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横水村土特产门市部电话 鱼台特产门市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横水村土特产门市部电话 鱼台特产门市部更新时间:2022-10-26 18:46:38

一. 甘肃省 酒泉 玉门市 玉门磨刀石

玉门磨刀石

二. 河南省 三门峡市 义马市 湾子村凯特杏

湾子村凯特杏,是从美国引进的优良杏品种,属甜杏,属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该杏果实近圆形。特大,平均单果重120克,最大单果重152克,肉质细微。汁液丰富,风味酸甜爽口,含有大量丰富的营养物质。凯特杏可鲜食,亦可加工为果脯,并耐压耐贮运。杏仁中所含营养物质对防治心血管病有明显疗效。

近年来,湾子村狠抓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凯特杏、油桃等优质小杂果,仅凯特杏年产就达100万公斤,此举适应了市场需求,促进了群众增收。

三. 福建省 南平 延平区 延平区茂地镇宝珠村宝珠百合花

延平区茂地镇宝珠村:“宝珠百合花”。

四. 广东省 广州 番禺 谢村黄姜

在医药学上有行气、化瘀、止痛、通经的功效,根茎可入药,也可做调味料,是制作咖喱的主要原料。有“谢姜王”的美誉
( 番禺)

五. 安徽省 亳州 蒙城县 楚村粉丝

楚村粉丝

粉丝是楚村镇的一大,加工粉丝在楚村已有多年历史,但真正大规模生产粉丝是在1970年以后,盛于1990年前后。

红薯是加工粉丝的主要原料,由于楚村盛产红薯,所以其出产的粉丝第一特点便是量大,盛产之时,几乎家家加工粉丝,每日有十余万斤粉丝外运,集市也几乎成了粉丝的专用集市;二是净白,粉丝纯白(煞白)不是上品,以青白为最佳,且无黑点在上面;三是手握不脆断,有韧性、角劲、耐煮。其丝有粗有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生产队为加工主体,盛行扁粗粉丝,又称为粉条,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大量外运(外地人喜细丝)粉丝便一律细化,有“楚村粉丝细如发、白如银”之说。

粉丝加工须纯净淀粉,其营养价值自不必说,主要是其口感甚好,顺滑爽口,角劲适中,深受人们的喜爱。

楚村粉丝食用方便,用开水泡软凉拌或加荤热炒,做汤均可,特别用它做牛羊肉汤辅料,其味更妙。到了隆冬,来到楚村牛、羊肉汤馆,叫上一碗汤,趁热辣啜上两口,用筷子夹起一缕粉丝入口,再喝二两白酒,全身冒热,身心振奋,实是一番美妙享受。

粉丝生产工序很多,讲究技术性。其主要工序有两个。

一是提取淀粉。

首先将成熟的红薯洗净、粉碎,再入大箩冲水过滤,滤入大缸或池中的含有淀粉的水再经过沉淀,放去浆水和黑油粉,下面便是雪白的淀粉,最后将淀粉挖出凉干备用。

二是加工粉丝。首先将晒干或半干的淀粉过筛,大盆一至两个(轮流使用)先取一定比例的淀粉(以盆为单位计量)打芡(芡稀稠也有讲究)并放入适量的白矾粉拌匀;二是和面,将芡趁热倒入淀粉拌和。早先和面用人工,两三人一盆,几把手在面盆中用力揣揉,硬了放入热水,和透和匀。芡粉适中,芡多粉少,面团不能流动下不成丝或粉丝出现鼓肚疙瘩,芡少粉多,则使粉丝入锅后立即成了粉花或碎粉丝,这样,这盆和好的面团只好作废挖出,称为扒盆,扒盆的面团只好分多次掺入以后和的面团中,如此返工费时费力,所以和面的人往往都是技术较好的人员。进入19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用搅拌机和面,减轻了劳动强度。

面子和好后试瓢成功,则开始正式下粉,一口大锅装满水,已经烧开等候(不可和好了面子等水开,因为和好的面子凉了,也容易扒盆)七八个分工合作,动作协调,犹如工厂的流水线,哪一角活慢了都会出现窝工,影响下粉质量,往往是一盆面子一气呵成最好。

