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红烧鱼是哪里的特产 红烧鱼哪里最便宜

当前位置:51特产网红烧鱼是哪里的特产 红烧鱼哪里最便宜更新时间:2022-10-14 10:25:59

一. 西藏 昌都 类乌齐县 康巴的五采天衣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康巴美,美在它的山水;

康巴美,美在它的传统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如五彩神衣般美妙的服装服饰文化;

康巴美,美在它的创造者——勤劳智慧的康巴人。

藏族人民自古生活在祖国大西南广阔的万里雪域高原上,他们就在世界屋脊上过着 “逐水草而居”的游牧和半收半农的生活。因而在服饰上有独特典型的雪域高原民族风格。由于地域和生活习惯的差异,藏区各地服饰于整体中也各具特色。一般来说,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的卫藏服饰雍容华贵,等级分明;甘青地区的安多服饰富丽堂皇,于统一中局部多变,而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的服装服饰则宽大粗犷、英武健美、豪气洒爽。

康巴,包栝西藏昌都,云南迪庆,青海玉树、果洛,四川甘孜、阿坝等地区,康巴服饰因小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与地域文化之差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康巴服饰习俗,俗称康装。它以其夸张的形制、明朗的色彩、古朴的纹饰、厚重的质地、多彩的款式、深邃的文化内涵,在藏族服装服饰艺术中独树一帜而令人耳目一新。 仅康巴地区的妇女服饰、在民间就有一首古老的民歌这样传唱赞美:

“我虽不是昌都人,昌都装饰我知道,昌都装饰要我讲,铜带环腰口琴吊;

我虽不是贡觉人,贡觉装饰我知道,贡觉装饰要我讲,项殊三串胸前抛;

我虽不是德格人,德格装饰我知道,德格装饰要我讲,头顶明珠金莲抱;

我虽不是霍柯人,霍柯装饰我知道,霍柯装饰要我讲,红绿带几绕满腰;

我是不是达多人,达多装饰我知道,达多装饰要我讲,红绳扎发围头绕;

我虽不是理塘人,理塘装饰我知道,理塘装饰要我讲,发系银盘叮当闹;

我至不是巴塘人,巴塘装饰我知道,巴塘装饰要我讲,银丝缠发额前飘;

我虽不是盐井人,盐井装饰我知道,盐井装饰要我讲,头包风帕腰悬刀。

我至不是昌台人,昌台装饰我知道,昌台装饰要我讲,巴戈盘发宝光耀。”

康巴服饰文化的古老倩影

丰富多彩的康巴藏族服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点,是居住在藏区东部的康巴人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实用美术和文化艺术结晶,集中体现着它的创造者——藏族人民无穷的智慧、创造力、艺术修养和审美情趣。

独特的藏族服饰,对于生息、繁衍在世界屋脊的高原藏民族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和所有民族传统文化一样,康巴藏族服装服饰的形成也经历了一个长期发展、演进、融会的漫长历史。

在距今4500年左右的西藏昌都卡若遗址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的装饰品约有50多件,有笄、磺、环、珠、项饰、镯、贝饰。牌饰和垂饰,质料则有石、玉、骨、贝等。装饰品大部分均磨制光滑,制造精细。这些远古先民创造的人体装饰物,从一开始就显示出它在材质、造型、纹饰、制作工艺等的多样丰富性和独特的区域性特征。

川、甘、青、新疆等地是历史上形成藏族部落和部落活动生息的地区,在接近青藏高原的哈密地区,发现的原始社会公墓出土的干尸,距今有约3000年的历史。古尸的服饰基本特征和康巴藏民族今天的服饰十分相似,如头发梳成许多条辫子,男尸往往头戴毡帽;身穿毛皮或皮革大衣、长皮裤、毛织品长袍;脚穿长统皮靴、靴筒外还有毛织带裹腿;腰间束袋,佩有小铜刀。女尸则身穿毛织品长袍,腰际束带,同时脚着长统皮靴,以毛织带裹腿。皮靴上还附以小件铜制装饰品,各色毛织物的色泽鲜艳。大多以红、绿、褐、黑等色彩组成的大小方格和彩条,非常美观大方。

