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石柱的土特产包装 石柱县桥头镇的土特产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石柱的土特产包装 石柱县桥头镇的土特产更新时间:2022-10-21 09:41:00

一. 重庆市 石柱 阴米茶

阴米茶香气浓郁,味道鲜美,工艺奇特,是渝东南武陵山区石柱土家山寨奇特的风味小吃,具有滋阴补肾、增进食欲的功效。清代曾将阴米茶载入《石柱厅乡土志》,成为土家山寨约定俗成的“茶经”。

每年冬季,土家山寨的农户都将今年收成的糯米经过蒸、晒、搓、揉、阴等工序,阴干而成“阴米”,食用时,用猪油炒煮阴米,混上甜蜜的米糟,土家人还煮上几个荷包蛋,起锅即成“阴米茶”。

二. 重庆市 石柱 石柱辣椒

石柱辣椒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立足自身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良好市场前景的"小辣椒"作为我县农业产业发展的重点。通过不懈努力,已建成川渝最大的辣椒生产县,成为在全国有较强竞争力的特色 "大产业"。

石柱县辣椒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就已出口韩国、斯里兰卡等国家。2000年县委、县政府把辣椒产业作为一项重点产业来发展,从山东、贵州引种,在三益试种500亩并喜获丰收。历时4年,面积从500亩倍速增加到2005年的13万亩,2010年将达到20万亩;乡镇由1个逐步扩大至2005年的16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从1个逐渐健全壮大到2005年的20个,并注册了国内首枚以辣椒为名的"三益"牌商标。这样一个从小到多,由点到面,从试验示范到大规模种植,从农家餐桌上一碟小菜成为覆盖大半个县的新兴产业,正在石柱蓬勃发展。

地域范围

石柱辣椒地域保护范围位于东径108°00′~108°29′,北纬29°39′~30°33′,包括: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南宾镇、西沱镇、下路镇、悦崃镇、临溪镇、马武镇、王场镇、沿溪镇、龙沙镇、鱼池镇、三河镇、大歇镇、桥头镇、沙子镇、万朝镇、黄水镇、黎场乡、三星乡、六塘乡、三益乡、王家乡、河嘴乡、石家乡、中益乡、黄鹤乡、洗新乡、新乐乡共27个乡镇。种植面积2万公顷,年产量达30万吨。

产品品质特性特征

1、外观特征:石柱辣椒颜色鲜艳,光泽好,辣味重,油份含量高,香味浓,果实皮薄肉厚,硬度高,籽粒少。 2、 内在品质:2.1、长尖椒:辣椒素1800-4900mg/kg, 二氢辣椒素700-1800mg/kg、辣红素20-60(460NM)、脂肪2.5-9.3%。2.2朝天椒:辣椒素1200-3700mg/kg、二氢辣椒素800-1500mg/kg、辣红素20-100(460nm)脂肪4-10%。3、安全要求:石柱辣椒应符合国家有关质量安全相关标准。

三. 重庆市 石柱 倒流水豆腐干

“倒流水”——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西北角,现为大歇镇流水行政村委会所在地(曾经是原石柱县凤凰乡政府所在地),下属行政组5个,共有1500多人,土家族人口1300多人,占90%以上,方圆约20平方公里,地处海拔近1000米,位于忠(县)、丰(都)石(柱)三县交汇处,与忠县石子乡、同合乡、丰都县太运乡、龙孔乡接壤。倒流水乡场自解放前至今有赶集历史(现赶二、五、八)。其地形有上街、下街之分,下街自然水流方向与上街雨天屋梁(屋檐)的流水方向形成逆向(即Y字形)走势,所以旧时称“倒流水”,后来简称“流水”而得名。