下粉时一人捶瓢,又称打瓢,瓢用铁皮制成,圆筒形,有把,筒深约七八公分,两头筒口直径15公分上下,一口稍大向上,方便装面,一口向下,筒口边沿铁皮内卷,可以放入带有漏眼的硬铁皮做的圆形瓢底,可以根据需要随意更换下粗丝、细丝或扁丝的瓢底使用。下粉时,将和好的面子放一块于瓢中,打瓢人站立或坐于锅后,将粉瓢伸到锅水上方,用拳头或木捶向瓢中捶打,面团便经瓢眼下漏成丝入水,待瓢内面团下降后,立即有人往瓢中添面,称为添瓢,直到盆中面团添完为止。盆中面团也须不停搓揉,以防僵皮。称为盘分或盘面子。粉丝入水后经水煮烫浮起(水保持开而不沸)证明已熟(不加白矾熟而不浮)。一人捞粉,又叫刀粉(丝),捞粉人坐于捶瓢人对面,右手用一双长竹筷或一根长竹片,将煮熟的粉丝捞入锅旁边的凉水缸中,左手则在水中顺势将粉丝抓住捋顺,一反一正,入手中,满手为一把,掐断,递于旁边的洗粉者。洗粉人将接过粉放入凉缸中搓洗,上棒,再放入另外冰粉池中冰凉,捞出放在地面席子上面曲放称为蹲粉,然再洗而顺直,上架,洗、冰、蹲粉皆为消除出锅粉丝粘性,以免粘条而形成马马粉难以食用。如果无冻,下的粉称为风条粉,洗粉时须加入一些醒粉剂如豆油之类。冬天下粉有冰,称冰条粉,可在洗粉时省下一些工序,很是方便。后来技术有所发展,捶瓢用瓢架放瓢,不用手端,捶时有自动锤,冰粉有冷库,加上和面用的搅拌机,也算机械化了吧。后来又有了粉丝机,更快捷方便,但用其加工出的粉丝其味及耐煮性均难以和水煮粉丝相比。楚村粉丝质纯味正,价廉物美,远销全国各地,也的确给楚村人民带来不少实惠。

六. 陕西省 咸阳 礼泉县 白村苹果

白村隶属陕西省礼泉县西张堡镇,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全村1890人,耕地面积3400亩。种植、养殖两大主导产业已具规模,共有果园2600亩,其中苹果占1820亩。

白村以果业发展为重点,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优质精品果品村,组建科技指导中心,聘请十多各专家,定期来衬上手把手指导。为了提高果子品质,村上邀请县园艺站建主了示范园,引导农民实施四大关键技术。坚持以苹果为主,引进皇家嘎拉、优系富士、美国8号等市场适销的优良品种,丰富晚熟品种,实现早、中、晚熟合理搭配,比例达到10∶30∶60。

白村从2006年开始组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积极开展良好农业规范(GAP)认证。到2010年,全村的水果面积基本稳定在2600亩左右,产量6500吨左右,100%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延长果业产业链。建设果品清洗、分选、打蜡、分装生产线车间,购置制冷设备,新建库容5000吨左右的气调库,日处理鲜果能力达200吨。年处理果品4.3万

七. 河北省 邯郸 魏县 郭家堂村大葱

郭家堂村大葱

郭家堂村大葱,也叫“鸡腿葱”,脖子粗,嫩肥长,生吃辣味大,熟食香味浓,是农民的普通调味品,不论炒菜、拌凉菜、包水饺、蒸大包都离不开大葱

八. 山东省 青岛 黄岛区 东漕汶村蔬菜

青岛市胶南市王台镇东漕汶村现有耕地面积1478亩。近年来,该村以“产业强村、产业富民”为突破口,集中优势资源发展蔬菜种植,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目前全村93%的农户种植蔬菜,蔬菜种植面积达1200余亩,户均3亩。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0元,其中80%来自蔬菜产业。该村2008年被评为青岛市“一村一品”蔬菜示范村;2011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

东漕汶村历史上就有种植蔬菜的传统,为进一步做强做大蔬菜产业,该村挖掘现有优势资源,推动蔬菜种植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2006年,全村建成蔬菜大拱棚860个,户均建棚2-3个。2008年,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社员406户。

该村先后引进推广了以色列考曼奇彩椒、韩国黑珊瑚紫茄等30多个名优蔬菜新品种和大棚滴灌、生物灭菌等30多项先进生产技术,蔬菜基地新品种覆盖率达到100%。聘请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等农业专家和市、县两级农业技术员长驻村指导生产,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目前,番茄和彩椒被评为国家级绿色食品。

该村组建营销网络,搭建信息平台。建立信息中心,及时搜集和发布农产品营销信息,积极开展网上销售。目前,该村蔬菜畅销青岛各大超市、集贸市场,远销俄罗斯、东北三省。2010年,全村蔬菜年产量3800万公斤,产值达2000多万元。

九. 云南省 怒江 兰坪 河西乡箐花村普米族传统文化

箐花村位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北面,全村334户,1595人,由5 个自然村组成。人均收入748元,人均有粮389公斤(2003年)。

