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茂名特产黄小米粑 茂名芝麻糯米糍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茂名特产黄小米粑 茂名芝麻糯米糍粑更新时间:2022-10-29 14:57:58

一. 四川省 成都 新都 新都叶儿粑

叶儿粑又叫艾馍,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特色是清香滋润,醇甜爽口,荷香味浓,菜分两味,咸鲜味美。

简介 叶儿粑又叫艾馍,原是川西农家清明节的传统食品。1940年新都天全斋小食店将艾馍精心制作,更名为叶儿粑。因有其独特风味,盛名远播。新都解放后,制作技法更有改进。叶儿粑有甜、咸两种,采用糯米、大米、香艾、红糖、猪油、菜油、芽菜、白糖、酱油、桃仁、料酒等作原料。

原料配方 糯米3.5千克 大米1.5千克 红糖500克 桃仁200克 猪板油1千克 芽菜70克 菜油70克 味精10克 甜酱70克 艾叶400克 化猪油600克 白糖3.5千克 面粉100克 半肥半瘦猪肉3千克 腌肉1千克 白酱油100克 料糖25克 芭蕉叶适量

制作方法 1.糯米、大米淘净,加清水泡胀,放入艾叶(或青菜叶)磨细成浆,装入布袋压干水分成湿粉,取出后加红糖(切细),化猪油揉匀。

2.面粉炒熟,桃仁炸酥切细,板油去油皮剁细,加白糖混合揉匀成甜馅。芽菜、腌肉切细,鲜猪肉剁成碎米粒状。巴蕉叶入沸水锅内,加油少许,待煮蔫后即捞起晾干。

3.锅置中火土,放油烧至六成熟,放入鲜肉粒炒散,再加入切细的腌肉调和后,放盐、芽菜、胡椒、酱油、甜酱、白糖(50克),料酒炒匀炒香,起锅放味精制成馅。

4.将粉子揉匀,扯若干个25克重的节子,逐一包入糖馅或咸馅,用芭蕉叶裹住,入笼旺火急蒸,见起蜂窝状眼时则熟,即可进食。

产品特点 咸心鲜香,脍炙人口。

二. 湖南省 永州市 祁阳 祁阳油炸粑

祁阳油炸粑是湖南省永州市祁阳县的特色小吃。油炸粑为祁阳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吃。其制法是将糯米粉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然后将糯米粉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

据说祁阳油炸粑最初由祁阳文明铺桥头一小吃店首创,并大受欢迎,行销至祁阳城内。至今油炸粑仍然是祁阳人喜爱的小吃,城区内已有多处店、摊专卖此种食品,热锅热灶,现炸现卖。热吃口味尤佳。

油炸粑为祁阳民间流行的一种小吃。其制法是将糯米粉捏成拳头大的一个个小团,然后将糯米粉团压成饼状,投进滚油锅炸成金黄色即可。其特色是外酥内软,油而不腻,咀嚼有味,口齿生香。

现在你若漫步祁阳街头,常常会看到街边停着一些小推车,这些小摊车就卖油炸小吃的,车上一边架着盛了油的炸锅,紧挨着炸锅的是一个平底锅,再过来就是放满托盘的用竹签串着的油炸粑、香芋、薯片等等。

三. 重庆市 忠县 夏桑玉米粑

料:鲜玉米粒
辅料:鲜桑叶、南瓜丝、猪肉、芽菜
调料:盐、味精、葱花
味型:咸鲜味
特点:形态逼真,清鲜香浓 

四. 四川省 凉山 昭觉县 荞麦粑

将荞麦磨粉去壳后,可以做成煮、烧、蒸、烙、煎等各种荞粑。荞麦粉用冷水揉成团,做成直径5寸左右,一寸多厚,约一斤重的粑,放在开水锅里煮;贴在锅沿或用蒸笼蒸;埋入火塘里边烧,都可以。煮蒸的荞粑,彝语称“格觉”;烧的称“格夫”;烙的称“格饱”;烙饼熟后,再洒上冷水,压成团状,彝语称之为“格饱次”。荞麦煎饼则用温水将荞麦粉搅拌成糊状,倒入烧热的锅中,可以做成多层煎饼,彝语称为“格瓦”。荞麦粉还可做成荞麦凉粉、荞麦汤团等,彝族人可将荞麦粉做成多种多样的荞麦粑。

五. 贵州省 贵阳 云岩区 糕粑藕粉

原料:

糕粑1块约150克,藕粉100克,熟芝麻、枯饼、瓜片、桃仁、绿果脯、白糖、玫瑰糖等适量。

制作方法:

熬。用大米经淘洗、浸泡、滤水,用石磨子磨成粉,用箩筛去掉粗颗粒,将细米粉洒入少许冷水拌匀,成湿润、松散的米糕,用厚2厘米、直径7厘米的木质腰鼓形小蒸甑放入-的烧有沸水的铝锅中,直置于壶口蒸2--3分钟熟后即制成糕粑。取一大碗放入干藕粉,用少许冷水调湿,再烧沸水边冲边熬至半透明的糊状,放入白糖、玫瑰糖调好甜香味,放一块糕粑,再撒上熟芝麻和切碎的枯饼,瓜片、桃仁、果脯即成。

风味特色:

糕粑洁白,藕粉透明,口味甜香、细滑爽口。原名为糕粑稀饭,为贵阳传统名小吃。

技术要领:

拌糕粉时水不宜洒过多,松散、湿润即可,要选用优质大米。

六. 湖北省 孝感市 云梦县 云梦条子粑

云梦一种烤制面食,以锅盖加温,锅底用普通温度烤制,主要有三种做法:1)长条状,长度10-20CM,宽度5-7CM,厚度0。5-2CM,中间包酸菜肉沫或肥肉沫,味咸。别称条子粑,锅奎。这种做法安徽民间也有类似食品,别称草鞋粑。

七. 湖南省 娄底市 新化 猪血粑

猪血粑是新化的传统食品,始于清康熙年间,历代相传,至今已有好几百的历史了。新化老家食品有限公司在挖掘历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猪血巴,制作很讲究,主要原料是豆腐,拌以适量猪血、食盐、新鲜肉丁、辣椒粉、五香粉以及少许麻油、香油、味精等佐料。在太阳下晒几天,再挂在柴火灶上让烟火熏干。它咸淡适度,腊香可口,易于保藏,携带方便。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八. 贵州省 遵义 播州区 清明粑

原 料:糯米粉250克,粘米粉60克,清明菜75克。 调 料:引子馅100克。 制作方法:烙。先将清明菜洗净、切细。将糯米粉、粘米粉与清明菜拌好加100克开水和匀,再加适量的冷水揉成“三生面“米粉面团,搓条下剂成20克一个的剂子,逐个压扁包入引子馅心,封口向下,压成直径7厘米、厚度1厘米的圆饼生坯。然后将平锅烧热刷油,放入饼坯用中火慢慢烙至两面微黄,熟后铲出装盘即成。 风味特色:皮糍糯,馅甜香,有浓郁的清明菜香味。为贵州农村时令小吃。 技术要领:面团加水要适度,不能过软或过硬,封口要严,防止漏馅。( 遵义)

九. 江西省 九江 湖口县 湖口粑

湖口民间,凡是逢年过节、生辰寿筵、定婚成亲、敬神拜佛、丧葬祭祖、做屋上梁、栽田割禾等活动,都会分别做不同种类的粑食,其习俗一直沿袭。

湖口粑食的品种繁多,大致可分为糍粑、印粑、柳米粑、发粑、炒米粑、豆粑等六类共20多种。按口味分,有香甜的、爽口的、糍软的、鲜美的;按形状分,有圆的、扁的、方的、条状的;按颜色分,有红色芦粟(高梁)粑、黄色粟米(小米)粑、黑色荞麦、白色米发粑;按用场分,有迎宾宴请用的、有喜庆节日用的、有上梁抛撒用的、有敬神祭祖用的、有度荒充饥用的、有青黄不接用的;按寓意谐音分,发粑表示大旺大发,圆子粑表示团团圆圆,方糕表示步步高等等。

糍粑有两种,一种叫麻糍粑,另一种叫糯米粑,都是以粘性糯米为主料。麻糍粑是先用饭甑蒸熟糯米饭,盛进木盆(掇桶)或石臼里捣糊,直到不见饭粒即成。或搓团趁热吃鲜,或待冷却后切成方块留用,这种制作过程,湖口西南片民间,称作打麻糍粑,东北片百姓叫做扦糍粑。糯米粑则是把冼净的糯米磨成粉和面,捏成一个个小扁团、包馅、蒸熟而成。麻糍粑一般在年(春节)前制作,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还有婴儿洗三、小孩满月、周岁,或生日庆寿之喜、女儿出嫁前下辞家礼,甚至老人过世后的红(薨)年酒席中,麻糍粑也是多种粑食之一。而糯米粑则是中秋节或其它庆典活动,但一般不会同时兼做麻糍粑和糯米粑。