经考证,“倒流水”豆腐干早起于清朝末年,距今已有百多年历史。当时乡场上居住有20多户人家,均为土家族,人口100多人,其地理位置距县城有45华里,是石柱进山出河(长江)的重要门户,那时没有公路,交通及不方便,主要靠人力肩挑背扛将物资经“倒流水”进出送达长江边忠县的洋渡(溪)乡和乌杨镇终转,由此这个乡场便成为来去人员的重要客栈。经过从县城出发上、下大山的长途跋涉,到达“倒流水”时正是“背脚子”(下力汉)和赶集人们晚上歇脚住宿的时候,一到晚上,整个场上生意繁忙,来往人员络绎不绝,生意的吆喝声,霄夜喝酒猜拳声,到点落脚歇气的吼号声不绝于耳。由于达到时间早晚不一,有时甚至通霄达旦,灯火通明(路人有的提灯笼、有的打火把),那时的倒流水街上食店、栈铺就有推豆腐干卖的习惯,到晚上霄夜时“背脚子”就把它放在籽冒火上烤,待皮起拱泡时取下粘上干辣椒面当下酒菜,喝上二两“烧0”(酒)以解除一天疲劳,第二天又继续上路往河边(洋渡溪)走,然后带回所需东西在此歇脚后再回县城。从此,南来北往的“背脚子”和东进西出的赶集人进进出出、来来往往,有的把豆腐干带在路上作路粮,有的买些带回给家人朋友品尝作礼品,日久天长“倒流水”豆腐干就名扬周边地区,人人赞不绝口。长此以往,便成为地方名特风味食品流传开来。百余年的豆腐干历史,同时也蕴藏着当地丰富的文化,曾流传着民谣:“黄豆角,黄豆黄,收进屋子堆满仓,做成豆干换钱粮,二嫂心里喜洋洋”。“豆腐干,方又方,鸡叫三啼磨成浆,待到正午太阳红,客人到来尝一尝”。“豆腐干,嫰又黄,‘0’一年生意忙(注:当地人把母亲叫0),迎来送往匆匆客,传出流水美名扬”。“豆腐干,香又香,游客带着走四方,买点干盘送亲朋,旅途充饥当路粮”(土家人把礼品称干盘)。

“倒流水”豆腐干,“制作传统,精于泉水,工艺讲究”。其制作流程共十道:选料必须是当地春黄豆,垒泡(先将黄豆垒破,再经水浸泡2小时左右)、石磨(石磨推成生浆)、烧浆(烧两次开浆)、过滤(用豆腐帕子过滤)、点兑(用胆巴水点兑)、包厢(将豆腐帕子放在上下25格田字方块固定豆腐厢木框内)、压榨(在厢盖上压一桶20公斤重的水或相同重的石墩)、配料(参配佐料,土家秘方)、切划(将豆腐切成四方田字型八公分见方25块,厚2分分)、熏炕(将豆腐块放在竹篾编成的摺子上,用玉米球暗火烟熏,反复翻炕致水份稍干、焦黄即可),整个过程要十个小时以上,一般下半夜前垒好豆子泡至天亮便开始磨成浆,再进行以后程序。特别是炕要把住火喉,一定不能用明火,需三个小时左右。整个制作工艺要求步步到位,力求精细。如磨浆粗细、烧开二道浆、包扎到边、榨压适度、佐料成份、水份干湿、炕黄程度等都十分讲究,其主要精华还在于在流水乡场边上“水井湾”竹林山中有一龙洞泉水井,夏天冰冷刺骨,清凉爽口,在炎热夏季凡路过此地行人便有凉爽之感,并喝上一口以解热止渴,其水制成的豆腐干,味道独特,品质细嫩,清香扑鼻,口感可佳。是食用和送亲馈友的佳品,可切片、丝、丁热炒、凉拌、烫用,或烤着吃都十分惹人喜爱。如到此品尝“倒流水”鲜豆花,更是别有风味,其细腻绵杂独具特色。现每到夏天常有城里人前去品尝豆腐宴。

倒流水豆腐干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大歇镇"倒流水"豆腐干专业经济协会

10807321

豆腐干(豆腐制品)

