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青海名特产 青海十大土特产你知道多少

当前位置:51特产网青海名特产 青海十大土特产你知道多少更新时间:2022-10-11 17:09:21

一.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稞饼

青稞饼是用青稞面调制烘烤而成的一种食物。色泽金黄,香甜可口。是九寨沟藏族人民喜爱的食品。

制作过程:

青稞饼是用先将青稞磨成面粉,后将青稞面粉加入发酵粉用水和好,放置三小时左右,等面团发酵后,再加入菜籽油和香豆沫,放入烤箱烤好,香喷喷的青稞饼就做好了,它的口感极好,吃起来酥酥的,如果细细咀嚼,就可品出它独一无二的醇香。

味道:

香甜而又有青稞味

功效:

青稞饼有助于消化,经常食用可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青稞面调制加烘烤而成,色泽金黄,香甜可口。

青稞饼可以长期露在空气之中而不易变坏,因此,出远门的人们都可以将它带在身上,饿了可以吃一些。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二.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奶油饼

奶油饼

奶油饼,藏语称“窝果”用鲜牛奶将面调合成糊状,用筷子挑或用漏勺舀面糊淋到烧开的青油锅中炸至金黄色,捞出即可。

三. 青海省 西宁 城中区 青海地毯

青海地毯采用驰名中外的“西宁毛”经过加工精制而成,是一种高级装饰品,它能保暖、消声而又牢固耐用,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其姹紫嫣红的色调和千姿百态的图案,又是一种高能手工艺术品。早在三千多年前,青海就出现了原始地毯“毛席”。五九年在海西州兰县境内出土的毛编织物,经科学方法测定,距今已有三千九百年的历史。“西宁毛”是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高寒地区的青藏高原特有藏系绵羊所产之天然动物纤维。因主要产在青海,西宁又为传统集散地,故称之。此种羊毛纤维长,拉力强,光泽亮,弹性好,是生产地毯的优质原料。

四. 青海省 西宁 湟中县 湟中堆绣

湟中堆绣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是一种运用“剪”“堆”等技法塑造形象的艺术,多用于唐卡制作,内容多以藏传佛教题材为主,是藏传佛教艺术的瑰宝,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之一,闻名遐迩。2008年,湟中堆绣入选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

湟中堆绣最初由刺绣艺术发展而来,明朝嘉庆年间塔尔寺建成,塔尔寺堆绣便由此产生,经寺院僧侣艺人代代沿袭传承,成为塔尔寺佛教艺术三绝之一(酥油、壁画、堆绣)。此后有湟中当地人入寺学习,从而把这种精湛的艺术传入民间。

湟中堆绣采用填充的方法绣制而成,具有浮雕视觉效果,有平面堆绣与立体堆绣之分。平面堆绣是把剪好的绸缎块按要绣的物体,平贴拼合在底衬布料上,中间不填充羊毛或棉花,然后稍加修饰渲染,也产生立体效果。平年堆绣使画面均匀平展、色块突出、装饰性强。立体堆绣是将刺绣与浮雕完美结合成一体,在所堆的布绸图案中间铺垫羊毛或棉花,使其成凸起状。

湟中堆绣的图案造型富有强烈的真实感,立体视觉表现突出,作品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具有较好的观赏价值。

五. 青海省 西宁 城西区 肋巴

很多旅游者会对西宁一种独有的叫“肋巴”(Kebab)的烤肉印象非常深刻。这是一种先把羊排骨煮到半熟,然后再刷上酱,在炭上烧烤的风味肉串,这种做法其实就是土耳其烤肉,甚至Kebab这个词也是源自土耳其语。( 西宁)

六. 青海省 果洛 久治县 久治贝母

久治贝母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久治贝母是青海果洛久治县的。

久治贝母

久治县畜牧业协会

10743661

贝母(中药药材)

七.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拉条

“拉条”也叫“拉面”、“扯面”。

拉条在青海是各族人民待客面食中的一种。接待亲朋好友吃一顿拉条,配上较为丰盛的调味菜肴,表示对客人的十分的尊重。

青海的回、汉人民在制作拉条时,和面、揉面过程具有独特的技巧。一般汉族人民在做拉条和好面分条时,在面条上抹菜油,以防粘连;而回族人民制作的拉面,可以不用一滴菜油。他们在调粉时放些盐或碱水,把面粉团拌来揉去,直到软硬适中,弹性很大,可塑性极强时,然后手轻力匀,反复拉扯四五次,不断一根,成为宽细、圆扁不同的匀称面条。而且每次拉出的一把,入锅捞出,恰好一碗。圆柱形的叫“鸡肠子”,扁状的称“韭菜叶”,入口柔软光滑,韧而不断。一般家常吃时,调以炸酱,并拌调油泼辣椒、蒜泥、醋等,吃起来非常可口。