村寨地处“三江并流”自然保护区腹地的高寒山区,依山傍水,附近有罗古箐、大羊场等著名自然景区,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自然生态环境良好。民居建筑中井干式木楞房占82%,保持了普米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村寨格局保持传统风貌。箐花村历史悠久,传统农牧业、服装服饰、饮食、民间歌舞、麻毛纺织工艺等保存情况良好,文化传承人在当地具有较大影响力。该区域传统村规民约与新的村规民约相结合,对村寨日常生产、生活,共同起着管理约束作用。

箐花普米族妇女服饰庄重艳丽,美观大方。穿麻布大襟衣,着毛线长裙,背披羊皮,胸前佩戴银链。各个年龄段的穿着有所不同,喜用宽大的红、绿、蓝、黄等各色彩带束腰,手戴镯圈和戒指,耳戴银环或玉坠,用五光十色的串珠作头饰和项链。包大头帕,喜用牦牛尾及丝线编入发辫中,盘于头顶,以发辫粗大为美。男子一般穿对襟麻布衣,着宽大长裤,披羊皮领褂,左衽像藏族穿戴。富有人家的男子穿氆氇和毛质大衣,膝下用布或毛毡裹腿,有的穿自制的半筒猪皮、牛皮鞋。

特色工艺主要有皮制品及毛制品。皮制品主要指羊皮披风,多用于探亲访友、婚丧年节时穿用,有装饰、御寒和作为姑娘嫁妆等功用。毛制品经过各道加工工序后即形成毛料,根据不同需要分别制作氆氇、毡、帽、鞋等。

普米族信奉自然神灵,祭祀活动较频繁,主要有祭天地、祭龙潭、祭山神、祭铁三脚、祭祖先、祭中柱等。主要传统节日为吾时节,要举行打枪、射弩比赛。每逢节日、婚庆和重大祭祀活动,本村人及周边亲友聚集在一起,唱古歌、跳舞蹈“搓蹉”。

普米族民歌多为前人传下的传统曲目,即兴创作较少。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不受格律限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婚俗类主要有求亲歌、迎客调、接亲歌、拦门歌、果碟调、聚谈调、顶梁柱调等;情歌主要有“铁打链环扣一生”、“除非秤砣水面漂”等;祭祀类民歌主要有祭三脚调、拜龙调、祭中柱等;丧礼中主要演唱指路歌;传统古歌类主要有吉典、马鹿调、黎明调、巴扎贤赞等。曲调多用五声音阶,旋律与语调密切相关,朗诵性与歌唱性紧密结合,旋律质朴清新,优美流畅。部分民歌音域较宽,可达到或接近两个八度。节奏平稳匀称,长短交错,明快活跃。歌词一般为奇数,三、五、七、九个音节不等。

四弦是普米族民间乐器,也是四弦舞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目较多,除舞步的12调外,还有部分古老的曲目,如四弦母调、雀上树等。四弦弹奏不受性别和年龄限制,在普米族地区传承和保护情况良好。“搓蹉”舞流传广泛,群众基础好,是节庆场合的主要民间舞,用羊皮、木碗、木筷、夹板为伴奏,领舞者右手拍击羊皮,伴舞者左手持碗,右手用数双筷子敲击,夹板系在舞者腰间,左右撞胯时发出声响。

普米族无文字,民间文学为口头传承,村民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互相交流,或在晚上围坐火塘,听老人讲述或演唱,更多的则是在新房落成、求亲结婚、节日庆典、丧葬、祭祀等场合进行讲述演唱。近年,普米族流传较广的民间文学被翻译成汉文,收录于《兰坪民间文学选集》、《普米族故事集成》、《普米族歌谣集成》、《兰坪民间故事集成》、《兰坪歌谣集成》等出版物中。

花村是普米族聚居大村,历史悠久,传统农业、生活习俗和民族文化传承较好,有一批传承人,并有一定影响力和知名度。

十. 甘肃省 酒泉 玉门市 花锅盔

门的花锅盔做起来很讲究,用上好的面粉、清油、鸡蛋、牛奶,加入香豆粉、花椒等等,而后在面盆大小的生面上用针描画。描画图案的内容大多是"嫦娥奔月"、"松竹梅兰"、"仙桃果"之类。面饼上除嫦娥外不画其他人物。这种约两寸厚的生面饼做好后,便放入烧锅中用麦草点火烧烙,因为锅子很小,每次只烧一个,往往一户人家要烧半个月。为了做成各种味道的花锅盔,加入南瓜(窝葫芦)、红曲、黄曲、姜黄(均为调味食色粉)、枣泥等,做成别具风味的锅盔。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