在青海平安县古墓内出土的画像砖,内容有宴饮、甲骑、仙人、力士、神马等6种图案,其中宴欢人物一臂赤露,今日康巴藏族人仍保留着这种半着衣半裸臂的习俗。据此推断,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远古藏族先民的服饰习俗里,就已具备了现代康巴藏族服饰的基本结构特征。

据史载:“东女国,(康巴一带)皆披发,皮革制成鞋,其女王服青毛绫裙,下领衫,上披青袍,其袖委地,冬天穿羔裘衣服,饰以纹锦。”

在藏北发现的岩画中的人物形象亦有不少编发者或脑后“披发”长飘的形象,多数人物都着一种裙袍式的皮毛长衣,这些都与文献记载的当地地域及人文特征极为相似。

在青海乐都柳湾墓地还出土了一件彩陶靴,通高 11.6厘米,底长 14.3厘米,陶靴内空,靴为圆形,为夹砂红陶,表面施红色,并绘黑彩,靴帮与靴底衔接处向内凹曲,靴底前尖后方,靴筒绘对称双线回纹,靴饰双线带纹和三角纹,线条流畅,纹路清晰,造型与现代藏式统靴相似,说明早在3000年前的青铜时代,青藏高原的先民已经会制作和穿用具有高原地域特征能防寒保暖的长统靴子,并具备了装饰美化的造型审美能力。

吐蕃早期,藏族人的发型和面饰继承了原始社会的一些习俗。例如“赭面”就是指藏区北方草原牧民习惯用一种赭石色矿质(有资料说亦是一种动物血)涂擦面部,起到防晒、防冻、防风雪、护肤的作用,同时,美饰面容并兼颜宗教信仰色彩作用的习俗。吐蕃人以此俗为美,由于吐蕃时期疆域辽阔,各地区的服饰文化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广泛吸取和融合了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文化优势,造成了各地区服饰的较大差异,其主要表现在藏区东北部东女,附国,党项等部落的服饰差异上。

二.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克东 红烧狗肉

菜系:东北菜

特色:汤汁浓郁,味道香辣,狗肉细嫩。

制作材料:鲜狗肉1000克 干红辣椒15克 大蒜瓣25克 生姜15克 大蒜25克 植物油75克 料酒50克 酱油50克 熟芝麻面10克 味精2克 精盐20克。

制作方法:

1、将狗肉放入清水中浸泡一天。

2、大蒜去皮,洗净,切段;大蒜去皮,拍碎末;生姜去皮,洗净,切薄片,辣椒洗净,去蒂,切段,待用。

3、再将狗肉取出,洗净,控水,剁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进锅里。加清水直到没过肉块为好,烧开,捞出,再用清水冲洗三次,控干水分。

4、把油放入锅里烧热,投入狗肉,用旺火煸炒4分钟,烹入料酒和酱油,待水干后,放入葱段、辣椒须和清水,用温火煨,待肉烂时,放入盐、大蒜末、味精、烧开后盛入碗内,撒上熟芝麻面,趁热吃,即可。

三. 内蒙古 阿拉善盟 额济纳旗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

蒙古族的银饰品与其他民族一样,种类繁多,款式丰富,有着各自的图案形态和种类,在蒙古族佩饰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装饰作用,它天成一韵,构成了蒙古族银饰品朴素美观、繁复实用的民族民情,从纯真的纹样中,可以诠释和解读蒙古族佩饰的特点以及游牧民族文化的意韵和部落习俗,从中体察蒙古民族深远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情感。

蒙古民族酷爱装饰,银饰品也就成了他们美化生活的一部分。不论是高原,还是牧场,蒙古族群众佩戴银饰品都非常普遍,由于同一族属但部落不同,银饰品的种类、造型、图案和佩戴方式也各具特色,呈现出不同的寓意和讲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使其成为蒙古族佩饰中的亮点。一件小小的头簪、发钗、挂件常常就是一件信物,承载着人生美好的回忆和永久的纪念。