四. 宁夏 固原 西吉县 金灿灿的小麦

固原小麦胚乳丰盛,麦粒皮厚、籽重、质量好,用它磨制的面粉粉质柔韧,尤其适合精制各种糕点和面条。固原人做面条的技术超群,擀、揪、拉、削、扯,样样在行。用小麦面粉炸制的馓子、油香等食品,金黄透亮,香脆可口,深得回族群众喜爱,是欢度“古尔邦节”、 “开斋节”等不可缺少的食品。汉族群众在定亲、送礼时也用小麦面粉蒸成大馒头,大馒头的顶端涂上红点,作为吉庆、祝福的象( 固原)

五. 江西省 上饶 信州区 上饶市的特色菜

上饶市的主要特色菜有:三丝鱼卷----------- 特点:造型美观,鱼肉洁白,入中鲜嫩。斩虾丸 -------------特点:颜色外黄内嫩,香味扑鼻。清炒龙凤------------特点:龙凤佳称,香味浓厚。清蒸荷包红鲤鱼------特点:颜色鲜美,形状美观,肉质鲜嫩。鳙鱼头烧豆腐 -------特点:嫩滑鲜美,盈香满席,后味无穷。清蒸甲鱼------------特点:形状完整,营养丰富,香味浓厚。咖哩猪排------------特点:色泽金黄,香脆可口。鸡丝马铃蛋----------特点:色泽雪白,美味可口。鸡丝锅巴----------- 特点:鸡丝嫩滑,造型美观,鲜美可口。雪中得宝------------特点:色泽清雅,造型美观,鲜美可口。拔丝苹果------------特点:焦脆,香甜,可口
( 上饶)

六.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七. 重庆市 石柱 石柱咂酒

到了石柱,就一定要喝石柱的咂酒。所谓咂酒,其实就是米酒的一种,古人常说的“甘醴”就是它了。汉代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有歌咏:“蜀南有醪兮,香溢四宇,促吾幽思兮,落笔成赋。”

咂酒酿造程序简单而又独特:将已发酵的高粱或大麦,储藏在一个陶制坛子里,用泥土将坛口密封。8天左右,坛子里的高粱或大麦糟就开始浸出洁莹透明的液体来,这就是咂酒。

饮用咂酒时,往坛子中注冷开水,从坛口插人小竹管,随饮随取,非常方便。每遇重大节日或喜庆日子,土家人都要备上咂酒,或自饮,或热情款待远方的客人。饮酒时几人围住咂酒坛,用小竹管插人酒坛,边畅饮边摆龙门阵,边饮边加水,谈笑风生,其情闲适,其乐融融。一罐咂酒在喝的过程中还可以用开水冲泡三次,其甘洌香甜并不会因为加水而减弱,咂酒酒液甘甜香醇,多喝也不会担心醉,因为它的酒精含量是极低的。

土家人饮咂酒的风俗,来源于一个神奇的传说。相传隋朝末年,诸霸争雄,天下大乱,土家族青年阿雄被强征人伍。一年大年初一,他随-战路过家乡,忍不住对妻子阿梅的思念,就回家看望妻子。夫妻正相叙离愁别苦,起兵的号角响起了,连饭都未来得及吃一口的阿雄只好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妻子,继续踏上征途。阿雄走后,阿梅留着煮好的米饭,天天盼着丈夫回来吃上一口,直到米饭发酵成带有酒味的米糟,仍不见丈夫回家。后闻丈夫战死沙场,她也殉情而死。阿梅的故事感动了整个山寨,土家人逢年就备米酒祭奠阿雄和阿梅,歌颂他们的忠贞爱情。而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却将咂酒作为遣怀之物。唐元和十四年(819)春,白居易由江州司马移任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刺史,时石枉县称南宾县,隶属忠州。白居易在忠州任刺史期间,因抱负未展,感伤身世,常以咂酒和诗歌解闷遣怀,由此留下了千古传颂的饮咂酒诗篇:

白云落梅浮涧水,

黄梢新柳出城墙。

闲拈蕉叶题诗咏,

闷取藤枝饮酒尝。

可见,咂酒早在唐朝时已广为流传,并为时人所喜爱。

土家的咂酒是用五谷杂粮发酵而成,在县城良玉步行街入口,有这样一座塑像:一位太平天国将领,斜身横躺,双手捧着一个陶制坛子,正在用一根吸管从坛子里饮用着什么,神情悠闲而又豪迈。那位太平天国将领就是翼王石达开;坛子里装的,就是闻名遐迩的土家特酿一一咂酒。

清朝同治元年(1862)正月,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西征路过石柱,击败石柱厅守沈瑛刚和土通到马驾,进驻石柱厅城(今石柱县城),惩处地主豪绅,为百姓撑腰。土家百姓感激翼王相救之情,捧上自制的咂酒。翼王饮后,豪情大发,即席赋诗一首:

万颗明珠共一瓯,

王侯到此也低头。

五龙捧着擎天柱,

吸尽长江水倒流。

八. 云南省 西双版纳 景洪 傣族的虫类美食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各种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经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捕蝉是在夏季,每天傍晚,蝉群落在草丛中时,蝉翼被露水浸湿,不能飞起,妇女们就赶快把蝉拣入竹箩里,回后后入锅焙干制酱。蝉酱有清热解毒,去痛化肿的医疗作用。

傣族人普遍喜食蚂蚁蛋,经常食用的是一种筑巢于树上的黄蚂蚁,取蚂蚁蛋时,先将蚂蚁驱走,然后取蛋,蚂蚁蛋大小不一,有的大如绿豆,有的小如米粒,洁白晶亮,洗净晒干,与鸡蛋一起炒食,其味鲜美可生食又可熟食,生食时制酱,熟食时用鸡蛋穿衣套炸,常用的酸果、苦瓜、苦笋、冲天椒,辅以野生的花椒、芫荽、蒜、香茅草,风味纯正,清洁卫生。

九. 云南省 大理 永平县 傈僳族的“麻布衣”

居住在大理地区的傈僳族,新中国成立前,大都是居住在高寒山区,穿着都用自己栽种的1籽剥下的丝皮加工制作的衣服,傈僳族群众叫它“麻布衣”。

傈僳族男子服饰,上身穿一件用10多个麻布丝纽子对排相扣的麻布对襟短农;个别地区男子着长衫,下穿一条大裆麻布裤子,有的头戴瓜皮小帽或以青布包头,或不戴帽而喜蓄一咎发辫缠于脑后。头人及个别富庶人家的男子,则爱在左耳上戴一串大红珊,以表示自家富有,在人们心目中和社会上享有的荣誉、尊严和地位。大多数男子脚穿自家编织的草鞋或用麻线编织的麻草鞋。特别不可缺少的是,成年男子都要左腰配腰地右腰挂一个用熊等兽皮制成的箭包,用来盛箭,身背导弓,犹如一名武士,给人有一种粗护、洒脱、刚毅、威武的感觉。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又与男子截然不同,它给人的感觉又是美观、大方。妇女习惯在前额打一种人字形状的叠式包头,头缠丈二长的黑布绕子。而年轻妇女的头饰打扮要分三层底为黄色或蓝色,二层用花毛巾,三层为青包布。傈僳族妇女不论老少,都喜爱戴银耳环,手戴镯子,年轻妇女则显示自己年青漂亮,再配戴一些贝壳、银币等装饰品,有的还成串挂于胸前,妇女下身着用火草或白布、青布加工制作的百格裙,裙长及地,走起路来人如在云中,蹲下裙散开,又如人在花中。妇女多数腰系自制的白麻布腰带,带上绣有花、叶图案。脚穿布鞋或胶鞋。这种装束使傈僳妇女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显得购娜多姿,有一种独特的风韵,使人见之不忘。

1949年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的改变,傈僳族人民的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古朴风雅的服饰添进了现代风采,让傈僳族服饰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就象那开放的马樱花,散发出独特的芬芳。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