰富。每100克茭白含粗蛋白21.75-23.35克,脂肪0.63-0.66克,维生素c685-720毫克,还原糖9.16-9.44克,氨其酸11.26-12.69克。茭白含赖氨酸等17种氨基酸。其中,苏氨酸、甲硫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等为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000多年前,茭白、莼菜、鲈鱼被列为江南三大名菜。

凤都镇茭白依托传统在其独特的气候土壤条件下生长,以其嫩、白、脆、净、味美为特点,并富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等22种营养成分,品种有双季茭和单季茭。双季茭在每年的古历四月初和九月初开始采收;单季茭分为早熟、中熟、晚熟,均为新技术改良新品系。如果采用大棚栽培的早熟茭可赶在五一节日期间上市,因此凤都茭白在市场上享有较高的信誉。

凤都茭白按熟性和生态类型,栽培茭白可分以下种类:

(一)一熟茭

1.田茭 栽培于浅水田中。春季移栽,当年秋季收秋茭。

2.塘茭 栽培于池塘、水沟边。春季移栽,当年收秋茭。

(二)二熟茭

1.夏秋兼用型 春季移栽当年秋季收秋茭,翌年夏季收夏茭。秋茭、夏茭的产量相差不大。一般为每亩每季1200-1500公斤。

2.夏茭为主型 春季(或夏末)移栽,当年秋季收获秋茭,翌年夏季收夏茭。秋茭产量较低,一般每亩400-600公斤;夏茭产量较高,一般每亩2000公斤左右。

十. 陕西省 渭南 潼关县 潼关酱笋

潼关酱笋为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潼关酱笋”是渭南市名扬四海的传统名优,由潼关县酱菜食品厂生产。它以选料考究,做工精细,外形美观,红褐透亮,色泽鲜润,酥脆鲜嫩,咸中有甜,笋香浓郁,酱香扑鼻,食之开胃,风味独特,耐于长贮,最宜佐餐而闻名遐迩,素有“十里放香”的美誉。

潼关酱笋营养丰富,富含脂肪、蛋白质、氨基酸、粗纤维、糖分、氮化物、铁、磷、钙等多种营养成分。并有促进食欲、壮健身体之功能。

潼关酱笋创始于清代康熙年间,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最初由山西省临晋县(今临猗县境内)陶康村籍姚三才的曾祖父试制成功。其人在陕西潼关县城开了一个菜店,兼卖油为生。为了减少蔬菜损失,增加收益,常注意钻研蔬菜的贮存问题,以及淡季的蔬菜供应。先以陶瓷盆罐加盐试腌莴笋,边试边改进,后来又用面酱腌晒,获得成功,制出的酱菜味道鲜美,生意兴隆,就在潼关石桥西开设了一个专门经营酱菜的店铺,名曰“万新合”酱园。由于经营有方,规模不断扩大,至清嘉庆八年(1803年),资本发展成万余两白银,专卖酱笋酱菜,相继增设“万盛合”、“万顺合”等十多家分号酱园。分布于潼关、华阴、渭南、西安、咸阳和汉中等地。经营酱笋、八宝酱菜、酱瓜、糖蒜、面酱和豆酱等酱货,尤以酱笋和八宝酱菜最负盛名。因产品精良,店铺增多,皆以“万”字冠其名。据清代《内文献》记载:“陕西潼关久著历史,而城内外潼河沿岸水土优美,所产之酱笋酱菜为全省之冠。清时列为贡品。万盛源自清道光年间,-新品,历百余年,精益求精。”清代道光年间,曾被列为皇宫贡品,称为“廷笋”。1915年荣膺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新中国建立后,1956年,万盛源酱园进行了公私合营,建立了潼关县酱菜食品厂,为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生产规模扩大,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1980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第——名;1982年被评为陕西省优质产品;1983年被中商部评为优质名品;1992年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潼关酱笋、酱菜赴印尼展销,并载人《中国土特名产》和《中国土特名产辞典》等书。

潼关酱笋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选用当地所产上等莴笋为原料,精心加工而成,潼关北依黄河,南*秦岭,是八百里秦川的东大门。这里气候温和,水源丰富,土地肥沃,莴笋生长期长,头年10月—卜种,次年6月收获,生长期达8个月之久。所产莴笋挺直坚实,个大皮薄,粗壮肉嫩,青脆可口,上下粗细均匀,叶黄,外皮发白,内皮变硬,为优质莴笋,号称“铁杆青笋”,是制作酱笋的理想原料。采用山西潞盐为辅料。这种盐含硝大,食用虽不佳,腌制酱菜却很理想。

潼关酱笋的加工方法:用小刀削去外皮,去根切梢,截为4寸左右长短的小节,置于18℃的盐水中先浸泡,发酵10天左右,呈米黄色。将腌好的笋坯,再放人面酱中压实数日,取出后投清水中洗去咸苦味,再入面酱中腌约半日,最后放入甜面酱中保存一月,即为成品。加之应用潼关城南潼洛川的山泉水,腌制的酱笋独具风味。自三百多年前创制以来,质量不断提高,始终保持很高的信誉,经久不衰。

为了使潼关酱笋这一传统名优得以继续发展,潼关县酱菜食品厂近。几年来努力改进工艺,调整配方,提高老产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现年产量达300吨以上,产值100多万元。畅销西北五省区以及山西、陇海铁路沿线,同时也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

潼关酱笋产地范围为陕西省潼关县秦东镇、城关镇、代字营镇、桐峪镇、太要镇、安乐乡6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