蒙古族自古以来就有对金银饰品的使用历史,在考古挖掘的匈奴墓中,就曾经出土过战国时期的银饰品。唐代是银饰品制作的繁盛期,品类多,分布也广。公元13世纪,成吉思汗结束了蒙古各部长达数年的纷争状况,加之与欧亚各国的贸易往来,蒙古地区日益成为金银的集散地,这为蒙古族银饰品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到了元代后期,银饰品的制作逐渐商品化,从前只有富裕人家使用的银饰品,在民间也开始流行佩戴起来。与前期相比,这个时期的银饰品无论从内容图案,还是技术风格,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同时银饰品的主题也逐渐增多,有花鸟鱼虫以及各种纹饰图案,还有诗情画意的词句,铸、刻、雕、焊技术等工艺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设计新颖,造型美观,每件银饰品上都有吉祥寓意,堪称“图必有意,意必吉祥”。进入明代,银饰品的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除了官办的铸造局外,民间的银楼、银作坊也能制作和设计很多的银饰品。特别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银饰品的使用已不再是有钱人的专利了,不论贫富贵贱,女人戴银头饰、银首饰,男人腰垂银挂件已成时尚。蒙古族的银饰品,至今仍然保留了很多古老的图案和纹样。

四. 海南省 三亚 三亚的传统面点

把香喷喷的面包和水油酥皮叠在一起捏成罗旋形,中间包入糖椰丝和炒芝麻仁作成的馅料,这就是三亚椰丝糕。椰丝糕外观是黄白相间的罗旋形,吃起来椰味浓郁、松脆爽口。( 三亚)

五. 黑龙江省 双鸭山 宝清 红烧鱼

红烧鱼的制作材料:

主料:鳓鱼1000克。

辅料:猪油(板油)80克。

调料:醋10克,大蒜(白皮)50克,盐6克,小葱5克,糖色20克,植物油50克,姜汁10克,白砂糖30克,八角3克,味精3克,姜2克,淀粉(玉米)5克,料酒25克,酱油30克。

红烧鱼的特色:

色泽深红,汁芡明亮,口味咸甜,细嫩鲜美。

红烧鱼的做法:

1、鱼(鳓鱼)去宰杀,去鳃、鳞及内脏,洗净控干,两面打斜十字花刀,剁成两段,用姜汁、料酒腌一下;

2、板油切成小方丁;

3、蒜20克切片,30克切丁,葱姜均切丝;

4、炒勺加油,烧至七八成热,先下鱼头段,后下鱼尾段。下入板油、蒜丁呈金黄色一起捞出;

5、勺加油下八角瓣,出香味,用葱丝、姜丝、蒜片爆锅,烹料酒,添高汤,将鱼、肥膘丁、蒜丁下勺,同烧;

6、待汤开撇浮沫,盖盖转微火,鱼入味后转旺火收汁,下糖色,调好口,将鱼盛在盘内,余汁勾少许芡,淋明油,浇在鱼身上。

红烧鱼的制作要诀:

1、炖鱼时,汤要没过鱼,收汁时用手勺将汁浇在鱼身上,使鱼正面入味;

2、因有过油炸制过程,需准备植物油1500克。

六. 山东省 济宁 微山县 红烧乌鳢

微山湖的特色菜之一,微山湖是中国乌鳢之乡,乌鳢俗称黑鱼,肉质细嫩,口味鲜美,且营养价值颇高,是中国人的盘中佳肴。

原料:微山湖黑鱼。

做法:

1.材料:黑鱼1条(700克),姜4片,葱4片,蒜5瓣,八角1颗,花椒1小勺、干辣椒2大勺;生抽2勺,老抽1小勺,白糖1勺,白酒1勺,料酒1勺,盐半小勺,米醋1小勺。

2.将黑鱼切成段,抹上少许盐、料酒后腌制10分钟,然后给每个鱼块裹满干面粉。

3.锅中油热后放入鱼块,中火煎制,煎黄之前不要轻易的翻动它。

4.煎黄一面然后轻轻给鱼翻面,至两面都煎的微黄即可。

5.另起锅倒入煎鱼的油,放入花椒八角干辣椒丝煸炒至辣椒颜色变深,然后再放葱姜蒜炒香。

6.加入一大碗水,及生抽、老抽、白糖、白酒、料酒、盐、米醋煮开。

7.放入煎好的鱼块。

8.大火煮开后转中小火炖煮,中间不要随意的翻动鱼块。

9.炖煮至汤汁收浓,能闻到浓浓的鱼香味即可关火。

美食类型:地方菜

价格:38-50元/份

七. 山东省 泰安 东平 彭集红烧肘子

红烧肘子属蒸菜类。作酒菜、饭菜均可。以香味突出,色、形、香、味俱佳而著称。色泽枣红,形状椭圆,肉烂胶粘,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香醇味美,别有风味。

