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51特产网

昌乐县好客家土特产 昌乐县特产大全

当前位置:51特产网昌乐县好客家土特产 昌乐县特产大全更新时间:2022-10-09 21:25:40

一. 江西省 赣州 信丰县 赣州客家酿豆腐

特点

口味清淡,鲜嫩。

原料

豆腐、猪肉茸、蛋、香菇、冬笋、虾米、葱、姜、盐、味精、淀粉、酱油、食用油、高汤、香油。

制作方法

豆腐切成3×5cm条形,葱上面除去中间部分豆腐,肉茸加入配料末及调料、淀粉搅拌成馅填入豆腐内,用粉水抹平,下锅煎有馅的一面至固皮,放汤加味精、少许酱油调味,稍烤,扣碗内肉馅一面朝下蒸10分钟,复扣盘内,浇琉璃芡,淋香油撒葱即可。

文化背景

酿豆腐是客家人的传统名菜,据说从唐代起,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客家先民原来在中原,那里盛产小麦,中原人常常用面粉包饺子吃,迁徙到赣、闽、粤后,这里只产大米,面粉很少,以大豆为原料制作豆腐则是许多农家的拿手好戏,因此,客家先民想到,猪肉剁成馅,用面粉搓皮可以包饺子,把肉馅包进豆腐里,豆腐的味道不是更鲜美吗?于是,就有了酿豆腐这道菜。

据2004年从南洋采访客家人回来的赣州电视台记者撰文说,“酿豆腐”不仅是中国客家的美味佳肴,而且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客家餐馆中流传至今,成为了一道标志性的菜肴。还有专营酿豆腐店,海外的客家人也经常在此聚会,到客家人餐馆准能吃到酿豆腐。

江西赣州名菜:酿豆腐。酿豆腐,是客家第一大菜、第一名菜。孙中山先生是客家人。1918年他在广东梅县松口一位同盟会员家中吃了这道菜赞不绝口。

赣南很多地方把酿豆腐作为筵席风味菜,而且和“立夏”节联系在一起。信丰人请客在介绍地方风味时自谦地说,信丰菜是“咸咸辣辣、麻麻答答、胡胡借借”。意思说口味醇厚浓重、芨大油足。信丰人过“立夏”蒸米粉肉、蒸晶头、酿豆府外,还包蛋饺、煮蛋、炒田螺,他们说“立夏立夏,田螺食夜”,一派农家丰稔欢乐和田野风味。

二. 广东省 韶关 翁源 客家艾糍

客家艾糍

三月清明,这一期间野艾草比较鲜嫩,客家人就采来做成糍来吃。清明过后,就开始插秧了,所以有俗语说:“吃了野艾糍,肩头磨得损。”

清明期间有些小店,还有一道叫做“野艾煎蛋”的菜式,野艾具有清凉滋补的功效。

春天到,艾草香,摘艾叶,做艾糍,这是翁源客家人长久以来的习俗,这也是春天给我们的一种献礼。艾糍清香独特,饱含客家人的巧思匠心。具有浓郁香气的艾草与香甜的糯米相结合,这一个个碧绿的团子充满着春天的气息,吃一口软糯甜香,是有名的客家美食。

艾草是一种野菜,一般长在菜园的田埂里或空闲的田地里,是天然的绿色的食品,每到春季,尤其是几场春雨过后,一丛丛艾草就会雨后春笋般从田间地头冒出来,摘艾叶要摘最上面的最嫩的部分,这样做出来的艾糍味道才最香最浓郁。采摘回来的艾草要重新摘选一次,留下嫩叶嫩茎,用清水洗几次,洗的时候注意不要太用力,不要扭出艾汁,洗干净泥土后就可以放进锅里煮了,艾叶要煮得很烂才可以用来和面,一般煮二十分钟左右就可以捞起备用了。把煮好的艾叶和糯米放在盆中,加入适量生油和赤砂糖,然后不停地揉搓面团,让艾叶和糯米粉充分地糅合在一起,直到面团子柔软均匀。做艾糍的馅料可以是甜的,也可以是咸的,各地有所不同,甜的馅料是用花生、芝麻、白砂糖捣碎混合在一起,喜欢咸的还可以用蔬菜和猪肉做成馅料,看个人的喜好。包艾糍其实和包饺子有些相像,但是包艾糍的面皮比较特别,因为面团里加入了天然的艾草,整个面团的手感会比较厚实和粗糙些,只能手工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团小心地加工成面皮,要把面皮压得又薄又大,包的馅料又多又香,这样包出来的艾糍圆滚滚,非常有“料”,很是好看!但是要注意不能把面皮按得太薄,不然馅料很容易跑出来,一蒸就“露馅”了。标准的艾糍应该看起来表面光滑、完美无缺,一点也看不到接口的痕迹。蒸艾糍也是有讲究的,在农村蒸艾糍,要用传统的大锅,用柴火蒸出来的艾糍会有一股独特的清香,这是用现代厨具无法比拟的,把水烧开后就可以开始蒸艾糍了,通常蒸15-20分钟就可以了,之前浅绿色的小团子就会变成墨绿色,刚蒸好的艾糍软糯甜香,口感略微粘牙,之前淡淡的艾草清香变得非常浓郁,咬一口唇齿留香。据翁源江尾镇葸茅岭村的村民介绍,吃艾糍是他们村里留下来的风俗,艾可以暖胃、健胃,味道很清香,吃艾糍暖身体的说法是从老0那里一直遗传下来的,艾糍不仅好吃,更具有药用价值。