八. 青海省 黄南 泽库县 泽库牦牛

泽库牦牛为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泽库牦牛

秦汉时期,泽库地区为羌人牧地。先是先零羌的牧地,因先零羌遭受汉朝的军事打击,力量薄弱,烧当羌联合其他各部,将先零羌逐出小榆谷、烧当羌占据大小榆谷,成为强大的部落集团。清代中后期,蒙古势力衰落,泽库地区原有的少数蒙古人逐渐移迁河南县境。随着游牧南迁,泽库县境恢复了隆务囊索独立管辖,成为热贡地区的夏季草地。1949年9月青海解放,今泽库地区属同仁县五、六、七区。1953年12月5日由同仁县析置泽库县,隶属黄南藏族自治州。历史上藏民族的饮食习惯以牛肉、牛奶、酥油、青稞炒面为主食。而作为游牧民族,肉在其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藏族食肉的方法有煮、风干、烤、生食、烘等。最平常的食肉法自然是煮。煮肉则强调一个“鲜”字将肉煮至半生不熟,肉的红丝甫尽即可。牛奶和酸奶也是牧民们四季饮用的饮品。牦牛奶经过特制工具的搅合便能打出酥油,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主食。分离过后的酸水经煮沸、过滤、日晒后成为坚硬的粒状物,俗称乳酪。酸奶和奶茶色泽鲜白,被视为纯洁和善良的象征。泽库牦牛全身都是宝,其肉鲜美无比,杀后可煮、炒红烧、清沌或风干等,其咪独特。肉可食,皮可缝制成衣,靴、袋等。牛头可加工成工艺品,牛尾可制作成弹扫灰尘的扫帚,牛则是一道壮阳药。

对高寒严酷的青海高原生态条件有着杰出的适应能力,是雪山草地不可缺少的特种役畜。

地域范围

泽库县位于东与甘肃省夏河县为邻,南与河南蒙古自治毗连,西与海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德县相望,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分界,东北与同仁县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0°34′—102°08′,北纬34°45′—35°32′之间。包括泽库县泽曲镇、麦秀镇、和日乡、宁秀乡、王家乡、多禾茂乡、西卜沙乡、巴滩牧场、恰科日社区,辖五个乡两镇一场一社区的64个行政村。东西长142公里,南北宽85公里,总面积6658.06平方公里,覆盖全县范围。

九. 青海省 西宁 城北区 花花

花花是青海回族妇女们最拿手的面食,其外形美观,像极了美丽的花瓣,图案考究,样式纷繁,有石榴、莲花、菊花形状的,也有辣椒、茄子、蒜瓣、刀豆状的,它的主要原料是面粉、鸡蛋、蜂蜜、枣泥、红糖等,先将各种食材按其颜色的不同分别混入面中,做成一张张面饼,然后叠在一起,撮成五厘米直径的长条后,切成薄片入锅炸透即成,还有各种树木、花草、鸟兽状的。技法有塑、挽、切等,再经炸制。此食外形美观,入口香脆,是茶余饭后不可多得的小点心,也是回族朋友最常制作的美食之一。

信息来源:西宁市人民政府

十. 青海省 海南 共和县 青海氆氇

氆氇为藏族人民以手工制作,作为衣料或装饰的优质毛纺织品,是以西宁羊毛为原料,经纺纱、染色、织造、整理等工序制成。传统品种有加翠氆氇、毛花氆氇、棉纱氆氇等。加翠氆氇厚度很像大衣呢,斜纹编织,每匹有紫红、枣红、深红、草绿等颜色;幅宽约27厘米,匹长l8米左右,正好可缝制一件藏袍。其纬密特大,每寸(3.3厘米)达230根,制成藏袍旦有良好的保湿性能,不会被雨雪淋透,适应牧区多变的自然气候。毛花氆氇为横条织物,花型大约20种,每种由7—11个颜色组成。它的色彩鲜艳,手感良好,质地厚实,平正挺括,经久耐磨,一般用于褐衫的镶边或作藏靴的靴腰。镶边时,根据需要裁为条状,缝子大襟、下摆的一周。其花型分十样锦与十字花两种。十样锦又叫条花或邦丹,就是用彩色纬纱,织成红、绿、黄、紫、蓝、白等不同颜色、宽度相等或不等的彩条,每幅图案用8个左右颜色排列对称循环。十字花又叫挡子花,就是在十样锦彩条基础上,于每个循环间以5厘米左右的白色或黄色彩条格隔开,格内印以4枚或5枚红蓝或红紫色十字做点缀。棉纱氆氇的颜色、规格及用途同于毛花氆氇,但价格使宜,适于低挡衣料镶边之用。

推荐特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