肘子为猪腿,腿犹如把柄,故称肘子。它的用料别致,不同于其他肘菜,肘子带骨带蹄,成菜如丘,造形别致,丰满,堪称盘中一王。

彭集出产的红烧肘子,是誉满全省的地方名吃,这道名菜是由彭集后围村的名厨师彭立山创制而成的。早在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初,彭立山的曾祖父就是远近闻名的厨师,其祖父、父亲也都子承父业,成为厨师世家。抗日战争时期,彭立山的父亲以开餐馆为生,年仅十五岁的他就跟父亲当起了帮厨,经过长期实践,掌握了制作各种名菜的本领,制作红烧肉更是其拿手戏。在几十年的厨师生涯中,他潜心研究,博览众长,终于创制出“红烧肘子”这一名吃。它的作工考究,味香醇美,初次上席即受到人们喜爱,并且很快流传开来,成为逢年过节、请客设宴的上席佳肴。现在,东平各主要饮食服务单位和宾馆餐厅均能制作。

“红烧肘子”的制作过程:

1、洗。将新鲜猪肘洗净,空尽水。

2、烧。将备好的猪肘用火钳夹住放在无烟煤炉上烧烤,然后洗净去掉脏物。

3、炸。将洗好的猪肘放入锅内油炸,(锅内食油需漫过肘子)要注意掌握火候,炸的程度以黄而不焦为宜。

4、煮。将炸过的猪肘放入锅内,调料:精盐1000克,红糖、白糖、花椒、大小茴香等适量。

加精盐、红白糖、大小茴香等佐料,加水后慢火煮两个小时即可食用。

风味特点:色泽鲜艳,肥而不腻,香醇可口。

八. 福建省 漳州 漳浦县 红烧鳗羹

原料:鱼汤羹底8碗,鳗鱼1条,酱油1茶匙,糖1茶匙,酒1茶匙,胡椒粉1茶匙,太白粉1杯,低筋面粉1/2杯,香菜,乌醋,胡椒粉,蒜酥。



制法:1、鳗鱼洗净切成片状,用盐、酒、胡椒粉腌30分钟以上。



2、炸粉料调匀后将鱼片沾裹均匀,下油锅炸至酥黄即可捞出。



3、将炸酥鱼块放入碗中、盛入鱼汤羹底即为红烧鳗羹;食用时加入配料。

九. 山东省 德州 武城县 红烧蹄筋

鲜猪蹄筋250克,冬茹6克,玉兰片、火腿各50克,酱油、料酒、葱、淀粉各13克,姜8克,盐、味精各3克,汤250克。

制作过程:

1、将生蹄筋用水煮烂,而后捞出用凉水冲漂去胶汁,切成两段。葱剖成两半切断,姜切片。冬茹用水发透去腿,玉兰片用开水氽透后均洗净切成条形,火腿切成条片。

2、用炒勺将油烧热后,先下葱、姜,再下冬茹、玉兰片煽炒,而后再下酱油、蹄筋、火腿、盐、料酒、汤,汤开后撇去浮沫用中火炖至入味时加味精,用湿淀粉勾芡,浇明油少许即成。

十. 浙江省 丽水 缙云 红烧溪鱼

好溪是缙云人的母亲河,她养育近三十多万的好溪两岸百姓,好溪盛产溪鱼,特别是近几年缙云渔政部门实施禁渔以来,好溪鱼越来越多,成为群众的美味佳肴。其中“红烧溪鱼”就是其中的缙云特色菜。

溪鱼生活在清澈无污染的好溪中,因为是野生繁殖,所以味道也特别鲜美,根本没有淤泥味,经滚油红烧过的溪鱼,鱼刺变成酥软,鱼肉可口,食之回味无穷,是仙都的特色菜之一。

特点:汤汁味浓,鱼酥,食之回味无穷。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