三.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康乐油香

油香:油香是回族对油饼的一种特殊称谓。制作油香时,首先是把和好的面用手揪或用刀切成小面团,每个小面团擀成直径约10-15厘米、厚约1厘米的饼坯;油上锅烧热,放入擀好的饼坯,待锅中油香略微变黄后,翻一个个儿,当两面鼓起焦黄后,即可捞出。吃油香的时候也有讲究,有一些地方的回族在吃油香时,拿在手中面儿要向上,一块块儿掰着吃,而不能用口直接咬。当然,大部分地方的人只需用手把油香撕成两半儿,随后即可咬着吃。

四. 台湾省 新竹 北埔客家擂茶

明清时期移民台湾的客家人将擂茶引入,擂茶在北埔乡被作为一种产业推广,于是在多人多年的努力下,近年到北埔老街喝擂茶不仅已成为一种风潮,更俨然是一股新饮茶文化。

喝擂茶必备的两样工具是擂钵和擂棍,前者外观和一般的钵一样,但钵内有一条条的沟纹,后者是用坚硬的番石榴木制成的短木棒。喝擂茶时,只要将茶叶、花生、黑白芝麻、番瓜子、松子等材料倒入钵内,再用擂棍研磨成出油的粉末状,然后冲入热开水,再用小碗分装,并加入爆香的米,就是一碗香甜可口的擂茶。

为了让顾客不用远赴北埔,同样也能享受擂茶的好滋味,当地擂茶店还将爆香的米及研磨成粉末的擂茶材料装袋销售,虽然少了研磨时的乐趣,但是用热水冲开便能立即享用的便利性,仍吸引不少消费者购买。

五. 江西省 赣州 全南县 客家烫皮

采用优质大米配于多种天然香料和纯天然色素加工而成,色泽天然,香酥可口,爽脆味美,风味地道纯正,常吃不腻。适合各种消费人群,是聚餐1的美食佳品。

六. 广东省 梅州 丰顺县 客家牛肉丸

大家熟知的牛肉丸,很多人误以为是潮州菜。其实是正宗客家菜。早期汕头卖牛肉丸的小贩大部分是客家人,他们挑着小担挨街串巷叫卖。尤其晚上,在韩堤路八角亭至公园后面的韩江一带,常有穿梭小舟,船头挂着一盏小灯,专为停驳在那里的客家货船供卖夜宵,专卖牛肉丸汤。20世纪40年代的新兴街一带饮食摊档甚多,以罗锦章制作的牛肉丸具有特色而闻名。

福建永定下洋牛肉丸,也相传由广东兴宁人传入,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客家牛肉丸,用客家话讲是“牛肉搏丸”,其制作过程喊“捣肉丸”。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礼记注流》列有八珍,第五珍叫“捣珍”其法是:“取牛、羊、麋、鹿、麇之肉,必肱(读枚,脊侧肉)。每物与牛若,捶反侧之,去其饵(筋腱),熟出之,去其颤,揉其肉。”此法在南北朝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称为“跳丸炙”,是因其弹性能跳而名。可见,客家菜系的“捣珍”技法,出自古人,来自中原。如此种种,都说明客家烹饪术作为民俗文化中的饮食文化,勘称古意浓厚,是千百年来客家人在生活中凝炼出的智慧结晶。

七. 福建省 莆田 涵江区 客家鸭

菜系:闽菜

口味:咸鲜

价格:40-80元

特色:味道香浓,汤汁捞饭味道可口。

原料:

鸭一只,姜片,蒜头,陈皮,米酒,生抽,老抽,盐,油。

制作方法:

1. 鸭却块沥干水。

2. 放少许油入锅加热,放入鸭块文火炒熟,趁热加米酒,姜,蒜头,陈皮,生老抽炒香。

3. 然后倒入沙锅,放过面水煮至剩少许汁即可。

八. 甘肃省 临夏 康乐县 面片子

面片子:拌擀同长面,切成长8厘米左右,宽2厘米左右的长方形或菱形片子,煮熟后,加鸡蛋花、葱花、肉臊子、调和等食用的名甜面片子;调入炝浆水的名酸面片子。面拌和后,以手拉条揪片,随揪随下入滚水锅内煮熟的名“揪面片子”。

九. 山东省 潍坊 昌乐县 三页饼

三页饼

三页饼是安丘景芝镇的一种特殊面饼。300年前随着景芝酒的兴盛,客商日多,为调众口,擀饼工艺渐进,逐渐形成了三页擀在一起,每页薄如纸,软如绸,焦柔相济,清香可口,一抖即成三页的三页饼。以面粉、食油、食盐为原料,先将白面用温盐水和成油条面状,再折团擀饼,每张三个面剂儿,擀至碗口大时,三页摞在一起,三层之间涂以食油,擀薄后置鏊上文火烙,边烙边翻转,随时清除鏊上糊渣,烙至两面微黄,不带糊花,晾透叠起,数日不爆,柔软如初。

十. 福建省 厦门 湖里区 厦门好清香烧肉粽

厦门“好清香”座落于厦门市大元路32号,旧称“赖厝埕”,1940年王朝基先生创办,以经营饶有风味的“烧肉粽,”、“芋包”等小吃驰名中外。厦门好清香大酒楼数十次应邀于日本、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及省内外的大宾馆、酒店举办厦门风味美食节;多次在全国烹饪大赛上荣摘金、银、铜、名优奖,成为风格独具的“中华老字号”。厦门“好清香烧肉粽”,50多年来,以“三精”取胜(精选、精配、精制),不断至美,以味浓鲜香、油而不腻、糯软爽口,芳香扑鼻,别有一番风味,赢得市民和海内外侨胞由衷厚爱,以致有“不到好清香,枉费鹭岛行”之赞语
( 厦门)

推荐特产