印粑是将米粉面团放入粑印模内,印成各种图案的生粑胚,然后蒸熟而成的粑,故名印粑。粑印是木制的,常见的图案有福、禄、囍、寿、春、神仙仕女、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印粑是用籼米粉作为主要原料,也有芦粟(高梁)粉,上乡人家还有用粟米粉做的。印粑又叫年粑,也是年事准备活动之一,每年一次都安排在冬季进行,如家里人手少,还请兄弟和姑嫂帮忙。女人和小孩磨粉、印粑,男人和面、上下蒸笼,做印粑的场面和谐热闹。印粑需用腊水(立春节气前的水)浸存,时间才能保留较长,春节期间用于招待宾客,春耕农忙时也是方便快捷的主食。

柳米粑是将米淘洗滤干,用开水浸泡、磨成米糊、蒸熟后切成方块形状。柳米粑是与印粑同时做,也以水浸的方法保存。柳米粑既可切丝(或切片)炒熟当菜肴,也可同印粑、豆粑混煮为主食。

豆粑是以大米为主要原料,按比例或配绿豆、黄豆、荞麦粉、小麦粉等,和水磨成稀糊,然后用柴灶大锅煎(烘)成一整张簿皮,冷却后切成带状丝条,晒干、储存。煎豆粑一般在重阳节后进行,因制作工序繁多,用人也多,灶上煎,灶下烧火、磨糊、凉、切都要专人。还会邀请亲朋好友、乡里邻居、甚至远道客人,到家里来尝鲜,甚至还趁热分送新鲜豆粑于近邻。所以,几乎每家煎豆粑都请帮手,或姑嫂妯娌、或亲戚朋友。豆粑煮烂即食,既省时又节约粮食,可作农闲时的早、晚餐或农忙季节的快餐。

发粑有两种,一种是小麦粉发粑,另一种是米粉发粑。小麦发粑是用小麦粉和面放粬发酵蒸熟而成,米发粑是浸米磨糊,拌粬发酵后,蒸熟成粑。发粑四季都可做,所以小孩生日、老人做寿、喜庆宴席做粑都有发粑,后渐渐少见农家自做发粑,小麦发粑有馒头代替,米粉发粑也被发糕所取代。

炒米粑又叫包心粑或蒸米粑,都是以制作工序而得名。先将大米淘洗滤水,然后在锅里炒至米熟,再磨粉和面、包馅、蒸熟。炒米粑不受季节限制,只是不同的季节所包的心(馅)不同,所以,各种喜庆之宴,炒米粑为首选,也逐渐成为招待宾客的美味佳肴。流泗的炒米粑以皮薄、透明、形美而闻名。

湖口粑俗表达人们美好的祝愿,也体现出劳动人民的智慧。各式各样粑的制作必须掌握各自的制作技能:麻糍粑的蒸饭洒水、印粑的和面、柳米粑的泡米、豆粑的配兑和煎烘、发粑的拌粬发酵、炒米粑的炒米和包心等,都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虽说不求师学艺,但都是母教女、婆传媳,世代传承,形成独特的粑俗文化。2006年,中央电视台节目摄制组,专程到付垅乡一甲村饶林山湾,拍摄农户做年粑的场面,并制作成年俗专题片,于春节“年俗”节目中播出。

2007年,湖口粑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收集的各式粑印,藏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内。

2008年,吴春花被授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湖口粑俗)代表性传承人。

十. 贵州省 毕节 纳雍县 木梳粑

木梳粑是用苏麻、蜂糖、芝麻、核桃仁 ( 花生米 ) 做馅子与和好的糯米面做成的汤圆。古时彝家姑娘梳辫子加勒子戴头巾都喜用木梳,而这种汤圆包成半圆之后还要锁上花边,恰好与木梳相似,故称彝家木梳粑。至今在纳雍县城附近还有包木梳粑过大年的传统。
木梳粑与一般汤圆不同的是:一是包的时候不管做成哪种式样都得锁上花边,有时还要用剪刀修剪;二是用苏麻、蜂糖、芝麻等做馅子,既突出民族特色,味道又鲜香适口,经久不变,为多数人喜欢。如果用猪油或玫瑰做馅子包的汤圆,只不过是在木梳粑基础上的发挥,开初吃的时候虽说有一种别于其它的香味,但时间一长,就容易变质。
木梳粑是彝族人民主要的传统小吃,做工细致。一年一度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要包粑粑过年节,并用作午餐或夜宵。若有客人来拜年,姑娘们包粑粑的技巧就更加讲究,她们以木梳粑为主的包成石榴形、柿子形、螺蛳形等花色品种,在粑粑上剪出柿子叶和石榴瓣的形状以显示自己灵巧的手艺。
若是用荞面做的木梳粑,就更为古老。要包得大一点,不用水煮,蒸熟就行,点上红绿颜色,民族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吃起来更别有风味。
1993 年 9 月,纳雍县姑开苗族彝族乡用养面做木梳粑招待李沛瑶委员长等民革中央的客人,备受他 ( 她 ) 们赞赏。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